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資料:實際利率攤銷法計量貸款和應收款項

字號: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和貸款與應收款項的區(qū)別
    1、共同點就是攤余成本計量,適于實際利率攤銷法。
    2、不同點在于確認減值前攤余成本計算應收未收利息不計入到攤余成本中;貸款確認減值前的應收未收利息計入到攤余成本中,然后確認為減值。
    3、后續(xù)計量中貸款不再確認應收利息,實際收到利息費用后沖減“貸款-已減值”科目,那么攤余成本計算的時候要扣除這部分應收利息;如果沒有利息收入的時候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收入。持有至到期投資計算后續(xù)攤余成本的時候還是按照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投資收益-應收利息的計算方法。
    4、減值轉回的處理方式不同:貸款的減值處理是在后續(xù)用實際利率確認的投資收益沖減確認的減值,持有至到期投資還是減值前的正常處理。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知識點總結
    1、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采用的實際利率攤銷法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從投資者角度出發(fā),這個價值應該值多少錢,也就是所謂的攤余成本;對于發(fā)行債券的一方來說,攤余成本意味著自己實際承擔著多少的債務。而對于雙方來說,實際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的時候,表面上的現(xiàn)金流入或者流出,也就是根據(jù)票面利率計算點額應收利息或者是應付利息,本身并不能準確說明雙方實際得到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因此這里的實際利率攤銷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實際利率計算的應付利息是當期債務人應該確認的財務費用,而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是投資者得到的收益。那么在債券市場上,這個投資收益是要形成債券的公允價值的,也就是債券必需要反應投資者應得的報酬率,因此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另外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形成了現(xiàn)金流入,那么對于債券來說就是公允價值的下降,這個下降同時也反應了投資者的風險要求,現(xiàn)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資公允價值,因此實際期末的攤余成本就=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票面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
    實際利率法攤銷就是上面的思路,說白了就是在購買階段多付出的費用或者是提前得到的收益在持有期間的逐期確認為費用或者損失,實際利率攤銷的目的就在于調整各個期間的收入問題。這種方法還會在以后的融資租賃中出現(xiàn),或者是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購買或者出售產(chǎn)品的,涉及到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或者是確認融資費用的攤銷問題,本質上說,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處理,之后的貸款的處理、融資租賃的處理就是一通百通的事情了。
    2、持有至到期投資:只能是債券投資。后續(xù)計量:一定是按照攤余成本做期末計價:實際利率的確定和運用,計算實際投資收益和應收利息。比如面值1000,五年期按年分期付息,期限滿償還本金,票面利率10%,購買價格900,交易費用50,實際利率為R,那么初始成本=950=1000×10%×(P/A,R,5)+1000×(P/S,R,5),就可以計算出企業(yè)的實際利率;當期的現(xiàn)金流量=票面金額×票面利率的計算,影響攤余成本。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0
     貸:銀行存款 95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50
    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分期還本的方式,攤余成本處理方式不一樣:一種方法是調整折現(xiàn)率,另外一種方法是調整攤余成本。水團認為調整折現(xiàn)率的方法是比較合適的處理方法,因為未來現(xiàn)金流的時間發(fā)生變化,風險也發(fā)生變化,那么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也會發(fā)生變化,所以調整折現(xiàn)率是比較合適的處理方式。教材中的處理方法是假定折現(xiàn)率不變而是調整例題攤余成本,本身是脫離實際的,但是考試的時候調整攤余成本比較容易一些。
    分期付息的債券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應付利息=期初攤余成本×(1+實際利率)-債券面值×票面利率
    一次還本付息的債券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期初攤余成本×(1+實際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資期末發(fā)生減值跡象的時候要進行減值測試,減值以后的期間可以轉回。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
    計提減值后攤余成本=計提減值前的攤余成本-計提的減值損失
    三、貸款和應收款項知識點總結
    1、貸款的處理是金融機構的特殊處理,需要特別記憶一下??傮w來看,除了分錄處理比較特殊以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處理有三點:一是雖然是實際利率攤余成本計量法,基本理念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一致,但是在計算資產(chǎn)減值損失的時候,如果有未收到的應收利息的,這個應收利息是構成減值前的攤余成本的,也就是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理念中,如果債務人發(fā)生財務危機的,別指望應收未收的利息能夠實際收回,所以把這部分應收利息也確認為減值了。這點處理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不一致。另外是對于發(fā)生減值的貸款,要把貸款本金全部轉入“貸款-已減值”科目,這點處理有利于金融機構對于減值的貸款進行專項的管理和追蹤。第三點就是貸款減值的結轉問題,如果實際從債務人手中收回貸款的,貸款減值準備的結轉是按照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確定的利息收入來結轉的,這點處理也是和持有至到期投資乃至一般的減值處理存在差異的地方。
    關于應收款項的處理,基本上還是遵循了之前的處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但是金融資產(chǎn)一章我應收款項作為金融資產(chǎn)給了我們一個信號,隨著以應收款項等債權的證券化市場逐步的成熟,應收賬款債權的貼現(xiàn)業(yè)務也會進一步擴大范圍,那么隨著這個市場的逐步完善,應收款項作為金融資產(chǎn)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或者是攤余成本計量的時代已經(jīng)不遠。之所以新教材增加了一個這樣的項目也代表了新準則對于市場信息的進一步參考和完善,也是和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靠近的表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教材沒有做過多的要求。
    2、劃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項類的金融資產(chǎn),與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金融資產(chǎn),其主要差別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金融資產(chǎn),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資那樣在出售或重分類方面受到較多限制。
    貸款和應收款項。應收賬款核算和之前處理沒有差別,新準則沒有提到,但計提準備等的處理、壞帳分析方法都是一樣的,通常是考察帳齡分析法的處理。
    貸款的處理:貸款減值處理,會計處理的特點和區(qū)別需要注意。減值的時候"貸款"明細帳轉入"貸款-已減值"明細,按照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出利息收入:
    借:貸款減值準備 
     貸:利息收入;
    收到利息(按照合同規(guī)定利率計算的應收利息):
    借: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銀行款項) 
     貸:應收利息。
    關于資產(chǎn)減值損失的確認問題,對于貸款來說在確認減值的時候應收未收的利息是要記入到減值前的攤余成本中的,這個處理區(qū)別于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的處理,因為持有至到期投資不管利息是否收到,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投資收益-應收利息,考慮的是現(xiàn)金流量能夠流入企業(yè)。而貸款則是認為這個未來的現(xiàn)金流量風險很大,金融企業(yè)出于謹慎考慮全部確認為減值一部分,計算的減值前的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收入,應收利息沒有實際收到的全部確認為減值前攤余成本組成部分,這點處理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是不一樣的。
     貸款和應收款項的會計處理原則,大致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相同。也分為三個步驟:
    (1)取得時
    金融企業(yè)按當前市場條件發(fā)放的貸款,應按發(fā)放貸款的本金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確認金額。一般企業(yè)對外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形成的應收債權,通常應按從購貨方應收的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作為初始確認金額。
    (2)持有期間
    ①應收利息=貸款本金×貸款利率×期限
    ②利息收入=貸款和應收款項攤余成本×實際利率×期限
    貸款持有期間所確認的利息收入,應當根據(jù)實際利率計算。實際利率應在取得貸款時確定,在該貸款預期存續(xù)期間或適用的更短期間內保持不變。實際利率與合同利率差別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3)處置時
    企業(yè)收回或處置貸款和應收款項時,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該貸款和應收款項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