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由于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國內專家報告B超的檢出率為92.7%,特異性為94.8%,假陽性率為5.2%,準確性明顯高于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地顯示息肉病變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和局部膽囊的變化,既簡便又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準確,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檢查膽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較敏感,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樣膽囊息肉樣病變,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手術的腫瘤性病變。
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 要根據(jù)息肉大小,良性和惡性等不同,給予手術治療。
(1)膽固醇息肉:大多數(shù)人無癥狀,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3~6個月予以B超隨訪,一旦出現(xiàn)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可行經(jīng)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10mm(82%),并以多發(fā)性為主(75%),外觀呈桑椹狀,蒂細如線,質脆易落,很容易摘除。如膽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
(2)良性非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包括腺瘤與腺肌瘤病、炎癥性息肉及腺瘤樣增生罕見的間葉組織腫瘤等。其中炎癥性息肉雖無惡變報道,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膽囊炎癥,且多有臨床癥狀,其余類型則均有惡變可能,因此一經(jīng)查實應及時手術切除同時做病理切片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膽囊息肉樣病變易發(fā)生腫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6個方面:①單發(fā);②直徑>10mm;③廣基或蒂粗大;④病變增長;⑤年齡>50歲;⑥合并膽石。但有專家強調,對直徑<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須定期隨訪。對膽囊息肉樣病變可采用3種不同的膽囊切除術:即在膽囊周圍結締組織中剝離的單純膽囊的除術、切除全部膽囊結締組織的全厚膽囊切除術及加做膽囊床部分肝組織切除的擴大膽囊切除術,根據(jù)術前判斷膽囊息肉性質加以選擇。就癌腫而言,直徑<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經(jīng)膜腔鏡膽囊切除行全厚膽囊切除,若術后病理證實已浸潤至漿膜層下,則可行二次探查術。但若直徑>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可直接開腹行擴大膽囊切除術,甚至要做廣泛淋巴結清掃。
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 要根據(jù)息肉大小,良性和惡性等不同,給予手術治療。
(1)膽固醇息肉:大多數(shù)人無癥狀,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3~6個月予以B超隨訪,一旦出現(xiàn)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可行經(jīng)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10mm(82%),并以多發(fā)性為主(75%),外觀呈桑椹狀,蒂細如線,質脆易落,很容易摘除。如膽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
(2)良性非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包括腺瘤與腺肌瘤病、炎癥性息肉及腺瘤樣增生罕見的間葉組織腫瘤等。其中炎癥性息肉雖無惡變報道,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膽囊炎癥,且多有臨床癥狀,其余類型則均有惡變可能,因此一經(jīng)查實應及時手術切除同時做病理切片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膽囊息肉樣病變易發(fā)生腫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6個方面:①單發(fā);②直徑>10mm;③廣基或蒂粗大;④病變增長;⑤年齡>50歲;⑥合并膽石。但有專家強調,對直徑<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須定期隨訪。對膽囊息肉樣病變可采用3種不同的膽囊切除術:即在膽囊周圍結締組織中剝離的單純膽囊的除術、切除全部膽囊結締組織的全厚膽囊切除術及加做膽囊床部分肝組織切除的擴大膽囊切除術,根據(jù)術前判斷膽囊息肉性質加以選擇。就癌腫而言,直徑<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經(jīng)膜腔鏡膽囊切除行全厚膽囊切除,若術后病理證實已浸潤至漿膜層下,則可行二次探查術。但若直徑>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可直接開腹行擴大膽囊切除術,甚至要做廣泛淋巴結清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