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嚴謹但僵化
江湖激情但短視
前幾年曾有人提出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這兩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提法很有意思,就深入地進行了思考。
所謂的廟堂英語,是指在正規(guī)的教育體系下,從初中、高中到大學按部就班地教授英語。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全國有一個統(tǒng)一的指揮棒,過程和節(jié)奏整齊規(guī)范劃一。系統(tǒng)、科學嚴謹、一板一眼是它的特點。這樣的教學體系同時也比較尊重語言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按從初級到高級的順序一步步來。但這體系的缺點是有點僵化,缺乏靈活性,并忽略了學習者的參與;過于整齊劃一,也忽略了學習者的差異性。對于老師來講,他的個性和教學風格不能得到張揚,課堂上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赡?年前的課到了8年之后仍然在重復地講,這樣老師的教學興趣和熱情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江湖英語和廟堂英語相反,它不是在公立學校教授的,而是在社會上的各個培訓輔導機構講授。打個比方來說,廟堂英語相當于計劃經濟,而江湖英語就相當于市場經濟。江湖英語明顯的特點是能及時滿足市場的需求,適合學習者的口味,甚至可以說是投其所好。它的機制具有靈活性,可以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強調老師教學風格的張揚,而且對老師的激勵更多。
從廟堂汲取底蘊
在江湖培養(yǎng)志氣
大學生一般都會在學校里接受長期系統(tǒng)的英語教學,也會在培訓機構接受考試輔導,接受更貼近社會的實用英語學習。要注意汲取兩方面的優(yōu)勢,避免它們的缺點。
一味的廟堂英語可能使學生學不進去,但一味的江湖也可能學不成氣候,只得到眼前的滿足,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語的問題。我再用中西醫(yī)理論打個比方:西藥主要是治標,立竿見影,是短期目標,這和江湖英語考試之前強化輔導的特點是一樣的。病好了,很多人往往就會忽略長期的目標——相當中醫(yī)強調的——治本。中醫(yī)的療程較長,藥也比較苦,但是它能治本。所以我們輔導過程中要大限度地實現“中西醫(yī)完美結合”,“治”好同學的英語學習之“病”。對學生來說,對英語學習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都要有所明確,短期參加培訓可能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或者拿個高分,但是在培訓之外,還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提高。英語不可能是一夜之間就學好的,它不能速成,速成英語這一說法是違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的。
在某種程度上,廟堂英語有理想主義色彩,江湖英語則更貼近社會,更多地帶有實用主義色彩,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學生想要拿高分或者證書就要上培訓班,但有時候這樣速成的模式會違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所以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人一旦報了培訓班就上了癮,但凡要考試,不上培訓班就不能通過考試。這就是因為他平時學習不夠系統(tǒng),所以才會有補不完的課,交不完的學費,學不完的輔導班。
另外同學們選擇培訓輔導機構不要只看他的宣傳,如宣稱自己的學員又有多少高分,甚至押中多少道題,也要注意選擇學術色彩濃一些的機構。現在的英語培訓界,我認為到了開發(fā)自主知識產權的時代。現在很多機構缺乏研發(fā),往往別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甚至隨便找?guī)讉€老師,給他們教材和課表就馬上去教課,這是培訓機構發(fā)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培訓機構要有自己的研發(fā)就必須有學術底蘊,這不是出幾本書,發(fā)幾篇文章就可以的,而是指要有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材體系和教學管理,有了這些才能構成整個學術體系。江湖英語需要注入這些東西,在學術方面進行提高。
但很多人喜歡上輔導班,是因為能感受到激情,受到激勵,這是好的輔導班的特點。差的輔導班在培訓時僅僅教你拿高分的幾招,根本不管你是否可以成才,只是和你的學費做交換。這對教育來說是一種褻瀆,因為它忽略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教書育人。
這種激情是廟堂英語需要從江湖英語吸收的東西,可能是體制的原因,處于廟堂中的教師的激情經常得不到釋放,但教師的天職是要教好每一分鐘,并調動起學生的激情。
激情可以讓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揉和在一起。廟堂英語的教材和練習材料應該說是沒有問題,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原因是老師的教法一成不變。兩者揉成一體以后就可以創(chuàng)出自己的特色。記得有一個哲人說過:在21世紀,一個人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學習能力。這是很正確的,我認為,無論是廟堂英語還是江湖英語,都應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相互吸收,好綜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好的一條路。糅合這兩者也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堅持的夢想。
有理想才能沒“習氣”
我們新航道學校之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我們立志在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兩者之間開辟一個英語教育的新航道,博采眾家之長。前面說了,江湖英語很多有江湖習氣,與廟堂英語的神圣相比,缺一些人文精神和學術底蘊,以及教育的公益色彩。它的特點在于“行走”,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無論學習者還是培訓機構,他們往往比較短視。學習者只想拿個證書,考個高分;培訓機構也沒有要建成百年老店,或是千秋偉業(yè)的追求,而只想先撈一把再說。
只有有夢想才能克服這種江湖習氣,我們新航道的發(fā)展目標就是成為一所外國語大學,當然肯定不是現在,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但我們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我們不僅開培訓實用考試技巧的課,也開講授文化的課。像近我們開了一門“英語交際文化”的課程,有十講。這個課程非常具有學術性,也很有實用性。
一般的培訓機構是不系統(tǒng)教授文化的,而我們已經上升到語言文化教學中去了。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很多人學英語,以為學語言就是學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實際上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說,在大學里可能都不會開設這么深的課程,我們研發(fā)了很多年才獲得這樣的成果。這樣的課程無論學生還是社會上工作的人都會感興趣的。
江湖激情但短視
前幾年曾有人提出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這兩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提法很有意思,就深入地進行了思考。
所謂的廟堂英語,是指在正規(guī)的教育體系下,從初中、高中到大學按部就班地教授英語。這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全國有一個統(tǒng)一的指揮棒,過程和節(jié)奏整齊規(guī)范劃一。系統(tǒng)、科學嚴謹、一板一眼是它的特點。這樣的教學體系同時也比較尊重語言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按從初級到高級的順序一步步來。但這體系的缺點是有點僵化,缺乏靈活性,并忽略了學習者的參與;過于整齊劃一,也忽略了學習者的差異性。對于老師來講,他的個性和教學風格不能得到張揚,課堂上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赡?年前的課到了8年之后仍然在重復地講,這樣老師的教學興趣和熱情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江湖英語和廟堂英語相反,它不是在公立學校教授的,而是在社會上的各個培訓輔導機構講授。打個比方來說,廟堂英語相當于計劃經濟,而江湖英語就相當于市場經濟。江湖英語明顯的特點是能及時滿足市場的需求,適合學習者的口味,甚至可以說是投其所好。它的機制具有靈活性,可以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強調老師教學風格的張揚,而且對老師的激勵更多。
從廟堂汲取底蘊
在江湖培養(yǎng)志氣
大學生一般都會在學校里接受長期系統(tǒng)的英語教學,也會在培訓機構接受考試輔導,接受更貼近社會的實用英語學習。要注意汲取兩方面的優(yōu)勢,避免它們的缺點。
一味的廟堂英語可能使學生學不進去,但一味的江湖也可能學不成氣候,只得到眼前的滿足,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語的問題。我再用中西醫(yī)理論打個比方:西藥主要是治標,立竿見影,是短期目標,這和江湖英語考試之前強化輔導的特點是一樣的。病好了,很多人往往就會忽略長期的目標——相當中醫(yī)強調的——治本。中醫(yī)的療程較長,藥也比較苦,但是它能治本。所以我們輔導過程中要大限度地實現“中西醫(yī)完美結合”,“治”好同學的英語學習之“病”。對學生來說,對英語學習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都要有所明確,短期參加培訓可能只是為了通過考試或者拿個高分,但是在培訓之外,還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提高。英語不可能是一夜之間就學好的,它不能速成,速成英語這一說法是違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的。
在某種程度上,廟堂英語有理想主義色彩,江湖英語則更貼近社會,更多地帶有實用主義色彩,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學生想要拿高分或者證書就要上培訓班,但有時候這樣速成的模式會違背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所以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人一旦報了培訓班就上了癮,但凡要考試,不上培訓班就不能通過考試。這就是因為他平時學習不夠系統(tǒng),所以才會有補不完的課,交不完的學費,學不完的輔導班。
另外同學們選擇培訓輔導機構不要只看他的宣傳,如宣稱自己的學員又有多少高分,甚至押中多少道題,也要注意選擇學術色彩濃一些的機構。現在的英語培訓界,我認為到了開發(fā)自主知識產權的時代。現在很多機構缺乏研發(fā),往往別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甚至隨便找?guī)讉€老師,給他們教材和課表就馬上去教課,這是培訓機構發(fā)展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培訓機構要有自己的研發(fā)就必須有學術底蘊,這不是出幾本書,發(fā)幾篇文章就可以的,而是指要有系統(tǒng)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材體系和教學管理,有了這些才能構成整個學術體系。江湖英語需要注入這些東西,在學術方面進行提高。
但很多人喜歡上輔導班,是因為能感受到激情,受到激勵,這是好的輔導班的特點。差的輔導班在培訓時僅僅教你拿高分的幾招,根本不管你是否可以成才,只是和你的學費做交換。這對教育來說是一種褻瀆,因為它忽略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教書育人。
這種激情是廟堂英語需要從江湖英語吸收的東西,可能是體制的原因,處于廟堂中的教師的激情經常得不到釋放,但教師的天職是要教好每一分鐘,并調動起學生的激情。
激情可以讓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揉和在一起。廟堂英語的教材和練習材料應該說是沒有問題,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不起興趣,原因是老師的教法一成不變。兩者揉成一體以后就可以創(chuàng)出自己的特色。記得有一個哲人說過:在21世紀,一個人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學習能力。這是很正確的,我認為,無論是廟堂英語還是江湖英語,都應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相互吸收,好綜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好的一條路。糅合這兩者也是長久以來我一直堅持的夢想。
有理想才能沒“習氣”
我們新航道學校之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是因為我們立志在廟堂英語和江湖英語兩者之間開辟一個英語教育的新航道,博采眾家之長。前面說了,江湖英語很多有江湖習氣,與廟堂英語的神圣相比,缺一些人文精神和學術底蘊,以及教育的公益色彩。它的特點在于“行走”,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無論學習者還是培訓機構,他們往往比較短視。學習者只想拿個證書,考個高分;培訓機構也沒有要建成百年老店,或是千秋偉業(yè)的追求,而只想先撈一把再說。
只有有夢想才能克服這種江湖習氣,我們新航道的發(fā)展目標就是成為一所外國語大學,當然肯定不是現在,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但我們在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我們不僅開培訓實用考試技巧的課,也開講授文化的課。像近我們開了一門“英語交際文化”的課程,有十講。這個課程非常具有學術性,也很有實用性。
一般的培訓機構是不系統(tǒng)教授文化的,而我們已經上升到語言文化教學中去了。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很多人學英語,以為學語言就是學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實際上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說,在大學里可能都不會開設這么深的課程,我們研發(fā)了很多年才獲得這樣的成果。這樣的課程無論學生還是社會上工作的人都會感興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