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八 農村義務教育
整理:孫景民博士助手 呂敏之
一、存在的問題
1.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2. 轉移支付資金不能完全彌補資金缺口,縣鄉(xiāng)財政困難加劇。
3. 教師隊伍狀況令人憂慮。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問題:(1)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低下。(2)優(yōu)秀教師流失嚴重。(3)教師年齡老化現(xiàn)象突出。
4. 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5. 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較差。
6. 發(fā)展非均衡性問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不同地域之間發(fā)展的非均衡性。(2)同一地域內部發(fā)展的非均衡性。
二、原因分析
1. 國家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總量不足。
2. 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農村人口比重過大。
3. 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結構不合理。在財政對教育投入總量不足的同時,教育投入的內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1)國家財政對義務和非義務教育的投入結構不合理。(2)城鄉(xiāng)義務教育投入結構不合理。(3)中央與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結構不合理。
4. 事權財權不對等,縣鄉(xiāng)承擔的義務教育任務相對其財力來說過多。
5. 轉移支付不規(guī)范。
6. 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文化困境”。
三、對策與措施
1.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步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2006年農村中小學春季學期開學起,分年度、分地區(qū)逐步實施。
2. 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xié)調配合。(1)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2)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3)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3. 調整各級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事權和責任劃分。
4. 落實分擔責任,強化資金管理。
5. 大膽探索,不斷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1)以城鎮(zhèn)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為重點,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支持力度。(2)著眼未來,探索建立農村教師隊伍的補充機制。(3)要結合中小學教師供求關系的變化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大農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優(yōu)化、調整農村教師隊伍結構。(4)切實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使其制度化,并在經費上給予保障。
6. 明確責任,強化管理,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校教育質量。(1)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保證農村學?;具_到國家規(guī)定的辦學要求的同時,努力增強農村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使之更加適應農村實際,貼近農村孩子需要。(2)要改革農村辦學模式,進一步加強“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tǒng)籌”。(3)要進一步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嚴格執(zhí)行教學計劃,規(guī)范教學秩序,加強教學管理。(4)要高度重視學校安全工作,始終把確保師生生命安全放在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5)要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制度。
7. 適當調整財政對教育事業(yè)投入的結構,降低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將其轉到義務教育上來。
8. 齊抓共管,強化監(jiān)督檢查。
9. 積極發(fā)展民辦教育。
10. 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四、參考文選1
推進教育公平 促進均衡發(fā)展
——談談新《義務教育法》的特點
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確立我國實施9年義務教育。20年來,這部法律在我們國家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其他一些相關領域的改革,使得我們原來的《義務教育法》有很多不適應新的社會情況的一些制度規(guī)定。
2006年6月30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后表決通過,該法的靈魂就是要把均衡發(fā)展作為一個根本的指導思想,而其基本理念就是要通過新的《義務教育法》來推進教育公平。在我看來,新的《義務教育法》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新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統(tǒng)一性和義務性,這是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guī)定“不收學費、雜費”,對農村而言,2007年起要全部免除學雜費;所謂統(tǒng)一性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tǒng)一包括要制定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等;所謂義務性,是指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
其次,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了義務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新的使命。在新的《義務教育法》里明確了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新的《義務教育法》的一個立法宗旨。在教育教學工作總的要求上,在義務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在義務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推進義務教育都作了一些明確的規(guī)定。
再次,新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的經費保障機制。這樣一個保障機制首先體現(xiàn)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上。過去一說政府的投入,就往往容易理解為由縣級政府來負責,但是實際情況是,縣級政府沒有足夠的能力予以承擔。而新法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jù)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tǒng)籌落實的體制。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jù)國務院的規(guī)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毙路ㄟ€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
后,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了義務教育政府的首要責任。過去我們在實施義務教育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人民教育人民辦”,把義務教育的很多責任都讓社會來承擔。新的《義務教育法》,就把義務教育落實在政府的肩上,特別是在體制上,強調在國務院的統(tǒng)一領導下,加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實施,然后由問責制支撐和保障。
我們可以看到,新的《義務教育法》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定強調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這不僅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新法精神,通過規(guī)范辦學秩序,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fā)展。
整理:孫景民博士助手 呂敏之
一、存在的問題
1.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2. 轉移支付資金不能完全彌補資金缺口,縣鄉(xiāng)財政困難加劇。
3. 教師隊伍狀況令人憂慮。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問題:(1)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低下。(2)優(yōu)秀教師流失嚴重。(3)教師年齡老化現(xiàn)象突出。
4. 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5. 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較差。
6. 發(fā)展非均衡性問題。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不同地域之間發(fā)展的非均衡性。(2)同一地域內部發(fā)展的非均衡性。
二、原因分析
1. 國家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總量不足。
2. 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農村人口比重過大。
3. 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結構不合理。在財政對教育投入總量不足的同時,教育投入的內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1)國家財政對義務和非義務教育的投入結構不合理。(2)城鄉(xiāng)義務教育投入結構不合理。(3)中央與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結構不合理。
4. 事權財權不對等,縣鄉(xiāng)承擔的義務教育任務相對其財力來說過多。
5. 轉移支付不規(guī)范。
6. 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文化困境”。
三、對策與措施
1.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步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2006年農村中小學春季學期開學起,分年度、分地區(qū)逐步實施。
2. 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xié)調配合。(1)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2)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3)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3. 調整各級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事權和責任劃分。
4. 落實分擔責任,強化資金管理。
5. 大膽探索,不斷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1)以城鎮(zhèn)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為重點,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支持力度。(2)著眼未來,探索建立農村教師隊伍的補充機制。(3)要結合中小學教師供求關系的變化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大農村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優(yōu)化、調整農村教師隊伍結構。(4)切實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使其制度化,并在經費上給予保障。
6. 明確責任,強化管理,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校教育質量。(1)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保證農村學?;具_到國家規(guī)定的辦學要求的同時,努力增強農村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使之更加適應農村實際,貼近農村孩子需要。(2)要改革農村辦學模式,進一步加強“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tǒng)籌”。(3)要進一步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嚴格執(zhí)行教學計劃,規(guī)范教學秩序,加強教學管理。(4)要高度重視學校安全工作,始終把確保師生生命安全放在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5)要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制度。
7. 適當調整財政對教育事業(yè)投入的結構,降低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將其轉到義務教育上來。
8. 齊抓共管,強化監(jiān)督檢查。
9. 積極發(fā)展民辦教育。
10. 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四、參考文選1
推進教育公平 促進均衡發(fā)展
——談談新《義務教育法》的特點
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確立我國實施9年義務教育。20年來,這部法律在我們國家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其他一些相關領域的改革,使得我們原來的《義務教育法》有很多不適應新的社會情況的一些制度規(guī)定。
2006年6月30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后表決通過,該法的靈魂就是要把均衡發(fā)展作為一個根本的指導思想,而其基本理念就是要通過新的《義務教育法》來推進教育公平。在我看來,新的《義務教育法》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新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統(tǒng)一性和義務性,這是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guī)定“不收學費、雜費”,對農村而言,2007年起要全部免除學雜費;所謂統(tǒng)一性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tǒng)一包括要制定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等;所謂義務性,是指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
其次,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了義務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新的使命。在新的《義務教育法》里明確了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把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新的《義務教育法》的一個立法宗旨。在教育教學工作總的要求上,在義務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上,在義務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推進義務教育都作了一些明確的規(guī)定。
再次,新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的經費保障機制。這樣一個保障機制首先體現(xiàn)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上。過去一說政府的投入,就往往容易理解為由縣級政府來負責,但是實際情況是,縣級政府沒有足夠的能力予以承擔。而新法明確規(guī)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jù)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tǒng)籌落實的體制。農村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由各級人民政府根據(jù)國務院的規(guī)定分項目、按比例分擔?!毙路ㄟ€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
后,新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了義務教育政府的首要責任。過去我們在實施義務教育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人民教育人民辦”,把義務教育的很多責任都讓社會來承擔。新的《義務教育法》,就把義務教育落實在政府的肩上,特別是在體制上,強調在國務院的統(tǒng)一領導下,加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實施,然后由問責制支撐和保障。
我們可以看到,新的《義務教育法》通過一系列的規(guī)定強調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這不僅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新法精神,通過規(guī)范辦學秩序,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