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桓公二年》原文譯文

字號: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桓公二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第一段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①,宋督弒其君與夷②,及其大夫孔父③。及者何?累也④。就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⑤。舍仇牧、荀息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孔父?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⑥。其義形于色奈何?督將就蕩公,孔父生而存,則蕩公不可得而弒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蕩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赘刚⒂诔?,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滕子來朝。
    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櫻⑦。以成宋亂⑧。內(nèi)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⑨?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隱亦遠矣,曷為為隱諱?隱賢而桓賤也。
    【注釋】
    ①二年: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戊申:正月初八。②督:即太宰督,字華父,宋戴公之孫。以字為氏,亦稱華父督。與夷:宋瘍公的名。
    ③孔父:即孔父嘉。宋襄公五世孫。宋穆公時為大司馬,蕩公二年為太宰華父督所殺。其后裔逃奔魯國,至叔梁絕而生孔子,為孔子六世祖。④累:牽連。
    ⑤仇牧:宋國大夫。事在莊公十二年秋。荀息:晉國大夫。事在僖公桓公十年春。
    ⑥義形于色:正義之氣見于神色。
    ⑦櫻:宋國地名。在今河南舊歸德府境。
    ⑧宋亂:指宋國華父督殺害國君宋瘍公和大司馬孔父的禍亂。成:成全,促成。
    ⑨目:品評。引申為標明。
    【譯文】
    魯桓公二年,春天,周歷正月,戊申這天,宋國華父督殺害了他的國君宋瘍公與夷,“及”宋國大司馬孔父?!凹啊笔鞘裁匆馑??就是連累。弒殺國君的事很多,除了孔父就沒有受連累被殺的人嗎?回答說:“有。仇牧、荀息都是受連累被殺的人?!背顺鹉痢④飨⒕蜎]有受連累的人了嗎?回答說:“還有?!奔热贿€有,這里為什么要記載孔父受連累的事呢?因為孔父賢良。孔父有什么賢良?孔父可以說義形于色。義行于色是什么意思?華父督準備殺害宋瘍公,只要孔父還活著并站在朝廷上,那么宋蕩公就不可能被抓住并遭殺害口因此華父督先攻打孔父的家,宋瘍公知道如果孔父死了,自己一定會死,就跑去救援孔父,于是他倆都死在那里??赘副砬閲烂C地站在朝廷上,就沒有人敢于過去把災難加在他的國君身上,孔父可以說是正義之氣都流露在臉上了。滕國國君來魯國朝見魯桓公。
    三月,魯桓公在宋國的櫻這個地方會見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他們共同促成宋國的大禍亂?!洞呵铩穼︳攪鴩鴥?nèi)的大惡行總是避諱的,這里標明魯國的罪惡并說出來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事發(fā)生得太久遠了。在孔子能看到的時代已有不同的說法,在孔子聽到的時代說法也不相同,更何況是在孔子聽到傳說的時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說法了。魯隱公離孔子也很遠,為什么要為他避諱呢?因為魯隱公賢良而魯桓公卑賤。
    【原文】第二段
    夏,四月,取部大鼎于宋①。此取之宋,其謂之部鼎何?器從名,地從主人。器何以從名,地何以從主人?器之與人,非有即爾②,宋始以不義取之③,故謂之部鼎。至乎地之與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為其有矣④。然則為取可以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婿⑤,無時焉可也⑥。
    戊申,納于大廟⑦。何以書?譏。何譏爾?遂亂受賂⑧,納于大廟,非禮也。
    秋,七月,紀侯來朝。
    蔡侯、鄭伯會于鄧⑨。離不言會⑩,此其言會何?蓋鄧與會爾。
    九月,入祀。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注釋】
    ①部(90。告)大鼎:部國的大鼎。鼎為國家的重要器物,三足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部:國名。周文王庶子始封此地,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為宋所滅。
    ②非有即爾: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
    ③始:當初。
    ④俄:不久,瞬間。
    ⑤婿(w色i胃):妹。何休注:“婿,妹也?!?BR>    ⑥無時焉可:無時,即任何時候???,認可,得到承認。這句的意思是:以妹為妻,這個妻子的名份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人們認可的。徐彥疏:“以妹為妻,終無可時,似若器從今主之名,地取便為己有,亦無可時,故言此也。”
    ⑦戊申:有日無月,應為七月初十。大廟:即太廟。魯國國君的祖廟。
    ⑧遂亂受賂:魯桓公和齊禧公、陳桓公、鄭莊公支持華父督造成宋亂后,華父督把部國的大鼎賄賂給魯桓公。齊國、陳國、鄭國都得到財物的賄賂。
    ⑨鄧:蔡國地名。在今河南哪城縣東南。
    ⑩離:二國相會。何休注:“據(jù)齊侯、鄭伯如紀二國會日離。二人議,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決事,定是非,立善惡不足采取,故謂之離會?!?BR>    【譯文】
    夏天,四月,魯國從宋國取得部國的大鼎。這是從宋國取來的,為什么叫做部鼎呢?器物的名稱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的名稱跟從它的主人。器物為什么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為什么跟從它的主人呢?因為器物給了人,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這個鼎就是當初宋國用不正當?shù)氖侄螐牟繃鴬Z來的,所以人們?nèi)匀唤兴慷?。至于土地給了人,就不一樣了,瞬間就已成為他所有。那么隨意奪取的就可以為占有者所有嗎?回答是:“不行?!睘槭裁茨兀窟@就好像楚王以妹妹為妻子,這個妻子的名份任何時候都不會得到人們的承認。
    戊申這天,把部鼎送進魯國的太廟。《春秋》為什么要記載這事呢?為了譴責。譴責什么?譴責魯桓公趁著宋國的禍亂,接受華父督的賄賂,并把賄賂物送進太廟,這是不合于禮的。秋天,七月,紀國國君來魯國朝見魯桓公。
    蔡侯和鄭伯在鄧這個地方會見。二國相會一般是不說會見的,這里說會見是為什么呢?因為鄧人也參加了會見。
    九月,魯桓公認為祀國不敬而入侵祀國。
    魯桓公與戎人在唐這個地方盟會。冬天,桓公從唐地回到國都。
    擴展閱讀:《公羊傳》理論特色
    《春秋公羊傳》作為今文學派的中堅,有獨特的理論色彩。主要有三項:
    1、政治性。講“改制”,宣揚“大一統(tǒng)”,撥亂反正,為后王立法。
    2、變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說”歷史哲學理論體系?!豆騻鳌分v“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是其雛形。董仲舒加以發(fā)揮,劃分春秋十二公為“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表明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鐵板一塊,或凝固不變,而是可按一定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階段。
    3、《春秋公羊傳》的“三世說”:“所傳聞世”是“據(jù)亂世”,“內(nèi)其國外其夏”;“所聞世”是“升平世”,“內(nèi)諸夏外夷狄”;“所見世”是“太平世”,“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闡發(fā),《春秋》之“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張三世”。即孔子將春秋242年的歷史,劃分成了“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這種認識有兩點值得注意:
    1、他們所“描述”的歷史運動,并不符合史實但卻符合“理想”。從春秋“本然”的歷史來看,“三世說”的誣妄顯而易見。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說殊難稽信也。事實上春秋時愈降則愈不太平,政亂民苦無可告訴,可謂太平乎?”
    至少從漢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經(jīng)對于人類歷史運動的規(guī)律性進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討。根據(jù)公羊家的論述,人類歷史的演進,從“據(jù)亂世”進入相對平和穩(wěn)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條“理想”的社會發(fā)展軌轍。在這套理論中,蘊涵著“歷史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這樣一種可貴的思想胚芽。
    2、“三世說”在本質(zhì)的規(guī)定性上是循環(huán)論的。但在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環(huán)范圍內(nèi),又存在著一個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個“進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傳》,更糅合了《禮記·禮運》關(guān)于大同、小康的描繪,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的“三世說”歷史哲學,論證歷史是進化的,變易和變革是歷史的普遍法則。
    何休注《春秋公羊傳》時的進一步發(fā)揮: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端鶄髀勚?,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匀勒撸Y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jù)哀錄隱,上治祖禰。(《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隱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經(jīng)過了所傳聞的衰亂世、所聞的升平世和所見的太平世這樣三個階段。而所以會是三個階段者,蓋由于“禮”是尚三的等等。這是何休的歷史進化論,公羊傳本身并沒有這么多意思。自東漢以后,封建社會結(jié)構(gòu)趨于穩(wěn)定,主張“尊古”的古文經(jīng)學更適于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取代了主張“改制”、“變易”的今文學說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qū)W說從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葉方被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