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吉林省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考試大綱

字號:

2009年吉林省各級機關考試錄用公務員
    筆 試 考 試 大 綱
    一、考試等級及科目
    2009年吉林省各級機關錄用公務員考試采取分級考試的形式進行。報考省直、市州直機關(含長春市所轄區(qū))的考試等級為甲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甲)、《綜合知識》(甲)和《申論》(甲)。報考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的考試等級為乙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乙)、《綜合知識》(乙)和《申論》(乙)。其中,報考鄉(xiāng)鎮(zhèn)機關錄用優(yōu)秀村干部職位的考生,只考《申論》和《農(nóng)村工作常識》。此外,報考公安機關的考生,須加試《公安基礎知識》;報考監(jiān)獄勞教單位的考生,須加試《監(jiān)獄專業(yè)知識》或《勞教專業(yè)知識》。
    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應考須知
    主要測察考生從事國家機關工作應具備的基本判斷、思維能力。
    試題結構包括數(shù)量關系、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和資料分析四個部分。全部為四擇一的客觀性試題,考試時限90分鐘,滿分100分。
    《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甲)與《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乙)在題型、題量、難度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一)《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題型介紹
    1、言語理解與表達
    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形式很多,例如:
    題型1:語句表達。主要考查考生對于語氣、詞序、語法結構等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例1、請從給出的四句話中找出沒有語病的一句:
    A.盡管前幾年遇到了許多挫折,但是他一點兒也不灰心
    B.前幾年他不管遇到了許多挫折,但是一點兒也不灰心
    C.前幾年他無論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他也從不灰心
    D.他盡管前幾年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但是他一點兒也不灰心
    解析:B句“不管”是表示排除一切的,因此不能與“許多”搭配,應將“許多”改成“多少”;“了”字多余,應刪去。C句在“困難和挫折 ”前缺少與“無論”(表示排除一切的)相呼應的“多少”一詞,前一個“他”可以刪去。D句開頭的“他”應刪去。只有A句無語病,本題答案是A 。
    例2、請把給出的四句話中表達有歧義的一句找出來。
    A.四川漫畫之崛起,馬丁是功不可沒的
    B.他是從舊社會的苦難中走過來的
    C.寫作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
    D.這個同學誰都看不起
    解析:D句的表達有歧義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這個同學看不起所有的人(“沒有誰他看得起”);另一種理解是這個同學被所有的人看不起(“誰也看不起這個同學”)。本題正確答案是D
    題型2:閱讀理解。閱讀理解著重考察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綜合、分析、理解能力。所給的文字材料較長,主要是對詞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在干擾因素較多的情況下,能比較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
    例題:閱讀下文,回答題后的問題。
    板塊的邊界并不就是海陸的邊界,大部分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作為板塊邊界的活動構造帶,有裂谷、俯沖帶、碰撞帶這三種類型。大洋中綿延數(shù)萬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間就是裂谷。地幔物質從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巖石,并把兩邊的板塊不斷推向兩側,裂谷是洋底的誕生地。某些陸上裂谷(如東非裂谷)可能會產(chǎn)生了新的海洋。與裂谷相反,位于大洋邊緣的海溝是海洋板塊的消亡帶。洋底巖石圈在這里俯沖到大陸巖石圈之下,并潛入軟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邊界兩邊都是陸地,這就成為碰撞帶。隨著碰撞角度的不同,這里或因擠壓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斷層,或者兼而有之。
    板塊構造說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合理引申。大陸的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xiàn)之一。板塊運動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島弧、陸緣山、海溝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①大陸漂移是板塊移動的表現(xiàn)之一,從全文看,這句話是說:
    A.板塊移動是大陸漂移的動力
    B.板塊移動表現(xiàn)為大陸漂移
    C.板塊移動和大陸漂移的本質是相同的
    D.板塊移動造成了大陸漂移
    ②下列判斷與文意相符合的一項是:
    A.板塊運動的形式有三種:碰撞、俯沖和裂谷
    B.板塊邊界的碰撞或俯沖,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與陸地的交接處
    D.碰撞帶和俯沖帶位于大洋邊緣或陸地之上
    解答:題①的答案是D; 題②的答案是B。
    2、數(shù)量關系
    這種題型重點考查考生基于數(shù)字表征的基本思維能力。數(shù)量關系題目形式很多,例如:
    題型1:數(shù)字推理。給你一個數(shù)列,但其中缺少一項,要求你仔細觀察這個數(shù)列各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規(guī)律,然后從四個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你認為最合適、合理的一個,來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shù)列的排列規(guī)律。
    例題:2 9 16 23 30 ( )
    A.35 B.37 C.39 D.41
    解答:這一數(shù)列的排列規(guī)律是前一個數(shù)加7等于后一個數(shù),故空缺項應為37。正確答案為B。
    題型2:數(shù)學運算。主要考察解決四則運算問題的能力。在這種題型中,每道試題中呈現(xiàn)一道算術式子,或者是表述數(shù)字關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應考者迅速、準確地計算出答案。
    例題:22×32×42×52的值為
    A.1440 B.5640 C.14400 D.16200
    解答:這是一道典型的乘法運算的題,答案為C。
    3、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是考察應考者推理判斷能力的一種測驗形式,題目形式和種類都很豐富,例如:
    題型1:圖形推理。這種題型考察考生基于符號表征的基本思維能力,要求考生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擇最符合規(guī)律的一個,替代題干中的問號,使圖形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
    例題:
    解答:正確答案為B。因為只有B能使兩套圖形具有相似性,僅僅元素不同,一個是實的曲線,一個是虛的直線,但兩組圖形中元素的排列規(guī)律完全相同。
    題型2:邏輯推理。這種題型考察考生基于文字表征的基本思維能力,這些基本邏輯思維能力可能包含演繹思維、歸納思維、類比思維等。在每道題中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據(jù)這段陳述,選擇一個備選答案。正確的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應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即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例1:彭平是一個計算機編程專家,姚欣是一位數(shù)學家。其實,所有的計算編程專家都是數(shù)學家。我們知道,今天國內(nèi)大多數(shù)綜合性大學都在培養(yǎng)著計算機編程專家。據(jù)此,我們可以認為:
    A.彭平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yǎng)的
    B.大多數(shù)計算機編程專家是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yǎng)的
    C.姚欣并不是畢業(yè)于綜合性大學
    D.有些數(shù)學家是計算機編程專家
    解答:觀察A、B、C、D四個選項,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結論D是由陳述“所有的計算機編程專家都是數(shù)學家”直接推出來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設和補充而得出的結論,因此,D是正確答案。
    例2: 報紙:《南方周末》
    正確選項為( )。
    A.茶:鐵觀音 B.汗水:水
    C.樹:樹葉 D.奶茶:咖啡
    解答:正確答案為A。報紙與《南方周末》是屬種關系,四個選項中茶與鐵觀音和汗水與水也是屬種關系,但汗水與水的次序顛倒了,不能選。因此,正確答案為A。
    題型3:定義判斷。運用標準進行判斷,是公務員一項基本的職位要求。在每一個問題中,先給考生一個或多個概念或規(guī)則性的定義,然后再給一組事物或行為的例子,要求考生從中選出最為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典型事物或行為。這里假設給定的概念或規(guī)則性的定義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
    例題:
    健康:指一個人智力正常,行為合乎情理,能夠適應正常工作、社會交往或者學習,能夠抵御一般疾病。根據(jù)健康的定義,下列屬于健康的是:
    A. 大學教授老李,雖然五十多歲但工作起來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 張嬸十九歲的兒子肖聰,讀書十一年還是小學二年級水平,但是從小到大沒生過什么大病,體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 小胡碩士畢業(yè)后,工作表現(xiàn)一直很優(yōu)秀。自一次事故后,當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會精神失常
    D. 小劉身體很好,工作非常努力,孝敬父母,但是很多同事說他古怪,不愿與其交往
    解答:此題的正確答案為A。
    題型4:事件排序。每道題在特定或非特定條件下,給出五個事件,每個事件是以簡短語句表述的,接著給出表示事件的四種假定發(fā)生順序的四個數(shù)字序列,請選擇其中最合乎邏輯的一種事件順序。
    例題:
    (1)收集書籍 (2)購買材料
    (3)打造書架 (4)雇用木工
    (5)排列書籍
    A.4-3-1-2-5 B.1-4-2-3-5
    C.4-3-2-1-5 D.3-2-1-4-5
    解答:此題的正確答案為B。收集書籍(1)-雇用木工(4) -購買材料(2) -打造書架(3) -排列書籍(5),這一順序相對于其他順序而言最為合理。
    題型5:常識經(jīng)驗判斷。常識經(jīng)驗判斷部分主要考查考生依據(jù)基本常識和基本經(jīng)驗,對常見現(xiàn)象或事物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某一現(xiàn)象發(fā)生、引起的后果進行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例題:
    軍事用的子彈,其頭部一般都灌上鉛,其主要原因是:
    A.鉛的比重大,子彈頭灌鉛是為了打得更遠
    B.灌鉛比灌鐵、銅等其它金屬在工藝上要簡單
    C.灌鉛的生產(chǎn)成本低
    D.鉛有毒性,使子彈的殺傷力增加
    正確答案是A。
    4、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試題著重考察考生對文字、圖形、表格三種形式的統(tǒng)計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與加工的能力。針對一段資料一般有1~5個問題,考生需要根據(jù)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推理、計算,才能從問題后面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符合題意的答案。
    例題:根據(jù)下表,回答①--②題:
    博物館四個入口處自動計數(shù)器的讀數(shù)
     自動計數(shù)器在不同時間的讀數(shù)(人數(shù))
    入口(時間) 7:00 8:00 9:00 10:00 11:00
    1 7111 7905 8342 8451 8485
    2 8432 9013 9152 9237 9306
    3 5555 5921 5989 6143 6233
    4 954 1063 1121 1242 1299
    ① 從早上7:00到11:00通過入口1進入博物館的參觀人數(shù)是:
    A.580 B.94 C.1374 D.1594
    ② 在早上7:00到8:00之間,通過人數(shù)最多的入口是:
    A.1 B.2 C.3 D.4
    解答:題①應為8485-7111=1374,答案是C;
    題②比較兩數(shù)之間的差,差值的是入口1的兩個數(shù),故答案是A。
    (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的作答要求及施測程序
    1、《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作答要求
    務必攜帶的文具有:簽字筆或鋼筆、2B鉛筆、小刀和橡皮。
    《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要求考生必須用2B鉛筆在機讀答題卡上作答,作答在題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無效。
    2、施測須知
    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試題全部為選擇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忌喿x試題本上的試題,然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的題號下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詳見示例),不得在試題本上做任何記號。
    3、施測方法簡述
    測驗開始后,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監(jiān)考人員向考生宣布考場要求。
    (2)監(jiān)考人員發(fā)給每位考生一頁答題卡,給考生約兩分鐘時間按規(guī)定要求在答題卡上填涂自己的姓名和考號。
    (3)監(jiān)考人員發(fā)給每位考生一個試題本。先給考生兩分鐘時間閱讀題本第一頁上的內(nèi)容。第一頁上的內(nèi)容是“考試注意事項”,考生應該仔細閱讀每一項要求并遵照去做。
    (4)共給考生90分鐘的做答時間,每一部分試題都標出了參考時限,以幫助考生分配好答題時間。在試題中可能有一些是很容易的,但任何人都很難答對所有的題目。因此考生不要在一道題上思考太久,遇到不會作答的題目,可先跳過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題目后,如果有時間,再去思考。否則,考生可能沒有時間去答后面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對考生來說可能更容易些。所有試題答錯不倒扣分。
    (5)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考生應立即放下筆,將試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上,然后離開考場。若發(fā)現(xiàn)考生帶走了試題本或有抄錄試題現(xiàn)象,將取消其考試資格。
    4、答題卡填涂方法
    由于《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是通過光電閱讀機和計算機來閱讀評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細地按規(guī)定要求在答題卡上填涂好個人信息(姓名、考號及報考部門)和所選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鋼筆、圓珠筆或簽字筆在姓名、報考部門欄填好本人姓名和報考部門,并在準考證號一欄的8個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準考證號(8位數(shù))。
    (2)對應準考證號的每位數(shù),用2B鉛筆將“準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涂黑,答題時,則用2B鉛筆將各題的所選項(其它項不得作任何記號)涂黑。黑度以蓋住框內(nèi)字母為準,不要涂到框外。
    (3)不要用鋼筆、圓珠筆、簽字筆等涂選項。
    (4)修改時要用橡皮徹底擦凈。必須保持答題卡整潔,不得做任何其它記號。
    (5)不得折疊答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