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lǐng)
表里——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zhì)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八綱辨證源流
1、《內(nèi)經(jīng)》:“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分三陰三陽
3、《景岳全書》:“陰陽篇”“六變篇”
4、《傷寒質(zhì)難》:正式提出“八綱”名稱
第一節(jié) 表 里
是辨別病位外內(nèi)淺深的一對綱領(lǐng)
表里的相對性:
表--軀殼、腑、經(jīng)絡(luò)
里--內(nèi)臟、臟、臟腑
表里的狹義性: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jīng)絡(luò)
里--臟腑、骨髓
表里辨證的意義
表里辨證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義
表證:邪淺病輕 表證入里 病進
里證:邪盛病重 里證出表 病退
一、 表 證
概念:表證是指六*邪氣經(jīng)皮毛、口鼻侵入時所
產(chǎn)生的證候。屬外感病的初期階段。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虮侨⒘髑逄?、咽喉癢痛,咳嗽
1 、表寒證;2、傷風表證;3、表熱證;
表證的二個特點:
1、外感時邪; 2、邪淺病輕;
二、 里 證
概念: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nèi),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內(nèi)傳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七情、飲食、勞倦等
里 證
臨床表現(xiàn):(癥狀多種多樣,取其1,以與表證相鑒別)
壯熱或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煩躁,腹脹腹痛,嘔惡,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厚,脈洪數(shù)或沉數(shù)有力
特點:1、病位深在
2、有內(nèi)臟各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又稱為“少陽病”
臨床表現(xiàn):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疼痛,心煩欲嘔,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四)表里證的鑒別要點
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1、發(fā)熱惡寒屬表,但熱不寒屬里
2、表證小便清利,飲食如故
3、里證有內(nèi)臟系統(tǒng)的機能障礙
4、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
四、表證與里證的關(guān)系
(一)表里同病
表證和里證同一時期出現(xiàn)。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一對綱領(lǐng)
《景岳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素問• 調(diào)經(jīng)論》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nèi)熱”
一、 寒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寒性的證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內(nèi)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
自身陽虛----虛寒
臨床表現(xiàn):
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二、 熱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熱性的證候。
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
氣郁化火,食積化火
陰虛生內(nèi)熱 --虛熱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
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而
干燥,脈數(shù)等
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醫(yī)學(xué)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jié),脈之遲數(shù)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jié)脈數(shù),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guān)系
(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著不同性質(zhì)的癥狀
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
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3、表寒里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fā)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4、表熱里寒:《傷寒論》中“桂枝人參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參湯主之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二)寒熱轉(zhuǎn)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xiàn)一些癥狀與本質(zhì)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
證候真假
真熱假寒--內(nèi)有真熱,外現(xiàn)假寒
產(chǎn)生機理:邪熱內(nèi)盛,陽氣郁而不能外達
臨床表現(xiàn):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zhàn),
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
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干
證候真假
2、真寒假熱--內(nèi)有真寒,外現(xiàn)假熱
產(chǎn)生機理: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xiàn):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
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
重按無力
1、陰盛格陽重證
徐國珍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窗洞啟,身臥地上,輾轉(zhuǎn)不快,要求入井,一醫(yī)視為熱,以大承氣湯與服。余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余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nèi)有真寒,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燠熱,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服后寒戰(zhàn)嘎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熱真假的鑒別
寒熱真假的鑒別要點:
①假象的出現(xiàn),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zhì),故辨證時應(yīng)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jù)
寒熱真假的鑒別
②假象畢竟和*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xiàn),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
寒熱真假的鑒別
《景岳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
五、寒熱與表里的關(guān)系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里寒證
(四)里熱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lǐng)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
“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 《景岳全書•傳忠錄》
“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
血有虧瘀,虧則為虛,瘀則為實”
《通俗傷寒論》
一 、 虛 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養(yǎng)
久病耗損正氣
臨床表現(xiàn):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無苔,脈虛無力等
虛證
“精氣奪則虛”《靈樞》中有“五奪”
二、實 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
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體
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病理產(chǎn)物堆積
(痰飲、水濕、瘀血等)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實 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五實”
“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BR> 虛證和實證鑒別表
四、虛實的錯雜、轉(zhuǎn)化和真假
(一)虛實錯雜
1、實證夾虛
2、虛證夾實
3、虛實并重
(二)虛實轉(zhuǎn)化
(三)虛實真假
1、假實:“至虛有盛候”
2、假虛:“大實有羸狀”
病案舉例
1、真虛假實:臟腑虛弱,運化無力,積滯內(nèi)生。
“至虛有盛候”
《顧氏醫(y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BR> 虛實真假
2、真實假虛:實邪裾內(nèi),耗損氣血,外顯虛象。
“大實有羸狀”
《顧氏醫(yī)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
脈來有力,實也;甚至默默不欲語,肢不欲動,
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實,是大實有羸狀”
虛實真假的辨別
虛實真假的辨別
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干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
五、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guān)系
(一)表虛證:發(fā)熱,汗出,惡風
(二)表實證:發(fā)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五)虛寒證:畏寒肢冷,少氣乏力,小便
(陽虛證)清長,舌質(zhì)淡嫩,脈沉遲無力
(六)虛熱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
(陰虛證) 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七)實寒證:面色蒼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潤,脈緊
(八)實熱證:壯熱,滿面通紅,口渴喜冷
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
洪滑數(shù)實
第四節(jié) 陰 陽
(一)陰陽是類證的綱領(lǐng)
陽證--表、熱、實
陰證--里、寒、虛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景岳全書》
(一)陰 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二)陽 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紅,發(fā)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聲高氣粗,口干渴飲,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黑甚起剌,脈洪大數(shù)滑實。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真陰不足:虛火時炎,面白顴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紅無苔,咽干心煩,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惡夢遺精,二便秘結(jié),手足心熱,脈數(shù)無力等。
真陽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腫,自汗,頭眩,水欲食,腹大脛腫,肌冷便溏,或五更泄瀉,陽萎精冷,兩足萎弱,脈大無力等。
王氏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BR> 沈金鰲:
“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真元: 審是水虛,脈必細微,只宜大補真陰.”
三、亡陽證與亡陰證
一、亡陽證:是指體內(nèi)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xiàn)出陽
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陽
久病陽氣衰微
臨床表現(xiàn):
冷汗淋漓,汗質(zhì)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
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
微欲絕等
亡陽證與亡陰證
二、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表現(xiàn)出的危重證候
成因:壯熱耗津、大吐大瀉等
嚴重燒傷
臨床表現(xiàn):
汗熱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
擾,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脈細數(shù)疾等
亡陰亡鑒別表
亡陰與亡陽的現(xiàn)代認識
亡陰與亡陽見于危重病。亡陰多見于高熱汗多,或嘔吐過度,脫水、失血等體液代謝紊亂時。亡陽則多見于休克等急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時。有人認為亡陰、亡陽的出現(xiàn),與機體的體質(zhì)及當時之反應(yīng)狀態(tài)有密切關(guān)系。亡陰與亡陽到最后都轉(zhuǎn)為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缺氧、代謝障礙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一、證候相兼:八綱中的八類證候不是孤立的,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證候的描述
1、表里與寒熱虛實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
表熱證:惡寒輕,發(fā)熱重,咽痛,咳黃痰
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有汗,脈浮緩而無力
表實證:惡寒發(fā)熱,無汗,甚喘,身疼痛
治則簡介
表寒證--辛溫解表 表熱證--辛涼解表
表虛證--扶正解表 表實證--發(fā)汗解表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里寒證:面白,腹部冷痛,喜溫,小便清長
里熱證:面紅,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虛證:氣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實證:聲高氣粗,腹痛拒按,脹滿便閉
治則簡介
里寒證--溫里散寒 里熱證--清泄里熱
里虛證--補虛 里實證--攻下
證候相兼
2、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虛寒證: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脈弱
實寒證:面色蒼白,肢冷惡寒,腹部冷痛,
舌淡苔白,脈緊
虛熱證: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咽
干口燥少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實熱證:壯熱,煩渴喜飲,神昏譫狂,便秘,
舌紅苔黃厚而干燥,脈洪數(shù)或滑數(shù)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治則簡介
虛寒證--溫陽益氣 實寒證--散寒
虛熱證--滋陰清熱 實熱證--泄熱
證候相兼
三類證候的相兼(三維描述)
例如:
表實寒證 里實寒證 里實熱證
里虛寒證 里虛熱證
補充:怎樣在臨床中運用八綱
建立用八綱分析疾病的思維模式
八綱辨證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lǐng)
表里——辨別病位的淺深
寒熱——辨別疾病的性質(zhì)
虛實——判斷邪正的盛衰
陰陽——劃分疾病的類別
八綱辨證源流
1、《內(nèi)經(jīng)》:“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2、《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分三陰三陽
3、《景岳全書》:“陰陽篇”“六變篇”
4、《傷寒質(zhì)難》:正式提出“八綱”名稱
第一節(jié) 表 里
是辨別病位外內(nèi)淺深的一對綱領(lǐng)
表里的相對性:
表--軀殼、腑、經(jīng)絡(luò)
里--內(nèi)臟、臟、臟腑
表里的狹義性:
表--身體的皮毛、肌腠、經(jīng)絡(luò)
里--臟腑、骨髓
表里辨證的意義
表里辨證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義
表證:邪淺病輕 表證入里 病進
里證:邪盛病重 里證出表 病退
一、 表 證
概念:表證是指六*邪氣經(jīng)皮毛、口鼻侵入時所
產(chǎn)生的證候。屬外感病的初期階段。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虮侨⒘髑逄?、咽喉癢痛,咳嗽
1 、表寒證;2、傷風表證;3、表熱證;
表證的二個特點:
1、外感時邪; 2、邪淺病輕;
二、 里 證
概念: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nèi),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內(nèi)傳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臟腑
3、七情、飲食、勞倦等
里 證
臨床表現(xiàn):(癥狀多種多樣,取其1,以與表證相鑒別)
壯熱或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煩躁,腹脹腹痛,嘔惡,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或神昏譫語,舌紅苔黃厚,脈洪數(shù)或沉數(shù)有力
特點:1、病位深在
2、有內(nèi)臟各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又稱為“少陽病”
臨床表現(xiàn):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疼痛,心煩欲嘔,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
(四)表里證的鑒別要點
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1、發(fā)熱惡寒屬表,但熱不寒屬里
2、表證小便清利,飲食如故
3、里證有內(nèi)臟系統(tǒng)的機能障礙
4、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
四、表證與里證的關(guān)系
(一)表里同病
表證和里證同一時期出現(xiàn)。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一對綱領(lǐng)
《景岳全書》“寒熱者,陰陽之化也”
《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素問• 調(diào)經(jīng)論》
“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nèi)熱”
一、 寒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寒性的證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內(nèi)寒:寒邪直中臟腑--實寒
自身陽虛----虛寒
臨床表現(xiàn):
惡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臥,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潤,脈緊或遲等
二、 熱 證
是疾病的本質(zhì)屬于熱性的證候。
表熱:熱邪外襲肌表所致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
氣郁化火,食積化火
陰虛生內(nèi)熱 --虛熱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喜涼,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燥不寧,
痰黃涕濁,小便短赤,大便燥結(jié),舌紅苔黃而
干燥,脈數(shù)等
三、寒證與熱證的鑒別
《醫(yī)學(xué)心悟•寒熱虛實陰陽辨》
“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jié),脈之遲數(shù)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飲冷食,煩躁,溺短赤,便結(jié)脈數(shù),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
四、寒證與熱證的關(guān)系
(一)寒熱錯雜: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著不同性質(zhì)的癥狀
1、上熱下寒:如《傷寒論》中的“黃連湯”證
胸中有熱,腹中冷痛,黃連湯主之
2、上寒下熱: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3、表寒里熱:《傷寒論》中“大青龍湯”證
發(fā)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4、表熱里寒:《傷寒論》中“桂枝人參湯”證
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參湯主之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二)寒熱轉(zhuǎn)化
1、寒證化熱,
2、熱證化寒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三)寒熱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階段,可以出現(xiàn)一些癥狀與本質(zhì)相反的“假象”
1、真熱假寒:“熱極似寒”
2、真寒假熱:“寒極似熱”
證候真假
真熱假寒--內(nèi)有真熱,外現(xiàn)假寒
產(chǎn)生機理:邪熱內(nèi)盛,陽氣郁而不能外達
臨床表現(xiàn):高熱伴四肢厥冷,惡寒或寒戰(zhàn),
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又見口鼻氣粗,口
渴引飲,小便短黃,舌苔黃而焦干
證候真假
2、真寒假熱--內(nèi)有真寒,外現(xiàn)假熱
產(chǎn)生機理: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陰盛格陽)
臨床表現(xiàn):身熱煩躁,面紅如妝,神志躁擾
又見下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浮大但
重按無力
1、陰盛格陽重證
徐國珍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窗洞啟,身臥地上,輾轉(zhuǎn)不快,要求入井,一醫(yī)視為熱,以大承氣湯與服。余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余曰:陽欲暴脫,外顯假熱,內(nèi)有真寒,觀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豈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黃、芒硝乎?天氣燠熱,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服后寒戰(zhàn)嘎齒有聲,以重棉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始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寓意草》清·喻家言)
寒熱真假的鑒別
寒熱真假的鑒別要點:
①假象的出現(xiàn),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是如實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質(zhì),故辨證時應(yīng)以里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jù)
寒熱真假的鑒別
②假象畢竟和*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xiàn),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xiàn)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臥,欲得衣被
寒熱真假的鑒別
《景岳全書》提出試寒熱法:“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證,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
五、寒熱與表里的關(guān)系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里寒證
(四)里熱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lǐng)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素問•通評虛實論》
“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 《景岳全書•傳忠錄》
“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
血有虧瘀,虧則為虛,瘀則為實”
《通俗傷寒論》
一 、 虛 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養(yǎng)
久病耗損正氣
臨床表現(xiàn):
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無苔,脈虛無力等
虛證
“精氣奪則虛”《靈樞》中有“五奪”
二、實 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nèi)病理產(chǎn)物蓄積
而產(chǎn)生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體
內(nèi)臟功能失調(diào),病理產(chǎn)物堆積
(痰飲、水濕、瘀血等)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
實 證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五實”
“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BR> 虛證和實證鑒別表
四、虛實的錯雜、轉(zhuǎn)化和真假
(一)虛實錯雜
1、實證夾虛
2、虛證夾實
3、虛實并重
(二)虛實轉(zhuǎn)化
(三)虛實真假
1、假實:“至虛有盛候”
2、假虛:“大實有羸狀”
病案舉例
1、真虛假實:臟腑虛弱,運化無力,積滯內(nèi)生。
“至虛有盛候”
《顧氏醫(y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BR> 虛實真假
2、真實假虛:實邪裾內(nèi),耗損氣血,外顯虛象。
“大實有羸狀”
《顧氏醫(yī)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
脈來有力,實也;甚至默默不欲語,肢不欲動,
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實,是大實有羸狀”
虛實真假的辨別
虛實真假的辨別
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干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
五、虛實與表里寒熱的關(guān)系
(一)表虛證:發(fā)熱,汗出,惡風
(二)表實證:發(fā)熱,惡寒,無汗
(三)里虛證:(氣血陰陽的虛損)
(四)里實證:(實熱、痰飲、瘀血、水腫)
(五)虛寒證:畏寒肢冷,少氣乏力,小便
(陽虛證)清長,舌質(zhì)淡嫩,脈沉遲無力
(六)虛熱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
(陰虛證) 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七)實寒證:面色蒼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潤,脈緊
(八)實熱證:壯熱,滿面通紅,口渴喜冷
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
洪滑數(shù)實
第四節(jié) 陰 陽
(一)陰陽是類證的綱領(lǐng)
陽證--表、熱、實
陰證--里、寒、虛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yī)道雖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
《景岳全書》
(一)陰 證
凡符合“陰”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陰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臥,形寒肢冷,倦怠無力,語聲低怯,納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沉遲或弱或細澀。
(二)陽 證
凡符合“陽”的一般屬性的證候,稱為陽證。
臨床表現(xiàn):面色紅,發(fā)熱,肌膚灼熱,煩躁不安,聲高氣粗,口干渴飲,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黑甚起剌,脈洪大數(shù)滑實。
二、真陰不足與真陽不足
真陰不足:虛火時炎,面白顴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紅無苔,咽干心煩,頭暈眼花,耳鳴,腰腿酸軟無力,骨蒸盜汗,惡夢遺精,二便秘結(jié),手足心熱,脈數(shù)無力等。
真陽不足: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腫,自汗,頭眩,水欲食,腹大脛腫,肌冷便溏,或五更泄瀉,陽萎精冷,兩足萎弱,脈大無力等。
王氏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BR> 沈金鰲:
“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真元: 審是水虛,脈必細微,只宜大補真陰.”
三、亡陽證與亡陰證
一、亡陽證:是指體內(nèi)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xiàn)出陽
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陽
久病陽氣衰微
臨床表現(xiàn):
冷汗淋漓,汗質(zhì)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
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
微欲絕等
亡陽證與亡陰證
二、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表現(xiàn)出的危重證候
成因:壯熱耗津、大吐大瀉等
嚴重燒傷
臨床表現(xiàn):
汗熱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
擾,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脈細數(shù)疾等
亡陰亡鑒別表
亡陰與亡陽的現(xiàn)代認識
亡陰與亡陽見于危重病。亡陰多見于高熱汗多,或嘔吐過度,脫水、失血等體液代謝紊亂時。亡陽則多見于休克等急性血液循環(huán)障礙時。有人認為亡陰、亡陽的出現(xiàn),與機體的體質(zhì)及當時之反應(yīng)狀態(tài)有密切關(guān)系。亡陰與亡陽到最后都轉(zhuǎn)為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缺氧、代謝障礙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綱證候間的關(guān)系
一、證候相兼:八綱中的八類證候不是孤立的,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證候的描述
1、表里與寒熱虛實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
表熱證:惡寒輕,發(fā)熱重,咽痛,咳黃痰
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有汗,脈浮緩而無力
表實證:惡寒發(fā)熱,無汗,甚喘,身疼痛
治則簡介
表寒證--辛溫解表 表熱證--辛涼解表
表虛證--扶正解表 表實證--發(fā)汗解表
表里與寒熱虛實的關(guān)系
里寒證:面白,腹部冷痛,喜溫,小便清長
里熱證:面紅,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虛證:氣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實證:聲高氣粗,腹痛拒按,脹滿便閉
治則簡介
里寒證--溫里散寒 里熱證--清泄里熱
里虛證--補虛 里實證--攻下
證候相兼
2、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虛寒證: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脈弱
實寒證:面色蒼白,肢冷惡寒,腹部冷痛,
舌淡苔白,脈緊
虛熱證: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咽
干口燥少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實熱證:壯熱,煩渴喜飲,神昏譫狂,便秘,
舌紅苔黃厚而干燥,脈洪數(shù)或滑數(shù)
寒熱與虛實的關(guān)系
治則簡介
虛寒證--溫陽益氣 實寒證--散寒
虛熱證--滋陰清熱 實熱證--泄熱
證候相兼
三類證候的相兼(三維描述)
例如:
表實寒證 里實寒證 里實熱證
里虛寒證 里虛熱證
補充:怎樣在臨床中運用八綱
建立用八綱分析疾病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