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俚語記單詞 撒播野生麥種子與吹熱吹寒

字號:

1.施拶指之刑
    夾手指的酷刑,我國很早就有人發(fā)明了,《莊子?天地篇》說的「罪人交臂歷(拶)指」即是明證。司法酷吏尤其喜歡用這種手段逼供。明朝名臣楊漣、左光斗都是飽嘗拶指酷刑之后,才給鐵鎖鏈套在頸上活生生拉死的。
    英國古時(shí)顯然也有夾手指逼供的情況,所以英文有采集者退散個成語說:put the screw(或screws)on somebody。按這個成語里的screw不是指螺絲,而是thumbscrew(拇指夾)的簡稱。Put the screw on somebody就是「對人家用拶指之刑」,現(xiàn)在往往引伸為對人家施壓力、強(qiáng)逼人家做一件事的意思。這個成語也可以寫作apply the screw(或screws)to somebody,例如:As he refused to retur來源:www.examda.comn the money, we had to put the scre本文來源:考試大網(wǎng)ws on him(他不肯還錢,我們只有出手段逼他還了)。
    2. 圣誕節(jié)
    圣誕節(jié)期間,香港中環(huán)、尖東等地方都張燈結(jié)彩掛起Merry X’mas(圣誕快樂)兩個字。
    其實(shí),X’mas這個字是寫來源:www.examda.com錯了的。
    Christmas里的Christ為甚么可以用X代替呢?原來希臘第二十二個字母寫法很像英文的X,希臘文「基督」一字,就是用這個字母開始的。后來,有些人索性用X代替Christ了。所以,Xmas是希臘文和英文的混合體,是一個完整、沒有刪節(jié)來源:考試大的字,X之后自然不應(yīng)加上撇號(apostrophe)了。英國圣誕節(jié)期間,大街小巷商店前掛著的都是Merry Xmas兩個字,不是Merry X’mas。
    又由于Xmas這個字在商店門前掛得太多,沾了很重銅臭味,一般文章提到圣誕節(jié)都會說Christmas,不說Xmas。
    Xmas一字有兩個讀法:一是[Krismes],和Christmas相同;另一個則是[eksmes]。
    3.撒播野生麥種子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宋朝詞人蔣捷,到了「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的時(shí)候,顯然有點(diǎn)為少年孟浪行為惋惜了。其實(shí),少年孟浪是難免的;否則英文也不會有這樣一個成語:sow one’s wild oats(少年時(shí)縱情玩樂)。
    sow one’s wild oats直譯是「撒播野生燕麥種子」,跟少年放浪有甚么關(guān)系呢?原來野生燕麥看起來雖然和食用燕麥差不多,卻不可以食用;種野生小麥,不是愚不可及浪費(fèi)時(shí)間么?又「播種」這個詞,容易使人想起少年人四處留下的風(fēng)流種子,所以,來源:考試大sow one’s wild oats現(xiàn)在一般是指男人少年時(shí)風(fēng)流放浪,還有「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過這種荒唐生活了」的含義,例如:After sowi考試大-全國教育類網(wǎng)站(www.Examda。com)ng his wild oats for a couple of years, he settled down and got married(他過了兩三年孟浪生活之后,安頓下來成家立室了)。
    4.副牧師的雞蛋
    雞蛋幾乎是沒有人沒有吃過的了。好蛋當(dāng)然整個都是好的,壞蛋則整個都是壞的,不會有甚么例外。但是,英文成語the curate’s egg(副牧師的雞蛋)卻是指「好壞混雜的東西」,這是甚么緣故呢?
    查這句成語出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英國《笨拙》周報(bào)《Punch》發(fā)表的一幅漫畫。
    漫畫里一位大主教宴客,對座中一位拿著雞蛋的副牧師說:「瓊斯來源:考試大先生,你那只雞蛋似乎不好呢。」那位副牧師怕上司不高興,回答說:「啊,不是啊,真的不是不好啊,有一部分好得很啊?!孤嫾耶?dāng)時(shí)要諷刺的,是神職人員貧富懸殊,那副牧師為求晉升,不得不討好上司。不過,人們現(xiàn)在說the curate’s egg,卻是指「有好有壞的東西」了,例如:His proposal is good in parts, like the c來源:考試大urate’s egg(他的建議有部分是不錯的)。
    5. 吹熱吹寒
    人們年紀(jì)大了,有時(shí)難免興起「閱世漸驚寒暖變,逢人真覺笑啼難」的感覺。英文成語blow hot and cold(吹熱吹寒),就有這種驚寒暖易變的含義。
    按《伊索寓言》里有《森林之神與旅人》的故事,說一天天氣嚴(yán)寒,森林之神(Satyr)在林間碰見一個旅人,邀他到山洞里小坐。路上,不解世情的森林之神問旅人為甚么頻頻對手呵氣,旅人說是為了取暖。到了山洞,森林之神拿熱湯招待旅人,旅人把湯湊到來源:考試大嘴唇吹。森林之神問這又是為了甚么,旅人說是要把湯吹涼。森林之神聽了,馬上下逐客令,說I will have no part with a man w來源:www.examda.comho can blow hot and cold from the same mouth(我不想跟一張嘴既可吹熱又可吹寒的人來往)。
    后來,人們就用blow hot and cold來說反復(fù)無常、態(tài)度時(shí)冷時(shí)熱或三心兩意,例如:He keeps blowing hot and cold about emigrating to Canada(他對移居加拿大一事始終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