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性梗死的病理簡述

字號:

貧血性梗死發(fā)生于組織結構比較致密,側支循環(huán)不充分的器官,如腎、脾、心肌。當其動脈分支阻塞時,局部組織立即陷于缺氧而使其所屬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病灶邊緣側支血管內(nèi)的血液可通過該通透性增高的微血管壁逸出于血管外,即出血。在腎、脾、心肌等器官,由于組織致密,故出血量不多,出血的紅細胞崩解后,血紅蛋白溶于組織液被吸收,故梗死灶呈灰白色。在梗死的早期,梗死的周圍有明顯的充血和出血,形成暗紅色出血帶,數(shù)日后該出血帶內(nèi)的紅細胞已被巨噬細胞吞噬后轉變?yōu)楹F血黃素,出血帶遂變?yōu)楹贮S色。鏡下,早期的梗死灶內(nèi)尚見核固縮、核碎裂和核溶解等變化,細胞漿則均勻一致,組織結構僅見其粗略輪廓。病灶內(nèi)可見橙色血晶。晚期,病灶表面下陷,質地堅實,原已呈褐黃色的出血帶亦消失。鏡下,病灶呈均質性結構,邊緣有肉芽組織和瘢痕形成。梗死灶小者,可完全被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