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中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南海中學
供材料作文與材料話題式作文的主要區(qū)別
1. 供材料作文的主要特點:
①立意已限定,考生必須從所供材料中提煉觀點再作文。
例如1980年的高考題——所供材料講的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小時候?qū)W畫畫之時,從畫蛋開始練習基本功的故事;要求是寫一篇讀后感;考生只能從所供材料中提煉“打好基礎是成才(成功)的關鍵”這類觀點,否則就偏題、離題了。由此可見,供材料作文的中心相當明確、幾乎是的。因此,考生寫供材料作文很容易偏題、離題。
②文體已限定,供材料作文,往往限定考生寫某種文體,考生沒有選擇文體的自由。這與發(fā)展個性的素質(zhì)教育很不適應,也不利于高校選拔人才……
總之,供材料作文給考生的“發(fā)揮空間”太小了!
2. 材料話題式作文:
① 所供材料僅僅是一個“引子或例子”,它僅僅是起啟發(fā)考生思維、引導考生思考的作用。
例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題中所供材料僅僅是一個引子,起引出話題的作用;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和2002年的《心靈的選擇》,所供材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引子,在引出話題的同時也有引導考生構思趨向性的作用。例子,很容易讓考生去展開類比與聯(lián)想。
② 話題是最主要的,話題起“規(guī)定作文內(nèi)容的范圍”的作用。
例如,2001年《誠信》就規(guī)定了考生只能寫“誠信不可拋”,在這個范圍內(nèi)考生寫“什么是誠信”或“誠信有什么作用” 或“怎樣做到誠信” 等,均符合題意。以上的2個“什么”和1個“怎樣” ,所指代的內(nèi)容都很豐富,這也就是話題給考生留下的有限制的廣闊空間。
③ 材料話題式作文的要求:A.立意自定,這就是說考生在話題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可以自定中心,避免了中心的單一化;B. 文體自選,這就是說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自己選擇文體及文章樣式進行寫作;以上兩點也明確點明了命題人給考生留下的有限制的廣闊空間。
總之,材料話題式作文,在立意、文體等方面都給考生提供了較廣的發(fā)揮空間。
考生如何利用好話題作文的“發(fā)揮空間”
1. 考生首先應仔細審話題,特別是要明確話題的含義以及話題的限制性。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作文題——(所供材料,略)“請以‘挑戰(zhàn)自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 . 考生首先必須準確理解“挑戰(zhàn)自己”的含義,并明確話題的限制性——A挑戰(zhàn)必須是有前提條件的;B 挑戰(zhàn)必須是自己主動的。
又如,以“嘗試”為話題,就必須寫第一次做某事,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做,所做的是有意義或有益的事;而抽煙、酗酒、賭博、吸毒、打架等都不屬于題目界定的范圍之內(nèi)。
2. 考生可以參考所供材料(▲引導的話),運用類比、聯(lián)想等思維方法打開思路。最常用的方式是:什么是(話題);為什么要(話題);怎樣才能做到(話題)。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作文《挑戰(zhàn)自己》的立意可以是:①挑戰(zhàn)自己,人生才會更精彩;②不斷挑戰(zhàn)才能不斷超越;③挑戰(zhàn)就是打破現(xiàn)有的平衡;④打敗自己就是真英雄;⑤人的潛能在挑戰(zhàn)中迸發(fā);⑥挑戰(zhàn)自己不怕失??;⑦挑戰(zhàn)自己是的享受;⑧認清自己才能挑戰(zhàn)自己;⑨挑戰(zhàn)自己需要勇氣,戰(zhàn)勝自己需要智慧;⑩挑戰(zhàn)自己不能超乎實際。考生可以用“最常用的方式” 獲得上述立意:A挑戰(zhàn)自己是什么?——③。 ④。 ⑥。⑦ B為什么要挑戰(zhàn)自己?——①。 ②。⑤。 ⑦ C怎樣挑戰(zhàn)自己?——⑧。⑨。⑩
又如,以《打開眼界》為話題,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式。A.什么是打開眼界?「①打開眼界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問題;②打開眼界就是擴大視野,增長能力;③打開眼界是自我充實自我提高的過程。」B.為什么要打開眼界呢?「①打開眼界才能發(fā)現(xiàn)美(自然界的美,如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太陽月亮、山川河流等;社會之美;家庭之美;人生之美等);②打開眼界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③打開眼界是成功的原動力;④打開眼界可以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絕境也可逢生。⑤不打開眼界……」C.怎樣打開眼界呢?「讀書、上網(wǎng)、旅游、參加社會實踐;樂觀的心態(tài)、寬廣的胸懷、與時俱進的思想;全方位觀察思考的能力等。」
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可以寫移植了誰的記憶,移植之后又怎么樣了,為什么要移植(某人) 記憶,怎樣才能移植;這里的誰既可以是偉人——如屈原、岳飛、司馬遷、周恩來等,也可以是平凡的人——如我的爺爺、我的同學、朋友等。
以《水》為話題寫文章,它的立意就可以是:
① 水能夠容納很多的東西。人也要廣泛吸收、有寬廣的胸懷、寬容的心。
②一點一滴的水,只有匯入大海才不會干涸。個人也只有融入集體、 社會才不會衰亡。
③一滴水的作用不大,但匯聚起來可以穿石、可以沖毀大壩。人,團結合作就可以力量無窮。
④ 水以液體、固定、氣體的形式呈現(xiàn)于地球。人要生活得好,就要靈通;人生的價值也多種多樣,應有多樣的人生。
⑤ 水因流動才不會發(fā)臭。人的生命在于運動,沒有進取就沒有活力。
⑥ 水默默地滋潤萬物。人應有默默奉獻精神。
⑦ 水能柔能剛。人應有剛?cè)嵯酀钠犯瘛?BR> ⑧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領導應與群眾搞好關系;民眾的力量巨大。
⑨ 水能夠沖破阻擋奔向自己的目標。人也只有頑強拼搏才有可能成功。
⑩ 水只要有一點縫隙就會滲漏下去。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3. 考生根據(jù)擴展思維時所想到的立意,再根據(jù)自己掌握素材的情況、感悟的多少,從中確定一個立意(即所寫作文的中心)。選取時,還應避免幼稚化和雷同化。
例如,以“嘗試”為話題,可寫的內(nèi)容很多,如A煮飯B洗衣C各種比賽D競選班長等E制作某物F修理某物G種植H ……,但如選AB類則屬幼稚,因為這些僅是生存的基本技能;選C類也不好,因為這些很可能與不少人雷同。
4. 很多考生都有創(chuàng)新的想法,但我主張在話題規(guī)定的作文范圍之內(nèi)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而不主張作文純形式上創(chuàng)新。
例如,上文寫到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既然可以移植名人偉人的記憶也可以移植平民的記憶,但考慮到寫偉人名人的考生會占多數(shù),我何不寫平凡之人呢?
又如,上文寫到的以《水》為話題寫文章,它的立意是那樣多,我何不選一個一般考生想不到的?(像“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就很新、很好!)
近幾年來,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樣式——如文言文式、診斷書式、實驗報告式、2人或3人對話式、試卷式等。這些文章樣式的出現(xiàn),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話題作文的優(yōu)勢。但是,善用文言文寫作的,當今中學生中能有多少呢?而診斷書式、實驗報告式、2人或3人對話式、試卷式等文章樣式,難免徒有其表而內(nèi)容空洞,不是嗎?因此,不算太保守的我,不太主張純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供材料作文與材料話題式作文的主要區(qū)別
1. 供材料作文的主要特點:
①立意已限定,考生必須從所供材料中提煉觀點再作文。
例如1980年的高考題——所供材料講的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小時候?qū)W畫畫之時,從畫蛋開始練習基本功的故事;要求是寫一篇讀后感;考生只能從所供材料中提煉“打好基礎是成才(成功)的關鍵”這類觀點,否則就偏題、離題了。由此可見,供材料作文的中心相當明確、幾乎是的。因此,考生寫供材料作文很容易偏題、離題。
②文體已限定,供材料作文,往往限定考生寫某種文體,考生沒有選擇文體的自由。這與發(fā)展個性的素質(zhì)教育很不適應,也不利于高校選拔人才……
總之,供材料作文給考生的“發(fā)揮空間”太小了!
2. 材料話題式作文:
① 所供材料僅僅是一個“引子或例子”,它僅僅是起啟發(fā)考生思維、引導考生思考的作用。
例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題中所供材料僅僅是一個引子,起引出話題的作用;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和2002年的《心靈的選擇》,所供材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引子,在引出話題的同時也有引導考生構思趨向性的作用。例子,很容易讓考生去展開類比與聯(lián)想。
② 話題是最主要的,話題起“規(guī)定作文內(nèi)容的范圍”的作用。
例如,2001年《誠信》就規(guī)定了考生只能寫“誠信不可拋”,在這個范圍內(nèi)考生寫“什么是誠信”或“誠信有什么作用” 或“怎樣做到誠信” 等,均符合題意。以上的2個“什么”和1個“怎樣” ,所指代的內(nèi)容都很豐富,這也就是話題給考生留下的有限制的廣闊空間。
③ 材料話題式作文的要求:A.立意自定,這就是說考生在話題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nèi)可以自定中心,避免了中心的單一化;B. 文體自選,這就是說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自己選擇文體及文章樣式進行寫作;以上兩點也明確點明了命題人給考生留下的有限制的廣闊空間。
總之,材料話題式作文,在立意、文體等方面都給考生提供了較廣的發(fā)揮空間。
考生如何利用好話題作文的“發(fā)揮空間”
1. 考生首先應仔細審話題,特別是要明確話題的含義以及話題的限制性。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作文題——(所供材料,略)“請以‘挑戰(zhàn)自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 . 考生首先必須準確理解“挑戰(zhàn)自己”的含義,并明確話題的限制性——A挑戰(zhàn)必須是有前提條件的;B 挑戰(zhàn)必須是自己主動的。
又如,以“嘗試”為話題,就必須寫第一次做某事,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做,所做的是有意義或有益的事;而抽煙、酗酒、賭博、吸毒、打架等都不屬于題目界定的范圍之內(nèi)。
2. 考生可以參考所供材料(▲引導的話),運用類比、聯(lián)想等思維方法打開思路。最常用的方式是:什么是(話題);為什么要(話題);怎樣才能做到(話題)。
例如,2003年春季高考作文《挑戰(zhàn)自己》的立意可以是:①挑戰(zhàn)自己,人生才會更精彩;②不斷挑戰(zhàn)才能不斷超越;③挑戰(zhàn)就是打破現(xiàn)有的平衡;④打敗自己就是真英雄;⑤人的潛能在挑戰(zhàn)中迸發(fā);⑥挑戰(zhàn)自己不怕失??;⑦挑戰(zhàn)自己是的享受;⑧認清自己才能挑戰(zhàn)自己;⑨挑戰(zhàn)自己需要勇氣,戰(zhàn)勝自己需要智慧;⑩挑戰(zhàn)自己不能超乎實際。考生可以用“最常用的方式” 獲得上述立意:A挑戰(zhàn)自己是什么?——③。 ④。 ⑥。⑦ B為什么要挑戰(zhàn)自己?——①。 ②。⑤。 ⑦ C怎樣挑戰(zhàn)自己?——⑧。⑨。⑩
又如,以《打開眼界》為話題,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式。A.什么是打開眼界?「①打開眼界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問題;②打開眼界就是擴大視野,增長能力;③打開眼界是自我充實自我提高的過程。」B.為什么要打開眼界呢?「①打開眼界才能發(fā)現(xiàn)美(自然界的美,如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太陽月亮、山川河流等;社會之美;家庭之美;人生之美等);②打開眼界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③打開眼界是成功的原動力;④打開眼界可以從絕望中看到希望、絕境也可逢生。⑤不打開眼界……」C.怎樣打開眼界呢?「讀書、上網(wǎng)、旅游、參加社會實踐;樂觀的心態(tài)、寬廣的胸懷、與時俱進的思想;全方位觀察思考的能力等。」
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可以寫移植了誰的記憶,移植之后又怎么樣了,為什么要移植(某人) 記憶,怎樣才能移植;這里的誰既可以是偉人——如屈原、岳飛、司馬遷、周恩來等,也可以是平凡的人——如我的爺爺、我的同學、朋友等。
以《水》為話題寫文章,它的立意就可以是:
① 水能夠容納很多的東西。人也要廣泛吸收、有寬廣的胸懷、寬容的心。
②一點一滴的水,只有匯入大海才不會干涸。個人也只有融入集體、 社會才不會衰亡。
③一滴水的作用不大,但匯聚起來可以穿石、可以沖毀大壩。人,團結合作就可以力量無窮。
④ 水以液體、固定、氣體的形式呈現(xiàn)于地球。人要生活得好,就要靈通;人生的價值也多種多樣,應有多樣的人生。
⑤ 水因流動才不會發(fā)臭。人的生命在于運動,沒有進取就沒有活力。
⑥ 水默默地滋潤萬物。人應有默默奉獻精神。
⑦ 水能柔能剛。人應有剛?cè)嵯酀钠犯瘛?BR> ⑧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領導應與群眾搞好關系;民眾的力量巨大。
⑨ 水能夠沖破阻擋奔向自己的目標。人也只有頑強拼搏才有可能成功。
⑩ 水只要有一點縫隙就會滲漏下去。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3. 考生根據(jù)擴展思維時所想到的立意,再根據(jù)自己掌握素材的情況、感悟的多少,從中確定一個立意(即所寫作文的中心)。選取時,還應避免幼稚化和雷同化。
例如,以“嘗試”為話題,可寫的內(nèi)容很多,如A煮飯B洗衣C各種比賽D競選班長等E制作某物F修理某物G種植H ……,但如選AB類則屬幼稚,因為這些僅是生存的基本技能;選C類也不好,因為這些很可能與不少人雷同。
4. 很多考生都有創(chuàng)新的想法,但我主張在話題規(guī)定的作文范圍之內(nèi)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而不主張作文純形式上創(chuàng)新。
例如,上文寫到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既然可以移植名人偉人的記憶也可以移植平民的記憶,但考慮到寫偉人名人的考生會占多數(shù),我何不寫平凡之人呢?
又如,上文寫到的以《水》為話題寫文章,它的立意是那樣多,我何不選一個一般考生想不到的?(像“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就很新、很好!)
近幾年來,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樣式——如文言文式、診斷書式、實驗報告式、2人或3人對話式、試卷式等。這些文章樣式的出現(xiàn),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話題作文的優(yōu)勢。但是,善用文言文寫作的,當今中學生中能有多少呢?而診斷書式、實驗報告式、2人或3人對話式、試卷式等文章樣式,難免徒有其表而內(nèi)容空洞,不是嗎?因此,不算太保守的我,不太主張純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