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拿到2006年高考卷的時候,心中不由得一驚,太感意外了!特別是大閱讀和作文。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大閱讀怎么能這樣考呢?你不要說學生從考場上下來一片唏噓,就是讓我們老師做,也未必能拿到一半分數(shù)。
本大題的考點過于集中,總共四道題,就有三道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而且文章語言很蘊藉,又很少抒情議論的句子可以依托,只能靠考生從言語之間去推斷和想象,真的難以把握。
其次是作文。人們大都認為全國卷可能考的題型仍然是話題作文,可沒有想到,卻考了材料作文??忌鷽]有了作文“話題”,限制更少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大了,反而手足無措。以上兩種情況是很耐人尋味的。
再者,基礎題型的靈活多變,也給廣大師生留下很深的印象。Ⅰ卷的第四題考查語句的銜接連貫。依照慣例應該將Ⅱ卷的第六大題作為語言表達運用來考查。而六大題18題考查關聯(lián)詞語的使用能力,仍是在考查連貫,沒有考查簡明與得體。
就是比較穩(wěn)定的題型,也努力求新。例如詩歌鑒賞,避開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重點項目,轉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名句名篇的默寫,仍為兩題選一,但第1小題卻一改默寫一首完整詩歌的傳統(tǒng),轉而考查對文章的背誦。再如,第六大題的19題,雖仍為壓縮語段,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不再集中在新聞題材上,而是選擇了頗具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說明二胡的段落。20題,雖仍是仿句,但卻擴大了考查范圍(考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而且“三個句子的內容有內在聯(lián)系”的要求也讓考生大傷腦筋。
其實,全國Ⅰ卷充分體現(xiàn)了“以穩(wěn)為主,以變求新”的命題思路,嚴格遵循了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考選拔人才、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題型和題量都與去年一致,整體上給人一種穩(wěn)重、親切、平和的感覺。命題人從三個“有利于”出發(fā),穩(wěn)中求變、求新是必然的選擇。
一、2006年命題的求變、求新趨勢
從以上對2006年高考試卷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2006年高考試卷的一些“求變”“求新”的命題趨勢:
1.宏觀把握與微觀突出的和諧統(tǒng)一趨勢。
全國卷在保持整體的穩(wěn)重、平和面貌的同時,并不排斥局部的求變、求新。今年語文試題考點的相對集中,值得我們深思。
2.基礎知識與表達運用綜合考查的趨勢。
第一大題的4小題,綜合考查了連貫和標點符號的知識。這也許是個信號。其實,詞語、病句等又何嘗不能與語言運用綜合考查呢。
3.返璞歸真、回歸課本的趨勢。
這也是命題指導思想(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從全國的語文教學形勢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高三年級,5冊、6冊課本幾乎不講,好騰出時間來領著學生搞題海戰(zhàn)術。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嚴重違背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今年的詩歌鑒賞中的難理解的詞語如“觳觫”、“棰”等以及文言文閱讀中的加點詞語“善”、“尚”、“視”等均出自課本,13題名句默寫改考課文片段,都可以看出命題人在糾正這種錯誤傾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4.回歸經典的復古趨勢。
這從六題、七題的設計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18小題考查關聯(lián)詞語使用,19題講下定義與壓縮語段結合,21題由往年的話題作文一改而為材料作文。我想這不能簡單地用進步與退步這樣的字眼來評價。因為題型只是形式而已,繼承與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并行不悖的。我們語文教師不妨把過去的有生命力的老題型拿來讓學生做做,免得學生臨場手足無措。
5.注重思維能力考查的趨勢。
這在四、五、六三大題上表現(xiàn)尤其明顯,特別是五題的現(xiàn)代文閱讀,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平時就要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上。
6.靈活多變的題型與傳統(tǒng)文化蘊涵聯(lián)姻的趨勢。
六大題19題選了一段二胡的說明文讓學生壓縮,學生通過做題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20題仿句選擇“家園”、“思念”的話題,也與我們渴望統(tǒng)一、呼喚和平的時代旋律合拍。
二、2007年備考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高三新一輪的備考思想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我想2007年備考至少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點與面的關系。
即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高中語文的各個考點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不能猜題押題,心存僥幸。語文基礎知識題,盡管每年考試各有側重取舍,但我們復習時卻不能有所偏廢。詩歌鑒賞今年雖沒考形象、語言與表達技巧等項目,但卻難保明年不考。作文今年考材料作文,也許明年是命題作文或者看圖作文呢。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復習,把著重點放在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鍛煉上,也許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考試題目可以千變萬化,但考查的目的卻是相對單一的。
2.質與量的關系。
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必須靠做一定量的試題作為保證。問題是這個量多少算是適宜,卻很難把握。依照好多學校的經驗,學生一上高三就是上套題,但是這樣一套一套地搞到高考前,套套面面俱到,套套蜻蜓點水,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呢?總是被套題牽著鼻子走,而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嚴重缺失,必然會造成訓練目的的落空。因此,我認為,教師應站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高度,自覺地從高考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這樣一個視角,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現(xiàn)狀,從而有的放矢地選用套題,做到題為我用,用有所得,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質和量統(tǒng)一的度。
3.新與舊的關系。
2006年高考題具有復古的傾向,這也難怪?!胺€(wěn)中求新”不易,“穩(wěn)中求變”易為。人們都蜂擁預測新題,我偏求諸復古,從老題中淘洗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題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疾殛P聯(lián)詞語運用,考查對文章主旨的概括,考查材料作文,這似乎是一種退化,但從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角度來說,也無可非議。誰又能說這些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呢?舊瓶裝新酒,自有它的魅力。這也提醒我們要認真研究前些年的高考試卷,在熱衷于新題預測的同時,不妨把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老題拿出來做做。
4.難與易的關系。
今年語文考題難度較大,恐怕是廣大師生的共識吧。特別是大閱讀。盡管專家評說選材和題目設置都很好,但考生還是感到一頭霧水,難以咂摸出“陽光的香味”來。也難怪,這道題突破了以往的試題模式,考點集中于對學生想象、推斷、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似乎不太符合高考題的出題套路。其實,這也很符合高考題“穩(wěn)中求變求新”的命題思路。這也提醒我們,《考試大綱》中對現(xiàn)代文閱讀提出的三條九項要求,未必都在高考試題中亮相,也可能集中在某一兩項的考查上。因此,我們在平時訓練時,應該有意識找些較難的題目做做。找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瓶頸,集中突破,這樣在考場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本與末的關系。
這里要談的是課本與資料的關系問題。專家一再提醒廣大師生要回歸課本,但事實上,我們在高三的實際教學中,除了強調背誦必背的古詩文以外,幾乎沒有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重溫教材,卻把幾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套題的做、講上了。我們是不是太有點急功近利了。我在前面講過,套題不是不要做,而是要根據(jù)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具體分析,精選資料,合理利用。同時還應該有計劃地、適當?shù)匕才艤亓曊n本,從中極取精神營養(yǎng)和積累作文素材,培養(yǎng)自己對各種文體的規(guī)范意識。
6.讀與寫的關系。
我一向認為,作文應該進行全面的全程的訓練。所謂全面,是說應該進行系統(tǒng)的作文訓練,包括各種題型的技能技巧。所謂全程,是指要重視從審題與立意、選材與組材到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等整個寫作過程的具體指導。反思高三的作文教學,我認為也存在一個如何講究實效的問題。應該說學生經過高一、高二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各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和寫作技能。進入高三以后,我們不可能重新進行系統(tǒng)的寫作能力訓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習作認真分析一下自己寫作能力的現(xiàn)狀,準確把握作文學習的重點、難點,然后認真設計學習方案,使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荚嚂r當然要提倡揚長避短,但我們平時可不能一味“避短”,必須盡量查漏補缺,這樣才不至于在高考時手忙腳亂,措手不及。同時,高三語文學習也應該處理好讀與寫關系。我們應該充分調動積極性,自覺地從語文教材中提煉寫作素材,這既便于就地取材,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增厚文化積淀,因此,我認為這是個一舉多得的舉措。
綜上所述,我從對2006年全國Ⅰ卷的分析入手,對2007年的語文備考提出了必須處理好的六種關系,限于篇幅,不便展開。此文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筆者將不勝欣慰。
本大題的考點過于集中,總共四道題,就有三道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而且文章語言很蘊藉,又很少抒情議論的句子可以依托,只能靠考生從言語之間去推斷和想象,真的難以把握。
其次是作文。人們大都認為全國卷可能考的題型仍然是話題作文,可沒有想到,卻考了材料作文??忌鷽]有了作文“話題”,限制更少了,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更大了,反而手足無措。以上兩種情況是很耐人尋味的。
再者,基礎題型的靈活多變,也給廣大師生留下很深的印象。Ⅰ卷的第四題考查語句的銜接連貫。依照慣例應該將Ⅱ卷的第六大題作為語言表達運用來考查。而六大題18題考查關聯(lián)詞語的使用能力,仍是在考查連貫,沒有考查簡明與得體。
就是比較穩(wěn)定的題型,也努力求新。例如詩歌鑒賞,避開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重點項目,轉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名句名篇的默寫,仍為兩題選一,但第1小題卻一改默寫一首完整詩歌的傳統(tǒng),轉而考查對文章的背誦。再如,第六大題的19題,雖仍為壓縮語段,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不再集中在新聞題材上,而是選擇了頗具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說明二胡的段落。20題,雖仍是仿句,但卻擴大了考查范圍(考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而且“三個句子的內容有內在聯(lián)系”的要求也讓考生大傷腦筋。
其實,全國Ⅰ卷充分體現(xiàn)了“以穩(wěn)為主,以變求新”的命題思路,嚴格遵循了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考選拔人才、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題型和題量都與去年一致,整體上給人一種穩(wěn)重、親切、平和的感覺。命題人從三個“有利于”出發(fā),穩(wěn)中求變、求新是必然的選擇。
一、2006年命題的求變、求新趨勢
從以上對2006年高考試卷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2006年高考試卷的一些“求變”“求新”的命題趨勢:
1.宏觀把握與微觀突出的和諧統(tǒng)一趨勢。
全國卷在保持整體的穩(wěn)重、平和面貌的同時,并不排斥局部的求變、求新。今年語文試題考點的相對集中,值得我們深思。
2.基礎知識與表達運用綜合考查的趨勢。
第一大題的4小題,綜合考查了連貫和標點符號的知識。這也許是個信號。其實,詞語、病句等又何嘗不能與語言運用綜合考查呢。
3.返璞歸真、回歸課本的趨勢。
這也是命題指導思想(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從全國的語文教學形勢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校的高三年級,5冊、6冊課本幾乎不講,好騰出時間來領著學生搞題海戰(zhàn)術。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嚴重違背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今年的詩歌鑒賞中的難理解的詞語如“觳觫”、“棰”等以及文言文閱讀中的加點詞語“善”、“尚”、“視”等均出自課本,13題名句默寫改考課文片段,都可以看出命題人在糾正這種錯誤傾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4.回歸經典的復古趨勢。
這從六題、七題的設計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來。18小題考查關聯(lián)詞語使用,19題講下定義與壓縮語段結合,21題由往年的話題作文一改而為材料作文。我想這不能簡單地用進步與退步這樣的字眼來評價。因為題型只是形式而已,繼承與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并行不悖的。我們語文教師不妨把過去的有生命力的老題型拿來讓學生做做,免得學生臨場手足無措。
5.注重思維能力考查的趨勢。
這在四、五、六三大題上表現(xiàn)尤其明顯,特別是五題的現(xiàn)代文閱讀,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平時就要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上。
6.靈活多變的題型與傳統(tǒng)文化蘊涵聯(lián)姻的趨勢。
六大題19題選了一段二胡的說明文讓學生壓縮,學生通過做題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20題仿句選擇“家園”、“思念”的話題,也與我們渴望統(tǒng)一、呼喚和平的時代旋律合拍。
二、2007年備考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高三新一輪的備考思想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我想2007年備考至少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點與面的關系。
即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高中語文的各個考點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不能猜題押題,心存僥幸。語文基礎知識題,盡管每年考試各有側重取舍,但我們復習時卻不能有所偏廢。詩歌鑒賞今年雖沒考形象、語言與表達技巧等項目,但卻難保明年不考。作文今年考材料作文,也許明年是命題作文或者看圖作文呢。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復習,把著重點放在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鍛煉上,也許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考試題目可以千變萬化,但考查的目的卻是相對單一的。
2.質與量的關系。
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必須靠做一定量的試題作為保證。問題是這個量多少算是適宜,卻很難把握。依照好多學校的經驗,學生一上高三就是上套題,但是這樣一套一套地搞到高考前,套套面面俱到,套套蜻蜓點水,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語文素養(yǎng)呢?總是被套題牽著鼻子走,而老師的主觀能動性嚴重缺失,必然會造成訓練目的的落空。因此,我認為,教師應站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高度,自覺地從高考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這樣一個視角,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現(xiàn)狀,從而有的放矢地選用套題,做到題為我用,用有所得,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質和量統(tǒng)一的度。
3.新與舊的關系。
2006年高考題具有復古的傾向,這也難怪?!胺€(wěn)中求新”不易,“穩(wěn)中求變”易為。人們都蜂擁預測新題,我偏求諸復古,從老題中淘洗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題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疾殛P聯(lián)詞語運用,考查對文章主旨的概括,考查材料作文,這似乎是一種退化,但從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角度來說,也無可非議。誰又能說這些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呢?舊瓶裝新酒,自有它的魅力。這也提醒我們要認真研究前些年的高考試卷,在熱衷于新題預測的同時,不妨把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老題拿出來做做。
4.難與易的關系。
今年語文考題難度較大,恐怕是廣大師生的共識吧。特別是大閱讀。盡管專家評說選材和題目設置都很好,但考生還是感到一頭霧水,難以咂摸出“陽光的香味”來。也難怪,這道題突破了以往的試題模式,考點集中于對學生想象、推斷、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似乎不太符合高考題的出題套路。其實,這也很符合高考題“穩(wěn)中求變求新”的命題思路。這也提醒我們,《考試大綱》中對現(xiàn)代文閱讀提出的三條九項要求,未必都在高考試題中亮相,也可能集中在某一兩項的考查上。因此,我們在平時訓練時,應該有意識找些較難的題目做做。找到提高閱讀能力的瓶頸,集中突破,這樣在考場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本與末的關系。
這里要談的是課本與資料的關系問題。專家一再提醒廣大師生要回歸課本,但事實上,我們在高三的實際教學中,除了強調背誦必背的古詩文以外,幾乎沒有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重溫教材,卻把幾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套題的做、講上了。我們是不是太有點急功近利了。我在前面講過,套題不是不要做,而是要根據(jù)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具體分析,精選資料,合理利用。同時還應該有計劃地、適當?shù)匕才艤亓曊n本,從中極取精神營養(yǎng)和積累作文素材,培養(yǎng)自己對各種文體的規(guī)范意識。
6.讀與寫的關系。
我一向認為,作文應該進行全面的全程的訓練。所謂全面,是說應該進行系統(tǒng)的作文訓練,包括各種題型的技能技巧。所謂全程,是指要重視從審題與立意、選材與組材到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等整個寫作過程的具體指導。反思高三的作文教學,我認為也存在一個如何講究實效的問題。應該說學生經過高一、高二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了各種文體的基本知識和寫作技能。進入高三以后,我們不可能重新進行系統(tǒng)的寫作能力訓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習作認真分析一下自己寫作能力的現(xiàn)狀,準確把握作文學習的重點、難點,然后認真設計學習方案,使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荚嚂r當然要提倡揚長避短,但我們平時可不能一味“避短”,必須盡量查漏補缺,這樣才不至于在高考時手忙腳亂,措手不及。同時,高三語文學習也應該處理好讀與寫關系。我們應該充分調動積極性,自覺地從語文教材中提煉寫作素材,這既便于就地取材,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增厚文化積淀,因此,我認為這是個一舉多得的舉措。
綜上所述,我從對2006年全國Ⅰ卷的分析入手,對2007年的語文備考提出了必須處理好的六種關系,限于篇幅,不便展開。此文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筆者將不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