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希望
本刊記者
大山深處的教育困境,其實一直是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政府、社會組織及許多個人,都加入到幫助貧困兒童的隊伍中。無數(shù)雙手,正在努力托舉起大山深處的希望。
希望工程20年:將“希望”播撒進大山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我和數(shù)百萬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因希望工程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碑斈暧忻拇笱劬ε?、如今的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蘇明娟這樣說。
由中國青基會發(fā)起于1989年的希望工程,如今已經(jīng)走過了20年的歷程。20年來,希望工程募集捐款53億多元人民幣,資助過300多萬名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生),喚起了社會各界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希望工程,對于山區(qū)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在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誕生地——安徽省金寨縣,團縣委副書記樂緒芹告訴記者,希望工程實施20年來,全縣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3500余萬元,援建希望學校106所,希望網(wǎng)校5所,改善危舊校舍80余處,累計救助各類貧困學生23000余人,籌集下發(fā)圖書60余萬冊、文具40余萬件、電腦等折款160余萬元。
在貴州省,據(jù)貴州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楊震介紹,除了一些本地企業(y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發(fā)達地區(qū)的企業(yè),也一直關(guān)注并幫助貴州的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此外,眾多香港慈善機構(gòu)也給予了貴州山區(qū)教育莫大的支持。希望工程實施20年間,貴州省共接收各界捐款5.5億元,修建了1530所希望小學,占全國希望小學總數(shù)的1/10,共有近17萬學生受益。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痹颇鲜煽h大海鄉(xiāng)武警春蕾希望學校的綜合樓上,貼著這樣幾個鎦金大字。校長肖開祥解釋說,這句話包含這樣一層意思: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幫助,就沒有這所學校。
大海鄉(xiāng)武警春蕾希望學校(鄉(xiāng)中心小學)地處滇東北烏蒙山區(qū)深處,校址海拔3150米,是云南省曲靖市海拔高的學校。從學校的老照片上看,1978年以前,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塊泥土操場,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后來,全國婦聯(lián)、武警部隊等單位籌集了90余萬元資金,幫助學校興建了綜合樓和學生宿舍等,使學校的硬件環(huán)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圖書室、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也在社會各界捐助下建立起來。
大學生支教:
“山再高,水再長,也阻隔不了愛的傳遞”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桃江鄉(xiāng)掌雷村,幾十戶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簇擁著一座四層樓的淡黃色新式建筑,那就是的掌雷小學。
掌雷小學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大學生任麗萍曾在這里支教,并獲得了眾多媒體的關(guān)注,她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著大山中的苗嶺,感動了許多人。
4年前,正在貴州大學讀大二的任麗萍,從報紙上了解到掌雷小學的艱難境況后,毅然申請休學一年,去那里支教。當時的掌雷村完全不通車,車行至桃江鄉(xiāng)后,還要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由于缺老師,任麗萍每個星期要上近30節(jié)課,嗓子疼得厲害,有時晚上作業(yè)還沒改完,就累得趴在桌上睡著了。
任麗萍和掌雷小學的故事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guān)注,并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2005年4月,雷山縣政協(xié)引入香港慈善機構(gòu)捐助的230萬元資金,用于改造翻新包括掌雷小學在內(nèi)的多所農(nóng)村學校。北京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北京新世紀學校也送來了電腦、彩電、DVD和教學用具,并和掌雷小學開展了“手拉手”活動,架起了大山與城市的橋梁。
近20年來,有許多和任麗萍一樣懷抱理想、懷揣愛心的年輕人前往山區(qū)支教,將山里與山外連接起來。
中國海洋大學自2001年開始資助貴州農(nóng)村教育,每年向貴州派遣研究生支教團,至今已向銅仁地區(qū)德江縣民族中學、煎茶中學派出了48名支教志愿者。當?shù)匕傩諡榱烁兄x他們,將其捐資修建的小學、公路、大橋,分別命名為望海小學、“海大路”、“海大橋”。
“山再高,水再長,也阻隔不了愛的傳遞。”重返掌雷小學探望的任麗萍,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助教者:“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大山深處,有一些普通人的名字被人們口口相傳。比如在安徽省金寨縣,周火生這個名字就家喻戶曉。
1995年以來的14年里,周火生,這名江蘇省昆山市的退休教師,為了資助大山里的貧困學生,78次走進金寨縣。他動員昆山市50多個單位、500多名愛心人士,捐助320余萬元,資助4所小學改造危房、新建教學樓。周火生個人捐資達20余萬元。受資助的貧困學生達700人,其中51名考入大學,200名進入高中學習。
從事教學工作40余年的周火生老師退休后不久,就從電視上了解到大別山深處的教育狀況,心里非常不平靜。開始,他用退休工資幫助貧困兒童,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微薄的工資實在難以幫助那么多的孩子。于是,他就想到了募捐。
為了募捐,他自己制作了一面小紅旗,上面寫著“為了希望工程”,插在三輪車上,然后帶上宣傳金寨的小展板,在昆山市廣泛宣傳。慢慢地,被周火生感動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他站到了一起。
在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zhèn)大土村,鄉(xiāng)親們都會尊敬地提起一個外地人的名字——吳磊。
深山里的大土村,是一個擁有80戶人家的苗寨,大土小學臨河而建。1999年,在香港熱心人士的捐助下,大土小學告別了已成危房的老木房,蓋起了兩層的水泥教學樓,擁有了寬敞的水泥操場。然而,沒想到,2009年6月的一個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毀了大土小學的三面圍墻,整個學校陷入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學校一直沒有能力重砌圍墻。
9月26日,貴州省委的一名公務(wù)員吳磊在聽說大土小學的境況后,立即捐出5000元錢,用于學校修葺圍墻,購買國旗和升旗桿。9月30日清晨8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歲生日前夕,大土小學的28名苗族小學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升國旗儀式。
吳磊今年38歲,1998年便開始資助貧困失學兒童。2008年,他創(chuàng)辦了公益網(wǎng)站——“貴州新農(nóng)村攝影網(wǎng)”,會員把自己的攝影作品上傳后,貴州本地媒體會從中選擇使用,所得稿費全部捐給貴州各地的貧困兒童。
吳磊說:“我堅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BR> 采寫記者:王橙澄 歐東衢 王圣志 伍曉陽
本刊記者
大山深處的教育困境,其實一直是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政府、社會組織及許多個人,都加入到幫助貧困兒童的隊伍中。無數(shù)雙手,正在努力托舉起大山深處的希望。
希望工程20年:將“希望”播撒進大山
“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我和數(shù)百萬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因希望工程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碑斈暧忻拇笱劬ε?、如今的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蘇明娟這樣說。
由中國青基會發(fā)起于1989年的希望工程,如今已經(jīng)走過了20年的歷程。20年來,希望工程募集捐款53億多元人民幣,資助過300多萬名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生),喚起了社會各界包括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促進了中國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希望工程,對于山區(qū)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在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誕生地——安徽省金寨縣,團縣委副書記樂緒芹告訴記者,希望工程實施20年來,全縣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3500余萬元,援建希望學校106所,希望網(wǎng)校5所,改善危舊校舍80余處,累計救助各類貧困學生23000余人,籌集下發(fā)圖書60余萬冊、文具40余萬件、電腦等折款160余萬元。
在貴州省,據(jù)貴州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秘書長楊震介紹,除了一些本地企業(y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發(fā)達地區(qū)的企業(yè),也一直關(guān)注并幫助貴州的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此外,眾多香港慈善機構(gòu)也給予了貴州山區(qū)教育莫大的支持。希望工程實施20年間,貴州省共接收各界捐款5.5億元,修建了1530所希望小學,占全國希望小學總數(shù)的1/10,共有近17萬學生受益。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痹颇鲜煽h大海鄉(xiāng)武警春蕾希望學校的綜合樓上,貼著這樣幾個鎦金大字。校長肖開祥解釋說,這句話包含這樣一層意思: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幫助,就沒有這所學校。
大海鄉(xiāng)武警春蕾希望學校(鄉(xiāng)中心小學)地處滇東北烏蒙山區(qū)深處,校址海拔3150米,是云南省曲靖市海拔高的學校。從學校的老照片上看,1978年以前,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和一塊泥土操場,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后來,全國婦聯(lián)、武警部隊等單位籌集了90余萬元資金,幫助學校興建了綜合樓和學生宿舍等,使學校的硬件環(huán)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圖書室、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也在社會各界捐助下建立起來。
大學生支教:
“山再高,水再長,也阻隔不了愛的傳遞”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桃江鄉(xiāng)掌雷村,幾十戶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簇擁著一座四層樓的淡黃色新式建筑,那就是的掌雷小學。
掌雷小學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大學生任麗萍曾在這里支教,并獲得了眾多媒體的關(guān)注,她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著大山中的苗嶺,感動了許多人。
4年前,正在貴州大學讀大二的任麗萍,從報紙上了解到掌雷小學的艱難境況后,毅然申請休學一年,去那里支教。當時的掌雷村完全不通車,車行至桃江鄉(xiāng)后,還要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由于缺老師,任麗萍每個星期要上近30節(jié)課,嗓子疼得厲害,有時晚上作業(yè)還沒改完,就累得趴在桌上睡著了。
任麗萍和掌雷小學的故事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guān)注,并獲得了許多愛心人士的幫助。2005年4月,雷山縣政協(xié)引入香港慈善機構(gòu)捐助的230萬元資金,用于改造翻新包括掌雷小學在內(nèi)的多所農(nóng)村學校。北京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北京新世紀學校也送來了電腦、彩電、DVD和教學用具,并和掌雷小學開展了“手拉手”活動,架起了大山與城市的橋梁。
近20年來,有許多和任麗萍一樣懷抱理想、懷揣愛心的年輕人前往山區(qū)支教,將山里與山外連接起來。
中國海洋大學自2001年開始資助貴州農(nóng)村教育,每年向貴州派遣研究生支教團,至今已向銅仁地區(qū)德江縣民族中學、煎茶中學派出了48名支教志愿者。當?shù)匕傩諡榱烁兄x他們,將其捐資修建的小學、公路、大橋,分別命名為望海小學、“海大路”、“海大橋”。
“山再高,水再長,也阻隔不了愛的傳遞。”重返掌雷小學探望的任麗萍,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助教者:“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大山深處,有一些普通人的名字被人們口口相傳。比如在安徽省金寨縣,周火生這個名字就家喻戶曉。
1995年以來的14年里,周火生,這名江蘇省昆山市的退休教師,為了資助大山里的貧困學生,78次走進金寨縣。他動員昆山市50多個單位、500多名愛心人士,捐助320余萬元,資助4所小學改造危房、新建教學樓。周火生個人捐資達20余萬元。受資助的貧困學生達700人,其中51名考入大學,200名進入高中學習。
從事教學工作40余年的周火生老師退休后不久,就從電視上了解到大別山深處的教育狀況,心里非常不平靜。開始,他用退休工資幫助貧困兒童,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微薄的工資實在難以幫助那么多的孩子。于是,他就想到了募捐。
為了募捐,他自己制作了一面小紅旗,上面寫著“為了希望工程”,插在三輪車上,然后帶上宣傳金寨的小展板,在昆山市廣泛宣傳。慢慢地,被周火生感動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他站到了一起。
在貴州省荔波縣佳榮鎮(zhèn)大土村,鄉(xiāng)親們都會尊敬地提起一個外地人的名字——吳磊。
深山里的大土村,是一個擁有80戶人家的苗寨,大土小學臨河而建。1999年,在香港熱心人士的捐助下,大土小學告別了已成危房的老木房,蓋起了兩層的水泥教學樓,擁有了寬敞的水泥操場。然而,沒想到,2009年6月的一個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毀了大土小學的三面圍墻,整個學校陷入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學校一直沒有能力重砌圍墻。
9月26日,貴州省委的一名公務(wù)員吳磊在聽說大土小學的境況后,立即捐出5000元錢,用于學校修葺圍墻,購買國旗和升旗桿。9月30日清晨8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歲生日前夕,大土小學的28名苗族小學生,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升國旗儀式。
吳磊今年38歲,1998年便開始資助貧困失學兒童。2008年,他創(chuàng)辦了公益網(wǎng)站——“貴州新農(nóng)村攝影網(wǎng)”,會員把自己的攝影作品上傳后,貴州本地媒體會從中選擇使用,所得稿費全部捐給貴州各地的貧困兒童。
吳磊說:“我堅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BR> 采寫記者:王橙澄 歐東衢 王圣志 伍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