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備考:文言文斷句題6句口訣

字號: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對于 考試而言,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扎實一點點,為您提供文言文斷句題6句口訣, 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考試時會更得心應手,快來看看吧!
    
    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
    一、概念:
    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tǒng)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nèi)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讀節(jié)奏考題,主要有選擇題和主觀題兩種題型。選擇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選擇正確的,一類是選擇錯誤(或不正確)的。主觀題類型主要是用“/”直接劃分節(jié)奏。
    二、斷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fā)生錯斷。
    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shù)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訣:
    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的口訣。下面詳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于大家靈活運用。
    (一)節(jié)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劃一劃二不劃三”意思是說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二次是常事,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二)主謂動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余/聞之也久
    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比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將”“歸”“賀”,根據(jù)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將“入”之后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將“將……而歸”誤斷為“歸人”。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由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例2:后生/不復有/言歐公者
    “后生”主語,“不復有”謂語,“言歐公者”賓語,停頓兩次。
    例3:茍全∕性命∕于亂世
    “于亂世”是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
    (三)遇上關聯(lián)想一想,總領詞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例4:如“夫/戰(zhàn),勇氣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等。
    例5:蓋/竹柏影也
    “蓋”句首發(fā)語詞,表示引出議論。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例6: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7:故∕為之說
    “故”表示總結性詞語,翻譯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詞——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例8:禁愈嚴∕而傳愈多
    “而”表示轉折,翻譯成可是、但是等。前后語意發(fā)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例9:可/以一戰(zhàn)
    “可以”,古代是表示兩個單音節(jié)詞:“可”+“以”,意思是“可以憑借(這一點)”,而現(xiàn)代漢語表示一個詞,“允許”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
    (五)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后面停頓合情合理。
    例11: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歐陽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點,如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謂語“鼓”)
    例1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之高”是定語后置)
    例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是介詞,后省略賓語“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應調(diào)整為“有何陋?”)
    例1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其上”是狀語后置)
    例17、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結構;“也”表判斷語氣,“此……也”是判斷句)
    例18、帝/感/其誠(“感”具有被動意義,“被……所感動”)
    例19:余聞之也/久矣
    語氣詞“也”表示提示,讓讀者換一口氣來讀。
    例20:悍吏之/來吾鄉(xiāng)
    “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結構助詞,表示舒緩語氣。
    (六)專有名詞分清楚,節(jié)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號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誦坡詩
    “士大夫”是專有名詞,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除此之外,老師再給大家補充幾點:
    1.利用對話標志斷句。
    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比如:
    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3、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頂真——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對偶——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男有分/女有歸
    對稱——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排比——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4、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總結:
    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
    做到點斷后的句子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