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助理各科目筆記總結要點--婦產科學(四)

字號:

第六單元 分娩
    一、決定分娩的三因素:產力、產道、胎兒
    (一)產力
    1、子宮收縮力――是臨產主要產力
    迫使宮頸管短縮直至消失,宮口擴大
    胎先露部下降和胎盤胎膜娩出。
    2、腹肌及膈肌收縮力――第二產程娩出胎兒的重要輔助力量
    促胎盤娩出
    3、肛提肌收縮力
    協(xié)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作用
    協(xié)助胎頭仰伸及娩出
    有助于胎盤娩出
    (二)產道
    1、骨產道: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
    2、軟產道: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
    (三)胎兒:大小,胎位,有無畸形
    雙頂徑――胎頭的橫徑
    枕下前囟徑――胎頭俯屈后以此徑通過產道
    矢狀縫――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志
    二、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1、銜接――胎頭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
    2、下降――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
    3、俯屈――上枕橫徑變?yōu)檎硐虑柏稄?BR>    4、內旋轉――矢狀縫與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徑相一致
    5、仰伸――胎頭娩出,胎兒雙肩徑沿左斜徑進入骨盆入口
    6、復位――胎頭與胎肩恢復正常關系,胎頭枕部向左旋轉45
    7、外旋轉――胎頭與胎肩垂直
    8、胎兒娩出
    三、分娩的經過
    1、臨產的主要標志:規(guī)律宮縮,胎頭下降,宮口擴張
    2、產程
    第一產程(宮頸擴張期):規(guī)律宮縮到宮口開全(11-12小時)
    宮口擴張  潛伏期(3cm):8小時?。?6h為延長
    活躍期(4-10cm) 4h?。?h為延長
    胎頭下降:以胎頭顱骨最低點與坐骨棘平面的關系標明
    破膜:多在宮口近開全時破裂
    灌腸條件:初產婦宮口擴張<4cm,經產婦<2cm
    禁忌:胎膜早破,陰道流血,胎頭未銜接,胎位異常
    有剖宮產史,宮縮強估計1h分娩,嚴重心臟病
    第二產程(胎兒娩出期):胎頭撥露,著冠 1-2h
    會陰切開指征:會陰過緊或胎兒過大,估計分娩時會陰撕裂不可避免;母兒有病理情況急需結束分娩者。
    第三產程(胎盤娩出期) 5-15分鐘
    胎盤剝離征象:
    子宮體變硬呈球形,宮底升高達臍上
    陰道外露的一段臍帶自行延長
    陰道少量流血
    輕壓子宮下段時,子宮體上升而外露的臍帶不再回縮
    第七單元 正常產褥
    一、生殖系統(tǒng)變化
    (一)子宮
    子宮復舊:時間6周(產后1周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
    表現(xiàn):宮體肌纖維縮復和子宮內膜再生
    子宮內膜再生:產后6周完全修復
    子宮頸:產后4周完全恢復
    (二)陰道:會陰裂傷在3-5日內愈合
    產后3周重新出現(xiàn)粘膜皺襞
    二、*
    泌乳的基礎(垂體催乳激素)
    胎盤生乳素在6小時內消失
    孕激素在產后幾日降下,雌激素在產后5-6日下降至基線
    初乳――產后7日內的乳汁(含胡蘿卜素,蛋白質多,脂肪和乳糖量少)
    三、血液系統(tǒng)變化
    1、血容量:產后3日內↑15-25%,產后2-3周恢復正常
    產后24h內易發(fā)心衰
    2、產褥早期:血液高凝
    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產后2-3周內降至正常
    RBC及血紅蛋白逐漸增多,WBC早期高,PLT↑
    四、內分泌變化
    不哺乳產婦――產后6-10周月經復潮,10周左右恢復排卵
    哺乳產女――產后4-6個月恢復排卵
    胎盤生乳素于產后3-6小時不能再測出。
    五、產褥期表現(xiàn)
    1、惡露 持續(xù)4-6周
    (1)血性惡露:有少量胎膜及壞死蛻膜組織
    持續(xù)3日→漿液惡露
    (2)漿液惡露:較多的壞死蛻膜組織,子宮頸粘液,陰道排液細菌   持續(xù)2周→白色惡露
    (3)白色惡露:大量WBC,壞死蛻膜組織,表皮細胞及細菌
    2、生命體征
    體溫:產后24小時內升高<38
    脈搏:產后略緩慢,1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