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三篇

字號: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tǒng)稱?!暗乩怼币辉~早見于中國《易經》。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shù)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北極四周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短,夜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大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大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guī)律:1)空間變化規(guī)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guī)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長,太陽高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多的季節(jié);
    2)冬季,一年內白晝短,太陽低的季節(jié),也是獲得太陽輻射少的季節(jié);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jié).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tǒng)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jié)、節(jié)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shù)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
    第一節(jié)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
    從容說課
    本節(jié)內容較為系統(tǒng)、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yè)區(qū)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qū)位的概念以及農業(yè)不同區(qū)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yè)生產特點方面的區(qū)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qū)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yè)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qū)的地理區(qū)位條件?;顒?是“我國*帶沿海地區(qū)農業(yè)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qū)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yè)區(qū)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yè)區(qū)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qū)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yè)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yè)區(qū)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yè)生產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yè)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yè)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yè)區(qū)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yè)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qū)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yè)區(qū)位差異,學會進行區(qū)域比較。
     《地球的圈層》
    習者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為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好方法。
    2、關于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態(tài)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tài)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在后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jié)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huán)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huán)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huán)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tài)體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為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tài)系統(tǒng)惡性發(fā)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并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性規(guī)律
    B、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征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么?你認為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為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里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么,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xiàn)對地球的“*”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并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shù)卣鸢l(fā)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么?為什么?)
    4、什么叫不連續(xù)面?在地球內部存在著哪幾個不連續(xù)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xù)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xù)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xù)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tài)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后,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后,教師給出地??煞譃樯系蒯:拖碌蒯#睾丝煞譃橥夂撕蛢群说南嚓P知識和數(shù)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后,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巖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xù)作出軟流層和巖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范圍
    4、后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于巖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薄,蛋白次之,蛋黃后
    學生哄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鉆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范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激發(fā)學習*。
    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地球外部圈層主要有哪幾層?各自的范圍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舉例說明為什么地球外部圈層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3、探究:你認為巖石圈是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還是屬于內部圈層?
    教師小結:(完整版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和地球之間有了親密的接觸,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地球這個“精彩’的、充滿生機的家園。同時,也讓我們清醒的感受到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這個家園,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所以,請同學們一起行動起來,伸出你我雙手,自覺的去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每位同學,可任選一題,完成下列探究:(字數(shù):200—300之間)
    選題一:如果將來,人類真的發(fā)明了一種能到地球深處的“船“,你認為,這樣的”船“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選題二:以“一顆小水滴的旅行“為題,寫一篇地理小論文。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課后探討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提取、分析信息并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學活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