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輔導精華兒科學——化膿性腦膜炎治療措施

字號:

治療措施
    1.化腦預后好壞與是否早期明確病原菌,選擇恰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相關。經腦脊液檢查初步確診后,應盡快由靜脈給予適當、足量的抗生素,以殺菌藥物為佳,并根據病情按計劃完成全部療程,不可減少藥物劑量與改變給藥方法。始終不能明確病原菌者,多由于診斷未明時曾不恰當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腦流行季節(jié),年長兒童一般應先考慮系腦膜炎雙球菌所致,如有瘀點、瘀斑則更可疑??上扔们嗝顾?、氨芐青霉素、磺胺治療,再根據反應高速用藥。病原菌未確定的散發(fā)病例,尤其嬰幼兒,應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腦治療,特明確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藥物。目前多主張用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三嗪噻肟、頭孢氨噻肟或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
    治療效果滿意時,體溫多于3天左右下降,癥狀減輕,腦脊液細菌消失,細胞數明顯減少,其它生化指標亦有相應好轉,此時可繼用原來藥物治療,二周后再復查腦脊液。如治療反應欠佳,需及時腰穿復查,觀察腦脊液改變,以確定所用藥物是否恰當,再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鑒于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其預后與治療密切相關,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即在完成療程時癥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數少于20×106/L,均為單核細胞,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流腦停藥指征見另章節(jié))。一般情況下,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少需8~10天,多則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兒年齡對抗生不經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年長兒童患流感桿菌腦膜炎較少,新生兒化腦大多數是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物。一般主張用一般氨其糖類藥物甙類青霉素,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對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而青霉素對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均有效。也可選用氨芐青霉素這一廣譜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藥菌株可用按芐青霉素加頭孢氨噻肟。新生兒尤其未成熟兒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腎發(fā)育尚未成熟,對氯霉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現(xiàn)為“灰嬰綜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證藥物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首先應選用易于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使腦脊液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抑菌濃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給藥方法及用藥劑量。氯霉素、磺胺嘧啶、靜注甲氧芐氨嘧啶(TMP)能較好到達腦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濃度,特別是氯霉素也較多通過發(fā)炎的腦膜。腦膜通透性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因而繼續(xù)進入腦脊液的藥量亦隨之減少。為保證治療效果,需大劑量由靜脈給藥,直到療程結束,不可中途減量及改變給藥方法。
    紅霉素養(yǎng)、羧芐青霉素、萬古霉素、1~2代頭孢菌素、氨基糖酐類抗生素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能較差。
    (3)如果選用的藥物能很好通過血腦屏障,原則上不需鞘內注射,以免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增加病兒痛苦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藥不易到達腦脊液,可采用鞘內或腦室注射給藥。對延誤診治的嬰兒晚期化腦,腦脊液外觀有膿塊形成,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時,加用鞘內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據抗生素在腦脊液中存留時間,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連用3~5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清晰,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菌消失。對葡萄糖球菌或少見細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腦脊液仍呈明顯炎癥改變時,則可延長鞘內注射時間,甚至可連續(xù)給7~10次。進行鞘內注射時,藥物必須稀釋至一定濃度,可用抽出之腦脊液或生理鹽水稀釋,需注意注入液量應略少于放出之腦脊液量。注射速度應緩慢。
    (4)腦室內注藥:由于存在血腦屏障及腦脊液單向循環(huán),對并發(fā)腦室 膜炎病兒采用靜脈及鞘內注射,藥物很難進入腦室,腦室液中抗生素濃度亦不易達到最小抑菌濃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張腦室注藥以提高療效。對顱內壓明顯增高及腦積水病兒,采用側腦室穿刺注藥,同時還可作控制性腦脊液引流減壓。
    2.除流腦外,過去在化腦診斷明確后多主張常規(guī)使用氫化可的松、2~5日后改口服強的松至10~20日,以期減少顱內炎癥粘連,并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化腦雖無直接治療作用,但使用后有利于退熱及緩解顱內高壓、感染中毒等癥狀,但嚴格的對照觀察無論在減少病死率或后遺癥,均未見明顯效果。
    3.對癥處理 某些癥狀可并發(fā)癥能直接危及病兒生命,應及時處理。
    (1)控制驚厥:頻繁驚厥必須控制,以免發(fā)生腦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和低鈣。除用脫水藥降低顱壓,常規(guī)補鈣外,對癥治療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抗驚厥,亦很必要。
    (2)減低顱內壓
    (3)搶救休克及DIC.
    (4)確診后用3%鹽水6ml/kg緩慢滴注,可提高血鈉5mmol/L,若仍不能糾正,可再給3~6ml/kg.同時應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給液成分與一般維持液相同。由于大量應用鈉鹽,必然增加鉀和鈣離子的丟失,必須注意補充。
    (5)大量液體積聚可使顱內壓增高,除引起癥狀外,還可壓迫損傷腦組織,影響遠期預后;且積液發(fā)生與感染有關,有時液體本身即為膿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難自行吸收。穿刺放液應根據以下情況處理:①顱骨透照度驗陽性得,可行穿刺以確定積液性質。②積液量不多,非膿性,蛋白含量不高,臨床無顱壓增高表現(xiàn),治療經過順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復查,大多數病兒在1~2個月內積液自行吸收?!材X膜下積液有明顯炎性改變時,可診斷為硬膜下積膿。積液量較多,同時有顱內壓增高癥狀;蛋白會計師高,色發(fā)黃,③硬膜下積膿時均應穿刺放液。開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側以少於30ml為宜,兩側總量一般不超過60ml.1~2周后酌情延長穿刺間隔時間,減少穿 刺次數,直到癥狀消失。④個別病兒雖經反復穿刺放液及長期觀察,積液量仍不減少,顱內高壓的表現(xiàn)或局灶性大腦功能受損的癥狀和體征都不減輕,過去主張用手術摘除囊膜,以免腦組織受壓,引起腦萎縮或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但近甘余年來未見有手術摘膜報導。相反,個別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兒,經保守觀察數月,往往積液可自行吸收終至痊愈。⑤有硬膜 下積膿時,可進行局部沖洗,并注入適當抗生素(劑量參考鞘內注射藥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應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對急性期病兒需嚴密守抗觀察,定期測呼吸、脈搏、血壓、觀察尿量、呼吸狀況、瞳孔變化,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休克及腦疝?;X病兒急性期入量應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證患兒入量,又要避免輸液量過多加重腦水腫。合并脫水者,應按損失量補充,否則影響腦灌注。
    預防
    化腦尤其是肺炎球菌腦膜炎,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發(fā)展而來,因此對嬰兒的呼吸道感染必須予以重視,平時即應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見陽光,多吸新鮮空氣,進行必要的戶外活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并少與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觸,以盡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這點對于減少肺炎球菌腦膜炎的復發(fā)極為重要。新生兒腦膜炎的預防則與圍生期保健有關,應徹底治療產婦感染。新生兒如果暴露在嚴重污染環(huán)境中,則應使用抗生素預防。
    預后
    與化腦預后有關的因素是:患兒年齡、感染細菌種類、病情輕重,治療早晚,有無并發(fā)癥及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嬰幼兒抵抗力差,早期診斷較困難故預后差。新生兒化腦病死率可達65%~75%,特別是宮內感染腸道細菌預后極差。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腸道細菌引起者由于細菌耐藥,治療困難病死率亦高。肺炎鏈球菌所致化腦病死率可達15%~25%,且易于復發(fā)、再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