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獎高分考生背后的原因是無奈還是炒作?

字號:

東方網(wǎng)7月24日消息:2009年高考招生進行時,“只要高考成績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第一志愿報考我校,就可獲得20萬元的重獎。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獎勵15萬元……浙江以外省、市、區(qū)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的考生,獎勵大學本科期間學費……”浙江師范大學發(fā)布的該招生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專家、家長、考生、網(wǎng)友議論紛紛,觀點各異。有支持者,堅持認為應該給浙江師大“巨獎招生”一些掌聲,認為這是在對教育資源過度集中的糾偏;有反對者,堅持認為獎勵高分新生的錢沒有用在“刀刃”上,稱用高額獎學金吸引高分考生的做法實際是一種“不公平競爭”。
    招生進程過半,來看看浙江師大此舉的效果如何。記者于7月17日聯(lián)系浙江師范大學招生辦主任兼學生處長朱堅,了解到截至當日,盡管很多考生和家長進行電話咨詢,但最終浙江省內前100名的考生沒有一人報考浙江師范大學,而省外的招生情況是,僅在江西省有2名免四年學費的和5名免一年學費的考生報取該學校,即招到2名文科位列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的考生和5名文科前1500名、理科前3000名的考生。
    這樣的舉措、這樣的結果,折射出什么問題?向前探究,浙江師大此舉是無奈之舉還是有炒作之嫌?通過重獎招攬生源的方式,到底是高校之間的合理競爭還是有害無益的教育頑疾?眾多在招攬生源中不占據(jù)優(yōu)勢的高校,又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吸納到優(yōu)秀的生源?
    重獎招生背后的原因――
    是無奈之舉還是炒作之嫌?
    朱堅告訴記者,近年來,受學校類型、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浙江師大生源質量與學校的辦學實力相比,不令人滿意。另外,在實行平行志愿填報的背景下,錄取分數(shù)呈扁平化趨勢,高分考生較往年也相對減少。
    記者了解到,生源不理想確是近些年來困擾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尤其是省級師范院校的問題。以今年山東的錄取情況為例,曲阜師范大學文科招生計劃為545 人,結果投檔僅投出 133 人,理科招生計劃為620 人,結果只投檔 70人。華南師大理科招生計劃為9人,結果只投出5人,山東師范大學理科招生計劃也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缺額。首都師大教務處負責人在幾年前就曾呼吁,目前對師范院校有兩種誤解,一是認為師范院校只培養(yǎng)師資,二是認為師范院校的教學水平不高。這些誤解都對師范院校招生工作十分不利,尤其是對與首都師大同屬省級院校的浙江師大、福建師大、南京師大、吉林師大和云南師大等省內及部分偏遠省份的師范類院校。
    冷熱不均的情況不僅出現(xiàn)在師范類院校。記者了解到,今年安徽的錄取情況也出現(xiàn)了冷熱兩重天,“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及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因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充足、就業(yè)機會多,仍是高分考生報考的首選地。寧夏、貴州、甘肅、新疆、陜西等西南和西北地區(qū)的部分高校則要“冷”不少,甚至出現(xiàn)文科中的寧夏大學、青海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無生源,理科中的寧夏大學無合格生源報考的現(xiàn)象。
    【點評】
    優(yōu)秀生源過度集中,不僅不利于高校之間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fā)展,而且對人才的培養(yǎng)也十分有害。打破這一固有格局,一方面有賴于教育政策的引導和教育資源投入的均衡,另一方面則必須依靠普通高校自身努力,結合現(xiàn)有條件不斷進行改革。
    (吳龍貴 媒體評論人)
    高校間的競爭態(tài)勢,越發(fā)提示高校的管理者應該著力尋找本校同其他學校不同的特點和優(yōu)勢所在。高分的考生去了北大清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校為了爭奪去北大清華的生源而忽略了找尋真正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
    (王曉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
    重獎招生是否具備合理性――
    是合理競爭還是教育頑疾?
    “能吸引到更多的優(yōu)質生源――這是我們出臺政策的初衷和基點。”朱堅介紹,考慮到生源質量決定高校教學工作的起點,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學校才出臺這項政策,目的是希望通過重獎政策,改變因學校區(qū)位環(huán)境、平行志愿給學校吸引優(yōu)質生源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這項舉措也是借鑒香港和國外高校獎學金制度,總結往年推行免費新生獎學金政策的結果。
    高額獎學金一向是國外大學和港澳大學招生的“殺手锏”,香港的一些高校甚至超過40萬重獎內地高分考生;澳門理工學院的內地優(yōu)秀新生特別獎學金達230320澳門幣;新加坡TMC學院對修讀英國格林威治大學本科并拿到一等榮譽學士學位的所有學生提供4000新幣的獎勵金。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國內很多高校幾年前也開始采取重金吸納生源的辦法。2006年華南理工大學便對獲得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一、二、三等獎,并以保送生資格錄取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分別獎勵3萬元、2萬元、1.2萬元;西安交通大學2008年招生時也曾承諾,高考成績處于所在省份前3名的考生獎勵8萬至12萬元。今年,重獎招生的勢頭大有燎原之勢。僅廣東一省便有五所高校設立“狀元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考總分狀元報考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獎金達10萬元。
    對生源的競爭還從大學蔓延至高中,廣東省湛江市雷州一中某負責人介紹,“學校剛放假,氣未喘勻就要投入搶生源大戰(zhàn),既心煩也心痛。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將會是教育界的悲哀!”該負責人解釋,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有限,學校需按正常收費運作,為留住自己的優(yōu)質生源,學校迫不得已給高中的高分學生3年免費。而在無奈的生源“爭奪戰(zhàn)”中,為了補回流失的優(yōu)質生源,學校不惜代價也去“搶”其他學校的優(yōu)質生源,無形中造成學?!皟蓴【銈?。
    【點評】
    “學生選擇學校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教育質量,二是教育服務?!豹剬W金政策,就是屬于教育服務的一種。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許多高校將總收入的1/3左右用于獎學金的發(fā)放,我國高校目前離這個水平還很遠。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在擇校時,除了成績和興趣之外,自身家庭經(jīng)濟情況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高額獎學金的出現(xiàn),其實是為考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我們應當允許、并且鼓勵這種教育競爭。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年復一年,獎金逐年提高,高?;ハ嗯时?,開出的價碼一個比一個高,此種惡性競爭將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巨獎攬新生之舉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是鼓勵考生考高分,也就是鼓勵他們在應試教育中脫穎而出,從而加劇應試教育。
    (王學進 媒體評論人)
    重獎招生未來的走向――
    是繼續(xù)堅持還是另辟蹊徑?
    朱堅說,浙江師范大學以獎學金吸引優(yōu)秀新生的做法已持續(xù)多年,去年吸引到22名來自浙江、江西、貴州等地的高分考生,他們進校后成績優(yōu)異,綜合素質高,給周圍的同學樹立了榜樣,這是“千金難買”的效果。未來幾年,政策仍將持續(xù)。
    浙江當?shù)啬尘W(wǎng)站曾對浙江師大的招生做法進行公眾調查。結果顯示,會被該政策所吸引,選擇報考的為46.11%;選擇不為重獎所動,依然會報考心儀院校的為53.88%。當?shù)匾晃怀煽優(yōu)?49分的理科考生表示,哪怕成績進入全省高考成績前一百名,也不會沖著獎金去填報學校,讀心目中的大學才是考生夢寐以求的。學生陳元海評價,報高考志愿是一個雙向選擇,最終決定權在考生。大學的高額獎勵為部分寒門學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樣做無可厚非。
    “重獎政策”被誤認為是浙江師大吸引優(yōu)質生源的途徑,朱堅強調,重獎政策只是浙江師大一系列吸引優(yōu)質生源的舉措之一。其他措施還有高分考生任選專業(yè)、單科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考生優(yōu)先錄取等。學校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實現(xiàn)生源質量、人才培養(yǎng)和專業(yè)建設的良性互動。
    為吸引優(yōu)秀生源,國內很多高校也在做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2009年清華大學對保送生與自主招生的考試內容、考核方式做出較大調整,力求兼顧“通才”和“偏才”;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新增應用心理學等3個專業(yè)、增加在北京提前批次外語類招生的名額、增設財稅學實驗班;中山大學今年新增五個中外合作辦學類專業(yè);華南理工大學今年新增交通運輸?shù)?個專業(yè),新推本科生與研究生貫通培養(yǎng)的舉措。
    【點評】
    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國外高校和香港高校屢屢吸引高分考生的原因不僅僅是高額的獎學金,更主要的是他們的國際化背景和教育管理模式。從這個角度看,國外高校和香港高校的挑戰(zhàn)也提醒了內地,應將注意力放在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內涵建設上來。
    (許 賓 媒體評論人)
    只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才能把高校的生源競爭,從錄取時間、錄取優(yōu)惠政策的比拼,轉為教育服務、教育質量的競爭。誰提供的教育服務優(yōu)、教育質量高,誰就會獲得考生的青睞,這樣的競爭,能促使高校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提高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