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優(yōu)質5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一
    本節(jié)教學內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0.1.1平均數”第一課時.
    基于上述分析,確定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二
    在廣西第九屆小學數學教學展示交流活動中,聽了十一位廣西各地優(yōu)秀青年教師的展示課,領略了特級教師潘小明、張齊華的課堂教學魅力,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專家對教材鉆研之深——不愧是專家!真會鉆!
    張齊華老師上的《平均數》一課,居然查到《辭?!啡チ耍粌H鉆研出平均數的意義、取值范圍、求平均數的方法、連平均數的三大特征:敏感性、齊次性、均差和為0都鉆出來了!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上《平均數》上出這三大特征的。那么深奧的算理,卻被張老師舉的生活中的小例子輕描淡寫的就讓學生心領神會,真是一節(jié)有內涵、有深度、深入淺出的一品好課!
    生:“4”,師:“這個4怎么來的?”
    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兩種方法都是為了使三個人的投球數變得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叫這三個數的平均數。
    3、進一步挖掘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6代表誰的真實水平?
    不代表某個人的真實水平,代表的是這個小組的平均水平。小組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有學生猜:1、2,馬上有學生反對:“不可能!”師:“為什么?”生:“每個人投的數都高于1,平均數不可能是1,只有一個人成績是2,其他人都高于2,平均數也不可能是2?!睅煟骸澳瞧骄鶖涤锌赡苁?嗎?為什么?”生:“不可能!只有一個人投中8個,其他人都少于8。”從而掌握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大于最小的`,小于最大的。
    5、讓學生求平均數,在統(tǒng)計圖上畫線表示平均成績,從而只顧看出一組數據中,有的高于平均成績,有的低于平均成績,高的和低的一樣多。這是平均數的一個特征。
    6、另一組套圈成績分別為5、7、6、2,平均成績是5,如果第一個數增加4,平均數還是5嗎?會比5怎樣?一組數據中只改變其中一個,平均數就會發(fā)生變化,難怪有位數學家說平均數特別敏感,這也是平均數的特征。
    7、為什么第一個數增加了4,平均數才增加1?若每個數都增加4,平均數增加幾?若每個數都減1哪?每個數都乘2呢?平均數可能是幾?(這是平均數最深奧的齊次性特征。)
    8、通過生活實例設計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不代表每一個的真實水平,只代表一組的整體水平,其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張老師的課就是這樣,緊緊抓住數學的本質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涵、建構知識體系。的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名師!可是深挖教材容易,挖到什么程度合適?這個度卻不好把握。講得太深又怕超綱,加深學生學習難度。最難做到的是如何“淺出”?如何把一些深奧的數學知識特征、抽象的概念、規(guī)律、性質等聯系到學生生活實際中,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教學。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努力學習的方向。
    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三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并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的簡單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課前談話:猜老師年齡,說自己的年齡。生活中還有哪里用到數?
    1、丁丁和當當在數學活動中也遇到了一些數的問題。
    書上圖:四個蘋果 2瓶水
    生1: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
    生2:把2瓶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個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
    生:切成兩半
    像二分之一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
    1/2,另一份呢?(也是這個蛋糕的1/2)
    它指的是誰?
    你能說說我們是怎樣得到這個蛋糕的1/2的嗎?
    2、拿一張長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學生涂色作品。
    折法不同,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長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結:折法不同沒關系,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3、判斷:下面哪些圖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里畫“勾”。
    小結:無論是一個蛋糕,一個圖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4、(1)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
    生: 1/4、1/8、1/3、1/6……(師板書)
    (2)拿一張紙折一折,并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
    匯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組內交流。 展示作品: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表示的1/4
    (3)形狀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為它們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圖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數嗎?
    (5)相同的圖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請圓形操作的學生舉起)
    5、比較分數大小
    (1)展示作品:圓形表示的1/2、1/4
    比較它們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說出哪個分數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塊)1/4呢?(一小塊)中間用什么符號?(小于號)
    (2)用完全相同的圓,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樣?(?。?BR>    用學生作品驗證。
    (3) 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老師給每組中發(fā)的圖形大小相同,誰表示的分數大?誰表示的分數小呢?組內比較。
    6、分數的書寫。
    (1)師教寫1/2。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嗎?(書上練習)
    匯報:1/3 1/6 1/91/8
    (3)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怎樣的?請生閱讀書p98
    中間短橫,是?(分數線 板書)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圖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分數。(書上題目)
    長方形 1
    1/3先估,課件移動1/3,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先估,課件移動1/6,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對的?有什么竅門?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觀察比較估計,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
    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習的1之間有聯系嗎?
    再往下分,可能出現幾分之一?
    生說。
    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每一份的大小會越來越(?。?BR>    7、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圖:法國國旗(1/3) 五角星 (1/5) 巧克力(1/8)
    生:1/2 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生:1/4 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師:同樣一塊巧克力,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數也就不同。
    科學天地
    生:《藝術園地》占黑板報版面的1/4
    師: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嗎?
    生:把《科學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9、瞧,人體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數。
    圖:一歲 現在的我
    課件演示把一歲兒童的身長(圖)平均分成四份,其中頭占身高的1/4
    把現在的我的身長(圖)平均分成七份,其中頭占身高的1/7
    估計:八、九歲孩子的頭占身高的幾分之一?
    學生估計
    師提供資料:十歲兒童頭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10、播放:多美滋1+1奶粉廣告
    生:能想到1/4
    從哪個畫面中聯想到1/4?
    生:第一幅畫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從哪個面畫中聯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畫面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這里的1/2是整個蛋糕的1/2嗎?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開始就有9個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這塊蛋糕的1/9?
    1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后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tǒng)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梢哉f,平均數是統(tǒng)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復雜的統(tǒng)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tài)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采用嘗試教學法為主。激勵、演示、遷移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采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jié)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第一環(huán)節(jié):設疑激趣
    采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fā)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系緊密,于是設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系的數學知識,它是什么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fā)現這個秘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huán)節(jié)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huán)節(jié):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并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后,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匯報并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后,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厘米怎樣得來的?通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么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著眼發(fā)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huán)節(jié):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活的聯系。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里,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著。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厘米,女生增長1.7厘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厘米,女生增長0.8厘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為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于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zhèn)危荷罨瘜W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4.參與實踐:教師選8名學生做拔河游戲,4名高大強壯,4名矮小瘦弱為一組,問學生這樣把他們平均分成兩組行不行,學生參與其中,談理由,使學生對平均數體現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動態(tài)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育。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4種題型,達到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于一體的目的。使課堂教學彰顯人文關懷和應用性特點。
    第四環(huán)節(jié):回顧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數,通過和它打了這么長時間交道,你想對平均數說些什么?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整個教學設計既尊重教材,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有知識的雨露滋潤心田,更有智慧的陽光普照心靈。
    四、教后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清晰、開放,我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帶者濃厚的興趣,學得積極主動,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師富有激勵性和生動的語言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如應用拓展地1題,教師出示的材料有一題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師說,老師希望看到你們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誰笑得開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學生各抒己見,臉上洋溢著笑意、童趣,教師做后總結:老師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學自信開行勝利的笑。接下來還有幾道題挑戰(zhàn)同學們,看你們能否露出勝利的笑。
    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兒童的天性好玩、好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游戲中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構建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游戲中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教師也在學生收獲的同時,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從教的策略。
    本節(jié)課雖然有許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還存在著學生動中思的不到位,學生回答問題邏輯性不強的弱點。在小組合作時,我沒有完全照顧到個體差異,這也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教學如何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名學生,這是我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的課題。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第一小組:57+68+73=198(個)
    第二小組:49+36+75+42=202(個)
    由此推斷:第二小組獲勝。
    張齊華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五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百分數,感受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qū)別。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綜合概括,經歷知識的形成、發(fā)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滲透數學應用思想。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比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學中卻事與愿違,經過第二次教學和深入的思考,我認為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真正貫徹這個教學目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fā)生的過程。為此,在“百分數的意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實體會百分數產生的由來,在課始我設計了學生身邊幼兒園時的籃球投籃這一情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百分數的好處,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數,為什么還要使用百分數”。尤其是“在比較哪個班罰籃水平高?”,學生在經歷了分數的不便后,體會到了使用百分數的優(yōu)越性,感悟了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索的快樂,充分體現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了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于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具有探究的天性。這種寶貴的天性只有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數學探究的熱愛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比較”哪班的罰籃水平高”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計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罰進數”到還需要“罰籃總數”再到“兩數進行比較”,由分數的不便到把分數變成分母相同,再到產生需要百分數解決,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自己探索發(fā)現百分數的意義,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了百分數的產生以及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