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的信息加工
1.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一般結構包括感受器、效應器、記憶和加工器。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應器作出反應。記憶可以儲存和提取符號結構,加工器則包括基本信息過程、短時記憶和解說器。
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功能是輸入、輸出、儲存和復制。
第一節(jié)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幾個階段?
①感覺儲存。又叫感覺登記或感覺記憶。它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階段。
②知覺譯碼。在知覺時,人把當前感覺登記中的信息與以前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信息進行匹配,從而賦予刺激一定的意義。
③記憶與決策。一旦某個知覺的對象被歸入一定范疇后,個體需要決定對它作出什么行動。
④執(zhí)行。如果作出的一個決定,是對外界刺激采取某種反應活動。
⑤反饋。人借助于感覺器官獲得關于自己活動結果的信息,人能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調節(jié)。
⑥注意。在感覺登記之后的各階段的信息加工,幾乎都離不開注意。
3.人的信息接收
人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獲得關于周圍環(huán)境的各種信息。感覺器官中的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專門裝置。
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膚覺、嗅覺、味覺、動覺等等。其中視覺和聽覺是信息輸入的主要感覺通道。
4.人的信息傳遞能力:
信息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通信領域。廣義的通信不只是指書信往來,而且還包括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各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從通信的觀點看,信息與消息既有一致性,又有區(qū)別。信息是消息的內容,消息是信息的載體。人們進行通信,目的就在于從各種消息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量的多少,取決于消息的不確定程度。消息的不確定程度大,包含的信息就多,反之,包含的信息就少。
5.常用的信息測量單位叫比特(bit)。1比特就是兩個互相獨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發(fā)生時所提供的信息量。
6.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能傳遞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傳遞率,也稱人的通道容量。研究表明,在做選擇反應時,人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反應時)與刺激信號的平均信息量成線性關系。稱為???海曼定律。公式:RT=a+bHs或者是RT=a+b log2N;式中RT為選擇反應時,N為等概率出現(xiàn)的刺激信號數(shù)目,Hs為刺激信號的平均信息量,a,b為經驗常數(shù)。
7.人的信息傳遞率變化范圍為每秒3——10比特。被試接收信息的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8.記憶:就是信息的存儲和提取,它是人的信息加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行為的基礎。
9.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
瞬時記憶是最短暫的記憶,保持時間以毫秒計算;
短時記憶保持時間以秒計算;
長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到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記憶。
10.人接收的信息以一定的編碼形式貯存在記憶中。對于語言材料的短時記憶是以聽覺形式進行編碼的,即使以視覺呈現(xiàn)的材料,也是按刺激的聽覺特征編碼的。
第二節(jié) 人的信息輸出
11.人的信息加工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效應器的反應。人的信息輸出一般通過手、足等效應器官的運動來完成。人機系統(tǒng)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效應器輸出信息的速度和準確性。
12.從刺激呈現(xiàn)至反應動作完成的時間,稱為反應時。它包括潛伏反應時和運動時間。潛伏反應時指刺激呈現(xiàn)至發(fā)動反應的時間;運動反應時指完成反應動作的時間。
13.反應時按反應的類型可分為簡單反應時(A反應時間)、選擇反應時(B反應時)和辨別反應時(C反應時)。
簡單反應指只有一種刺激并只觸發(fā)一種反應;
選擇反應指有若干種刺激,不同的刺激觸發(fā)不同的反應;
辨別反應指有若干種刺激,但只需對其中一種刺激作出反應。
14.心理不應期:當兩個刺激在時間上十分接近時,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覺通道和作出反應的效應器官都不同,大腦信息加工機制也將暫時對第二個刺激不起反應,這段時間稱為心理不應期。
15.菲茨定律:菲茨研究了定位運動時間與目標距離及目標寬度的關系他要求被試盡可能快地將鋼筆從起點移向目標區(qū)。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目標距離增加,定位運動時間加長;隨著目標寬度增加,定位運動時間縮短。目標距離和寬度對定位運動時間的聯(lián)合效應可用下式表示:
MT=a+b log2 (2D/W)
MT為定位運動時間,a和b為常數(shù),D為目標距離,W為目標寬度。這個公式稱為菲茨定律。式中的log2 (2D/W)稱為運動難度指數(shù)(ID)。
16.效應器官運動的準確性問題:
⑴速度/準確性互換特性。運動準確性與所容許的運動時間有關。菲茨定律表明,定位運動時間與目標寬度成反比。目標寬度越窄,定位運動的誤差容限越大。
反應時越長(即速度越慢),準確性越高,但速度慢到一定程度后,曲線漸趨平坦。這說明,在操作中過分強調速度,或過分強調準確性,都不會增加好處。曲線的拐點處稱為工作點,即在這一點,錯誤出現(xiàn)少,反應時較短。
⑵定位運動模式。是一個消除誤差的過程。隨著目標的接近,操作者不斷對剩余誤差取樣,然后作出與誤差成正比的矯正運動,直到最后達到目標。
⑶手的靈活性與操作的準確性。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旋扭操作比指輪操作更準確,指輪操作又比滑塊操作更準確。
②水平安裝的旋鈕比垂直安裝的旋鈕操作更準確。
③向下按的按鈕比向前按的按鈕操作更準確。
④筆桿不的手柄比大手柄操作更準確。
⑤L形的柄頭比圓的柄頭能更準確地進行定位。
17.盲目定位運動的準確性,它要求人們在沒有視覺幫助的條件下,根據(jù)對運動軌跡的記憶。
18.追蹤:指人在系統(tǒng)控制中為達到預定目的,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控制反應,使系統(tǒng)輸出與輸入相匹配,或將它們之間的誤差減到最小的過程。追蹤是一種連續(xù)的控制活動,它往往需要高度的心理運動能力。
19.追蹤環(huán):追蹤作業(yè)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即顯示器、操作者、控制器和系統(tǒng)(或設備)四個部分。
20.追蹤的目的是要將輸出與輸入相匹配,或者將它們的誤差減到最小。這兩種說法似乎相同,卻區(qū)分出了尾隨與補償兩種追蹤形式,尾隨追蹤采用尾隨顯示,補償追蹤采用補償顯示。
21.補償顯示的效果不如尾隨顯示有兩個原因:
①補償顯示信息的模糊性。
②尾隨顯示的運動兼容性。
21.補償行為:在追蹤操作中,如果操作者是根據(jù)輸出與輸入的差異作出矯正反應,這種操作活動便稱為閉環(huán)操作行為或補償行為。
22.尾隨行為:在追蹤操作中,如果操作者只注意輸入,而忽略了輸出,即他只隨著指令輸入信號作出控制反應,這種操作活動便稱為開環(huán)操作行為或尾隨行為。
第四節(jié) 注意和警戒
23.注意已被視為人的信息加工的一個瓶頸。
24.注意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信息加工過程發(fā)生影響,即:
①注意的選擇: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只能在眾多的信源中選擇所需要的信源進行信息加工。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是有選擇的。
注意的選擇就是注意目標的取樣。
應激與覺醒水平對注意選擇有一定的影響。人處在高應激或高度覺醒狀態(tài)時,會引起注意范圍的縮小,以及注意選擇對象的減少。
②注意的集中;
③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不同于注意分散,它是指人在同一時間能把注意分配到一個以上的對象上的現(xiàn)象,即所謂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注意分散是指需要集中注意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
25.警戒下降:當要求對不常出現(xiàn)的不確定性目標保持注意時,保持注意的能力就會隨時間的持續(xù)而下降,這個現(xiàn)象叫做警戒下降。
警戒是一種持續(xù)保持注意的狀態(tài)。
26.有兩類警戒模式:一類是自由反應模式。目標信號可以在任何時間出現(xiàn)。核電站中的監(jiān)控就屬于這類問題。
第二類是檢察模式。目標信號以比較規(guī)則的間距出現(xiàn)。
27.警戒理論:感受性偏移和標準偏移。
感受性偏移:感受性隨著時間延長而下降?!皶r鐘測試”
標準偏移:有的警戒理論把警戒水平的下降歸因于判斷標準的偏移。
1.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一般結構包括感受器、效應器、記憶和加工器。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應器作出反應。記憶可以儲存和提取符號結構,加工器則包括基本信息過程、短時記憶和解說器。
信息加工系統(tǒng)的功能是輸入、輸出、儲存和復制。
第一節(jié)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哪幾個階段?
①感覺儲存。又叫感覺登記或感覺記憶。它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階段。
②知覺譯碼。在知覺時,人把當前感覺登記中的信息與以前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信息進行匹配,從而賦予刺激一定的意義。
③記憶與決策。一旦某個知覺的對象被歸入一定范疇后,個體需要決定對它作出什么行動。
④執(zhí)行。如果作出的一個決定,是對外界刺激采取某種反應活動。
⑤反饋。人借助于感覺器官獲得關于自己活動結果的信息,人能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調節(jié)。
⑥注意。在感覺登記之后的各階段的信息加工,幾乎都離不開注意。
3.人的信息接收
人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獲得關于周圍環(huán)境的各種信息。感覺器官中的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專門裝置。
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膚覺、嗅覺、味覺、動覺等等。其中視覺和聽覺是信息輸入的主要感覺通道。
4.人的信息傳遞能力:
信息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通信領域。廣義的通信不只是指書信往來,而且還包括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各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從通信的觀點看,信息與消息既有一致性,又有區(qū)別。信息是消息的內容,消息是信息的載體。人們進行通信,目的就在于從各種消息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量的多少,取決于消息的不確定程度。消息的不確定程度大,包含的信息就多,反之,包含的信息就少。
5.常用的信息測量單位叫比特(bit)。1比特就是兩個互相獨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發(fā)生時所提供的信息量。
6.人在單位時間內所能傳遞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傳遞率,也稱人的通道容量。研究表明,在做選擇反應時,人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反應時)與刺激信號的平均信息量成線性關系。稱為???海曼定律。公式:RT=a+bHs或者是RT=a+b log2N;式中RT為選擇反應時,N為等概率出現(xiàn)的刺激信號數(shù)目,Hs為刺激信號的平均信息量,a,b為經驗常數(shù)。
7.人的信息傳遞率變化范圍為每秒3——10比特。被試接收信息的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
8.記憶:就是信息的存儲和提取,它是人的信息加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行為的基礎。
9.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
瞬時記憶是最短暫的記憶,保持時間以毫秒計算;
短時記憶保持時間以秒計算;
長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到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記憶。
10.人接收的信息以一定的編碼形式貯存在記憶中。對于語言材料的短時記憶是以聽覺形式進行編碼的,即使以視覺呈現(xiàn)的材料,也是按刺激的聽覺特征編碼的。
第二節(jié) 人的信息輸出
11.人的信息加工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效應器的反應。人的信息輸出一般通過手、足等效應器官的運動來完成。人機系統(tǒng)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效應器輸出信息的速度和準確性。
12.從刺激呈現(xiàn)至反應動作完成的時間,稱為反應時。它包括潛伏反應時和運動時間。潛伏反應時指刺激呈現(xiàn)至發(fā)動反應的時間;運動反應時指完成反應動作的時間。
13.反應時按反應的類型可分為簡單反應時(A反應時間)、選擇反應時(B反應時)和辨別反應時(C反應時)。
簡單反應指只有一種刺激并只觸發(fā)一種反應;
選擇反應指有若干種刺激,不同的刺激觸發(fā)不同的反應;
辨別反應指有若干種刺激,但只需對其中一種刺激作出反應。
14.心理不應期:當兩個刺激在時間上十分接近時,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覺通道和作出反應的效應器官都不同,大腦信息加工機制也將暫時對第二個刺激不起反應,這段時間稱為心理不應期。
15.菲茨定律:菲茨研究了定位運動時間與目標距離及目標寬度的關系他要求被試盡可能快地將鋼筆從起點移向目標區(qū)。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目標距離增加,定位運動時間加長;隨著目標寬度增加,定位運動時間縮短。目標距離和寬度對定位運動時間的聯(lián)合效應可用下式表示:
MT=a+b log2 (2D/W)
MT為定位運動時間,a和b為常數(shù),D為目標距離,W為目標寬度。這個公式稱為菲茨定律。式中的log2 (2D/W)稱為運動難度指數(shù)(ID)。
16.效應器官運動的準確性問題:
⑴速度/準確性互換特性。運動準確性與所容許的運動時間有關。菲茨定律表明,定位運動時間與目標寬度成反比。目標寬度越窄,定位運動的誤差容限越大。
反應時越長(即速度越慢),準確性越高,但速度慢到一定程度后,曲線漸趨平坦。這說明,在操作中過分強調速度,或過分強調準確性,都不會增加好處。曲線的拐點處稱為工作點,即在這一點,錯誤出現(xiàn)少,反應時較短。
⑵定位運動模式。是一個消除誤差的過程。隨著目標的接近,操作者不斷對剩余誤差取樣,然后作出與誤差成正比的矯正運動,直到最后達到目標。
⑶手的靈活性與操作的準確性。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旋扭操作比指輪操作更準確,指輪操作又比滑塊操作更準確。
②水平安裝的旋鈕比垂直安裝的旋鈕操作更準確。
③向下按的按鈕比向前按的按鈕操作更準確。
④筆桿不的手柄比大手柄操作更準確。
⑤L形的柄頭比圓的柄頭能更準確地進行定位。
17.盲目定位運動的準確性,它要求人們在沒有視覺幫助的條件下,根據(jù)對運動軌跡的記憶。
18.追蹤:指人在系統(tǒng)控制中為達到預定目的,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控制反應,使系統(tǒng)輸出與輸入相匹配,或將它們之間的誤差減到最小的過程。追蹤是一種連續(xù)的控制活動,它往往需要高度的心理運動能力。
19.追蹤環(huán):追蹤作業(yè)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即顯示器、操作者、控制器和系統(tǒng)(或設備)四個部分。
20.追蹤的目的是要將輸出與輸入相匹配,或者將它們的誤差減到最小。這兩種說法似乎相同,卻區(qū)分出了尾隨與補償兩種追蹤形式,尾隨追蹤采用尾隨顯示,補償追蹤采用補償顯示。
21.補償顯示的效果不如尾隨顯示有兩個原因:
①補償顯示信息的模糊性。
②尾隨顯示的運動兼容性。
21.補償行為:在追蹤操作中,如果操作者是根據(jù)輸出與輸入的差異作出矯正反應,這種操作活動便稱為閉環(huán)操作行為或補償行為。
22.尾隨行為:在追蹤操作中,如果操作者只注意輸入,而忽略了輸出,即他只隨著指令輸入信號作出控制反應,這種操作活動便稱為開環(huán)操作行為或尾隨行為。
第四節(jié) 注意和警戒
23.注意已被視為人的信息加工的一個瓶頸。
24.注意主要從三個方面對信息加工過程發(fā)生影響,即:
①注意的選擇: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只能在眾多的信源中選擇所需要的信源進行信息加工。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是有選擇的。
注意的選擇就是注意目標的取樣。
應激與覺醒水平對注意選擇有一定的影響。人處在高應激或高度覺醒狀態(tài)時,會引起注意范圍的縮小,以及注意選擇對象的減少。
②注意的集中;
③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不同于注意分散,它是指人在同一時間能把注意分配到一個以上的對象上的現(xiàn)象,即所謂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注意分散是指需要集中注意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
25.警戒下降:當要求對不常出現(xiàn)的不確定性目標保持注意時,保持注意的能力就會隨時間的持續(xù)而下降,這個現(xiàn)象叫做警戒下降。
警戒是一種持續(xù)保持注意的狀態(tài)。
26.有兩類警戒模式:一類是自由反應模式。目標信號可以在任何時間出現(xiàn)。核電站中的監(jiān)控就屬于這類問題。
第二類是檢察模式。目標信號以比較規(guī)則的間距出現(xiàn)。
27.警戒理論:感受性偏移和標準偏移。
感受性偏移:感受性隨著時間延長而下降?!皶r鐘測試”
標準偏移:有的警戒理論把警戒水平的下降歸因于判斷標準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