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短訓班起病急、進展快,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報道的發(fā)生率為4.6‰~21‰,國外的發(fā)生率為5.1‰~23.3‰。發(fā)生率高低與分娩后是否仔細檢查胎盤有關。有些輕型胎盤早剝于臨產(chǎn)前可無明顯癥狀,只在產(chǎn)后檢查胎盤時,發(fā)現(xiàn)早剝處有凝血塊壓跡,此類患者易被忽略。
病因
胎盤早剝的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其發(fā)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 胎盤早剝孕婦并發(fā)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變者居多。當?shù)淄懩ぢ菪用}痙攣或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形成血腫,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 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或摔倒腹部直接觸地等)、行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均可能促使胎盤早剝。此外,雙胎妊娠的第一胎兒娩出過快或羊水過多于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子宮突然收縮,也可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妊娠晚期或臨產(chǎn)后,孕產(chǎn)婦長時間取仰臥位時,可發(fā)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此時由于巨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而子宮靜脈卻瘀血,靜脈壓升高,導致蛻膜靜脈床瘀血或破裂,導致部分或全部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病理改變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剝離、隱性剝離及混合性3種類型。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若剝離面小,血液很快凝固,臨床多無癥狀;若剝離面大,繼續(xù)出血,形成胎盤后血腫,使胎盤的剝離部分不斷擴大,出血逐漸增多,當血液沖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jīng)宮頸管向外流出,即為顯性剝離(revealed abruption)或外出血。若胎盤邊緣仍附著于子宮壁上,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頭已固定于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盤后血液不能外流,而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為隱性剝離(concealed abruption)或內出血。由于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后積血越積越多,宮底隨之升高。當內出血過多時,血液仍可沖開胎盤邊緣與胎膜,經(jīng)宮頸管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mixed hemorrhage)。偶有出血穿破羊膜而溢入羊水中,使羊水成為血性羊水。
胎盤早剝發(fā)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由于局部壓力逐漸增大,使血液侵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甚至斷裂、變性。當血液浸及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藍紫色瘀斑,尤其在胎盤附著處更明顯,稱為子宮胎盤卒中(uteroplacental apoplexy)。此時,由于肌纖維受血液浸漬,收縮力減弱。有時血液滲入闊韌帶以及輸卵管系膜,甚至可能經(jīng)輸卵管流入腹腔。
嚴重的胎盤早剝可能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主要是由于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Ⅲ因子)進入母體循環(huán)內,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肺、腎等臟器的毛細血管內也可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臟器的損害。胎盤早剝持續(xù)時間越久,促凝物質不斷進入母體循環(huán)內,DIC繼續(xù)發(fā)展,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產(chǎn)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xiàn)DP),大量FDP具有復雜的抗凝作用,干擾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纖維蛋白多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由于發(fā)生胎盤早剝,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包括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及Ⅴ、Ⅷ因子等)及產(chǎn)生高濃度的FDP,最終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病因
胎盤早剝的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其發(fā)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 胎盤早剝孕婦并發(fā)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疾病,尤其已有全身血管病變者居多。當?shù)淄懩ぢ菪用}痙攣或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形成血腫,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 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或摔倒腹部直接觸地等)、行外倒轉術矯正胎位、臍帶過短或臍帶繞頸、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均可能促使胎盤早剝。此外,雙胎妊娠的第一胎兒娩出過快或羊水過多于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子宮突然收縮,也可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3.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妊娠晚期或臨產(chǎn)后,孕產(chǎn)婦長時間取仰臥位時,可發(fā)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此時由于巨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而子宮靜脈卻瘀血,靜脈壓升高,導致蛻膜靜脈床瘀血或破裂,導致部分或全部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病理改變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剝離、隱性剝離及混合性3種類型。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若剝離面小,血液很快凝固,臨床多無癥狀;若剝離面大,繼續(xù)出血,形成胎盤后血腫,使胎盤的剝離部分不斷擴大,出血逐漸增多,當血液沖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jīng)宮頸管向外流出,即為顯性剝離(revealed abruption)或外出血。若胎盤邊緣仍附著于子宮壁上,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頭已固定于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盤后血液不能外流,而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為隱性剝離(concealed abruption)或內出血。由于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后積血越積越多,宮底隨之升高。當內出血過多時,血液仍可沖開胎盤邊緣與胎膜,經(jīng)宮頸管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mixed hemorrhage)。偶有出血穿破羊膜而溢入羊水中,使羊水成為血性羊水。
胎盤早剝發(fā)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由于局部壓力逐漸增大,使血液侵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甚至斷裂、變性。當血液浸及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藍紫色瘀斑,尤其在胎盤附著處更明顯,稱為子宮胎盤卒中(uteroplacental apoplexy)。此時,由于肌纖維受血液浸漬,收縮力減弱。有時血液滲入闊韌帶以及輸卵管系膜,甚至可能經(jīng)輸卵管流入腹腔。
嚴重的胎盤早剝可能發(fā)生凝血功能障礙,主要是由于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Ⅲ因子)進入母體循環(huán)內,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肺、腎等臟器的毛細血管內也可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臟器的損害。胎盤早剝持續(xù)時間越久,促凝物質不斷進入母體循環(huán)內,DIC繼續(xù)發(fā)展,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產(chǎn)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xiàn)DP),大量FDP具有復雜的抗凝作用,干擾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纖維蛋白多聚作用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由于發(fā)生胎盤早剝,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包括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及Ⅴ、Ⅷ因子等)及產(chǎn)生高濃度的FDP,最終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