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各位考友能夠更好地復習應戰(zhàn),為大家?guī)?018年出版資格考試《初級基礎》知識點:常用虛詞,希望能對各位的備考有幫助。
如果說實詞是人體的骨肉,那么虛詞就是人體的經(jīng)絡和血脈。在古代漢語中,虛詞不僅在行文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閱讀也有重要影響。正確掌握虛詞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閱讀文言文。古代漢語中的虛詞有很多,這里只挑選最為常見的一些虛詞,分為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四組,來說明它們的主要用法。
一、“以”“為”“于”
(一)以
“以”一般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耙浴弊鹘樵~時,一是可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所依賴、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準則,可譯為“用”“憑”“按照”等。例如: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勢》)
譯: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②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鹽鐵論·利議》)
譯:所以根據(jù)言論來舉薦人,如同根據(jù)馬毛來考察馬。
③禮法以時而定。(《商君書·更法》)
譯:禮法要按照當時的形勢來制定。
二是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④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孫臏因為這件事?lián)P名天下,世間流傳著他的兵法。
“以”作連詞,一是表示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以便”“來”等。例如:
⑤楚人伐宋以救鄭。(《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譯:楚人攻打宋國以便解救鄭國。
二是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又”等。例如:
⑥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
譯:他們責備自己嚴格并且全面,他們對待別人寬容并且簡單。
三是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例如:
⑦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譯: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沒有禮貌,而且背叛晉國勾結(jié)楚國。
(二)為
“為”多作介詞。作介詞時,一是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為了”“給”“向”等。例如: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譯:庖丁給文惠君解剖牛。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譯:不能向外人講啊!
二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③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茍子·天論》)
譯:自然的運行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會因為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消亡。
三是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例如:
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譯: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自己反被宋國人嘲笑。
“為”還可作語氣詞,用于句末,可譯為“啊”“呢”。例如:
⑤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逍遙游》)
譯:天下對于我沒有什么用處啊!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譯:天要亡我,我為什么還要渡江呢?
(三)于
“于”一般作介詞。一是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譯為“在”“到”“從”“向”“對”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譯:孔子在這天哭過,就不再唱歌。
②聲名光輝傳于千世。(《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聲名光輝流傳到千秋萬代。
③民以為將拯已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老百姓認為您將從水火當中把他們拯救出來。
④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論語,述而》)
譯: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
二是介紹相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例如:
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茍子·勸學》)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比蓼藍的藍色葉汁顏色更青。
三是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例如:
⑥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鹽鐵論·險固》)
譯:所以有準備就可以制 服別人,沒有準備就被別人制 服。
二、“而”“則”“與”
(一)而
“而”一般作連詞?!岸弊鬟B詞,連接詞、詞組或分句,一是表示并列關系,有時可以譯為“和…‘而且”,有時可不譯出。例如:
①蟹八跪而二螯。(《茍子·勸學》)
譯:螃蟹有八條腿和兩個螯。
②宰予之辭,雅而文也。(《韓非子·顯學》)
譯:宰予的言辭,既典雅又具有文采。
二是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于是”“因而”等。例如:
③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萄子-議兵》)
譯: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聲就后退。
④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韓非子·五蠹》)
譯:有位圣人出現(xiàn),教人們在樹上構筑住處來避免各種動物的傷害,因而人民愛戴他。
三是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等。例如:
⑤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呂氏春秋·察今》)
譯:船已經(jīng)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⑥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zhàn)國策·趙策》)
譯:地位高卻沒有一點功勛,待遇優(yōu)厚卻沒有一點功勞。(按:奉,通“俸”。)
四是連接主語和謂語,表示假設??勺g為“如果…假若”等。例如:
⑦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譯:營仲如果懂得禮,誰還不懂得禮?
五是連接狀語和謂語,不必譯出。例如:
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湯問》)
譯:河曲智叟笑著制止愚公。
(二)則
“則”一般用作連詞。一是連接分句,表示連貫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就”“便”“那么”等。例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在朝廷里做大官,就為百姓擔憂;住在偏遠的江湖上,就為國君擔憂。
②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聊齋志異·促織》)
譯:每當聽到琴瑟的聲音,便合著節(jié)拍起舞。
二是表示某種情況被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現(xiàn),可譯為“原來已經(jīng)”“原來”等。例如:
③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他們,追到黃河邊,他們原來已經(jīng)在船上了。
三是連接分句,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反而”“可是”“但”“卻”等。例如:
④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譯:想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⑤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驢》)
譯:黔地沒有驢,有個好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運到后卻沒有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
四是連接分句,表示讓步或假設,可譯為“倒是”“如果”“假如”。例如:
⑥善則善矣,未可以戰(zhàn)。(《國語·吳語》)
譯:好倒是好,但還不能夠作戰(zhàn)。
⑦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毋令得東而已。
(《史記·項羽本紀》)
譯:謹慎地防守成皋,假如漢軍想挑戰(zhàn),一定不要同他們交戰(zhàn),只要不讓他們東進就行了。
(三)與
“與”可以用作連詞,也可以用作語氣助詞?!芭c”作連詞時,一是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和”。
例如:
①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譯:我和你們盡力消除險阻。
二是連接分句,表示選擇,可譯為“與其”。例如:
②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譯:與其讓人家殺我,寧可自 殺。
“與”作語氣助詞時,用于句末,可譯為“嗎”“呢”。
例如:
③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譯:這是誰的過錯呢?
④人可鑄與?(《揚子·法言》)
譯:人能培養(yǎng)好嗎?
三、“所”“者”“之”
(一)所
“所”可用作結(jié)構助詞,一是與后面的動詞結(jié)合,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的時候”等。例如:
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那北陵,是文王曾避風雨的地方。
②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論衡·訂鬼》)
譯:三年里沒有見過活牛,見到的牛都是死牛。
二是用在動詞前,常與介詞“為”構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例如;
③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譯:那些說直話的人不被人們所客忍。
(二)者
“者”作結(jié)構助詞時,附著在詞、詞組后面組成名詞性詞組,可譯為“……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例如:
①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粱惠王上》)
譯:不肯干的人和不能干的人在現(xiàn)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雜說》)
譯:馬一天能跑千里的,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an)粟。
③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孫臏兵法·月戰(zhàn)》)
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得不到,即便打了勝仗也會有災禍。
“者”作語氣詞時,一是用在句中或旬尾,表示停頓,提起注意,可不譯出。例如: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茍子·王制》)
譯:國君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譯:北山愚公年齡將近九十。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例如:
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
譯:誰給大王獻的這個計策呢?
(三)之
“之”一般用作結(jié)構助詞或語氣助詞,還可以標志賓語前
置?!爸弊鹘Y(jié)構助詞時,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
“的”。例如:
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譯:燕雀哪里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②無稽之言勿聽。(《尚書一大禹謨》)
譯:沒有根據(jù)的話不要聽。
“之”標志賓語前置時,不必譯出。例如:
③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譯:前代推行教化各不相同,該效法哪個時代?帝王們遵循的禮制互不重復,該遵循哪個禮制?
“之”作語氣助詞時,也不必譯出。例如:
④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譯:我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更不能有所作為了。
⑤帳恨久之。(《史記·陳涉世家》)
譯:憤憤不平了好久。
“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其成為整個句子的成分或復句的分句,不必澤出。例如:
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我有了孔明,就如魚兒有了水。
四、“也”“矣”“焉”“乎”“哉”
(一)也
“也”一般用作語氣詞。一是用在陳述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一般不譯出。例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譯: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嗎”等。例如:
③又安能發(fā)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又怎么能發(fā)現(xiàn)狼的去向來指示您的鷹犬呢?
④禮豈為我輩設也?(《世說新語·任誕》)
譯:禮難道是為我們設立的嗎?
三是用在句中或分句句末,表示停頓,可不譯出。例如:
⑤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慎子·威德》)
譯:現(xiàn)在國家沒有固定的治國方法,官吏沒有固定的法律制度,因此國家一天天混亂。(接:繆,通“謬”。)
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譯:而且你與其跟隨逃避壞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隨逃避社會的人呢?(按:辟,通“避”。)
四是用在感嘆句末,加強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如:
⑦夫子日:“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譯:孔子說:“年輕人要記住,苛政比老虎還兇惡啊!”
(二)矣
一般來說,“矣”都作語氣詞。一是用在陳述句末,可譯,“了”或不譯出。例如:
①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譯:他的兒子跑去看拔過的禾苗,禾苗已經(jīng)枯萎了。
②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則無敵矣。(《商君書·弱民》)
譯:國君能讓他的臣民相信這些如同相信日月一樣,那就無敵于天下了。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嗎”“了”等。例如:
③何如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日》)
譯:怎樣才可以管理政事呢?
④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趙策四》)
譯:年齡多大了?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吧”“了”等。例如:
⑤已矣。勿言之矣!(《莊子·人間世》)
譯:停止吧,不要說了。
四是用在感嘆句末,可譯為“啊”“了”等。例如:
⑥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譯:你不聰明得很啊!
⑦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你固然是個仁慈的人,但愚蠢得也太過分了!
(三)焉
“焉”一般用作語氣詞或用作詞尾?!把伞弊髡Z氣詞時,一是用在陳述旬末,可不譯出。例如:
①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譯:從冬季到夏季,才往返一次。(按:反,通“返”。)
②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將有西邊來的軍隊越過我國,襲擊它,一定大獲全勝。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等。例如:
③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盂子·粱惠王上》)
譯:大王如果可憐牛無辜而被宰殺,那么為什么還在殺牛殺羊之間作選擇呢?
三是用在旬中,表示停頓,可不譯出。例如:
④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勸學》)
譯:南方有種烏,名叫蒙鳩。
⑤欲擇才焉而立之。(《左傳·襄公十年》)
譯:想選擇有才能的人,把他立為繼承人。
“焉”作詞尾時,一般是作形容詞詞尾,可不譯出。例如:
⑥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蘇軾《赤壁賦》)
譯: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
(四)乎
“乎”可用作語氣詞,也可用作詞尾,還可用作介詞。“乎”作語氣詞時,一是用在疑問或反問句末,可譯為“嗎”“呢”等。例如:
①丈夫亦愛憐其幼子乎?(《戰(zhàn)國策·趙策四》)
譯: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
譯:我是學習他的道啊,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之前還是我之后呢?
二是用在感嘆句末,可譯為“啊”“呀”等。例如: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誰知道賦斂的毒害,有比這毒蛇還厲害的啊!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吧”等。例如:
④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戰(zhàn)國策·齊策四》)
譯:希望您念及先王的宗廟,姑且返回齊國來統(tǒng)帥萬民吧!
“乎”作詞尾時,一般是作形容詞詞尾,可不譯出。例如: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蘇軾《赤壁賦》)
譯:浩浩蕩蕩像憑借空氣駕御著風一樣而不知道它停歇的地方。(按:馮,通“憑”。)
“乎”作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用法相當于“于”,可譯為“在”“到”“向”“從”“對”等。例如:
⑥《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譯:《春秋》為什么從隱公開始?
⑦楚人生乎楚,長乎楚。(《呂氏春秋·用眾》)
譯:楚國人生在楚國,長在楚國。
⑧雞嗚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譯:雞鳴狗叫相互可以聽到,而且一直達到四方邊境。
⑨敢問夫子惡乎長?(《盂子·公孫丑上》)
譯:請問老師對什么最擅長?
(五)哉
一般來說?!霸铡倍甲髡Z氣詞。一是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例如:
①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譯:我偏偏不能與這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啊!
②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譯:仲由,你真粗魯呀!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大概都是存而不論。
二是用于疑問句和反問句末,可譯為“嗎”“呢”等。
例如:
③客何負于秦哉?(李斯《諫逐客書》)
譯: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
④天下豈有常法哉?(《淮南子-汜論訓》)
譯:天下難道有固定不變的法嗎?
三是用于陳述句末,有時可譯為“啊”,有時不必譯出。
例如:
⑤秦有安邑,則韓魏必無上黨哉。(《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譯:秦國占有安邑,那么韓國、魏國必定會失去上黨。
⑥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左傳-昭公十二年》)
譯:給君王啊!周天子不貪愛鼎,鄭國哪敢貪愛田地呢?
四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啊”“吧”等。例如:
⑦君其勖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您努力吧!
如果說實詞是人體的骨肉,那么虛詞就是人體的經(jīng)絡和血脈。在古代漢語中,虛詞不僅在行文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我們的閱讀也有重要影響。正確掌握虛詞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閱讀文言文。古代漢語中的虛詞有很多,這里只挑選最為常見的一些虛詞,分為介詞、連詞、助詞和語氣詞四組,來說明它們的主要用法。
一、“以”“為”“于”
(一)以
“以”一般作介詞,有時作連詞?!耙浴弊鹘樵~時,一是可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所依賴、借助的事物或遵循的準則,可譯為“用”“憑”“按照”等。例如: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勢》)
譯: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②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鹽鐵論·利議》)
譯:所以根據(jù)言論來舉薦人,如同根據(jù)馬毛來考察馬。
③禮法以時而定。(《商君書·更法》)
譯:禮法要按照當時的形勢來制定。
二是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④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孫臏因為這件事?lián)P名天下,世間流傳著他的兵法。
“以”作連詞,一是表示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以便”“來”等。例如:
⑤楚人伐宋以救鄭。(《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譯:楚人攻打宋國以便解救鄭國。
二是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又”等。例如:
⑥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
譯:他們責備自己嚴格并且全面,他們對待別人寬容并且簡單。
三是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例如:
⑦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譯: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沒有禮貌,而且背叛晉國勾結(jié)楚國。
(二)為
“為”多作介詞。作介詞時,一是引出動作行為發(fā)生時涉及的對象,可譯為“為了”“給”“向”等。例如: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譯:庖丁給文惠君解剖牛。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潛《桃花源記》)
譯:不能向外人講啊!
二是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③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茍子·天論》)
譯:自然的運行有一定的規(guī)律,不會因為堯才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消亡。
三是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例如:
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譯:兔子不可能再得到,自己反被宋國人嘲笑。
“為”還可作語氣詞,用于句末,可譯為“啊”“呢”。例如:
⑤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逍遙游》)
譯:天下對于我沒有什么用處啊!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譯:天要亡我,我為什么還要渡江呢?
(三)于
“于”一般作介詞。一是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譯為“在”“到”“從”“向”“對”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譯:孔子在這天哭過,就不再唱歌。
②聲名光輝傳于千世。(《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譯:聲名光輝流傳到千秋萬代。
③民以為將拯已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老百姓認為您將從水火當中把他們拯救出來。
④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論語,述而》)
譯: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
二是介紹相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例如:
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茍子·勸學》)
譯: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比蓼藍的藍色葉汁顏色更青。
三是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例如:
⑥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鹽鐵論·險固》)
譯:所以有準備就可以制 服別人,沒有準備就被別人制 服。
二、“而”“則”“與”
(一)而
“而”一般作連詞?!岸弊鬟B詞,連接詞、詞組或分句,一是表示并列關系,有時可以譯為“和…‘而且”,有時可不譯出。例如:
①蟹八跪而二螯。(《茍子·勸學》)
譯:螃蟹有八條腿和兩個螯。
②宰予之辭,雅而文也。(《韓非子·顯學》)
譯:宰予的言辭,既典雅又具有文采。
二是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于是”“因而”等。例如:
③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萄子-議兵》)
譯: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聲就后退。
④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韓非子·五蠹》)
譯:有位圣人出現(xiàn),教人們在樹上構筑住處來避免各種動物的傷害,因而人民愛戴他。
三是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等。例如:
⑤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呂氏春秋·察今》)
譯:船已經(jīng)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⑥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zhàn)國策·趙策》)
譯:地位高卻沒有一點功勛,待遇優(yōu)厚卻沒有一點功勞。(按:奉,通“俸”。)
四是連接主語和謂語,表示假設??勺g為“如果…假若”等。例如:
⑦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譯:營仲如果懂得禮,誰還不懂得禮?
五是連接狀語和謂語,不必譯出。例如:
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湯問》)
譯:河曲智叟笑著制止愚公。
(二)則
“則”一般用作連詞。一是連接分句,表示連貫關系,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就”“便”“那么”等。例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在朝廷里做大官,就為百姓擔憂;住在偏遠的江湖上,就為國君擔憂。
②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聊齋志異·促織》)
譯:每當聽到琴瑟的聲音,便合著節(jié)拍起舞。
二是表示某種情況被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出現(xiàn),可譯為“原來已經(jīng)”“原來”等。例如:
③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他們,追到黃河邊,他們原來已經(jīng)在船上了。
三是連接分句,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反而”“可是”“但”“卻”等。例如:
④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譯:想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⑤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驢》)
譯:黔地沒有驢,有個好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運到后卻沒有用處,就把它放在山腳下。
四是連接分句,表示讓步或假設,可譯為“倒是”“如果”“假如”。例如:
⑥善則善矣,未可以戰(zhàn)。(《國語·吳語》)
譯:好倒是好,但還不能夠作戰(zhàn)。
⑦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zhàn),慎勿與戰(zhàn),毋令得東而已。
(《史記·項羽本紀》)
譯:謹慎地防守成皋,假如漢軍想挑戰(zhàn),一定不要同他們交戰(zhàn),只要不讓他們東進就行了。
(三)與
“與”可以用作連詞,也可以用作語氣助詞?!芭c”作連詞時,一是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和”。
例如:
①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譯:我和你們盡力消除險阻。
二是連接分句,表示選擇,可譯為“與其”。例如:
②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譯:與其讓人家殺我,寧可自 殺。
“與”作語氣助詞時,用于句末,可譯為“嗎”“呢”。
例如:
③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譯:這是誰的過錯呢?
④人可鑄與?(《揚子·法言》)
譯:人能培養(yǎng)好嗎?
三、“所”“者”“之”
(一)所
“所”可用作結(jié)構助詞,一是與后面的動詞結(jié)合,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的時候”等。例如:
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那北陵,是文王曾避風雨的地方。
②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論衡·訂鬼》)
譯:三年里沒有見過活牛,見到的牛都是死牛。
二是用在動詞前,常與介詞“為”構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例如;
③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譯:那些說直話的人不被人們所客忍。
(二)者
“者”作結(jié)構助詞時,附著在詞、詞組后面組成名詞性詞組,可譯為“……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例如:
①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粱惠王上》)
譯:不肯干的人和不能干的人在現(xiàn)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雜說》)
譯:馬一天能跑千里的,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dan)粟。
③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孫臏兵法·月戰(zhàn)》)
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得不到,即便打了勝仗也會有災禍。
“者”作語氣詞時,一是用在句中或旬尾,表示停頓,提起注意,可不譯出。例如: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茍子·王制》)
譯:國君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譯:北山愚公年齡將近九十。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例如:
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
譯:誰給大王獻的這個計策呢?
(三)之
“之”一般用作結(jié)構助詞或語氣助詞,還可以標志賓語前
置?!爸弊鹘Y(jié)構助詞時,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
“的”。例如:
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譯:燕雀哪里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②無稽之言勿聽。(《尚書一大禹謨》)
譯:沒有根據(jù)的話不要聽。
“之”標志賓語前置時,不必譯出。例如:
③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譯:前代推行教化各不相同,該效法哪個時代?帝王們遵循的禮制互不重復,該遵循哪個禮制?
“之”作語氣助詞時,也不必譯出。例如:
④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譯:我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更不能有所作為了。
⑤帳恨久之。(《史記·陳涉世家》)
譯:憤憤不平了好久。
“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其成為整個句子的成分或復句的分句,不必澤出。例如:
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我有了孔明,就如魚兒有了水。
四、“也”“矣”“焉”“乎”“哉”
(一)也
“也”一般用作語氣詞。一是用在陳述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一般不譯出。例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譯: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嗎”等。例如:
③又安能發(fā)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又怎么能發(fā)現(xiàn)狼的去向來指示您的鷹犬呢?
④禮豈為我輩設也?(《世說新語·任誕》)
譯:禮難道是為我們設立的嗎?
三是用在句中或分句句末,表示停頓,可不譯出。例如:
⑤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慎子·威德》)
譯:現(xiàn)在國家沒有固定的治國方法,官吏沒有固定的法律制度,因此國家一天天混亂。(接:繆,通“謬”。)
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譯:而且你與其跟隨逃避壞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隨逃避社會的人呢?(按:辟,通“避”。)
四是用在感嘆句末,加強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例如:
⑦夫子日:“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譯:孔子說:“年輕人要記住,苛政比老虎還兇惡啊!”
(二)矣
一般來說,“矣”都作語氣詞。一是用在陳述句末,可譯,“了”或不譯出。例如:
①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
譯:他的兒子跑去看拔過的禾苗,禾苗已經(jīng)枯萎了。
②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則無敵矣。(《商君書·弱民》)
譯:國君能讓他的臣民相信這些如同相信日月一樣,那就無敵于天下了。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嗎”“了”等。例如:
③何如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日》)
譯:怎樣才可以管理政事呢?
④年幾何矣?(《戰(zhàn)國策·趙策四》)
譯:年齡多大了?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吧”“了”等。例如:
⑤已矣。勿言之矣!(《莊子·人間世》)
譯:停止吧,不要說了。
四是用在感嘆句末,可譯為“啊”“了”等。例如:
⑥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譯:你不聰明得很啊!
⑦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你固然是個仁慈的人,但愚蠢得也太過分了!
(三)焉
“焉”一般用作語氣詞或用作詞尾?!把伞弊髡Z氣詞時,一是用在陳述旬末,可不譯出。例如:
①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譯:從冬季到夏季,才往返一次。(按:反,通“返”。)
②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譯:將有西邊來的軍隊越過我國,襲擊它,一定大獲全勝。
二是用在疑問句末,可譯為“呢”等。例如:
③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盂子·粱惠王上》)
譯:大王如果可憐牛無辜而被宰殺,那么為什么還在殺牛殺羊之間作選擇呢?
三是用在旬中,表示停頓,可不譯出。例如:
④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勸學》)
譯:南方有種烏,名叫蒙鳩。
⑤欲擇才焉而立之。(《左傳·襄公十年》)
譯:想選擇有才能的人,把他立為繼承人。
“焉”作詞尾時,一般是作形容詞詞尾,可不譯出。例如:
⑥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蘇軾《赤壁賦》)
譯: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
(四)乎
“乎”可用作語氣詞,也可用作詞尾,還可用作介詞。“乎”作語氣詞時,一是用在疑問或反問句末,可譯為“嗎”“呢”等。例如:
①丈夫亦愛憐其幼子乎?(《戰(zhàn)國策·趙策四》)
譯: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
譯:我是學習他的道啊,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之前還是我之后呢?
二是用在感嘆句末,可譯為“啊”“呀”等。例如: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誰知道賦斂的毒害,有比這毒蛇還厲害的啊!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吧”等。例如:
④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戰(zhàn)國策·齊策四》)
譯:希望您念及先王的宗廟,姑且返回齊國來統(tǒng)帥萬民吧!
“乎”作詞尾時,一般是作形容詞詞尾,可不譯出。例如: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蘇軾《赤壁賦》)
譯:浩浩蕩蕩像憑借空氣駕御著風一樣而不知道它停歇的地方。(按:馮,通“憑”。)
“乎”作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用法相當于“于”,可譯為“在”“到”“向”“從”“對”等。例如:
⑥《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譯:《春秋》為什么從隱公開始?
⑦楚人生乎楚,長乎楚。(《呂氏春秋·用眾》)
譯:楚國人生在楚國,長在楚國。
⑧雞嗚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譯:雞鳴狗叫相互可以聽到,而且一直達到四方邊境。
⑨敢問夫子惡乎長?(《盂子·公孫丑上》)
譯:請問老師對什么最擅長?
(五)哉
一般來說?!霸铡倍甲髡Z氣詞。一是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例如:
①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譯:我偏偏不能與這個人生活在同一時代啊!
②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譯:仲由,你真粗魯呀!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大概都是存而不論。
二是用于疑問句和反問句末,可譯為“嗎”“呢”等。
例如:
③客何負于秦哉?(李斯《諫逐客書》)
譯: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
④天下豈有常法哉?(《淮南子-汜論訓》)
譯:天下難道有固定不變的法嗎?
三是用于陳述句末,有時可譯為“啊”,有時不必譯出。
例如:
⑤秦有安邑,則韓魏必無上黨哉。(《戰(zhàn)國策·秦策二》)
譯:秦國占有安邑,那么韓國、魏國必定會失去上黨。
⑥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左傳-昭公十二年》)
譯:給君王啊!周天子不貪愛鼎,鄭國哪敢貪愛田地呢?
四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譯為“啊”“吧”等。例如:
⑦君其勖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譯:您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