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F湟粸榈歉咄h,建立遠大目標階段;其二為嘔心瀝血,堅韌不拔追求目標階段;其三為目標達成,享受智慧快樂階段。今人也有輯毛澤東詞句為三種境界:一為“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二為“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三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為學境界同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基本相近,但側(cè)重的是追求知識或智慧過程中的內(nèi)心體驗。
對中學生而言,以上三境界同樣是求知路途中難得的心靈體驗,應該作為自己孜孜追求的至上境界。但求學與備考有相同也有不同,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學習與教學經(jīng)驗,借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說,輯《易經(jīng)》“乾”卦成句(第一句略作修改),提出備考過程的三個階段,供考生參考。
備考的第一階段為“潛龍在淵”。此階段為打基礎階段,備考者如潛龍在淵,尚未到騰飛之時,但需為騰飛做準備,故此時應以修煉為上。此句源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乾》原文為“初九,潛龍勿用?!庇么较壬恼f法,“伏而不見之謂‘潛’”“‘龍’,陽升而出,陽降而蟄,絕地而游,乘氣而變,”又言,“初在地之下,龍之蟄乎地中者也,故曰‘潛龍’”,“初之‘潛’,學圣之功,養(yǎng)晦之時”,“其于學也,則博學不教,內(nèi)而不出”。此階段的重點是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潛心”的問題。古語云“潛心向?qū)W”,所謂“潛心”就是要力戒浮躁,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學習時,力戒浮躁心態(tài)的出現(xiàn)。潛心才能使心神合一,有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所謂“內(nèi)而不出”是也);潛心還可“擴聰”“燭明”,便于知識掌握上的融會貫通,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二是“習得”的問題?;A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學習并不單純是“死記硬背”,要在學習中摸索規(guī)律,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掌握靈活運用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習有所得,如龍在淵,雖未騰云,卻也裕如。
備考的第二階段為“見龍在田”。此階段重在砥礪和總結(jié),通過師友間的砥礪彌補知識準備的缺陷和思路上偏狹;通過總結(jié)進一步廓清基本知識的線索和基本概念運用的類型(題型)。此句《易經(jīng)·乾》原文為“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蔽覀兘栌么司渲庠凇耙姟弊郑耙姟闭?,無所遮蔽與滯礙之謂也。此階段的學習繼第一階段后,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上達到“無所滯礙”的地步,也是知識學習中最為重要的“化”的階段。怎樣化?一是自己“潛心”地“悟”,二是通過與“大人”(師友)討論與砥礪??鬃泳驮?jīng)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說明了彼此切磋琢磨的重要。此階段的目標是要做到“胸中有竹”。
備考的第三階段為“飛龍在天”。此階段為知識運用的自由階段。原句取用《易經(jīng)·乾》“九五,飛龍在天?!痹孕稳萃跽咧?。王船山先生說“惟不舍其健行,一旦自致,故為‘飛’之象焉。豁然一貫而天德全,天佑人助而王業(yè)成,”“乾”之精髓在于“自強不息”,也唯有自強不息,方可期“飛龍在天”。備考者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上若進入此等境界,應考自然不成問題,而所謂的心理影響問題更是不屑再說。
以上三階段,前兩階段重在實行,大多數(shù)的學習者經(jīng)過努力均可達到,借用宋儒的說法,這兩階段尚屬“格物”的過程;而第三階段重在悟而化,近似“致知”,只有少部分人通過不懈的努力方可達到。從境界上來說,第一階段是“自然”境界,第二階段是“自為”境界,第三階段才是“自由”境界。用古人解《易》的說法,前兩階段尚在“地位”,只有第三階段才可達到“天位”(“《易》參三才而兩之。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其常也?!保?BR>
對中學生而言,以上三境界同樣是求知路途中難得的心靈體驗,應該作為自己孜孜追求的至上境界。但求學與備考有相同也有不同,筆者結(jié)合多年的學習與教學經(jīng)驗,借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說,輯《易經(jīng)》“乾”卦成句(第一句略作修改),提出備考過程的三個階段,供考生參考。
備考的第一階段為“潛龍在淵”。此階段為打基礎階段,備考者如潛龍在淵,尚未到騰飛之時,但需為騰飛做準備,故此時應以修煉為上。此句源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乾》原文為“初九,潛龍勿用?!庇么较壬恼f法,“伏而不見之謂‘潛’”“‘龍’,陽升而出,陽降而蟄,絕地而游,乘氣而變,”又言,“初在地之下,龍之蟄乎地中者也,故曰‘潛龍’”,“初之‘潛’,學圣之功,養(yǎng)晦之時”,“其于學也,則博學不教,內(nèi)而不出”。此階段的重點是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潛心”的問題。古語云“潛心向?qū)W”,所謂“潛心”就是要力戒浮躁,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學習時,力戒浮躁心態(tài)的出現(xiàn)。潛心才能使心神合一,有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所謂“內(nèi)而不出”是也);潛心還可“擴聰”“燭明”,便于知識掌握上的融會貫通,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二是“習得”的問題?;A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學習并不單純是“死記硬背”,要在學習中摸索規(guī)律,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掌握靈活運用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習有所得,如龍在淵,雖未騰云,卻也裕如。
備考的第二階段為“見龍在田”。此階段重在砥礪和總結(jié),通過師友間的砥礪彌補知識準備的缺陷和思路上偏狹;通過總結(jié)進一步廓清基本知識的線索和基本概念運用的類型(題型)。此句《易經(jīng)·乾》原文為“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蔽覀兘栌么司渲庠凇耙姟弊郑耙姟闭?,無所遮蔽與滯礙之謂也。此階段的學習繼第一階段后,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上達到“無所滯礙”的地步,也是知識學習中最為重要的“化”的階段。怎樣化?一是自己“潛心”地“悟”,二是通過與“大人”(師友)討論與砥礪??鬃泳驮?jīng)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說明了彼此切磋琢磨的重要。此階段的目標是要做到“胸中有竹”。
備考的第三階段為“飛龍在天”。此階段為知識運用的自由階段。原句取用《易經(jīng)·乾》“九五,飛龍在天?!痹孕稳萃跽咧?。王船山先生說“惟不舍其健行,一旦自致,故為‘飛’之象焉。豁然一貫而天德全,天佑人助而王業(yè)成,”“乾”之精髓在于“自強不息”,也唯有自強不息,方可期“飛龍在天”。備考者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上若進入此等境界,應考自然不成問題,而所謂的心理影響問題更是不屑再說。
以上三階段,前兩階段重在實行,大多數(shù)的學習者經(jīng)過努力均可達到,借用宋儒的說法,這兩階段尚屬“格物”的過程;而第三階段重在悟而化,近似“致知”,只有少部分人通過不懈的努力方可達到。從境界上來說,第一階段是“自然”境界,第二階段是“自為”境界,第三階段才是“自由”境界。用古人解《易》的說法,前兩階段尚在“地位”,只有第三階段才可達到“天位”(“《易》參三才而兩之。初、二,地位;三、四,人位;五、上,天位;其常也?!保?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