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仲裁證據收集制度

字號:

一、仲裁當事人及仲裁庭所面臨的證據難題
    雖然仲裁與訴訟存在較大的差別,但兩者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卻遵循著大致相同的路徑,即在發(fā)現(xiàn)真實的基礎上適用規(guī)則。在發(fā)現(xiàn)真實的方式上,仲裁同樣奉行證據裁判主義。我國仲裁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zhí)峁┳C據。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收集的證據,可以自行收集。”證據是仲裁當事人證明己方事實主張的最主要手段。是否具有完善的證據收集制度,直接關系到仲裁裁決的公正性。
    以證據收集的難度來劃分,仲裁證據可以劃分為仲裁當事人能夠自行收集的證據和仲裁當事人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兩類。后者主要包括如下幾種情形:1.掌握在對方當事人手中的證據;2.不愿作證的人證;3.掌握在案外自然人、組織手中的證據。第一類證據往往不利于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基于利害關系固然不肯主動提交有關證據,而我國現(xiàn)行仲裁法又沒有協(xié)助一方當事人從對方當事人手中獲取證據的規(guī)則,故該類證據的獲取非常困難。第二、三類證據的收集涉及案外自然人與組織,基于仲裁機構的民間性質以及仲裁權力來源的契約性,仲裁當事人無法從仲裁機構那里獲得從案外自然人、組織手中獲取證據的權力,仲裁當事人只能求助于人民法院。但根據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法與仲裁法,人民法院為收集仲裁證據所提供的支持僅限于證據保全,并不包括對第二、三類證據的收集,故此仲裁當事人收集上述兩類證據也非常困難。
    事實上,仲裁實踐告訴我們,在上述三類證據中蘊藏著巨大的證據價值,這些證據如果能夠展現(xiàn)在仲裁庭的面前,仲裁裁決所認定的事實將更大限度地接近客觀真實。換言之,要限度地實現(xiàn)仲裁的公正性,必須完善仲裁證據的收集制度,使仲裁當事人能夠獲取上述三類證據。
    二、完善我國仲裁證據收集制度的基本思路
    我國目前的仲裁證據制度并不完善,無法為仲裁當事人收集證據提供較好的方法。為了提高仲裁的公正性,保障仲裁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發(fā)揮仲裁制度在解決社會糾紛、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我們很有必要在修訂仲裁法的過程中對仲裁證據收集制度的完善給予足夠的關注。
    1.仲裁法的修訂必須與相關法律的修訂配合進行。其一,仲裁法的修訂應當與民事訴訟法的修訂配合進行。仲裁證據的收集往往需要獲得法院的協(xié)助。由于仲裁事項基本上屬于民事糾紛,因此仲裁證據從本質上講屬于民事證據。法院收集民事證據所適用的是民事訴訟法,因此,必須通過民事訴訟法的修訂為法院協(xié)助收集仲裁證據提供法律依據。此外,民事訴訟法一般不會為法院協(xié)助收集仲裁證據規(guī)定獨立的程序,有關程序往往參照民事訴訟中法院自行或者協(xié)助訴訟當事人收集證據的程序來進行。因此,通過修訂民事訴訟法,完善法院協(xié)助訴訟當事人收集證據的程序,實際上就為完善仲裁證據收集制度打下基礎。其二,仲裁法的修訂應當與證據法的制定配合進行。在仲裁過程中,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需要依靠證據,而對證據的收集、判斷又需要仲裁證據規(guī)則的指引。為了保障仲裁的公正性,制定一套完善的仲裁證據規(guī)則是必要的。但是,基于立法經濟性的考慮,我們沒有必要制定獨立的仲裁證據規(guī)則,可以將仲裁證據規(guī)則的有關內容包含在證據法當中,在證據法中說明有關條文是否適用于仲裁,并可以設置專門章節(jié)以規(guī)定獨立適用于仲裁的證據規(guī)則。
    2.完善仲裁當事人相互獲取證據的規(guī)則。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證據推定。因為當事人拒絕向對方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根本目的是要阻礙對方的證明活動。通過推定,一方當事人阻礙對方當事人證明活動的企圖必然落空,在這種情況下,該當事人一般都會遵守仲裁庭發(fā)出的提交證據命令,通過其他方法(如質證)博取一線生機。同時,推定只會產生證據上的效果,或轉移證明責任,或減輕證明責任,沒有給當事人額外的制裁,不會與仲裁機構的民間性質形成沖突。因此,我們應當通過建立推定制度來解決仲裁當事人之間相互取證的問題,當一方當事人拒絕執(zhí)行仲裁庭發(fā)出的提交證據命令時,仲裁庭可以推定申請該證據的另外一方當事人依據該證據所主張的事實成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推定過程包含了事實推定與法律推定兩個推定步驟。其中事實推定步驟對當事人利益的影響尤其重要,推定的正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仲裁員的專業(yè)經驗。因此,為了保證推定的準確性,必須通過立法嚴格仲裁員的選任,讓那些具有豐富專業(yè)經驗和高尚道德操守的人來行使神圣的裁決權。
    3.完善強制證人作證的制度。毫無疑問,要強制證人作證必須依靠法院的協(xié)助。但問題是,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證人拒絕作證的問題同樣嚴重,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基本上沒有解決該問題的相應制度。因此,解決仲裁過程中證人拒絕作證問題的關鍵是建立法院強制證人作證的制度。綜合學界的研究成果,作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法院強制證人作證制度:(1)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2)保障證人的權利,包括經濟利益與人身安全等;(3)明確證人拒絕出庭作證的法律后果,包括證據上的舉證不能后果與額外的制裁后果;(4)規(guī)定證人有權拒絕出庭作證的例外情況。在建立完善的法院強制證人作證制度后,問題就變得相對簡單了。仲裁當事人如果需要強制證人出庭作證,他可以首先向仲裁庭提出申請。仲裁庭經審查確有必要強制證人作證,則批準仲裁當事人的申請。仲裁當事人再向人民法院提交經仲裁庭批準的申請書。人民法院經過形式審查后,可以依據訴訟中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程序向被申請證人錄取證言。
    4.完善向案外自然人、組織收集證據的制度。向案外自然人、組織索取證據同樣需要得到法院的協(xié)助。我們首先應當通過立法明確法院協(xié)助仲裁當事人從案外自然人、組織處收集的證據的范圍,具體包括:(1)涉及國家機密、商業(yè)秘密與個人隱私的證據;(2)不涉及上述秘密,但掌握在案外自然人、組織手中,且控制證據者拒絕交出,從而導致仲裁當事人客觀上無法收集的證據。仲裁當事人如需收集上述證據,應當首先向仲裁庭提出申請,仲裁庭經審查確有收集有關證據的必要并批準申請后,仲裁當事人將經仲裁庭批準的申請書遞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對申請作形式審查。如果申請收集的證據屬于上述第二類,則人民法院只需向有關自然人、組織發(fā)出提交證據的命令即可。接到命令的主體如果拒絕執(zhí)行命令將遭受法院的制裁。如果申請收集的證據屬于上述第一類,則人民法院應當派出審判人員親自收集證據,并視有關材料的保密程度選擇直接將有關材料轉交仲裁庭或者僅將證據判斷的結果通知仲裁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