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仲裁委員會仲裁案件規(guī)程

字號:

章節(jié) 條款 內容
    第一章 立案
    第一條 為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審理仲裁案件,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國務院辦公廳國辦發(fā)(1996)22號《關于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和《天津仲裁委員會仲裁暫行規(guī)則》(以下簡稱《仲裁暫行規(guī)則》)制定本規(guī)程。
    第二條 天津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本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審查立案。主要審查下列事項:
    (一)審查當事人仲裁協(xié)議
    當事人仲裁協(xié)議的形式可有以下幾種:
    1.合同中有仲裁條款的(合同中,除仲裁條款以外的變更、解除或者終止,以及合同被確認無效,不影響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
    2.糾紛發(fā)生前或者糾紛發(fā)生后達成仲裁協(xié)議的。
    仲裁協(xié)議的內容應寫明下列事項:
    ①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②法律規(guī)定仲裁范圍的仲裁事項;
    ③選定本委員會進行仲裁的。根據(jù)國務院國辦發(fā)(1996)22號文件精神,以下情況屬于選定本委員會仲裁;
    (1)仲裁法施行前,本市當事人有仲裁協(xié)議,但未選定仲裁機構的;
    (2)仲裁法施行當事人在仲裁協(xié)議中,選定或者按照當時國家有關仲裁的規(guī)定由本市各級仲裁機構仲裁的;
    (3)當事人雙方選定本委員會仲裁的;
    下列仲裁協(xié)議無效,不予立案:
    1.屬于仲裁法第三條規(guī)定的;
    2.仲裁法施行后,仲裁協(xié)議中未選定仲裁委員會的;
    3.仲裁協(xié)議明確選定外地仲裁委員會的;
    4.仲裁協(xié)議中既選了仲裁又選擇了訴訟的;
    5.當事人沒有簽訂仲裁協(xié)議的。
    對以上1、3項情況,應告知來訪人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起訴或申請仲裁。對2、4項情況,應告知來訪人與對方按照仲裁法有關規(guī)定簽訂協(xié)議,如仲裁協(xié)議選定本委員會的再來申請仲裁。
    (二)審查仲裁申請書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向本委員會遞交仲裁申請書。申請人有兩個以上的,可以共同或分別遞交仲裁申請書。
    仲裁申請書應寫明以下內容:
    1.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是法人的,應寫明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郵編、電話、電傳與傳真;如系公民,應寫明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工作單位、住址:
    2.申請仲裁所依據(jù)的仲裁協(xié)議;
    3.仲裁請求和爭議的事實及理由;
    4.證據(jù)和證據(jù)來源;
    5.申請日期。
    仲裁申請書應由申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簽名、蓋章。如系代理人代為申請,應審查申請人授權委托書中是否有代為申請事項,并由申請代理人簽名、蓋章。
    (三)審查申請人主體資格
    (1)申請人是法人的,應提交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fā)的《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非經(jīng)營性質的法人應提交有關部門批準成立的文件。
    (2)申請人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的,應提交營業(yè)執(zhí)照或其上級主管單位授權書。
    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chǎn),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
    ①依法登記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的和私營獨立企業(yè)、合伙組織;
    ②依法登記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的合伙型聯(lián)營企業(yè);
    ③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yè)執(zhí)照的中外合作經(jīng)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
    ④經(jīng)民政部門核準登記領取社會團體登記證的社會團體;
    ⑤法人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的分支機構;
    ⑥中國人民銀行、各專業(yè)銀行及合法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
    ⑧經(jīng)核準登記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辦企業(yè);
    ⑨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chǎn),但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
    法人非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或者雖然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yè)執(zhí)照的分支機構,以設立該分支機構的法人為當事人。
    (3)申請人是公民或者個體工商戶的,應提交身份證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起字號的業(yè)主,應以其字號為申請人,同時注明業(yè)主姓名。
    (4)申請人是個人合伙的,應提交合伙協(xié)議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fā)的營業(yè)執(zhí)照。合伙經(jīng)營起字號,應以依法核準登記的字號為申請人,并由合伙負責人為申請代表人;未起字號的個人合伙為共同申請人,如人數(shù)眾多的(超過十人),應推舉申請仲裁代表人,并辦理書面委托手續(xù),該申請人的仲裁行為對全體合伙人發(fā)生法律效力。
    (四)審查申請人與被申請人之間是否有直接利害關系
    申請人必須是仲裁實體法律關系的一方當事人。審查要從確定案由入手,只有確定了案由,明確了本案爭議是哪一具體的法律關系,才能審查申請人是否在本案中有直接利害關系。
    被申請人應與申請人有權利義務關系,并簽有仲裁協(xié)議。所謂權利義務關系,是指被申請人必須是請求仲裁實體法律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審查時,主要看申請人提供的證據(jù)。
    第三條 審查立案時幾個問題的處理:
    (一)對申請人提出的已超過法定仲裁時效的仲裁申請,應向申請人問明情況,如申請人有時效中斷證據(jù)的,應提供證據(jù);不能提供時效中斷證據(jù),申請人堅持申請仲裁的,應予受理。
    (二)對申請人請求被申請人履行尚未到期義務的,應告知申請人在對方履行義務的限期過后,方能提請仲裁。
    (三)對申請人不具備仲裁申請資格的,例如代理人以自己名義提出仲裁申請,應告知由其被代理人作為申請人提出仲裁申請。
    (四)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爭議的事實涉及第三人應參加仲裁的,應由申請人、被申請人與第三人共同簽訂仲裁協(xié)議,第三人沒有仲裁協(xié)議的,立案時不應將第三人列為當事人。
    (五)申請人或被申請人提交的材料,如果是復印件的,應與原件核對無誤后,加蓋與原件核對無誤印章。
    第四條 不得以下列理由拒絕受理:
    (一)申請人請求仲裁的理由,不能提供充分證據(jù)的;
    (二)超過法定仲裁時效的;
    (三)被申請人暫時沒有償還能力的;
    (四)爭議的事項疑難復雜,仲裁有難度的。
    第五條 對確屬本委員會不具有管轄權不應受理的,五日內應向申請人發(fā)出不受理通知書,并說明理由,將仲裁申請書及所提交的附件退回。
    第六條 本委員會對申請人的仲裁申請書及其附件(應有證據(jù)明細表,注明證據(jù)名稱、件數(shù))經(jīng)過審查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予受理,并通知申請人在五日內預交仲裁費,申請人辦理交費手續(xù)后,予以立案;申請人未申請緩交,逾期不辦理預交仲裁費的,不予立案。申請人提交仲裁申請書及其附件除向本委員會提供一份外,還應當按照對方當事人人數(shù)和仲裁庭的仲裁員人數(shù),具備副本。
    本委員會對申請人的仲裁申請書及其附件,經(jīng)過審查,認為手續(xù)不完備的,應告知申請人予以完備,待符合要求后,按本條上款程序予以立案。
    第七條 本委員會已立案受理的仲裁申請,應向申請人發(fā)出“仲裁受理通知書”,向被申請人發(fā)出仲裁答辯通知書,并將申請人的仲裁申請書及其附件送達給被申請人,同時向申請人、被申請人發(fā)送本委員會仲裁暫行規(guī)則、仲裁員名冊,及“選定仲裁庭、指定仲裁員通知書”,連同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書一并發(fā)送給當事人。
    第八條 被申請人在收到答辯通知書后,應于十五日內提出答辯,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進行。
    被申請人提出反請求的,應按仲裁申請書相同的份數(shù)提交反請求書,并預交仲裁費,辦理交費手續(xù)后,應即將反請求書送達給申請人;被申請人未申請緩交而又不預交仲裁費的,反請求不成立。
    第九條 申請人、被申請人均可委托代理人辦理有關仲裁事項;接受委托的的仲裁代理人,應向本委員會提交授權委托書。
    第十條 申請人申請財產(chǎn)保全的,本委員會將當事人的申請?zhí)峤槐簧暾埲俗∷诨蚱湄敭a(chǎn)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申請人申請證據(jù)保全的,本委員會應將申請人的證據(jù)保全申請書提交證據(jù)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第十一條 立案建檔
    (一)由接待室填寫受理案件登記表,并附仲裁申請書等材料,報主要負責人審批。
    (二)建立檔案。在卷宗首頁寫明案件字號、立案日期、案由、申請人、被申請人名稱。
    在履行立案手續(xù)后,應指定本委員會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管理仲裁的程序并擔任記錄。
    第二章 組織仲裁庭 第十二條 申請人、被申請人在接到本委員會“選定仲裁庭、指定仲裁員通知書”后,在限期內未選定也未委托本委員會主任指定仲裁庭和仲裁員的,由本委員會主任決定仲裁庭和指定仲裁員。
    第十三條 獨任仲裁庭的組成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一)申請人與被申請人選定同一仲裁員的;
    (二)申請人與被申請人約定由本委員會主任指定獨任仲裁員的;
    (三)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員未明確要求本委員會主任指定獨任仲裁員,但均要求由本委員會主任指定仲裁員,對案情簡單,雙方爭議不大,且標的數(shù)額在三十萬元以下的,也可以確定獨任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員仲裁。
    第十四條 雙方當事人約定三名裁員組成仲裁庭,應按《仲裁暫行規(guī)則》第二十五條一款辦理。
    第十五條 仲裁案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申請人、被申請人時,申請人之間或被申請人之間應協(xié)商在仲裁員名冊中共同選定或共同委托本委員會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如逾期末能選定或委托本委員會主任指定的,則由本委員會主任指定。
    第十六條 當事人選定或委托本委員會主任指定仲裁員后,應由本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與該仲裁員后,應由本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與該仲裁員聯(lián)系,確定其是事能接辦此案,如因病、因公無暇,或者有《仲裁暫行規(guī)則》第二十九條情況需請求回避的,應在七日內通知當事人重新選定或委托本委員會主任另行指定。
    第十七條 仲裁庭確定后,本委員會應向仲裁員及當事人發(fā)出組庭通知書,同時通知他們與本委員會的聯(lián)系辦法。
    第十八條 當事人對確定參與仲裁庭的仲裁員的公正性產(chǎn)生懷疑時,應在第一次開庭前以書面提出理由請求回避,并舉證;如果要求回避的理由,發(fā)生在或得知在第一次開庭審理之后,可以在最后一次開庭終結之前以書面形式提出,并舉證。
    第十九條 仲裁員是否回避,由本委員會主任作出決定;對本委員會主任擔任仲裁員的是否回避,由本委員會主任會議作出決定。
    第二十條 仲裁員在接受組庭后,應保證正常參與仲裁工作時間,如因回避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職責時,應按照原選定或指定該裁員的程序,選定或指定替代的仲裁員。
    替代的仲裁員選定或指定后,以前所進行的審理是否需重新進行,由仲裁庭決定。
    第三章 審 理
    第二十一條 組織伸裁庭成員閱卷。步驟如下:
    (一)仲裁庭成員分別閱卷。由指定參與本案記錄的工作人員將當事人的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附件分別送仲裁庭成員或請他們到本委員會閱卷。仲裁員在接到材料后,應在七日內寫出閱卷筆錄,扼要摘記申請人的申請理由,被申請人的答辯內容,分析本案爭執(zhí)焦點,仲裁庭應審明的事項,當事人是否需補充證據(jù)等。
    (二)仲裁庭成員集體研究。在分別閱卷的基礎上,由首席仲裁員在接到材料后十日內通知記錄員仲裁成員共同研究,確定如下事項:
    1.審查當事人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
    2.確認當事人主體資格;
    3.審查當事人爭執(zhí)焦點以及提供的證據(jù)是否真實,對證人證言應審查證言來源,證言所證明的事實必須是證人親身經(jīng)歷或親眼所見,或直接經(jīng)辦;對物證應審查是否原物;對書證應審查真?zhèn)?,對當事人提交的復印件是否與原件核對無誤等,并確定開庭前當事人是否應進一步提供證據(jù),或者組織當事人核對證據(jù);
    4.被申請人是否提出反請求,如有反請求,應審查其反請求是否屬于仲裁協(xié)議事項,如超出仲裁協(xié)議事項,反請求不能成立;如雙方達成仲裁協(xié)議,可另行立案,合并審理;
    5.如開庭前當事人請求或仲裁庭認為應由專門機構進行鑒定的事項,應由當事人約定鑒定單位或由仲裁庭確定鑒定單位。并由申請鑒定的當事人預交鑒定費后,向鑒定單位發(fā)出委托鑒定書。如需組織現(xiàn)場鑒定的,應與鑒定單位確定時間、地點、通知當事人到場,在仲裁主持下進行鑒定;
    6.確定仲裁庭第一次開庭日期;
    7.確定庭審調查的重點,應查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及仲裁庭成員發(fā)問分工,并根據(jù)分工各自擬定發(fā)問提綱;
    8.由記錄員在集體研究前分別征詢當事人是否要求公開審理,在仲裁庭集體研究時一并確定;
    9.確定需要質證的證據(jù)和準備好宣讀的法律、法規(guī)的文本。
    記錄員應將仲裁庭研究確定的事項逐項記錄。
    第二十二條 獨任仲裁庭的仲裁員在接到材料后,應在七日內閱畢材料,寫出閱卷筆錄和開庭審問提綱,并與記錄員取得聯(lián)系,確定應進行的工作和第一次開庭日期。
    第二十三條 發(fā)布開庭通知
    應在開庭十日前向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發(fā)出開庭通知書,寫明案由、開庭時間。對必須出庭的證人、鑒定人應寫明請其出庭的事項及應到達的時間、地點。郵寄送達的,應用雙掛號或特快專遞送達。
    雙方當事人一致要求公開審理的,應在開庭三日前在本委員會門前公布當事人名稱、案由、開庭的時間、地點。參加旁聽的群眾應持身份證或單位介紹信領取旁聽證。
    第二十四條 仲裁庭成員入庭前的幾項工作:
    (一)記錄員準備好錄音或錄像設備;
    (二)由記錄員清點到庭的當事人并由當事人在《出庭簽到表》上簽到。了解出庭的證人及鑒定人等是否到達,并安排好證人和鑒定人在休息室等候出庭;
    (三)對公開審理的,由記錄員向旁聽群眾宣布仲裁庭紀律:不得大聲喧嘩;不得隨意走動;未經(jīng)準許不得錄音、錄像;不準隨意發(fā)言。
    第二十五條 仲裁庭成員入庭;通知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到庭。
    第二十六條 審理開始。由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宣布以下事項:
    (一)宣布開庭;
    (二)宣布當事人名稱和案由;
    (三)宣布本委員會受理該案的依據(jù);
    (四)宣布仲裁庭組成人員姓名,及出庭記錄員姓名;
    (五)宣布鑒定人單位;
    (六)告知當事人仲裁中的權利和義務(印有書面資料);
    (七)詢問當事人對仲裁庭組成人員和出庭記錄員、鑒定人員等是否要求回避。
    對要求回避的,應由首席仲裁員宣布休庭,由要求回避的當事人提供證據(jù),并寫出書面申請,報本委員會主任審批。
    第二十七條 庭審調查。庭審查是審理案件的關鍵階段,由首席(獨任)仲裁員主持,仲裁庭成員應密切配合,突出重點,圍繞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注重核實證據(jù)。發(fā)問時應客觀公正,具體明確,語言規(guī)范、文明,不帶傾向性。
    庭審調查開始,由首席(獨任)仲裁員告知當事人:
    ①對自己的主張應提供證據(jù),沒有證據(jù),對方又不承認的,其主張不能成立;反駁對方的主張,應當說明理由并提供證據(jù),否則反駁不能成立;
    ②在審理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案件公正裁決的證據(jù)或者提供偽證,導致案件被依法撤銷,該當事人應承擔相應責任;
    ③當事人應相互尊重,發(fā)言需經(jīng)仲裁庭許可,不要打斷對方發(fā)言,不使用不文明語言,不互相攻擊。庭審調查順序:
    (一)當事人陳述。仲裁庭調查開始,首先讓當事人陳述,順序是申請人、被申請人、第三人。陳述的內容應包括:仲裁的事實和理由,提出仲裁請求及證據(jù)等。在當事人陳述后,仲裁庭成員應徇問其未陳述清楚的問題。通過當事人的陳述,基本查清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終止等案件事實;使雙方爭議的焦點進一步明朗化,在此基礎上明確哪些事實需用證據(jù)核實。仲裁庭要耐心聽取當事人陳述,并引導當事人始終圍繞案件事實進行陳述,防止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沖突,激化矛盾。
    (二)質證。仲裁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jù),均應在庭審調查階段經(jīng)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否則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jù)。案情復雜的。可按事實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或分若干單元進行質證。
    1.質證順序:
    ①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jù),經(jīng)仲裁庭審查后,交對方當事人辨認,并發(fā)表意見,對方認可的,交還仲裁庭,記錄在卷;
    ②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的,應說明理由,并提出反證;
    ③對提交反證的,應交另一方當事人辯認,互相質證后,直到無證據(jù)可反駁或認可為止。
    2.仲裁庭調查需要證人出庭作證時,首先應告知證人的權利和義務。證人作證時應用明確、肯定或否定的語言回答問題,否則不能作為證據(jù)使用。如有兩個以上證人出庭作證,應分別詢問,如是證人之間就同一事實證明不一致時,可以同時出庭質問,辨明真?zhèn)巍?BR>    3.對不能到庭作證的證人,可當庭宣讀證人證言,并與當事人質證。
    4.出示書證、物證或視聽資料。對當事人提供或仲裁庭收集的書證、物證或視聽資料,應在開庭時出示,并征詢當事人對證據(jù)的意見。
    5.宣讀鑒定結論。對涉及到專業(yè)性或技術性的案件,開庭前委托鑒定的,應由鑒定人當庭宣讀鑒定結論,并回答當事人提出的問題,對鑒定結果是否采納由仲裁庭決定。
    6.宣讀勘驗筆錄。對需要勘驗現(xiàn)場的案件,開庭前應組織勘驗,開庭時,應做為證據(jù)宣讀勘驗筆錄。
    當事人在庭審中可以提出新的證據(jù),并可以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勘驗,是否準許,由仲裁庭決定。
    第二十八條 仲裁庭確認證據(jù)的規(guī)則:
    (一)一方提供證據(jù),對方認可,可以確認;
    (二)一方提供證據(jù),對方不認可,但又不反駁的,可以確認;
    (三)一方提供證據(jù),對方不認可,但舉不出相反證據(jù),或雖提供反證,但不能抵消原證據(jù)的,應確認原證據(jù);
    (四)一方提供證據(jù),對方不認可,提出的證據(jù)足以抵消原證據(jù)的,應確認反證;
    (五)當庭難以確認的證據(jù),應留待評議時研究是否確認。
    對確認的證據(jù),應記錄在卷。
    庭審中,申請人增加仲裁請求或被申請人提出反請求的,其內容必須是仲裁協(xié)議范圍內的。如超出仲裁協(xié)議,應由事人達成補充仲裁協(xié)議,否則,仲裁庭不能審理。
    第二十九條 庭審調查結束前,由首席仲裁由首席仲裁員視情況決定是否暫時休庭,仲裁庭臨時評議以下事項:
    ①本案審理的事實是否已清楚;
    ②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哪些還存在分歧;
    ③未取得一致的問題,哪方提供的證據(jù)充分;
    ④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決定是否繼續(xù)舉證;
    ⑤根據(jù)情況,決定可否結束庭審調查。
    臨時評議后,繼續(xù)開庭。如當事人因提供新的證據(jù)、增加仲裁請求或提出反請求等而延期審理的,一般應當準許,但應合理限定當事人舉證期限。如期舉證的,應確定再次開庭日期;逾期的,亦應確定再次開庭日期,進行辯論。
    第三十條 仲裁庭辯論
    仲裁庭辯論是指在庭審調查事實的基礎上,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各自的責任和適用法律等提出自己的主張。是開庭審理的必經(jīng)程序,也是當事人行使辯論權的重要階段。辯論開始前,由首席仲裁員提示雙方當事人不要重復事實,辯論的重點應著重在責任的分析和運用法律上。
    仲裁庭辯論依以下順序進行:
    (一)申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發(fā)言;
    (二)被申請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發(fā)言;
    (三)第三人及其仲裁代理人發(fā)言;
    (四)互相辯論。
    仲裁庭主持辯論時須注意,辯論應圍繞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責任是否分明以及如何適用法律等進行。防止當事人互相進行人身攻擊,如有侮辱、漫罵、諷刺、挖苦語言的,仲裁庭應及時制止并予以警告。如在辯論中當事人又提出新的事實或仲裁認為庭審調查時尚未查清的,應終止辯論程序,恢復庭審調查程序。待查清案件事實后,再恢復辯論程序。如果案件事實在庭審中暫時不能查清,應宣布休庭,待當事人舉證或仲裁庭獲取證據(jù)后,再繼續(xù)開庭。待事實查清后,再恢復辯論階段。
    仲裁庭辯論時還須注意辯論是當事人間的辯論,仲裁庭應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辯論理由和主張,引導辯論向縱深發(fā)展,不得參與辯論或支持一方當事人的辯論理由,以保持公正。
    雙方經(jīng)過幾輪辯論后,如果沒有新的辯論意見,首席仲裁員或獨任仲裁員應宣布終止辯論,并按照申請人、被申請人、第三人的順序征詢雙方當事人的最后意見,終結辯論程序。
    第三十一條 調解或裁決。仲裁庭辯論后,應當依法結案,結案方式可以調解,如調解不成的應作出裁決。
    經(jīng)過庭審調查、辯論后,仲裁庭認為案件事實已經(jīng)查明,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況,有調解可能的,應盡量促成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xié)議。在調解前,由首席仲裁員征詢雙方當事人意見,如一方不愿調解的,不有調解;如雙方都有調解愿望,通過協(xié)商達成調解的,既可以由當事人寫出和解書,再由仲裁庭制作調解書,也可以徑由仲裁庭制作調解書。
    如果雙方愿意調解,但又差距很大,經(jīng)過工作各自堅持已見、互不讓步的,仲裁庭不要強求調解,應宣布閉庭,請當事人聽候裁決。并由首席仲裁員征詢雙方當事人對裁決是否要求寫明爭議事實和責任。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jù)和解協(xié)議作出調解書或裁決書,雙方當事人也可撤回仲裁申請。在仲裁庭組庭前撤回申請的,由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在仲裁庭組成后撤回申請的,由仲裁庭作出決定。
    裁決書送達前,申請人撤回仲裁申請,或者被申請人撤回反請求的,應當準予。如申請人撤回仲裁申請,被申請人有反請求的,應繼續(xù)審理被申請人的反請求。
    準予申請人、被申請人撤回仲裁請求或反請求的,應制作撤銷仲裁案件決定書,已組成仲裁庭的,由仲裁庭成員簽字,交仲裁委員會打印。
    第三十三條 開庭審理時,仲裁庭應作庭審筆錄或錄音。仲裁庭認為必要時,可以作出庭審要點。庭審筆錄或庭審要點,應由當事人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簽字或蓋章。
    第四章 裁 決 第三十四條 仲裁庭應在組庭后四個月內詐出裁決。對疑難案件在仲裁庭要求下,經(jīng)本委員會主任批準,可以適當延長。
    第三十五條 雙方當事人均要求不開庭審理的案件,仲裁庭在審查當事人提供證據(jù)后,認為事實清楚的,可徑行裁決;認為事實不清楚的,應通知當事人補充證據(jù),待案件事實清楚后再行裁決。
    第三十六條 申請人經(jīng)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jīng)仲裁庭允許中途退庭的,按撤銷仲裁處理;被申請人有反請求的,應缺席裁決。
    第三十七條 被申請人經(jīng)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jīng)仲裁允許中途退庭的,應缺席裁決。
    第三十八條 仲裁庭對缺席裁決的案件,應堅持法定的仲裁程序,不因一方當事人缺席而省略法定仲裁程序。
    第三十九條 除獨任仲裁庭處,裁決步驟如下:
    (一)仲裁庭評議。由首席仲裁員組織仲裁庭對案件進行評議。評議時,各仲裁員就案件事實的認定和裁決所適用的法律發(fā)表意見。裁決應按多數(shù)仲裁員意見作出,少數(shù)仲裁員意見應如實記入評議筆錄。仲裁庭為能形成多數(shù)意見時,應按首席仲裁意見作出裁決。
    仲裁庭對專門性或疑難問題需要咨詢的,應向本委員會提出申請,經(jīng)本委員會主任批準,由本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咨詢,咨詢意見是否采納,由仲裁庭決定。
    (二)制作裁決書
    仲裁庭對案件評議后,由首席仲裁員或首席仲裁員指定的仲裁員草擬仲裁裁決書。裁決書一般應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對庭審中沒有認定的證據(jù),而在裁決書中作為認定事實根據(jù)的證據(jù),應在裁決書中寫明認定的理由)、裁決適用的法律、裁決結果(有執(zhí)行事項的,應寫明協(xié)議的具體日期和數(shù)額)、仲裁費用的負擔、裁決的日期。當事人協(xié)議要求不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以及按照當事人和解協(xié)議內容作出裁決的,可以不寫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
    第四十條 仲裁庭制作裁決書草案后,應將該草案提交本委員會,在不影響仲裁庭獨立裁決的情況下,本委員會可以就裁決書的文字和形式等問題提請仲裁庭注意。
    除仲裁裁決書依首席仲裁員意見或獨任仲裁員意見作出,仲裁庭多數(shù)仲裁員應署名,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
    仲裁裁決書應加蓋本委員會印章。
    第四十一條 仲裁庭認為必要或應當事人請求經(jīng)仲裁庭同意,可以在仲裁過程中、最終仲裁作出前任何時候,就案件的部分問題作出中間裁決。任何一方不履行中間裁決的,不影響仲裁程序的繼續(xù)進行和對本案作出的最終裁決。
    第四十二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好發(fā)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