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轉型與考試公平

字號:

前言:這學期我去過幾所中學給高三畢業(yè)學生講課,發(fā)現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幾乎所有的高三學生都對我說2009屆運氣不好,如果高考不理想就沒有復讀機會了!也有一些高三學生告訴我:他們的老師就是這么說的。
     老師告誡學生今年沒有復讀機會,是想讓學生努力學習,爭取考出理想成績,當然也有個別老師對于高考改革理解不到位,對于由大綱版高考向課程版高考的轉型存在著片面認識,這種提法的負面作用是給考生增加了心理壓力。
     我的這篇文章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將高考轉型說得清楚一點,將高考公平說得明白一點,終幫助2009屆考生解除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幫助考生實現自己的高考夢想。
    提筆寫字這篇文章正值2月20日聯合國確定的第一個“世界社會公正日”,網上有“兩會策劃:向總理提問”一個欄目,向總理提問、留言共有29185條,包括八個方面,諸如“反腐倡廉”、“收入分配”、“政治民主”等,其中“教育公平”排第四位,留言提問3423人次,看來國民對教育公平的期待指數相當高。
    提筆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2008年10月28日我在《北京晚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做好高考改革的‘心理銜接’”的文章,引起了同行、考生、家長的關注,文章的主旨是請學校、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關注北京市2009年大綱版高考向2010年課程版高考轉型給2009年考生帶來的心理壓力?,F在讀這篇文章覺得問題的闡述還沒完全到位,雖然把問題提出來了,雖然也提了幾條建議,但總覺得欠深刻,理論支柱不夠堅實,理論上的闡明更顯單薄。近在學習過程中,連續(xù)讀了兩篇好文章,第一篇是《中國考試》雜志2008年第五期邊際的一篇文章:“社會轉型與考試轉型”,第二篇是《中國考試》雜志2009年第一期甘肅省柳永恒、馬元讓的文章“完善高考制度促進教育公平”,這兩篇文章圍繞考試公平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刻的闡述,學習后收獲很大,對于一些理論問題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教育公平、高考公平、考試公平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的這篇文章主要論述“高考轉型與高考公平”這樣一個具體問題。近幾年一些省市,包括北京市開始進入高考轉型期,也就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轉型還包括錄取依據、錄取方式的轉型、志愿填報方式的轉型等等,這些轉型對促進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給轉型期的考生帶來了心理壓力。2008年一些復讀機構為了招生,開始炒作“后的復讀機會”這一錯誤的概念,一些媒體也不明事理,推波助瀾,導致許多2009屆考生誤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復讀的機會,沒有再考的機會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于是在原有壓力的基礎上又平添了一分新壓力。2010屆考生因為是新高考起始年級,壓力也加大了。這是對高考轉型的一種誤解,其本質問題、核心問題就是對考試公平、錄取公平的問題認識模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無疑對高考轉型的健康發(fā)展是一種促進,同時也可以幫助轉型期間的考生減輕心理壓力。還是那句老話:“芻蕘之見”,希望引起學校及有關部門、考生和考生家長的關注與思考。
    如何認識高考公平、考試公平?我是這樣想的。
    一、高考的屬性具有社會性。特別是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建立在面向社會這一基點上的,高考具有的社會屬性就意味著高考的大門是向社會開放的,也可以說高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高考的大門是敞開的??荚囀钦{節(jié)社會分工的“天平”,考試是社會各層上下流動的“通道”,考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平衡器”,而考試改革的背后存在著復雜多變的社會利益的博弈。高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的屬性并不是說報名參加高考是無條件的,這是一種誤解,恰恰相反,為了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各省市都為報名參加高考設定了條件。以北京為例共設置七項條件:(一)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二)身體健康;(三)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力;(四)具有本市正式戶口。第(五)、(六)、(七)條涉及的是報考軍校、公安類院校和外國僑民的報名條件。由此可見高考廣泛的社會屬性和高考報名條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高考絕對不是只針對應屆生的高考,這是因為考試制度是一種崇尚程序正義的程序制度,考試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公正。2009屆畢業(yè)生如果高考發(fā)揮不理想完全有機會參加2010年的高考,單從高考報名條件角度分析,他們是完全符合報名的條件,高考的大門必然也必需向著你們敞開,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也一定會考慮并且貫徹公平、公正的理念和原則的。
    第二,考試的恒定主題——公平。考試的公平程度是評價考試轉型的主要的、重要的指標,在這個恒定主題下又可以分解出若干具體公平指標。
    機會公平:機會均等,人人都有機會,人人都享受機會,這是考試公平的基本守則,這里當然包括機會、兩次機會或更多次的機會,當今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對“機會”沒有明文次數的限制,高齡考生的出現就是佐證。
    選擇公平:在學校教育時代,讓人人都享有經過考試選擇接受教育的途徑,這就是選擇公平,中考是經過考試選擇教育途徑的一種選拔考試,高考也是經過考試選擇去哪類、哪個院校、哪個系、哪個專業(yè)接受教育的選拔考試,因此選擇公平是考試公平的重要原則。
    權利公平:在以學習型和終身教育社會為主要特征的時代,人人都擁有受到學習評價的權利,參加高考、接受高考的評價顯然這也是一種權利,當然享受這種權利必須符合高考報名條件。這種權利公平反映了考試公平的高準則。
    考試內容公平:這是考生、考生家長為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在教學內容上,教材應用上產生了差異的情況下,新課程版的高考對于往屆考生、同等學力的考生在考試內容上能否保證公平這是一個十分現實,十分關鍵的問題,考試公平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了機會公平、選擇公平、權利公平等等,但是為重要的公平是考試內容公平,我以為這是考試公平的核心準則??荚噧热菁劝际裁?,也包括怎么考,還包括考多難。第一這幾方面的考試內容應當是公開的、公平的、公正的,《考試說明》會把這些問題說的清清楚楚;第二,考試內容不僅面向應屆學生,還要面對往屆生、同等學力考生,只有做到這一條考試內容才算公平??荚噧热輿Q定了考試的品質,因此考試內容公平是考試品質的根本保障,終才能保證考試公平,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考試內容的轉型決定了考試的轉型。
    考試內容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穩(wěn)健、穩(wěn)妥的過程。為了向2010年課程版高考過渡,北京市從2006年就已經起步了,在檢測方向上,檢測理念上努力滲透新課程的理念,既使是2010年的高考,在檢測內容上、方向上也會主動與2009年的大綱版靠攏、銜接,經過幾年的過渡、銜接、整理、整合,高考在內容考查上才會朝著縱深方向發(fā)展。在高考內容公平的問題上,我曾經提出過“無縫銜接”的質量標準,這當然是一種極致,在實踐過程中會產生縫隙,但必須是可以彌補的,具體的說就是往屆生、同等學力考生經過補習完全可以達到的,完全可以勝任的,完全可以掌握的。
    說了這么多“公平”是想告訴考生和考生家長,“公平”是高考的基本準則,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完全會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公平、公正、公開是他們追求的核心目標,唯有抓住考試公平這個核心才能有效地促進考試轉型的健康發(fā)展。
    第三,前幾批轉型的省市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全國已經許多省順利完成了高考的轉型,為北京的高考轉型提供了寶貴的、豐富的經驗,山東、寧夏、廣東、海南作為轉型的第一批省市,江蘇是第二批,上海、遼寧、浙江、福建、山東等是第三批,應當說轉型是健康的、順利的,后面幾個省市的轉型有了參考,有了借鑒,有了現成的經驗,轉型會更穩(wěn)妥、更健康、更順利。
    北京市的中考轉型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大綱版向課程版的轉型,分學科、分區(qū)、分年逐步推進,經過兩三年的過渡到2008年中考全市統(tǒng)一在課程版標準下,2009年開始朝著縱深方向發(fā)展,轉型是穩(wěn)定、穩(wěn)妥、穩(wěn)健的,沒有任何波動,可以說幾乎做到了無縫銜接。
    第四,我們再從落榜生的角度思考一下高考轉型的公平問題。
    北京市2009年高考錄取率預期在2008年75.9%的基礎上有望進一步提高,我們假設2009年錄取率是80%。那么還有20%的落榜生,也就是一萬多高中畢業(yè)生沒有大學上,怎么辦?前不久北京晚報登載蘇文洋先生文章,建議高校擴招走讀學生,進而減少高考失學數量,這是一條很好的建議,但是只要達不到錄取率是100%,落榜生就是個現實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150萬大學畢業(yè)生尚且就業(yè)難,職高畢業(yè)生還有一技之長,一個高中畢業(yè)生沒考上大學有什么出路?再給他們考試機會不能不說是一種權宜之計,這部分落榜生沒有參加過課程改革,沒有模塊考試成績,沒有綜合素質評價,難道他們就沒有機會、沒有權利再參加高考了嗎?當然不是!政府有關部門、主管部門從公平、公正的原則出發(fā),在制定政策上一定會考慮到這些問題,不只是2010年,在今后的幾年里有關部門都會認真考慮這些問題,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照顧到類似考生的權利。
    教育公平、考試公平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在公平和公開這個課題上,我們有許多工作要研究、要實踐,應當相信,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教育公平、考試公平的問題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適應國民對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