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病史、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等對典型的病例的診斷多無困難。但是對X線攝片未見明顯異常的早期病例,診斷是十分困難的。應熟知本病臨床癥狀學和體征,初步判斷脊柱受累的部位,進行影像學和化驗檢查。必要時應行穿刺乃至切開病理活檢。
「并發(fā)癥」
1.寒性膿腫的治療 如膿腫過大,宜先用穿刺法吸出膿汁,注入鏈霉素,以免膿腫破潰和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以及竇道形成。在適當時機應盡早進行病灶清除術和膿腫切除或刮除。
2.截癱的治療 脊椎結椎合并截癱的約有10%,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主要措施為脊椎結核活動期堅持不負重,堅持臥床和抗癆藥物治療等。如已發(fā)生截癱,應早期積極治療,大多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復。如失去時機,后果是嚴重的。如已有部分癱瘓,一般多先行非手術治療,按截癱護理,絕對臥床,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改善全身情況,爭取的恢復;如1~2月后不見恢復,應盡早手術解除張力,如截癱發(fā)展很快,甚至完全截癱,應盡快手術,不宜等待。在頸椎結核合并截癱,或有寒性膿腫,應早行手術,可在頸部前側作切口,在胸鎖乳突肌前側與頸總動脈頸內(nèi)靜脈之間(或在頸動脈鞘之前)進入,顯露和清除病灶,必要時一次處理兩側。在胸椎手術多采用肋骨橫突切除病灶清除術,或行椎前外側前灶清除減壓術,待截癱恢復,一般情況好轉后,再作脊椎融合術,使脊椎穩(wěn)定。
「輔助檢查」
(一)X線攝片 在病早期多為陰性,據(jù)Lifeso等(1985)觀察,認為起病后6個月左右,當椎體骨質50%受累時,常規(guī)X線攝片才能顯示出。
X線攝片早期征象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病例先有椎旁陰影擴大、隨著椎體前下緣受累、和有椎間變窄、椎體骨質稀疏,椎旁陰影擴大和死骨等。椎體骨質破壞區(qū)直徑<15mm者,側位攝片多不能顯示出,而體層攝片破壞區(qū)直徑在8mm左右就能查出。在椎體松質骨或膿腫中時可見大小死骨。
在中心型椎體結核椎,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很難與椎體腫瘤鑒別;而某些生長緩慢的腫瘤如甲狀腺轉移癌、脊索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卻可顯示不同程度椎間狹窄,與骨骺型椎體結核鑒別十分困難。
通常椎體結核病例,除陳舊或者將治愈的病人外,椎旁陰影擴大多為雙側。但脊椎腫瘤如椎體骨巨細胞瘤、脊索瘤、惡性淋巴瘤和腎癌脊椎轉移等,在正位X線攝片上時可見單側或雙側擴大椎旁陰影,特別限于一側者,應注意鑒別。
(二)CT檢查 能早期發(fā)現(xiàn)細微的骨骼改變以及膿腫的范圍,對環(huán)樞椎、頸胸椎和外形不規(guī)則的骶椎等常規(guī)X線攝片不易獲得滿意影像的部位更有價值。有學者將脊椎結核CT的影像分為四型:①碎片型:椎體破壞后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軟組織陰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②溶骨型:椎體前緣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壞區(qū);③骨膜下型:椎體前緣有參差不齊的骨性破壞,椎旁軟組織中??梢姯h(huán)形或半環(huán)形鈣化影像;④局限性骨破壞型:破壞區(qū)周圍時有硬化帶(Jainr等1993)。
脊椎結核CT檢查以碎片型最為常見,而脊椎腫瘤也常有與之相似之處,故應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如椎旁擴大陰影中,有鈣化灶或小骨碎片時,有助于脊椎結核的診斷。盡管如此分型,CT有時還是無法鑒別脊椎結核如脊椎腫瘤。
(三)MRI檢查 具有軟組織高分辨率的特點,用于顱腦和脊髓檢查優(yōu)于CT,在脊椎矢面、軸面和冠面等均可掃描成像。脊椎結核MRI表現(xiàn)病變的椎體、間盤和附件與正常的脊椎對應處的正常信號相比,高于者為高信號,低于者為低信號。
1.椎體病變 T1加權像顯示病變處為低信號,或其中雜有短T1信號。椎體病變T2加權像顯示信號增強。圖像顯示有病變椎體除信號改變外,可見椎體破壞的輪廓、椎體塌陷后順列改變和擴大的椎旁影像等。
2.椎旁膿腫 脊椎結核椎旁膿腫在T1加權像顯示低信號,而T2加權像呈現(xiàn)較高信號。冠面能描繪出椎旁膿腫或雙側腰大肌膿腫的輪廓與范圍。
3.椎間盤改變 脊椎結核X線攝片間盤變窄是早期征象之一。MRI的T1加權像呈現(xiàn)低信號變窄的間盤。正常的髓核內(nèi)在T2加權像有橫行的細縫隙,當有炎癥時這細縫隙消失,能早期發(fā)現(xiàn)間盤炎癥改變。
MRI在早期脊椎結核的診斷較其他任何影像學檢查包括ECT在內(nèi)更為敏感。臨床癥狀出現(xiàn)3~6個月,疑內(nèi)脊椎結核病人,X線攝片無異常,MRI可顯示受累椎體及椎旁軟組織(膿腫),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早期脊椎結核MRI影像可分為三型。①椎體炎癥;②椎體炎癥合并膿腫;③椎體炎癥、膿腫合并椎間盤炎。值得提出受累椎體處于炎癥期,而無軟組織和椎間盤信號改變者,不能與椎體腫瘤相鑒別,必要時應行活檢證實。
「并發(fā)癥」
1.寒性膿腫的治療 如膿腫過大,宜先用穿刺法吸出膿汁,注入鏈霉素,以免膿腫破潰和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以及竇道形成。在適當時機應盡早進行病灶清除術和膿腫切除或刮除。
2.截癱的治療 脊椎結椎合并截癱的約有10%,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主要措施為脊椎結核活動期堅持不負重,堅持臥床和抗癆藥物治療等。如已發(fā)生截癱,應早期積極治療,大多可以取得良好的恢復。如失去時機,后果是嚴重的。如已有部分癱瘓,一般多先行非手術治療,按截癱護理,絕對臥床,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改善全身情況,爭取的恢復;如1~2月后不見恢復,應盡早手術解除張力,如截癱發(fā)展很快,甚至完全截癱,應盡快手術,不宜等待。在頸椎結核合并截癱,或有寒性膿腫,應早行手術,可在頸部前側作切口,在胸鎖乳突肌前側與頸總動脈頸內(nèi)靜脈之間(或在頸動脈鞘之前)進入,顯露和清除病灶,必要時一次處理兩側。在胸椎手術多采用肋骨橫突切除病灶清除術,或行椎前外側前灶清除減壓術,待截癱恢復,一般情況好轉后,再作脊椎融合術,使脊椎穩(wěn)定。
「輔助檢查」
(一)X線攝片 在病早期多為陰性,據(jù)Lifeso等(1985)觀察,認為起病后6個月左右,當椎體骨質50%受累時,常規(guī)X線攝片才能顯示出。
X線攝片早期征象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病例先有椎旁陰影擴大、隨著椎體前下緣受累、和有椎間變窄、椎體骨質稀疏,椎旁陰影擴大和死骨等。椎體骨質破壞區(qū)直徑<15mm者,側位攝片多不能顯示出,而體層攝片破壞區(qū)直徑在8mm左右就能查出。在椎體松質骨或膿腫中時可見大小死骨。
在中心型椎體結核椎,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很難與椎體腫瘤鑒別;而某些生長緩慢的腫瘤如甲狀腺轉移癌、脊索瘤和惡性淋巴瘤等卻可顯示不同程度椎間狹窄,與骨骺型椎體結核鑒別十分困難。
通常椎體結核病例,除陳舊或者將治愈的病人外,椎旁陰影擴大多為雙側。但脊椎腫瘤如椎體骨巨細胞瘤、脊索瘤、惡性淋巴瘤和腎癌脊椎轉移等,在正位X線攝片上時可見單側或雙側擴大椎旁陰影,特別限于一側者,應注意鑒別。
(二)CT檢查 能早期發(fā)現(xiàn)細微的骨骼改變以及膿腫的范圍,對環(huán)樞椎、頸胸椎和外形不規(guī)則的骶椎等常規(guī)X線攝片不易獲得滿意影像的部位更有價值。有學者將脊椎結核CT的影像分為四型:①碎片型:椎體破壞后留下小碎片,其椎旁有低密度的軟組織陰影,其中常有散在的小碎片;②溶骨型:椎體前緣或中心有溶骨性破壞區(qū);③骨膜下型:椎體前緣有參差不齊的骨性破壞,椎旁軟組織中??梢姯h(huán)形或半環(huán)形鈣化影像;④局限性骨破壞型:破壞區(qū)周圍時有硬化帶(Jainr等1993)。
脊椎結核CT檢查以碎片型最為常見,而脊椎腫瘤也常有與之相似之處,故應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如椎旁擴大陰影中,有鈣化灶或小骨碎片時,有助于脊椎結核的診斷。盡管如此分型,CT有時還是無法鑒別脊椎結核如脊椎腫瘤。
(三)MRI檢查 具有軟組織高分辨率的特點,用于顱腦和脊髓檢查優(yōu)于CT,在脊椎矢面、軸面和冠面等均可掃描成像。脊椎結核MRI表現(xiàn)病變的椎體、間盤和附件與正常的脊椎對應處的正常信號相比,高于者為高信號,低于者為低信號。
1.椎體病變 T1加權像顯示病變處為低信號,或其中雜有短T1信號。椎體病變T2加權像顯示信號增強。圖像顯示有病變椎體除信號改變外,可見椎體破壞的輪廓、椎體塌陷后順列改變和擴大的椎旁影像等。
2.椎旁膿腫 脊椎結核椎旁膿腫在T1加權像顯示低信號,而T2加權像呈現(xiàn)較高信號。冠面能描繪出椎旁膿腫或雙側腰大肌膿腫的輪廓與范圍。
3.椎間盤改變 脊椎結核X線攝片間盤變窄是早期征象之一。MRI的T1加權像呈現(xiàn)低信號變窄的間盤。正常的髓核內(nèi)在T2加權像有橫行的細縫隙,當有炎癥時這細縫隙消失,能早期發(fā)現(xiàn)間盤炎癥改變。
MRI在早期脊椎結核的診斷較其他任何影像學檢查包括ECT在內(nèi)更為敏感。臨床癥狀出現(xiàn)3~6個月,疑內(nèi)脊椎結核病人,X線攝片無異常,MRI可顯示受累椎體及椎旁軟組織(膿腫),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早期脊椎結核MRI影像可分為三型。①椎體炎癥;②椎體炎癥合并膿腫;③椎體炎癥、膿腫合并椎間盤炎。值得提出受累椎體處于炎癥期,而無軟組織和椎間盤信號改變者,不能與椎體腫瘤相鑒別,必要時應行活檢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