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是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字號:

2002年8月20日至28日,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ICM一百多年來,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獲得的第一次機會。一時間,在中國卷起一陣數學旋風,數學話題炙手可熱。《中國教育報》以《8月,因相遇數學而美麗》發(fā)展整版報道,很多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談到數學好奇心和數學興趣的問題。92歲高齡的數學家給孩子送上“數學好玩”的題詞,而數學家田則以“玩好數學”勉勵參加數學夏令營的對孩子們。數學家王元院士在談到要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時,特別強調了好奇心的重要性。華東師范大學張奠宙教授在分析了傳統(tǒng)文化對今天數學教育的影響時也認為,今天的數學教育常常是大量的訓練,深深的題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目的無非是考上大學,榜上有名?!皵祵W學習缺乏興趣,對數學難題缺乏好奇心是中國數學教育的隱憂?!?BR>    一時,要喚回孩子失落的好奇心和興趣成為大會討論的熱門話題。
    于是,我一個人常?;叵胱约旱膬簳r的生活。那時,沒有電腦,沒有卡通畫,沒有太多的誘惑,但卻玩得很開心。想起自己的對數學興趣,只是因為兩本書:一本是《算得快》(劉后一著),一本是《趣味數學100題》(凌啟渝編著),就是這兩本書引發(fā)我對數學的興趣,至今還樂此不疲!
    我曾在在班上做了一個調查,了解班上有多少同學對數學感興趣,結果不免令人擔憂:真正感興趣的并不多,有的甚至還討厭數學。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功利主義把教育帶上這條邪路!“知識至上”“考試至上”“分數至上”的變異教育使然!學生面臨“小升初”,要考重點中學學校,教師、家長認為“多學總比少學好”,管他以后用不用,都拼命地趕著同學們去學,學習就是“做題”,今天做了這道,明天還要那道,還要加碼學“奧數”(雖然“減負”令一道又一道,可書店里這樣的書的仍然暢銷不衰)。就好像外出旅游,有一個旅游車帶著你,一個地方匆匆游完,得趕緊上車,趕往另一個游覽區(qū),馬不停蹄,走馬觀花。這樣的數學學習,孩子的“包袱”太重,耗費的時間太多,他們感到疲倦,自然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其實他們根本就來不及產生興趣。
    正如愛因斯坦一語中的:“舊學校給學生太多的‘好勝心’,很少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
    這種數學教育方式在新一輪改革中必須徹底地糾正。小學階段是好奇心的階段,“興趣是的老師”(愛因斯坦語),因此,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才是我們教學首先應該關注的問題。
    這里, 我不想講多少激發(fā)興趣的方法策略,因為這些報刊雜志都有,大家都懂,只想介紹我教學中的一個案例,我把取名叫“紙帶游戲”。
    當時我教二年級數學。有一天,班上一個孩子突然告訴我在100 和200之間有164個整數,當然我只覺得這個說法十分可笑。但仔細一想,也許是孩子一定認為隨著數字的增大,數字的排列密度也越高。他們對較小的數字有較清楚的認識,但當數字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有點糊涂了,所做的推想就會不正確。由此類推,他們一定認為在900和1000之間的整數一定 比在100和200之間的整數多。是不是想個辦法,讓他們對較大的一些數也有一些更感性的認識呢?因為他們馬上就要學“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了,如果對較大的數字一點感覺也沒有,那怎么行呢?我想,也許一、二年級學生會喜歡年數字是怎樣增長的,也會喜歡對數字的大小有個具體的概念。
    恰巧,有一天,班上的一個學生帶來一個廢紙卷玩,好長好長的廢紙卷。我對他說,我們一起來玩,好嗎?于是,我們開始量紙條上點號間的距離(間距2厘米)。我量了一些點后,在每個點號上方標出數字──1、2、3、4、5……。過了一會兒,一些學生象往常一樣開始走過來看看,問我在干什么 .我叫他們先看再說。他們看了一會兒就走開了。時不時才有學生過來看看后問我:“這是干什么的?”我覺得他們所提問題的實際含義是:“我們也可以這么做嗎?”我一般都不回答他們所提的問題??炝康?00時,我叫個學生過來看我寫下這數字,因為這是個很令學生感到驚奇的變動時刻,就象汽車計程儀上的許多個9會一下子轉為0那么令兒童神奇莫解。這時,已有許多同學加入到我們的“游戲”中。我怕紙卷不夠長時,這時有同學開始自己做成差不多的紙條,并接上去繼續(xù)開始游戲。最后標出數字大約達1500左右。我們共同把紙卷貼在墻上,讓大家欣賞自己的“作品”。許多學生興致勃勃而又好奇地在紙條附近走來走去,說:“瞧,這兒是200,這兒是400?!币煌瑢W興奮地說:“大家快看,這是我寫的,1234!”。其中,有兩個學生對數字非常感興趣,而且又想比試一番,他們回家后又自做好長的一段紙卷,并帶到教室里接上去,你看數字快接近2000了!
    也許有人會問,實際上就有老師問過我:“這樣做什么意義呢?兒童能學到什么呢?”其實,他們的言外之意是這和考試有什么關系呢?我不能確切地說學生能學到什么,因為不同學生會學到不同的東西。我當時只是直覺地認為,這樣做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的大有益處的,會使他們更形象地理解許多數字的含義;我們還可以利用它教學生乘法、因數、比例、標度、測量和制圖等多項知識和技能。而且,只要孩子有興趣,覺得新奇,多花點時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這個教學案例,給我的啟示就是:把好奇心留給孩子,把童趣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