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獲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之后,與之相匹配的金融人才話題也提上議事日程。
隨著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和外灘金融集聚帶的快速發(fā)展,作為金融中心硬實力的載體已經日趨成型。與之相比,金融人才短缺卻日益成為制約上海金融業(yè)發(fā)展的“軟肋”。
4月19日,上海市政府出資3.2億元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揭牌;4月23日,上海市人大對《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草案)》(修改稿)(下稱《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二次審議,涉及“金融人才環(huán)境建設”內容被進一步細化。業(yè)內人士稱,這些接二連三的舉措似乎預示著上海市政府正準備為“金融人才”培育和引進展開新一輪的布局。
金融人才“雙緊缺”
今年3月9日,倫敦金融城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海名列第31位,雖然于中國內地其它城市,但繼續(xù)大幅落后于中國香港、東京、新加坡等城市。
分析人士認為,在影響金融中心發(fā)展重要的14項競爭力因素中,除了法律體制尚不健全、人民幣仍不可自由兌換等原因之外,欠缺“具備優(yōu)秀人才以及靈活的人才市場”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
《2008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明確指出:“上海金融從業(yè)人員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程。當前上海金融人力資源建設,尚有諸多課題亟待研究和求解?!?BR>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2009第一屆中國財富與資產管理論壇”上坦言:“如何吸引高層次人才到上海是整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關鍵的一環(huán)。”
《藍皮書》認為,金融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一國或一地區(qū)金融業(yè)的競爭力,因此,它構成了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估的首位指標。相應地,上海金融人力資源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建設,就無疑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首要工程。
那么,上海想要“晉升”為合格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人才的缺口究竟有多大呢?從總規(guī)模而言,世界上眾多金融中心,金融從業(yè)人員占就業(yè)人口比重均為10%以上,倫敦和紐約占比為11.5%,中國香港為14%,而上海金融業(yè)員工約20萬(包括勞務派遣工),僅僅占全市就業(yè)人口的1%。
《藍皮書》認為,上海金融業(yè)面臨“雙緊缺”,既緊缺通曉金融、外語、法律、電子商務及熟悉WTO游戲規(guī)則的復合型金融人才,也緊缺熟悉私人銀行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金融工程、保險精算、核保審賠、保險經紀、產業(yè)研究、風險資本運作、資產信托、期貨業(yè)務的金融專才。因此,從長期來看,作為擁有1200萬就業(yè)人口的上海來說,按照國際金融中心人才占比就業(yè)人口計算,金融從業(yè)人員及其配套復合型人才缺口至少100萬以上。
“引進論”與“培養(yǎng)論”有爭議
面對這樣的“金融人才缺口”,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上海的金融人才一方面需要引進海外人才,一方面需要上海和全國的金融學院培養(yǎng)人才,來補足缺口?!?BR> 2008年12月,上海金融辦等部門組團赴歐美招聘高端緊缺人才的新聞曾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此舉被很多人視為中國抄底“美國華爾街”、“倫敦金融城”的壯舉,同樣也是引進論的實踐。
長期以來,面對上海金融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兩種解決方案,即引進論和培養(yǎng)論。引進論認為,只有尊重金融人才的國際市場價格,同時安排適當的稅制,就可能吸引高端國際金融人才。與之相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則力主培養(yǎng)論,他認為,引進肯定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國外人才到中國肯定會遇到“水土不服”。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在上海有關部門“大張旗鼓”赴歐美招聘金融人才半年之后,從“引進”兼顧“培養(yǎng)”的轉變折射出了上海市有關部門在培養(yǎng)金融人才問題上思路布局已經逐漸清晰起來。
副市長掛帥金融學院理事長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曾表示:“到海外招聘人才不是主要的策略,我們本地的、國內的人才是主要的人才?!眱蓚€月之后的4月19日,上海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出資3.2億元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由上海市市長韓正親自揭牌,而作為分管上海金融事務的副市長屠光紹更掛帥擔任了該學院的理事長。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王江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巨額投入說明上海市政府對于金融人才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視的。根據近期計劃,我們在未來3至5年內,每年培養(yǎng)300名金融人才,待逐步穩(wěn)定之后,在未來8至10年,每年可培訓出500名專業(yè)人才?!?BR> 值得注意的是,該學院的管理模式同樣具有中國特色。據方星海介紹,該學院采用的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是國際慣例和中國自身情況相結合的產物,目的是確保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金融學院。
記者注意到,作為高決策機構的理事會共有11位理事會成員,其中就包括了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上海市副秘書長蔣卓慶、上海市發(fā)改委主任周波、上海市財政局局長葛愛玲、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等6位官員理事。這也意味著上海市政府對于學院決策具有相對多數的表決權。
未來將降低金融人才稅負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之外,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金融學院等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擔負著為上海培養(yǎng)金融人才的重任。但是與巨大的金融人口缺口相比,這些依然顯得不夠,因此引進國內外人才依然被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4月23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針對《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二次審議,涉及“金融人才環(huán)境建設”內容已經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
同日,上海市人大宣傳處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此次修改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qū)、縣人民政府應當對引進的高層次、緊缺金融人才在戶籍和居住證辦理、住房、醫(y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便利”被進一步強化。
然而,一直備受關注的金融人才稅負減免的設想并未在此次《條例(草案)》(修改稿)中得以體現,是否會在下次審議時進行修改尚未可知。
此前,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對內地的金融行業(yè)而言,金融人才的稅負可能有些過重,所以上海會在未來進一步降低這方面的稅負。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來上海工作?!?BR> (記者 談佳?。?
隨著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和外灘金融集聚帶的快速發(fā)展,作為金融中心硬實力的載體已經日趨成型。與之相比,金融人才短缺卻日益成為制約上海金融業(yè)發(fā)展的“軟肋”。
4月19日,上海市政府出資3.2億元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揭牌;4月23日,上海市人大對《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草案)》(修改稿)(下稱《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二次審議,涉及“金融人才環(huán)境建設”內容被進一步細化。業(yè)內人士稱,這些接二連三的舉措似乎預示著上海市政府正準備為“金融人才”培育和引進展開新一輪的布局。
金融人才“雙緊缺”
今年3月9日,倫敦金融城公布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海名列第31位,雖然于中國內地其它城市,但繼續(xù)大幅落后于中國香港、東京、新加坡等城市。
分析人士認為,在影響金融中心發(fā)展重要的14項競爭力因素中,除了法律體制尚不健全、人民幣仍不可自由兌換等原因之外,欠缺“具備優(yōu)秀人才以及靈活的人才市場”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
《2008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明確指出:“上海金融從業(yè)人員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程。當前上海金融人力資源建設,尚有諸多課題亟待研究和求解?!?BR>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2009第一屆中國財富與資產管理論壇”上坦言:“如何吸引高層次人才到上海是整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關鍵的一環(huán)。”
《藍皮書》認為,金融人力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一國或一地區(qū)金融業(yè)的競爭力,因此,它構成了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估的首位指標。相應地,上海金融人力資源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建設,就無疑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首要工程。
那么,上海想要“晉升”為合格的國際金融中心,其金融人才的缺口究竟有多大呢?從總規(guī)模而言,世界上眾多金融中心,金融從業(yè)人員占就業(yè)人口比重均為10%以上,倫敦和紐約占比為11.5%,中國香港為14%,而上海金融業(yè)員工約20萬(包括勞務派遣工),僅僅占全市就業(yè)人口的1%。
《藍皮書》認為,上海金融業(yè)面臨“雙緊缺”,既緊缺通曉金融、外語、法律、電子商務及熟悉WTO游戲規(guī)則的復合型金融人才,也緊缺熟悉私人銀行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金融工程、保險精算、核保審賠、保險經紀、產業(yè)研究、風險資本運作、資產信托、期貨業(yè)務的金融專才。因此,從長期來看,作為擁有1200萬就業(yè)人口的上海來說,按照國際金融中心人才占比就業(yè)人口計算,金融從業(yè)人員及其配套復合型人才缺口至少100萬以上。
“引進論”與“培養(yǎng)論”有爭議
面對這樣的“金融人才缺口”,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上海的金融人才一方面需要引進海外人才,一方面需要上海和全國的金融學院培養(yǎng)人才,來補足缺口?!?BR> 2008年12月,上海金融辦等部門組團赴歐美招聘高端緊缺人才的新聞曾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此舉被很多人視為中國抄底“美國華爾街”、“倫敦金融城”的壯舉,同樣也是引進論的實踐。
長期以來,面對上海金融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兩種解決方案,即引進論和培養(yǎng)論。引進論認為,只有尊重金融人才的國際市場價格,同時安排適當的稅制,就可能吸引高端國際金融人才。與之相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則力主培養(yǎng)論,他認為,引進肯定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國外人才到中國肯定會遇到“水土不服”。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在上海有關部門“大張旗鼓”赴歐美招聘金融人才半年之后,從“引進”兼顧“培養(yǎng)”的轉變折射出了上海市有關部門在培養(yǎng)金融人才問題上思路布局已經逐漸清晰起來。
副市長掛帥金融學院理事長
今年2月,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曾表示:“到海外招聘人才不是主要的策略,我們本地的、國內的人才是主要的人才?!眱蓚€月之后的4月19日,上海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出資3.2億元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由上海市市長韓正親自揭牌,而作為分管上海金融事務的副市長屠光紹更掛帥擔任了該學院的理事長。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王江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巨額投入說明上海市政府對于金融人才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視的。根據近期計劃,我們在未來3至5年內,每年培養(yǎng)300名金融人才,待逐步穩(wěn)定之后,在未來8至10年,每年可培訓出500名專業(yè)人才?!?BR> 值得注意的是,該學院的管理模式同樣具有中國特色。據方星海介紹,該學院采用的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是國際慣例和中國自身情況相結合的產物,目的是確保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金融學院。
記者注意到,作為高決策機構的理事會共有11位理事會成員,其中就包括了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上海市副秘書長蔣卓慶、上海市發(fā)改委主任周波、上海市財政局局長葛愛玲、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上海市金融辦主任方星海等6位官員理事。這也意味著上海市政府對于學院決策具有相對多數的表決權。
未來將降低金融人才稅負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之外,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金融學院等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擔負著為上海培養(yǎng)金融人才的重任。但是與巨大的金融人口缺口相比,這些依然顯得不夠,因此引進國內外人才依然被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4月23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針對《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二次審議,涉及“金融人才環(huán)境建設”內容已經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
同日,上海市人大宣傳處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此次修改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qū)、縣人民政府應當對引進的高層次、緊缺金融人才在戶籍和居住證辦理、住房、醫(y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便利”被進一步強化。
然而,一直備受關注的金融人才稅負減免的設想并未在此次《條例(草案)》(修改稿)中得以體現,是否會在下次審議時進行修改尚未可知。
此前,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方星海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對內地的金融行業(yè)而言,金融人才的稅負可能有些過重,所以上海會在未來進一步降低這方面的稅負。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來上海工作?!?BR> (記者 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