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孔灌注樁施工監(jiān)理要點

字號:

1.測量定位
    1.1.定位軸線、水準點復核無誤后,監(jiān)理工程師簽字。
    1.2.放線,并圈出樁位。
    1.3.開鉆前,進行樁位復核,經(jīng)監(jiān)理方認可后,方允許開鉆
    2.鉆進成孔
    2.1.護筒埋設:安裝牢固,埋入深度>1m,圍土分層夯實,筒心與樁心保持重合,偏差<50mm。
    2.2.樁位復核:中心允許偏差±10mm,護筒上緣標高高出地面>200mm。
    2.3.準確記錄原始高程(自然地面標高、機高),作為判斷依據(jù)。
    2.4.造孔要求:防塌、防斜、垂直度允許偏差<1%。
    2.5.入巖判斷及終孔標準
    工程樁按其支承力主次劃分,端承樁或以端承為主的端承磨擦樁,其終孔標準,一般以設計的持力層入巖深度為主,設計樁長為輔綜合考慮確定??刂迫霂r深度的方法一般以巖樣(入巖一個,終孔一個并妥為保存)為主,將巖樣、標高,進尺速度及鉆機動態(tài)三者結合確定。
    具體控制辦法,按試成樁紀要執(zhí)行,(試成樁時,由勘察、設計、建設、監(jiān)理、質(zhì)監(jiān)站等單位據(jù)實商定試成樁紀要)。
    2.6.樁徑要求:允許偏差(+100mm-50mm),樁體充盈系數(shù)應控制在1.1-1.25之間。
    注:如達不到上述要求,需由建設單位、監(jiān)理單位,設計單位三方洽商、簽字后,方可適當調(diào)整。
    3.清孔質(zhì)量
    3.1.終孔提鉆前,須進行一次清孔,施工方自測合格后,方允許提鉆。
    3.2.注意事項:先以高比重泥漿將孔底沉積的大顆粒鉆屑清出,再逐步調(diào)整降低泥漿比重,清孔結束后,保持水頭,防止塌孔,孔內(nèi)泥漿比重控制在1.10-1.20。
    3.3.孔底沉渣:用測繩檢測兩次,要求清孔后孔底不得有沉碴,臨灌砼前≤50mm。
    4.鋼筋籠制作與吊運安裝
    4.1.制作
    4.1.1.幾何尺寸符合設計要求,允許偏差:A 主筋間距±10mm,B.箍筋間距±20mm,C 直徑±10mm,D 長度±50mm。要求采用模具制作,保證主筋位置準確、垂直度好,無扭曲變形。
    4.1.2.主筋除銹、調(diào)直,加強筋要求正圓(徑差≤10mm),并且與主筋之間50%以上的點采用焊接,主筋上的焊接接頭應相互錯開,間距≥1.2Ld(Ld為鋼筋錨固長度),同一截面接頭數(shù)不多于主筋數(shù)的50%。
    4.1.3.為確保鋼筋籠保護層厚度,應在主筋上設置一定尺寸的砂漿墊塊。
    4.1.4.鋼筋材質(zhì)符合設計要求,有合格證、質(zhì)保書及復驗單。
    4.2.吊運安裝
    4.2.1.雙點起吊,上吊點要加鐵扁擔。
    4.2.2.小心運輸,謹防變形。
    4.2.3.吊運入孔需輕起輕落,不得強行壓入。居中下放,保證垂直度與保護層厚度。
    4.2.4.分段鋼筋籠的主筋采用搭接(搭接長度≥12D,(D為主筋直徑),箍筋必須延續(xù)完整,以保證鋼筋籠的安裝整體性。焊條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有試驗單及產(chǎn)品合格證。
    4.2.5.孔口立焊時對稱操作,上下段連接順直(用鉛錘檢測校正)。
    4.2.6.在保證質(zhì)量的前提下,焊接時間應盡量縮短,并須防止灼傷鋼筋。
    4.2.7.鋼筋籠頂面達到設計標高后,將吊筋上端固定在孔口護筒上,防止鋼筋籠上下移動
    5.砼的拌制
    5.1.材質(zhì)要求
    5.1.1.水泥應具有出廠合格證和復驗單,水泥過期或對質(zhì)量有疑問時,應進行試驗,確定可否使用。
    5.1.2.砂的粒徑要求與級配單一致,且含泥量<3%。
    5.1.3.石子粒徑符合級配要求,針片石含量<1.5%,風化石不允許存在,含泥量<1%。
    5.2.砼應進行試配,施工單位應出示與現(xiàn)場同品質(zhì)材料所配制砼的配比單和砼強度試驗報告,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坍落度為16-22cm,宜控制在18-20cm為佳;流動度保持率(坍落度至)15cm的時間≥1小時,初疑時間≥3小時并大于灌注時間,必要時可加緩凝劑)。
    5.3.砼的計量控制:各種衡器應定期校驗,骨料含水率應經(jīng)常測定?,F(xiàn)場拌制時,計量允許誤差為:
    A,水泥、外摻混合材料±2%,
    B,粗細骨料±3%,
    C,水、外加劑溶液±2%。
    5.4.澆灌前的砼不允許淋雨、受凍、失水離析,否則不得使用。
    6.砼的水下灌注
    6.1.導管連接牢固,接口嚴密。
    6.2.準確計量導管長度及下放深度(以護筒上口標高為準),下口與孔底的距離能順利排出隔水栓,一般以300mm為宜。
    6.3.導管下放到位、清孔完成后,立即測定泥漿比重及沉渣厚度,符合要求后方允許下砼。
    6.4.灌注首批砼前,在導管中的泥漿上表面放置隔水栓,首批砼的灌注量至少應能滿足將導管下口埋入砼中1.0m。
    6.5.首批砼灌入后,應立即連續(xù)灌砼,以防止泥漿回流或漏入,直至砼量能確保將管下口埋入。隨后應檢測孔內(nèi)砼面高度,計算導管的埋入深度,檢查封漿情況。如出現(xiàn)導管內(nèi)混入泥漿、堵管或其它事故,須立即暫停灌注,由施工及監(jiān)理單位的值班負責人共同擬定緊急處置措施加以處理(并由雙方對事故的發(fā)生和處理的全過程作好詳細記錄備查)。處理完畢后,方可繼續(xù)正常灌注。
    6.6.砼灌注要連續(xù)進行,盡量縮短灌注時間,以防止孔內(nèi)頂層砼失去流動性,造成頂升困難,甚至發(fā)生質(zhì)量事故。
    6.7.灌注過程中,應注意隨時觀測。
    6.7.1.管內(nèi)砼的下降及孔內(nèi)水位升降情況。
    6.7.2.隨著孔內(nèi)砼面高度的上升,及時提升并分段拆除上部導管,導管下口在砼內(nèi)埋置的深度宜控制在2-3m,并且≮1m,≯6m。
    6.8.在提升導管時,應保持管體豎直,位置居中,防止卡掛鋼筋籠。
    6.9.為確保樁頂質(zhì)量,砼頂面應高出設計樁頂?shù)募訚捕我话銥?.5-2m,根據(jù)樁長按規(guī)定確定2m,在探測證實砼面已達到上述要求后,方可停止灌注。
    6.10.最后拔除導管時,應緩慢提升,使砼體得以彌合,切忌快提而造成泥漿混入,形成混泥樁芯。
    6.11.每根樁由施工單位留置1-2組砼試塊,且每個澆筑臺班不得少于1組。(每組3件)具體按GBJ-107-87規(guī)范內(nèi)容執(zhí)行,試塊應及時按樁位編號,并在標準條件養(yǎng)護28天,由施工單位負責,按時進行試驗,并將試壓結果歸檔備查。
    6.12.相鄰兩樁施工距離應大于4D或鄰樁砼強度達到50%后,以防塌孔、斷樁,施工員在確定施工路線時,應征求監(jiān)理單位的意見
    7.成樁質(zhì)量檢驗
    7.1.開槽后檢驗樁位及錨固長度,在樁頂設計標高處,其樁位允許偏差。
    7.2.核驗樁頂砼強度。在設計樁頂標高處觀測檢查,如有疑問可進行取樣檢驗或非破壞性檢驗。
    7.3.進行樁的動測和靜荷載試驗。動測檢查樁身質(zhì)量及完整情況,靜荷載試驗檢查承載力是否達到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