【摘要】兒科護士作為我院護理領域的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較多,水平參差不齊。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住院病人對醫(yī)療的需求不斷提高,患兒家屬希望得到醫(yī)護人員更多更好的醫(yī)療救治和關愛,而來自四面八方的病人,其年齡、學歷、社會經(jīng)濟地位。
1兒科護士基本形象
1.1衣著
利用化妝與衣著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以改變或美化在患兒心目中的形象,引發(fā)心理上的被悅納效應,但應防止包裝過度,應考慮及自身條件、醫(yī)院環(huán)境、氣候而得體地進行包裝。否則會大大降低與患兒及家屬接觸中的親和力。工作服應整潔,特別在首次接觸中,良好的衣著形象會給病人留下“三秒鐘美好印象”,為以后更好開展護理工作奠定基。
1.2語言
護士與病人初觸時應評估患者及其家屬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以便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起到有效的溝通;且在交流時應有真誠相助的態(tài)度,面對家屬語言要嚴謹,面對患兒語言應有情感性,多贊揚夸獎孩子,不僅可以誘發(fā)家屬的好感,又能讓患兒心理上有滿足感,樹立起自覺配合護理操作的反應。護理語言又包括操作性語言、生活性語言。操作性語言即護理人員在為患兒進行治療護理操作中所說的話,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語言。操作前語言應輕松、和諧、面帶親切的表情,讓患兒及其家屬能理解和接受;操作中的語言應通俗、易懂、不失科學嚴謹性,給家屬一種信任感;操作后的語言應有謝意和總結性,增強患者對護士操作的滿意感。生活性語言:即護士在平常接觸患者(非治療護理)時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閑聊。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做好生活性語言的交流,可增強患者對護理操作的接受度,為更好做好護患關系鋪下奠基石。同時在平常的聊敘中,護士可以了解患方的意愿、要求及其文化素質、社會經(jīng)濟地位、疾病誘因等,為評估病情收集更為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在語言交流中應注意恰當?shù)姆钦Z言行為:如適當?shù)臅r候聽患者傾訴、善意的面部表情、得體的專業(yè)性皮膚接觸等。
1.3護士行為姿態(tài)
姿態(tài)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端莊得體的姿態(tài)可給患者及家屬第一好印象。相反,懶散的行為舉止可讓患者及家屬產(chǎn)生“你是否負責任”的疑問。這要求護士在站姿、坐姿、走姿、持治療盤、持病歷卡等一系列動作中都表現(xiàn)出其護理藝術的獨特美。并在實踐操作中長期培養(yǎng)、接受教育逐步形成。
2良好的心理素質
護士應自信,具有健康的心理,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寬容、豁達的胸懷和較強的自控力。兒科護士剛入臨床時面臨比成人科更大的工作壓力。如操作中的靜脈穿刺、護患溝通等。但護士應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而不能逃避操作。即使第一次、第二次操作失敗,也不能氣餒,應總結經(jīng)驗,在失敗中取經(jīng)。兒科病區(qū)噪音大,家屬對護理期望值高,都要求第一時間為其服務,對護理人員催促聲較多,但護士應情緒穩(wěn)定,忙而不亂,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精確計算用藥量,以免造成醫(yī)療后患。不將生活逆境所致的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面對情緒不穩(wěn)的病兒和家屬,應有較強的自控力,并妥善化解糾紛矛頭。
3護士應有嚴謹?shù)穆殬I(yè)態(tài)度,良好的職業(yè)素質
在無人監(jiān)督的時候也能自覺維護職業(yè)準則,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愛心,并將“三心”溶于臨床工作中。按期接受職業(yè)道德教育,在科室業(yè)務學習中相互總結、相互學習、互為榜樣、互相監(jiān)督,共同提高。
4“三基”能力
4.1基礎知識
包括人文科學知識、社會知識。只有具備較全面的基礎知識才能更有效地與形形色色的病人進行一系列的交流。在交談中以更充分地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同時不至于在交流中出現(xiàn)張口結舌,這要求護士博覽群書。兒科護士還應加強心算能力。病兒用藥劑量小,或許十分之一、或許百分之一,護士必須快而準確地算出劑量,為搶救病人贏得時間。
4.2基本理論
扎實的理論知識是護士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財富,它灌穿于護士的臨床實踐操作和與病人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全面、準確的理論知識不僅能完成對病人的一系列化的護理操作,而且能增加病人對護士能力的信任度。兒科病種多,病情復雜且變化快,需要護士理論聯(lián)系實際,預見和發(fā)現(xiàn)患兒可能或存在的護理問題并及時做出準確的反應。
4.3基本技能
實踐技能操作是護士必須掌握的工作內容,包括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熟練的操作技能可縮短搶救時間,限度地減輕操作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增加病人滿意度。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每個患兒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兒科護士應具有較高的穿刺技術水平。同時還應在臨床工作中加強觀察病情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積累臨床實踐經(jīng)驗,提高技術操作。
5良好的醫(yī)護患關系及溝通能力
良好的交際能力,健全的社會適應性,護士角色的多樣性要求護士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而兒科護士職業(yè)本身具有社會工作者和教育者的特性,要求適應不同的人物環(huán)境[1],護士與患者的人際交往應有目的性的交往。護士在交往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針對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兒科患者扮演相應角色,并根據(jù)病兒的心理變化做相應的轉換才能滿足患兒的真實心理需要。護患溝通貫穿于日常護患交流、健康宣教等。在溝通過程中應克服自身不良習慣如:對患者所談的話題不感興趣、心不在焉、聽到不同意見就情緒激動;溝通雙方所用的概念不一致等。溝通語言應精練、準確、清晰、通俗易懂且有邏輯性。
總之,兒科護士需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有良好的服務愿望和態(tài)度,且掌握高超的技術。用微笑撫慰病人傷痛的心靈。在工作中,用勤勞的雙手和博大的愛心,將至愛、至善、至美發(fā)揮至極致。樹立白衣天使的美麗形象,滿足患兒及家屬的合理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曉丹.應用心理動力護理理論有效實施心理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6(23):70
1兒科護士基本形象
1.1衣著
利用化妝與衣著達到揚長避短的目的。以改變或美化在患兒心目中的形象,引發(fā)心理上的被悅納效應,但應防止包裝過度,應考慮及自身條件、醫(yī)院環(huán)境、氣候而得體地進行包裝。否則會大大降低與患兒及家屬接觸中的親和力。工作服應整潔,特別在首次接觸中,良好的衣著形象會給病人留下“三秒鐘美好印象”,為以后更好開展護理工作奠定基。
1.2語言
護士與病人初觸時應評估患者及其家屬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以便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起到有效的溝通;且在交流時應有真誠相助的態(tài)度,面對家屬語言要嚴謹,面對患兒語言應有情感性,多贊揚夸獎孩子,不僅可以誘發(fā)家屬的好感,又能讓患兒心理上有滿足感,樹立起自覺配合護理操作的反應。護理語言又包括操作性語言、生活性語言。操作性語言即護理人員在為患兒進行治療護理操作中所說的話,包括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語言。操作前語言應輕松、和諧、面帶親切的表情,讓患兒及其家屬能理解和接受;操作中的語言應通俗、易懂、不失科學嚴謹性,給家屬一種信任感;操作后的語言應有謝意和總結性,增強患者對護士操作的滿意感。生活性語言:即護士在平常接觸患者(非治療護理)時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閑聊。這不是可有可無的,做好生活性語言的交流,可增強患者對護理操作的接受度,為更好做好護患關系鋪下奠基石。同時在平常的聊敘中,護士可以了解患方的意愿、要求及其文化素質、社會經(jīng)濟地位、疾病誘因等,為評估病情收集更為準確的第一手資料。在語言交流中應注意恰當?shù)姆钦Z言行為:如適當?shù)臅r候聽患者傾訴、善意的面部表情、得體的專業(yè)性皮膚接觸等。
1.3護士行為姿態(tài)
姿態(tài)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端莊得體的姿態(tài)可給患者及家屬第一好印象。相反,懶散的行為舉止可讓患者及家屬產(chǎn)生“你是否負責任”的疑問。這要求護士在站姿、坐姿、走姿、持治療盤、持病歷卡等一系列動作中都表現(xiàn)出其護理藝術的獨特美。并在實踐操作中長期培養(yǎng)、接受教育逐步形成。
2良好的心理素質
護士應自信,具有健康的心理,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寬容、豁達的胸懷和較強的自控力。兒科護士剛入臨床時面臨比成人科更大的工作壓力。如操作中的靜脈穿刺、護患溝通等。但護士應依靠自己、相信自己,而不能逃避操作。即使第一次、第二次操作失敗,也不能氣餒,應總結經(jīng)驗,在失敗中取經(jīng)。兒科病區(qū)噪音大,家屬對護理期望值高,都要求第一時間為其服務,對護理人員催促聲較多,但護士應情緒穩(wěn)定,忙而不亂,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精確計算用藥量,以免造成醫(yī)療后患。不將生活逆境所致的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面對情緒不穩(wěn)的病兒和家屬,應有較強的自控力,并妥善化解糾紛矛頭。
3護士應有嚴謹?shù)穆殬I(yè)態(tài)度,良好的職業(yè)素質
在無人監(jiān)督的時候也能自覺維護職業(yè)準則,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愛心,并將“三心”溶于臨床工作中。按期接受職業(yè)道德教育,在科室業(yè)務學習中相互總結、相互學習、互為榜樣、互相監(jiān)督,共同提高。
4“三基”能力
4.1基礎知識
包括人文科學知識、社會知識。只有具備較全面的基礎知識才能更有效地與形形色色的病人進行一系列的交流。在交談中以更充分地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同時不至于在交流中出現(xiàn)張口結舌,這要求護士博覽群書。兒科護士還應加強心算能力。病兒用藥劑量小,或許十分之一、或許百分之一,護士必須快而準確地算出劑量,為搶救病人贏得時間。
4.2基本理論
扎實的理論知識是護士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財富,它灌穿于護士的臨床實踐操作和與病人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全面、準確的理論知識不僅能完成對病人的一系列化的護理操作,而且能增加病人對護士能力的信任度。兒科病種多,病情復雜且變化快,需要護士理論聯(lián)系實際,預見和發(fā)現(xiàn)患兒可能或存在的護理問題并及時做出準確的反應。
4.3基本技能
實踐技能操作是護士必須掌握的工作內容,包括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熟練的操作技能可縮短搶救時間,限度地減輕操作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增加病人滿意度。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每個患兒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兒科護士應具有較高的穿刺技術水平。同時還應在臨床工作中加強觀察病情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積累臨床實踐經(jīng)驗,提高技術操作。
5良好的醫(yī)護患關系及溝通能力
良好的交際能力,健全的社會適應性,護士角色的多樣性要求護士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而兒科護士職業(yè)本身具有社會工作者和教育者的特性,要求適應不同的人物環(huán)境[1],護士與患者的人際交往應有目的性的交往。護士在交往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針對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兒科患者扮演相應角色,并根據(jù)病兒的心理變化做相應的轉換才能滿足患兒的真實心理需要。護患溝通貫穿于日常護患交流、健康宣教等。在溝通過程中應克服自身不良習慣如:對患者所談的話題不感興趣、心不在焉、聽到不同意見就情緒激動;溝通雙方所用的概念不一致等。溝通語言應精練、準確、清晰、通俗易懂且有邏輯性。
總之,兒科護士需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有良好的服務愿望和態(tài)度,且掌握高超的技術。用微笑撫慰病人傷痛的心靈。在工作中,用勤勞的雙手和博大的愛心,將至愛、至善、至美發(fā)揮至極致。樹立白衣天使的美麗形象,滿足患兒及家屬的合理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曉丹.應用心理動力護理理論有效實施心理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6(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