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刑法復習大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字號:

第十六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內容指導」
    本章之罪很多是以經濟法以、民商法為依據(jù)規(guī)定的,因此需要以經濟法、民商法為背景來掌握。此外,本章對經濟犯罪規(guī)定的特點是非常詳細的,很多采取的是列舉式的規(guī)定。因此對這一章的犯罪,建議大家多重視法條內容的掌握,尤其是那種列舉式的規(guī)定,一定要把列舉的項目背下來。這樣背一項相當于背一個案例,非常有用。對這類規(guī)定詳細法律條文,有一個簡單的掌握辦法,就是死記硬背。其中較重要的罪名有:
    (1)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罪與非罪界限,銷售額5萬元;與其他具體偽劣商品犯罪的想像競合關系;擇一重罪處罰。
    (2)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罪與非罪界限,偷逃應繳稅額5萬元;保稅、免稅品的走私;以走私罪論處的情況;與走私其他特定物品犯罪,如走私文物罪和走私槍支、彈藥、爆炸物罪的區(qū)別。
    (3)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洗錢罪。
    (4)票據(jù)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保險詐騙罪。
    (5)偷稅罪;騙取出口退稅罪及其與偷稅罪的界限。
    (6)假冒注冊商標罪;侵犯著作權罪;侵犯商業(yè)秘密罪。
    (7)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
    注意關于洗錢罪對象的立法變化:增加恐怖活動資金。
    第一節(jié)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對這一節(jié)的犯罪主要掌握以下幾點:
    (一)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非罪的界限*
    這個是:1 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銷售額);或者2 當場查獲的偽劣產品價值15萬元以上(即“查處額”)。
    (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第140條)與其他具體的生產、銷售特殊的偽劣商品犯罪(第141條與第148條之罪)的區(qū)別
    區(qū)別要點:第140條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以數(shù)量為要件,即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或者當場查獲的偽劣產品價值15萬元以上。第141條王第148條規(guī)定的其他特殊偽劣商品罪不以上述數(shù)量標準為要件,但需要以危險或者嚴重結果為要件。其中,以危險為要件的有:第141條的生產、銷售假藥罪;第143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罪。以造成人身或財產危害結果為要件的有:第142條的生產、銷售劣藥罪;第145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yī)用器材罪;第146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第147條的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種子罪;第148條的生產、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化妝品罪。此外,構成第144條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既不要求危險也不要求結果,只要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為即構成犯罪。因為這種犯罪行為本身的危害性就較大、較明顯。
    (三)認定問題
    行為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可能有3種情況:
    1 只構成第140條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行為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達到第140條之罪數(shù)量標準的,即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或者當場查獲的偽劣產品價值15萬元以上,構成第140條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例如,生產、銷售劣藥,賣了500萬元,但是沒有造成人體損害的結果,只能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不能構成生產、銷售劣藥罪。因為生產、銷售劣藥罪要求造成損害人體健康的后果才構成犯罪。
    2 只構成某一特殊的偽劣產品罪
    行為人生產、銷售第141條王第148條規(guī)定之偽劣產品,發(fā)生危險或者結果但未達到第140條之罪數(shù)量標準的,只能按第141條王第148條之罪定罪處罰。例如,生產、銷售假藥,賣了2萬元,但是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構成生產。銷售假藥罪,但是不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因為構成該罪需要達到特定的數(shù)量標準即銷售額5萬元以上。
    3 行為同時構成第140條之罪和第141條至第148條之罪
    行為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既達到第140條之罪的數(shù)量標準,又發(fā)生了危險或者結果,具備第141條至第148條之罪構成的,出現(xiàn)一行為犯數(shù)法條的情況。例如,行為人生產、銷售假藥,銷售額達到5萬元以上,且又足以危害人體健康的,同時觸犯第140條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和第141條之生產、銷售假藥罪。再如,行為人生產、銷售劣藥,銷售額達到5萬元以上,且造成危害人體健康結果的,同時觸犯第140條之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和第142條之生產、銷售劣藥罪。
    行為同時構成第140條之罪和第141條一第148條之罪的定罪處罰,適用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不數(shù)罪并罰。
    4 刑法修正案(四)的改動
    刑法修正案(四)對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yī)療器械、醫(yī)用衛(wèi)生材料的犯罪作了修改:(1)將本罪由結果犯改為危險犯,即將原來規(guī)定的以造成人體健康嚴重危害后果為要件修改為只要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構成犯罪,不必發(fā)生人體健康嚴重危害的后果。(2)調整了本罪的法定刑,加重了處罰力度。
    [習題及分析]
    某化妝品廠系私營企業(yè),所生產的嬰兒護膚產品供不應求。為增加產量,廠長童某決定改變配方,增加添加劑。結果生產出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劣質產品,銷售金額達30萬元。消費者使用后程度不同地引起過敏、脫皮等不良反應。在如何確定犯罪主體性質及定罪的罪名上,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1999')
    A 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
    B 構成生產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化妝品罪;
    C 構成單位犯罪;D 構成自然人犯罪;
    解答:A、C.特殊的法條競合和主體。本題的特殊之處在于,作為法條競合犯,卻例外地優(yōu)先適用重法條。參見刑法第140條、第148條、第149條和第150條。
    第二節(jié) 走 私 罪
    (一)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本罪可以理解為是走私罪的一個一般性條款,就是說如果法律沒有特別規(guī)定的走私罪,都屬于走私普通貨物物品。關于這個罪應把握以下幾點:
    1 罪與非罪的標準,偷逃應繳稅額5萬元以上
    2 第153條關于保稅貨物和減稅免稅貨物、物品構成走私的,屬于變相走私
    這個行為屬于走私??荚嚂r一般不直接給一個簡單的走私,比如說,行為人拿著一提包手表,不報關,偷偷混過來,被查到了。往往會繞個彎子考,比如,在來料加工過程中,把保稅商品檀自在境內銷售,又不補交關稅的。這種情況也屬于走私。
    3 第155條以走私論的兩種行為
    (1)直接向走私犯購私貨的。這種行為主要是與非法經營區(qū)別。直接向走私分子大量購進私貨,是走私行為,不是非法經營罪。但是此后的第二道、第三道的販賣私貨,算是非法經營罪。屬于買賣國家不允許自由買賣的物品。
    (2)推定走私。在內海、沿海運輸有關貨物沒有合法證明的。
    (3)注意刑法修正案(四)對前述以走私論處的情形作了兩項修改:①對在內海、領海運輸、收購、販賣國家禁止、限制進出口貨物物品的,增加了界河、界湖兩處地點。②進一步明確了走私廢物的對象包括固體廢物和液態(tài)、氣態(tài)廢物。
    4 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與其他走私罪是一種并列的關系
    如走私**物品罪;走私珍貴的動物、珍貴的動物制品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文物罪;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這個“普通貨物物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除了毒品以及上列特定物品以外的物品。因此,走私己經特別規(guī)定為一種走私罪的物品的,如走私黃金、武器彈藥,等等,就不定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而應當定其他走私罪。
    由此可見,走私罪在刑法里面是一個類罪的概念,不是具體罪名,在一般情況下不能選它作為罪名。只有具體的走私罪,如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文物罪等。
    掌握這類犯罪非常麻煩,至少需要記住特定的走私罪名。否則,就不敢輕易定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例如,沒有記住走私貴重金屬罪,那么對于走私黃金的,很容易就定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發(fā)生錯誤。
    (二)走私管制刀具、仿真槍支構成犯罪的,以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論處,不屬于走私武器彈藥罪
    [習題及分析]
    11999年2月,劉某在香港以84萬港幣購買了12公斤金條。次日上午,劉某攜帶經過偽裝的金條從某海關入境,入境時未向海關申報,企圖將黃金偷運往內地銷售。經鑒定,該批黃金價值人民幣100萬元,應繳納關稅8萬元。下列對劉某行為的說法,哪一種是正確的?(1999')
    A 劉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B 劉某的行為構成走私貴重金屬罪;
    C 劉某的行為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D 劉某的行為構成偷稅罪。
    解答:B.走私罪的認定。主要考點是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與走私貴重金屬罪的區(qū)別。二者之間是因為對象不同(普通貨物、物品和貴重金屬)而形成的法條競合關系。如果行為符合特別規(guī)定的,適用特別規(guī)定定罪處罰。那么從罪名上看,走私黃金,符合走私貴重金屬罪的特別規(guī)定,應定走私貴重金屬罪,排斥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適用。
    不過,還有更為復雜的考慮。根據(jù)刑法第151條第2款規(guī)定“走私國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黃金、白銀和其他貴重金屬或者國家禁止進出口的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的,小”可見貴重金屬僅僅是國家禁止出口的物品而不是禁止進出口的物品。既然有禁止出口與禁止進出口的差別,那么走私貴重金屬進口的犯罪,僅僅是偷逃關稅的問題,沒有其他特別的危害,其性質應當與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是一樣的,應當定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而不是走私貴重金屬罪。照此理解,只有走私出口貴重金屬才有認定為走私貴重金屬罪的必要。這一觀點,也一定程度上從司法解釋中得到印證。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00年10月8日起施行)第8條第2款、第3款規(guī)定,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國家禁止進口物品的,或者在內海。領海運輸、收購、販賣國家禁止進出口物品的,應當按照走私物品的種類,分別適用刑法第151條、第152條、第347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走私進口的國家非禁止進口貨物、物品,數(shù)額較大的,或者在內海。領海運輸、收購、販賣國家限制進出口貨物、物品,數(shù)額較大,沒有合法證明的,應當適用刑法第153條(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應注意的問題:走私罪與偷稅罪也存在法條競合關系。走私實質上是偷逃特殊稅種“關稅”的行為,因此偷稅是走私罪中應有之義,不另定偷稅罪。另外,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罪與非罪的界限取決于偷逃應繳稅額是否達到了5萬元以上。本案中達到8萬元,足以構成犯罪。本案即使認定為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都達到了犯罪的程度,那么作為更為嚴重的走私貴重金屬罪,當然不存在不構成犯罪的問題。
    2 黃某、王某2人從境外走私入境假幣150余萬元。運載假幣的漁船剛一到岸,即被海關緝私人員發(fā)現(xiàn)。黃某。王某手持鐵棍、匕首將緝私人員打成重傷后攜帶假幣逃走。對黃某、王某的犯罪行為應以哪些犯罪論處?(2002')
    A 走私假幣罪;B 運輸假幣罪;
    C 故意傷害罪;D 妨害公務罪。
    解答:A、C.本案與其說是走私罪的認定問題,還不如說是法定數(shù)罪并罰的問題。因為難點不是走私假幣罪的認定,而是是否另外成立傷害或妨害公務罪。
    3 下列哪些行為構成走私罪?(1997')
    A 宋某入境時被海關人員查出其隨身攜帶偽造的貨幣3萬美元;
    B 劉某聽說王某走私進口了一批VCD影碟機,即以低價向其購買了50臺在市場上出售;
    C 洪某系獨資企業(yè)老板,因欠他人巨額債務,私自將免稅購買的兩輛進口轎車以市場價160萬元充抵債務;
    D 周某邀集兩個朋友攜帶非法購買的槍支,乘船到公海上接運走私的物品。
    解答:A、B、C、D.走私罪認定。
    第三節(jié) 妨害對公司、企業(yè)管理秩序罪
    這一節(jié)犯罪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這一節(jié)的犯罪都涉及違反公司法的問題。違反公司法的行為在公司法中均有規(guī)定,其中性質嚴重的或者違反公司法程度嚴重的,就規(guī)定為刑事罪。所以對本節(jié)的犯罪要結合公司法掌握。公司法知識是重要的基礎。
    這是刑法修正案增加的一個罪名。本罪是指“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單位可以構成本罪。
    1 主體是單位;2 實行單罰,只處罰責任人。
    這兩個罪的要點就是與受賄罪、行賄罪的區(qū)別要點:1 主體不同;2 行賄對象不同。
    《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對刑法第168條的修改:本罪是指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由于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造成國有公司、企業(yè)破產或者嚴重損失,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修正的要點是擴大了犯罪主體范圍。
    《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對刑法第168條的修改:本罪指: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造成國有公司、企業(yè)破產或者嚴重損失,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本罪與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區(qū)別:有無“徇私舞弊”。
    (一)將本單位的盈利業(yè)務交由自己的親友進行經營的;
    (二)以明顯高于市場的價格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采購商品或者以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銷售商品的;
    (三)向自己的親友經營管理的單位采購不合格商品的。
    [習題及分析]
    李某系某國有外貿公司經理,1998年因涉嫌犯罪被捕,李某具有以下涉案事實:
    1995年6月,在一外貿業(yè)務中,李某輕信外商,檀自變更結算方式,使公司數(shù)百萬元貨物遭受特別重大的損失。1996年3月,李某未經集體研究,將公司的200萬元借給好友吳某主管的某運輸公司(集體企業(yè)),1998年案發(fā)時,尚有80余萬元未歸還。1997年底,吳某為表感謝,送1萬元給李某作為“過節(jié)費”。
    1996年5月,張某之子因尋釁滋事被捕,張某托李某幫忙疏系,李某提出要花3萬元。張某給李某4萬元言明1萬元作為李某的“辛苦費”,李某遂將3萬元送給其認識的辦案人員,使張某之子罪責得以開脫。根據(jù)以上案情,回答下列問題:(1999')
    (1)李某在外貿業(yè)務中被騙的行為應如何定罪?為什么?
    (2)李某將200萬元借給運輸公司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么?
    (3)李某收受吳某“過節(jié)費”和為張某“幫忙”并收“辛苦費”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為什么?
    本案例題考點:挪用公款罪、行賄罪等的認定;刑法溯及力規(guī)定的運用。
    解答:
    (1)李某在外貿業(yè)務中被騙的行為應定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理由是:這種行為屬于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認為犯罪的情況(依據(jù)修訂前的刑法應當按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根據(jù)修訂后的刑法應當按照刑法第167條的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定罪處罰。屬于新舊刑法均認為犯罪的情形。根據(jù)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修訂刑法第十二條若干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1997年10月),如果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認為是犯罪,修訂刑法也認為是犯罪的,按照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刑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明顯輕于修訂前刑法第187條的規(guī)定,故從輕適用行為后生效的新刑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
    本題考點:(1)刑法第167條(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規(guī)定的掌握。(2)刑法的溯及力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運用。
    關于李某在外貿工作中失職被騙的行為,在當時是否屬于刑法上的犯罪,可能會有爭議。但是從人民檢察院《關于正確認定和處理玩忽職守罪的若干意見(試行)》的解釋看,原刑法第187條玩忽職守罪是包括李某這種行為的。從司法實踐中看,當時對于國有公司、企業(yè)從事公務的人員,在外貿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也有以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的判例。
    (2)李某將200萬元借給運輸公司的行為己構成挪用公款罪。李某作為國有外貿公司經理,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個人名義將公司200萬資金供其他單位使用,數(shù)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具有挪用資金的性質。又因為李某是國有公司從事公務的人員,應當依照挪用公款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本題考點:刑法第272條第1款和第2款的規(guī)定。應注意的問題:根據(jù)2002年4月28日的有關立法解釋,挪用公款給單位使用的,必須具備“以個人名義”的要件。以單位名義挪給其他單位使用的,必須具備“為謀取個人利益”的要件。
    (3)李某收受吳某“過節(jié)費”的行為構成受賄罪。理由是:李某作為國有公司中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挪用公款)牟利,收受他人財物,構成受賄罪。李某為張某“幫忙”并收“辛苦費”的行為構成介紹賄賂罪。經李某作中介,使張某個人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數(shù)額達3萬元以上,獲取非法利益,具備介紹賄賂的性質。綜合案件事實,李某介紹賄賂,①收買國家工作人員,貪贓枉法②介紹賄賂數(shù)額較大;③后果嚴重,使罪犯逃脫罪責;④個人獲取非法利益較大,屬于情節(jié)嚴重,構成介紹賄賂罪。
    本題考點:刑法第392條的規(guī)定,“向國家工作人員介紹賄賂,情節(jié)嚴重的,處……”其中需要說明認定“情節(jié)嚴重”的理由。
    第四節(jié)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這個是一個常見的罪。關于本罪,人民法院有一司法解釋《關于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9月)。
    (一)實行犯與預備犯區(qū)別
    行為人制造貨幣版樣或者與他人事前通謀,為他人偽造貨幣提供版樣的,依照刑法第170條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是實行犯。
    (二)對象
    所稱“貨幣”,是指可在國內市場流通或者兌換的人民幣和境外貨幣。
    (三)數(shù)罪并罰
    法律規(guī)定,偽造貨幣后又運輸、販賣的,以偽造貨幣罪一罪從重處罰。
    (一)罪與非罪界限
    數(shù)額較大。明知是假幣而持有、使用,總面額在4000元以上的,屬于“數(shù)額較大”。
    (二)與其他假幣犯罪的界限
    只要有證據(jù)證實行為人實施了某一具體的假幣犯罪,就不應以持有假幣罪定罪處刑。因此對于在實施其他假幣犯罪過程中被查獲,如販賣假幣罪,又在其住所或者其他藏匿地查獲的假幣,也應當認為同一假幣(販賣假幣罪)犯罪的數(shù)額。
    (三)對假幣犯罪罪名的確定
    1,對同一宗假幣實施了法律規(guī)定為選擇性罪名的行為,應根據(jù)行為人所實施的數(shù)個行為,按刑法規(guī)定的相關罪名排列順序并列確定罪名,數(shù)額不累計計算,不實行數(shù)罪并罰。
    2對不同宗假幣實施法律規(guī)定為選擇性罪名的行為,并列確定罪名,數(shù)額按全部假幣面額累計計算,不實行數(shù)罪并罰。
    3對同一宗假幣實施了刑法沒有規(guī)定為選擇性罪名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擇一重罪從重處罰。如偽造貨幣或者購買假幣后使用的,以偽造貨幣罪或購買假幣罪定罪,從重處罰。
    4對不同宗假幣實施了刑法沒有規(guī)定為選擇性罪名的數(shù)個犯罪行為,分別定罪,數(shù)罪并罰。
    (四)罪數(shù)問題
    1 行為人購買假幣后使用,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71條的規(guī)定,以購買假幣罪一罪定罪,從重處罰。
    2 行為人出售、運輸假幣構成犯罪,同時有使用假幣行為的,依照刑法第171條、第172條的規(guī)定,實行數(shù)罪并罰。
    注意本罪所稱“金融機構”的范圍。刑法修正案將刑法第174條(檀自設立金融機構罪)修改為:“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擅自設立商業(yè)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偽造、變造、轉讓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罪中所稱的“金融機構”即為本罪中所指的“金融機構”。
    與集資詐騙罪的區(qū)別: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
    注意與金融票據(jù)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的牽連關系。
    由證券交易擴大到期貨交易。
    包括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
    包括期貨交易價格。
    注意本罪的法定操縱交易價格的行為。
    主要看:1是否具有牟利目的;沒有牟利目的的,不構成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fā)放貸款罪。
    2是否將吸收的客戶資金記入金融機構的法定賬戶。
    3客戶是否知道其存款沒有記入金融機構的法定賬戶。
    對于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己經記入金融機構法定存款賬戶的客戶資金歸個人使用的,或者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卻給客戶開具銀行存單,客戶也認為將款己存入銀行,該款卻被行為人以個人名義借貸給他人的,均應認定為挪用公款罪或者挪用資金罪。反之,行為人以牟利為目的,與存款客戶溝通,未將其存款記入銀行法定賬戶,直接非法拆借、發(fā)放貸款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的,應當以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fā)放貸款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因為如果行為人事先與客戶溝通,圖謀高息,客戶有責任,銀行不承擔財產責任。只需要追究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規(guī)放貸的瀆職責任。如果客戶不知情,則無過錯,由銀行承擔責任。實質是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挪用金融機構的公款或資金。
    如果金融機構本身是本罪的犯罪主體 則不要求其與存款客戶有事先溝通的條件。
    這是非常重要的罪名。雖然尚未見處理一案,因為很時髦,容易考。注意兩點:
    (一)對象
    對象是四種臟錢:1 走私;2 毒品;3 黑社會;4恐怖活動犯罪資金***(這是《刑法修正案》(三)新增加的對象)。
    (二)刑法第191條列舉的五種洗錢行為
    1 提供資金賬戶的;
    2 協(xié)助將財產轉換為現(xiàn)金或者金融票據(jù)的;
    3 通過轉賬或者其他結算方式協(xié)助資金轉移的;
    4 協(xié)助將資金匯往境外的;
    5 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質和來源的。
    (一)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故意編造未曾發(fā)生的保險事故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歸自己所有的,以職務侵占罪定罪處罰。國有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和國有保險公司委派到非國有保險公司從事公務的人員有上述行為的,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二)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在金融業(yè)務活動中受賄的,以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定罪處罰。國有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和國有金融機構委派到非國有金融機構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受賄的,以受賄罪定罪處罰。
    (三)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或者客戶資金的,以挪用單位資金罪定罪處罰。國有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和國有金融機構委派到非國有金融機構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述行為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處罰。
    [習題及分析]
    1 甲欠乙1800元人民幣,經乙多次催討,甲提議用其購得的(無法查證)假人民幣8000元償還,乙表示同意并收下。甲、乙的行為構成何罪?(2000')
    A 甲、乙的行為均構成持有、使用假幣罪;
    B 甲的行為構成使用假幣罪,乙的行為構成持有假幣罪;
    C 甲的行為構成出售假幣罪,乙的行為構成購買假幣罪;
    D 甲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乙的行為構成果藏贓物罪。
    解答:C.出售、購買假幣罪的認定。難點是“持有”“使用”還是“出售”假幣。使用通常是以假充真等額使用,而在此,既未以假充真又未等額使用,不符合使用的特征,以假幣按地下“行情”或比率不等額抵債的行為,實質符合出售的特征;與此相對,乙某的行為符合購買的特征。甲、乙2人的行為屬于變相買賣假幣行為。如果能認定為有出售、購買、使用假幣行為之一的,對同一筆假幣則排除認定為持有假幣。
    2 居住在臺灣的林某偽造了大量的人民幣,偷運至大陸出售牟利。林某的行為應如何定罪?(1997')
    A 偽造貨幣罪;B 運輸偽造的貨幣罪;
    C 出售偽造的貨幣罪;
    D 偽造貨幣罪、運輸偽造的貨幣罪、出售偽造的貨幣罪。
    解答:A.刑法第171條第3款規(guī)定,偽造貨幣并出售或者運輸偽造的貨幣的,依照本法第170條的規(guī)定定罪從重處罰。這題難點在數(shù)罪并罰的特別規(guī)定。
    3 偽造下列哪些票證,構成偽造金融票證罪?(1997')
    A 銀行存單;B 企業(yè)債券;C 匯票;D 國庫券。
    解答:A、C.刑法第177條的規(guī)定。
    第五節(jié) 金融詐騙罪
    主要掌握:*刑法第193條(貸款詐騙罪)、第194條第1款(票據(jù)詐騙罪)和第2款(金融憑證詐騙罪)、第195條(信用證詐騙罪)、第196條(信用卡詐騙罪)、第198條(保險詐騙罪)中列舉式規(guī)定,以應付多項選擇。
    關鍵在于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 首先,看是否具有法定的金融詐騙犯罪行為之一。金融詐騙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除貸款詐騙罪、集資詐騙罪和信用卡詐騙罪中的惡意透支外,刑法列舉的實施票據(jù)詐騙、金融憑證詐騙、信用證詐騙、信用卡詐騙(惡意透支除外)、有價證券詐騙和保險詐騙犯罪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是認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重要根據(jù)。
    2其次,根據(jù)司法實踐經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6)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需要說明的是,這7種情形都以“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shù)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為前提條件,既不能僅根據(jù)這7種情形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按金融詐騙罪處罰。
    1貸款詐騙罪與非罪的區(qū)別
    貸款詐騙和貸款糾紛通常有一個共同點,即貸款人沒有償還到期貸款。
    貸款詐騙罪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采用了欺騙手段獲取貸款,這正是區(qū)別二者的關鍵。因此,對于合法取得貸款后,沒有按規(guī)定的用途使用貸款,到期沒有歸還貸款的,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對于確有證據(jù)證明行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備貸款的條件而采取了欺騙手段獲取貸款,案發(fā)時有能力履行還貸義務,或者案發(fā)時不能歸還貸款是因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經營不善、被騙、市場風險等,不應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
    2單位實施貸款詐騙的處理**
    根據(jù)刑法第193條規(guī)定,貸款詐騙罪的主體中不包括單位,因此,單位不構成貸款詐騙罪。對于單位實施的貸款詐騙行為,不能以貸款詐騙罪定罪處罰,也不能以貸款詐騙罪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貸款詐騙行為,尤其是數(shù)額較大或者巨大的貸款詐騙行為,往往為單位所實施。不予處理顯然不合情理,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單位十分明顯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符合刑法第224條規(guī)定的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應當注意的是,對于不符合合同詐騙罪構成特征的單位貸款詐騙行為,不能以合同詐騙罪對單位定罪處罰。
    1 與金融憑證詐騙罪的區(qū)別:要點是使用“票據(jù)”還是“憑證”。
    2牽連關系。以金融詐騙為目的而偽造金融票證,又使用該金融票證詐騙的。是牽連犯,擇一重罪處罰。
    1 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法定以盜竊罪論處。
    2“惡意透支”問題?!皭阂馔钢А保侵赋挚ㄈ艘苑欠ㄕ加袨槟康?,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fā)卡銀行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行為。
    1特殊主體: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2保險詐騙客觀方面五種情況。3為騙保險金而殺人放火的,數(shù)罪并罰。4保險詐騙罪的共犯與貪污罪、職務侵占罪的區(qū)別。(1)保險事故的鑒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以保險詐騙的共犯論處。(2)刑法第183條規(guī)定: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故意編造未曾發(fā)生的保險事故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歸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271條規(guī)定的職務侵占罪定罪處罰。(3)國有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和國有保險公司委派到非國有保險公司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以貪污罪定罪處罰。
    在具體額定詐騙數(shù)額時,應當以實際騙取的數(shù)額計算。對于行為人實施金融詐騙活動而支付的中介費、手續(xù)費?;乜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均應計入金融詐騙的犯罪數(shù)額。但應當將案發(fā)前己歸還的數(shù)額扣除。
    本節(jié)的8個罪名與刑法第266條的詐騙罪存在特殊規(guī)定與一般規(guī)定的法條競合關系。尤其要注意金融憑證詐騙與詐騙罪的區(qū)別,關鍵在于是否使用偽造、變造的金融憑證。
    【習題及分析】
    1 李某租用某建筑公司場地開了一家酒店,并為酒店財產投了10萬元人民幣保險,后因經營不善,無力支付租金,場地被建筑公司封鎖。李某決定放火燒毀酒樓,一是報復建筑公司(因酒店旁邊還有建筑公司的其他建筑),二是可以獲取保險賠償金。李某放火后到保險公司理賠時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下列關于本案的意見哪些是正確的?
    (1999')
    A 李某的行為觸犯放火罪和保險詐騙罪兩個罪名;
    B 放火罪與保險詐騙(未遂)罪應并罰;
    C 放火罪與保險詐騙罪相競合,只定放火
    罪;
    D 放火罪與保險詐騙(預備)罪,應并罰。
    解答:A、B.保險詐騙罪的認定及數(shù)罪并罰特例。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財產損失的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本題難點是:李某保險詐騙是未遂還是預備?要點是看是否己經著手實行詐騙行為。根據(jù)案情“李某放火后到保險公司理賠時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顯然己經著手實施詐騙保險金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犯罪未遂。
    2 下列哪種行為構成貸款詐騙罪?(1998')
    A 編造引進項目的虛假理由;
    B 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
    C 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
    D 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
    解答:A、B、C、D.貸款詐騙罪的法定行為。
    3 下列哪種行為屬于信用卡詐騙罪?(1998')
    A 張某使用己經作廢的信用卡購物;
    B 李某借用楊某的信用卡買房;
    C 趙某在使用信用卡時明知錢己不多仍透支使用;
    D 孫某拾得劉某的信用卡并以劉某的名義使用。
    解答:A、D.信用卡詐騙罪的法定行為。
    第六節(jié) 危害稅收征管犯罪
    (一)特殊主體的犯罪
    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
    (二)偷稅行為
    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偷稅抗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11)是指下列情形之一:
    1偽造、變造、隱匿、檀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包括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用于記賬的發(fā)票等原始憑證的行為。
    2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3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納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是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①納稅人??劾U義務人己經依法辦理稅務登記或者扣繳稅款登記的;②依法不需要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經稅務機關依法書面通知其申報的;③尚未依法辦理稅務登記、扣繳稅款登記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經稅務機關依法書面通知其申報的。
    4進行虛假納稅申報。虛假的納稅申報,是指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向稅務機關報送虛假的納稅申報表、財務報表、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或者其他納稅申報資料,如提供虛假申請,編造減稅、免稅、抵稅、先征收后退還稅款等虛假資料等。
    5繳納稅款后,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
    (三)罪與非罪界限
    1納稅人實施上述行為之一,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shù)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稅數(shù)額在一萬元以上的,構成犯罪。
    2扣繳義務人實施上述行為之一,不繳或者少繳己扣、己收稅款,數(shù)額在一萬元以上且占應繳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構成犯罪。但扣繳義務人書面承諾代納稅人支付稅款的,應當認定扣繳義務人“己知、己收稅款”。
    3兩年內因偷稅受過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且數(shù)額在一萬元以上的,應當以偷稅罪定罪處罰。
    (四)偷稅數(shù)額的計算,偷稅數(shù)額是指在確定的納稅期間,不繳或者少繳各稅種稅款的總額
    偷稅數(shù)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是指一個納稅年度中的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納稅年度應納稅總額的比例。不按納稅年度確定納稅期的其他納稅人,偷稅數(shù)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行為人最后一次偷稅行為發(fā)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稅種偷稅總額與該年納稅總額的比例確定。納稅義務存續(xù)期間不足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shù)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比,按照各稅種偷稅總額與實際發(fā)生納稅義務期間應當繳納稅款總額的比例確定。
    偷稅行為跨越若干個納稅年度,只要其中一個納稅年度的偷稅數(shù)額及百分比達到刑法第201條第1款規(guī)定的標準,即構成偷稅罪。各納稅年度的偷稅數(shù)額應當累計計算,偷稅百分比應當按照的百分比確定。
    對多次犯有偷稅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shù)額計算。未經處理,是指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在五年內多次實施偷稅行為,但每次偷稅數(shù)額均未達到刑法第201條規(guī)定的構成犯罪的數(shù)額標準,且未受行政處罰的情形。
    (五)處罰問題
    實施上述偷稅行為,偷稅數(shù)額在五萬元以下,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以前己經足額補繳應納稅款和滯納金,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子刑事處罰。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因同一偷稅犯罪行為受到行政處罰,又被移送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依法定罪并判處罰金的,行政罰款折抵罰金。
    (一)數(shù)罪并罰問題
    實施暴力,是抗稅犯罪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因抗稅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是抗稅罪的情節(jié)加重犯,不需數(shù)罪并罰;致人重傷、死亡,構成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234第2款(故意傷害罪致人重傷或死亡)。第232條(故意殺人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也不數(shù)罪并罰。此外,妨害公務是抗稅罪的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因抗稅而妨害公務的,也不需數(shù)罪并罰。
    (二)共犯問題
    納稅人或者扣繳義務人共同實施抗稅行為的,以抗稅罪的共犯依法處罰。
    騙取出口退稅罪是指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
    (一)騙取出口退稅罪的手段
    根據(jù)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騙取出口退稅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 09)
    “假報出口”,是指以虛構己稅貨物出口事實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
    1偽造或者簽訂虛假的買賣合同;
    2以偽造、變造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收匯核銷單、出口貨物專用繳款書等有關出口退稅單據(jù)、憑證;
    3虛開、偽造、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或者其他可以用于出口退稅的發(fā)票;
    4其他虛構己稅貨物出口事實的行為。
    騙取出口退稅的“其他欺騙手段”是指以虛構己稅貨物出口事實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
    1騙取出口貨物退稅資格的;
    2將未納稅或者免稅貨物作為己稅貨物出口的;
    3雖有貨物出口,但虛構該出口貨物的品名、數(shù)量、單價等要素,騙取未實際納稅部分出口退稅款的;
    4以其他手段騙取出口退稅款的。
    (二)數(shù)額較大的標準
    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5萬元以上的,為“數(shù)額較大”。
    (三)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企業(yè),明知他人欺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仍違反規(guī)定的處罰
    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企業(yè),明知他人意欲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仍違反國家有關進出口經營的規(guī)定,允許他人自帶客戶、自帶貨源、自帶匯票并自行報關,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對個人或單位以本罪論處。
    (四)騙取出口退稅罪的處罰問題
    1未遂:實施騙取國家出口退稅行為,沒有實際取得出口退稅款的,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數(shù)罪并罰問題:實施騙取出口退稅犯罪,同時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3國家工作人員參與實施騙取出口退稅犯罪活動的,從重處罰。
    (五)騙取出口退稅罪與偷稅罪區(qū)別
    騙取出口退稅罪是一種特殊的詐騙罪:采取的方式是假冒出口,騙取退稅。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騙取出口退稅罪和偷稅罪的界限。這涉及我們國家出口退稅的制度。為了鼓勵出口,對于己經納稅產品,在出口后,納稅人憑出口證明可申請退回己繳納的稅收。由此而出現(xiàn)一種情況:行為人生產的產品實際沒有出口,卻假報出口,把自己繳的稅款騙回來。這是什么罪?是偷稅罪。相當于一種變相的事后偷稅行為。因為這騙回的稅款原本就是行為人繳納的稅款。把自己繳納的稅款以假報出口的方式騙回來,最終等于是沒有納稅或偷逃了稅收。如果行為人根本沒有生產過什么產品并來為該產品納稅,捏造納稅的事實,并編造出口的事實,提出“出口退稅”,這是騙取出口退稅罪。因為行為人的該產品本來就沒有納過稅,而是純粹虛構納稅和出口的騙局,騙取國家錢財。這與把自己產品所繳納稅款再以假報出口的方式騙回來的情況性質不同。這是“羊毛(退稅款)出在豐縣上”,是偷稅罪,不是一種詐騙罪。所以法律規(guī)定:納稅人繳納稅款后,采取假報出口的欺騙方法,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以偷稅罪定罪處罰;但是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以騙取出口退稅罪定罪處罰。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假如某人生產100萬觀鞋子,交納了100萬元的稅款,然后一次性以假報出口的方式,謊稱生產了300萬觀鞋子,交過300萬元的稅款,最終騙回來300萬元。其中100萬是其所繳納過的稅款,屬于偷稅罪;200萬元是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性質屬于騙取出口退稅罪。一行為同時構成兩個犯罪,應當實行數(shù)罪并罰。在解釋上,有人認為屬于想像競合犯,因為法律特別規(guī)定的緣故而例外數(shù)罪并罰的情況。
    主要是熟悉罪名。注意:(一)虛開增值稅發(fā)票罪包括的行為方式。(二)盜竊、詐騙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或者其他涉稅發(fā)票,數(shù)量較大的,是盜竊罪或詐騙罪。換言之,有關涉稅發(fā)票可以成為盜竊罪、詐騙罪的對象。
    【習題及分析】
    1 某外貿公司在繳納了100萬元的稅款后,采取虛報出口的手段,騙得稅務機關退稅180萬元,后被查獲。對該公司應如何處理?(2002')
    A 以偷稅罪處理;B 以騙取出口退稅罪處理;
    C 其中的100萬元按偷稅罪處理,余下的80萬元按騙取出口退稅罪處理;
    D 其中的100萬元按騙取出口退稅罪處理,余下的80萬元按偷稅罪處理
    解答:C.騙取出口退稅罪與偷稅罪的區(qū)別。要點是刑法第204條第1款、第2款的規(guī)定。假如行為人是一次性騙取的話,可認為屬于想像競合犯;但無論是否為想像競合犯,都必須數(shù)罪并罰。
    注意題型對答案的影響:因為本題是單項選擇題,所以只能選C項。如果是多項選擇題,那么正確的答案則是A、B、C3項。
    2 某企業(yè)因產品出口得到國家出口退稅款300萬元后因產品質量問題被國外客商退貨1/3.該企業(yè)隱瞞這一事實且未補繳應繳的稅款100萬元。該企業(yè)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1998')
    A 騙取出口退稅罪;
    B 逃避追繳欠稅罪;
    C 偷稅罪;
    D 虛開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fā)票罪。
    解答:C 騙取出口退稅罪與偷稅罪的界限。
    3 私營企業(yè)老板田某從稅務機關領購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后,將其中的幾張先后賣給他人,后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有利可圖,就偽造了30張增值稅發(fā)票并賣給他人。因某的行為構成何罪?(1997')
    A 偽造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B 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
    C 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D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
    解答:A、B、C.有關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犯罪。要點是了解法律規(guī)定了哪些罪名。
    第七節(jié) 侵犯知識產權罪
    與侵權行為的界限:(一)情節(jié)嚴重,(二)客觀上要求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的注冊商標。兩個“相同”:同種商品、同樣的注冊商標。侵權行為除了兩個相同以外,還可以包括“相似”。但是在刑法上,“相似”就不構成侵犯商標罪。這反映了刑事責任比民事責任限制嚴格一些。
    (一)著重掌握刑法第217條列舉規(guī)定的行為方式*。對此,也可以從著作權法中有關的規(guī)定來掌握。
    (二)其中的第4項規(guī)定: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也是侵犯著作權行為之一,這涉及與詐騙罪的區(qū)別。這項規(guī)定顯然是從保護知識產權角度考慮的,著眼于對著作權人利益的保護。如果從購買人角度考慮,可能涉嫌詐騙。比如,用贗品詐騙他人巨額錢財?shù)模峙虏荒芘懦J定為詐騙罪的可能性。沒有隱瞞是贗品的真相,不存在欺騙,那么只存在侵犯著作權的問題。
    (三)違法所得2萬元以上定罪的標準。
    (一)著重掌握刑法第219條列舉的侵犯商業(yè)秘密的行為方式。
    (二)從認定的角度,注意它和盜竊罪的區(qū)別。過去,盜竊他人商業(yè)秘密,包括技術成果和訣竅的,以盜竊論?,F(xiàn)在法律作了專門規(guī)定以后,只能以侵犯商業(yè)秘密罪論。
    第八節(jié) 擾亂市場秩序罪
    這節(jié)犯罪比較復雜一點的有以下方面:
    也是列舉式的規(guī)定,需要背下來。而且合同詐騙曾經是困擾司法實踐的一個問題。這就是經濟合同糾紛和利用合同詐騙的界限,一個是經濟糾紛的問題;一個是犯罪的問題,實踐中很難判斷。后來人民法院作了一個解釋,提供了一個操作的途徑,后來立法干脆把它專門規(guī)定為一個罪,并作出具體規(guī)定,以便操作。所以關于合同詐騙罪的規(guī)定歷來引人注意。
    關于合同詐騙罪,還要注意與266條詐騙罪的法條競合關系。如果構成合同詐騙罪,就排斥266條詐騙罪規(guī)定的適用。
    也是非常重要而疑難的罪名。過去刑法中有3個“口袋罪”,一是治安方面的流氓罪;二是職務犯罪方面的玩忽職守罪;三是經濟犯罪方面的投機倒把罪。在刑法修訂過程中認為投機倒把罪立法太籠統(tǒng),不符合罪行法定原則,所以把它拆解了。拆解后,主要內容之一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規(guī)定在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一節(jié)中。而另一部分非法買賣的內容,就歸入非法經營罪了。所以非法經營罪立法在懲治經濟犯罪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應當重視。
    因為非法經營罪現(xiàn)在依然有一個小“口袋”:即“其他擾亂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所以適用起來相當靈活。掌握要點:
    1 法律列舉的情況:(1)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的;
    (2)買賣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批準文件的;(3)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
    2 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的掌握:
    (1)在場外炒買炒賣外匯,數(shù)額較大的。(2)出版發(fā)行封建迷信、誨*誨盜非法出版物的(注意非法出版物問題很復雜,不僅涉及本罪。如果是**物品的,定出版**物品罪;如果是煽動*政府、分裂國家的政治性出版物的,定煽動*政府、分裂國家罪;如果是侵犯著作權的,定侵犯著作權罪;如果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shù)民族的內容,情節(jié)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定刊載歧視、侮辱少數(shù)民族作品罪)。如果不屬于上列情形的非法出版物,出一些*的書,**、侵權、*政府、侮辱少數(shù)民族都算不上,屬于封建迷信,就定非法經營罪。(3)違反國家規(guī)定,采取租用國際專線、私設轉接設備或者其他方法,檀自經營國際電信業(yè)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yè)務進行營利活動,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4)非法傳銷、情節(jié)嚴重的等。
    3 根據(jù)《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經營食鹽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9月13日),違反國家有關鹽業(yè)管理規(guī)定,非法生產、儲運、銷售食鹽,擾亂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情節(jié)嚴重,是指非法經營食鹽數(shù)量在20噸以上的;或者曾因非法經營食鹽行為受過2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經營食鹽,數(shù)量在10噸以上的。
    以非碘鹽充當?shù)恹}或者以工業(yè)用鹽等非食鹽充當食鹽進行非法經營,同時構成非法經營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
    4 根據(j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8月23日)。
    (1)未取得藥品生產、經營許可證件和批準文號,非法生產、銷售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擾亂藥品市場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2)在生產、銷售的飼料中添加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或者銷售明知是添加有該類藥品的飼料,情節(jié)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
    (3)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或者含有該類藥品的飼料養(yǎng)殖供人食用的動物,或者銷售明知是使用該類藥品或者含有該類藥品的飼料養(yǎng)殖的供人食用的動物的,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責任。
    (4)明知是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或者含有該類藥品的飼料養(yǎng)殖的供人食用的動物,而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務,或者銷售其制品的,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責任。
    (5)實施上述行為,同時觸犯刑法規(guī)定的兩種以上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追究刑事責任。
    這個本來沒有什么,但是有一個司法解釋,大家稍微注意一下。這個解釋是:高價、變相加價倒賣車票或者倒賣坐席、臥鋪簽字號及訂購車票憑證,票面數(shù)額在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獲利數(shù)額在2000元以上的,構成刑法第227條第2款規(guī)定的“倒賣車票情節(jié)嚴重”。
    這是修訂后刑法中新增加的罪名。這類案例如:1甲某拿劣質洗發(fā)水以100元一桶的高價到各發(fā)廊強行推銷。要是不愿買,他就滋事。如此推銷了數(shù)十家。法院定了強迫交易罪。2 甲乙2人開出租車在車站附近拉客??腿松宪嚭?,開口就要30元。當?shù)爻鞘胁淮?,市內乘出租車一?元就差不多。乘客不愿意,甲、乙2人不依不饒,直到交錢才了事。甲、二2人被定強迫交易罪。
    強迫交易與敲詐勒索不同:強迫交易一般還有一定的交易內容,如洗發(fā)水、開出租車、在車站強拉客人洗臉。東西雖然差點、價格雖然高點,畢竟有一定的交易形式和內容。敲詐勒索則是沒有交易形式和內容,或者雖有交易形式,但是缺乏合理的內容。比如,拉人來洗臉,收個三五元塊錢,還能算是有“交易”。如果拉人來洗一次臉,要收幾千幾萬元,大概就不能算交易了,應屬于敲詐勒索。
    最近有一個司法解釋,適當注意一下。
    這個罪不常見。
    但是中介組織的業(yè)務往往和律師業(yè)務有關系,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其中特別提到,如果中介組織人員收受他人財物,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是加重情節(jié)。不定數(shù)罪,也不成立受賄罪。
    【習題及分析】
    1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構成合同詐騙罪。下列哪種行為符合上述條件,構成合同詐騙罪?(1998')
    A 某甲未經盧某同意即用盧某名義簽訂合同;B 某乙為取得對方當事人的信任,要求自己在審計事務所工作的同學楊某為自己出具一份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C 某丙在簽訂合同后,攜帶對方當事人的2000元定金逃匿;D某丁借用其他單位的公章和合同文本簽訂合同。
    解答:D.合同詐騙罪的認定。直接對照刑法第224條規(guī)定“對號入座”即可。
    2 下列哪些行為情節(jié)嚴重的構成非法經營罪?(1997')
    A 未經國家煙草專賣局批準,經營香煙的;B 未經國家鹽業(yè)主管部門許可,經營食用鹽的;C 對所經營的商品進行虛假宣傳的;D 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竟爭對手商業(yè)信譽的。
    解答:A、B.非法經營罪行為類型。參見刑法第225條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