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20世紀初期商事仲裁制度演變的歷史軌跡粗淺的勾勒,指出中國商事仲裁制度在仲裁組織、仲裁原則、裁決的執(zhí)行以及仲裁范圍等方面均有較大發(fā)展,并逐步定型化、制度化和法律化。認為商事仲裁功能的強弱不僅與政府與商會的關系有關,而且與當時政府權力的強弱和法制健全程度亦密切相聯(lián)。
關鍵詞:商會;商事仲裁;演變軌跡
近年來,學術界對近代中國商事仲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的成果①。不過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將商事仲裁作為商會的一種重要職能,側重分析商會商事仲裁的緣起與內容,對商事仲裁在近代的演進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商事仲裁在近代的發(fā)展演變作粗淺的勾勒,并嘗試通過近代商事仲裁制度演變的特點折射轉型時期的官商關系。
一
有交往就有可能產生糾紛。從法律角度看,解決糾紛的方式主要有協(xié)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其中,仲裁是一種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糾紛解決方式,在民事和商事領域中的作用尤為顯著。
在中國,民間調處息訟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最突出的即是由宗族調處族內的糾紛。傳統(tǒng)的行會組織也往往通過“公同議罰”、“同業(yè)公議”等辦法調處某些業(yè)內的紛爭②。但是到了19世紀晚期,行會常常以不合理的行規(guī)對違規(guī)者進行嚴厲的處罰,受處罰者在行會內得不到任何申訴的權利,只好訴諸有司。可是衙門視商事糾紛為錢債細故、敷衍延宕,或者胡亂判決,不僅使商事糾紛難以理結,反致涉訟商人破費,乃至傾家蕩產。1898年,為了振興商務,清政府設立商務局兼理商事糾紛,但商務局初開時只任用候補官員,不任用一般商董,“官與商隔閡”、“商情甘苦,終難上達”③的狀況并無實質性的變化。朝廷的上諭也不得不承認由于官吏牽制抑勒,商民“遇有詞訟,不能速為斷結,辦理不得其平,以致商情不通,諸多阻滯”④。為了滿足廣大商民的要求和維持自身的統(tǒng)治,清政府于1904年初頒行了《商會簡明章程》,規(guī)定“凡華商遇有糾葛,可赴商會告知總理,定期邀集各董秉公理論,一眾公斷”⑤。如此,商會受理商事糾紛的裁判權得到了清政府的正式承認,各地商會在創(chuàng)辦中也無不將此權力列入自己的章程。為了便于調處糾紛,一些商會還成立了專門的商事仲裁機構如理案處、評議處等,聘請素有名望、公正的會員擔任評議員。1909年,成都商務總會首倡成立了“商事裁判所”,旨在“和平處理商業(yè)上之糾葛,以保商規(guī),息商累”⑥。其他商會亦隨之設立了商事裁判所負責受理商事糾紛,并規(guī)定“凡商品一切訴訟案件概歸商務裁判所辦理”⑦。
從內容上看,由商務總會受理的案件非常龐雜,如錢債糾紛、違約糾紛、行業(yè)爭執(zhí)、勞資糾紛、假冒牌號、房地產繼承糾紛,乃至官商摩擦和華洋商人糾葛等,其中錢債糾紛最多,約占70%.從地域范圍來看,清末商會調處的商事糾紛主要是本地商號之間的沖突,但也有本埠與外埠商號之間和華洋商號之間的沖突。對于本埠與外埠商號間的糾紛,常常由兩地商會共同參與調處。如一商號錢莊倒閉,必然涉及眾多商家,造成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糾紛,在諸如此類的糾紛中,往往就是各地商會齊心協(xié)力,攜手合作理結各種糾葛,從而保護商人利益和緩解金融危機。
對于華洋商號間的糾紛,早在1904年的《商會簡明章程》中就明文規(guī)定,遇有華洋商號交涉齟齬,商會應令兩造各舉公正一人秉公理處,即酌行剖斷,再由兩造公正人合舉眾望夙著者一人,從中裁判。其有兩造情事商會未及周悉,業(yè)經(jīng)具控該地方官或該管領事者,即聽兩造自便。設該地方官領事判斷未盡公允,仍準被屈人告知商會代為伸理⑧。據(jù)此規(guī)定,上??偵虝邮种形鞴購d訊案中的帳目糾葛,并為此成立了查賬處⑨;1909年天津商會會同天津日本商業(yè)會議公所擬定了《日清商事調停章程》,專理中日商人間的糾葛。盡管此時商會受理商事糾紛還存在諸多缺陷⑩,但商會獲取受理商事糾紛的合法權力,使商民有了訴冤評理的場所,避免了對簿公堂的種種不便,無論從經(jīng)濟上、時間上,還是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較諸官廳更便利,對保護工商業(yè)者的利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作用B11.
二
辛亥革命后,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商會紛紛向民國政府提出了種種保護和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的措施和建議,并尋求解決商事糾紛的途徑。有鑒于此,1913年,北洋政府司法、農商兩部頒行了《商事公斷處章程》,對公斷處的主旨、組織、職員之選任及任期、公斷程序等事項都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明確指出商事公斷處“對于商人之間商事之爭議,立于仲裁地位,以息訟和解為主旨”B12.據(jù)《天津商會檔案》記載,1914年廣州商務總會、京師商務總會、上海商務總會先后成立了商事公斷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15年底,共有57地商會成立了商事公斷處B13.
不過,《商事公斷處章程》對商會受理商事糾紛的權限也作了比較明確的限制,如章程規(guī)定,公斷處的判決,“必須兩造同意,方發(fā)生效力”,如有一方不同意,仍許上訴;而且,“公斷后兩造均無異議,應為強制執(zhí)行者,須呈請管轄法院為之宣告”B14.照此規(guī)定,意味著商事公斷處所作出的判決,只要一方不同意,即為無效,商會無強制執(zhí)行的權力,如要強制執(zhí)行,必須通過法院的準許。這些在官方看來,是司法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必然結果,在商人看來卻是司法自治權受到了侵奪。所以在1912年北京臨時工商會議期間,四川商會代表便激烈反對由司法部提交討論的商事公斷處章程,認為“設立商事公斷處僅能調處事件,于法律上仍無裨益,應請仿照法國制度另設商事裁判所專司商業(yè)訴訟?!盉151914年,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各地商會就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進行了討論,認為四川商會代表在民元臨時工商會議上要求設立商事裁判所的議案“理由充分,辦法亦備”,應請準予實施。鑒于商人對政府處理債務訴訟不力所導致的強烈不滿,袁世凱特令司法部與商會相商,專門研究債務訴訟結案辦法,“以便商民,而清案牘”。各地商會趁此機會再次提出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并在1915年11月召開的全國商會臨時大會(上海)和1916年8月召開的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再次集中討論了如何擴充商事公斷處權限,改良商事訴訟辦法,以便有效地處理債務糾紛。由于各地商會的據(jù)理力爭,經(jīng)過修改的《商會法》《商會法施行細則》再次公布,明確規(guī)定了商事公斷處的職責為“調處工商業(yè)之爭議”和“商會之爭議”,使得公斷處的職權范圍由調處一般工商糾紛擴大到處理商會之間的糾紛,即從調解單純的經(jīng)濟糾紛延伸到了調解社會、政治糾紛。
盡管由于商事法制理念的不同,官、商雙方在債務訴訟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但《商事公斷處章程》的頒布,依然表明政府對商會行使商事仲裁權在法律上的肯定,使商會設立商事公斷處有章可據(jù),理案有“法”可依。而且公斷處正式成立后,職員人數(shù)較清末有明顯增加,各個職員也有詳細具體的職責分工,公斷程序和權限也更完備具體,公斷處機構更為專門化,這無疑為大量商事糾紛的迅速理結奠定了可靠的組織基礎。依章成立的商事公斷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起到了調解商事糾紛的作用,公斷效果亦比較好。據(jù)已有研究,蘇州商會檔案中記錄公斷處第一屆至第六屆共理案60件(可能統(tǒng)計不全),其中由公斷處斷結者共24件,占40%;公斷處受理后,兩造自行和解或由本業(yè)業(yè)董等他人和解者共17件,占28.3%;不遵公斷者共11件,占18.3%;其余未結或移交吳縣或移交審判廳B16.1925年,由于市面蕭條,商家債務紛亂,在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五次大會上直隸、天津、京師和漢口等地商會再次提出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及其辦事細則,“以維商業(yè)而保債權”。會后,應商會的要求,北京政府于1926年9月公布了《修正商事公斷處章程》及其辦事細則B17.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奉行“以黨治國”的方針,對商會等民間團體進行了整頓并加以控制。對應否設立商事公斷處并未明文規(guī)定,以致一些商會取消公斷處另設商事調解委員會,有的雖仍設立有該組織,但內部方法已有變更。為了擺脫1931—1935年的經(jīng)濟危機,加強商會在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中的作用,經(jīng)各地商會的一致呼吁,實業(yè)部批準商事公斷處章程繼續(xù)有效,并希望各地迅速設立商事公斷處,但是作用較清末民初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B18.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各地商會的活動更是大受影響,調處糾紛的功能亦趨減弱。
三
由上觀之,盡管由于社會動蕩、政權更迭,近代中國商事仲裁制度的演進與商會的發(fā)展相始終,而且仲裁組織的發(fā)展本身就是商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初的評議處至商事裁判所、再到商事公斷處的建立,商事仲裁組織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非正規(guī)到正規(guī)的發(fā)展過程。與前商會時期的商事調處相比,商事仲裁不僅有了專司仲裁的組織機構,仲裁的地域內容范圍也有所擴大,而且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就仲裁原則而言,由最初依賴仲裁人憑公平原則和行業(yè)慣例、職業(yè)道德進行仲裁,發(fā)展為在一定程度上依照既定的法律和程序進行仲裁。在商會成立以前,各種行會在處理商事糾紛時都帶有明顯的落后的封建色彩,尤其是以落后的行規(guī)和近似野蠻的處理方法而理結。清末民初,由于商人積極參加政府修訂法律的活動,使得自身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法的意識和觀念也逐漸萌生,商會受理商事糾紛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法律作為理結糾紛的依據(jù)。為了進一步依據(jù)法律保護商人利益,商事公斷處還聘請律師作為理結商事糾紛的顧問。由于“案照本處受理各案糾葛甚多,對于法律事實必須雙方兼顧俾資妥協(xié)”,1925年蘇州商事公斷處“夙仰先生精研法理、諳悉商情”,特聘律師胡士楷為名譽法律顧問,“隨時蒞處指導,以便(商事理案)進行”B19.不過,行業(yè)慣例、商業(yè)習慣依然是清末民初商事仲裁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賬簿是商人營業(yè)的記錄及計算盈虧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商人在發(fā)生商事糾紛后,無論是官方的司法機構還是商會首要和必須的任務便是檢查賬簿或簿據(jù)?!熬壣碳医灰?,素憑信用,從未有當交易之時預籌興訟之地步,事理至明,無煩贅述。故商務案件……遇有證據(jù)不足之商務案件,不必拘泥證據(jù),移送商事公斷處本諸商業(yè)習慣為之簽定,則當事人自能折服”B20.
仲裁時重視習慣、成例,并非意味著商會置正式司法裁判體制及法律依據(jù)于度外,因為無論是商會還是商人所強調的習慣、成規(guī)都是基于近代商業(yè)發(fā)展之上的。尤其是辛亥革命后,通過參與修訂商法,商人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舊商業(yè)習慣無論是在官方法律上還是在商人意識中都很難被接受,加之有關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公斷處評議事件得依據(jù)各該地方商習慣及條理行之,不得與現(xiàn)行法令中之強制規(guī)定相抵觸”B21.故我們對商事仲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某些事實應該給予必要的尊重和體諒。
就裁決的執(zhí)行而言,早期商事糾紛的調解主要是依靠當事人的自覺履行,或行會的嚴厲制裁。清末民初,當仲裁方法被政府規(guī)范化后,商事仲裁的執(zhí)行也就具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如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商會受理的徐津士虧欠龐秉銓股款一案,系由震澤縣署在雙方提起公訴的情況下,移交商會審理。商會作出被告徐津士折償原告龐秉銓5000元的裁決,并“書立票據(jù)”,但徐津士到期仍不繳款,商會遂移請吳縣官衙協(xié)助押退,迫使其陸續(xù)繳洋2000元,其余款項則由震澤縣衙門“發(fā)封房屋作抵”B22.這種強制性制裁使商會理案具有某種權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民間調處息訟。《商事公斷處章程》亦規(guī)定公斷經(jīng)兩造同意并簽押后,“非發(fā)見其公斷根據(jù)事實有重大錯誤,或有顯然與該公斷抵觸之新證據(jù)時,不得再有異議”B23.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只要兩造接受了公斷,并在公斷書上簽了字,那么公斷處的公斷就具有了官方判決的效力。當然,商事仲裁的裁決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依賴當事人的自覺履行。一些商人和團體出于對商事仲裁的不滿,或無理取鬧,在接受了商事仲裁的裁決后往往立即違反仲裁協(xié)議,商會對此也往往無能為力,只好將他們趕出商會以示懲罰。
就商事仲裁的功能而言,其強弱不僅與政府給予商會的司法權力大小有關,而且與當時政府權力的強弱和法制健全程度密切相關。晚清以前,并沒有發(fā)展出將商事訟案視為有別于“刑案”的法律制度,所以商事糾紛所引起的訴訟案件也是“刑案”的一種,習慣稱為“自理刑案”。到了晚清,不但出現(xiàn)了“商業(yè)詞訟”、“商務詞訟”等新的專門用語,而且還頒行了《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將商事糾紛所引起的訴訟,視為“民事案件”,而不再是“刑事”的一種,各級衙門也加強了對商事糾紛的理處。清末,為了挽救自身統(tǒng)治,清政府不僅勸辦商會,而且賦予商會商事仲裁的權力,重視商會在經(jīng)濟建設和規(guī)范地方秩序中的作用,商會也就當仁不讓地承擔起調處商人糾紛的義務,商人也常常以商會作為評理訴冤的場所。民初,由于商人積極參加政府的修訂法律的活動,使得自身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法的意識和觀念已較前發(fā)生很大變化,可是當時法制建設嚴重滯后,無法滿足廣大商人的需求,所以這時的商事仲裁專賴公斷處之類的組織,“以補法制之不逮”。盡管清末民初政府一直對商會調處商事糾紛表示出強烈的戒心,因為他們認為商會對商事糾紛的調處對地方司法權限是一種威脅,并且?guī)锥葘γ袷聦徟兄贫冗M行了調整,企圖限制商會調處商事糾紛的權力,但由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知這段時期恰好是商會商事仲裁功能發(fā)揮最為充分的時期。1928年,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政府權力的加強,法制建設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商會及其調處商事糾紛的權力卻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以致商事糾紛多訴諸于專門的司法機構,商會在調處商事糾紛上的地位與作用日益下降,乃至最后被時代所淹沒。當然,我們不能將政府的法制建設與商會的商事仲裁對立起來,認為商會所主張的一定是合理的、民主的和正確的,凡帶有官方色彩的就一定是專斷的、不正確的或不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
最后還應指出的是,本文探討的是近代中國商事制裁制度演進的整體情況,對不同地區(qū)商事仲裁制度所存在的差異沒有加以說明,對清末與民國時期商事仲裁制度存在的殊同也沒有進行仔細的考析,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地區(qū)商事仲裁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筆者擬另撰文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研究。
參考文獻:
[①]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任云蘭:《論近代中國商會的商事仲裁功能》,《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馬敏:《商事裁判與商會-論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邱澎生:《禁止把持與保護專利:試析清末商事立法中的蘇州金箔業(yè)訟案》,《中外法學》2000年第3期;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斷處:商事裁判與調處》(碩士論文、未刊)。
[②]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蘇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第122頁,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
[③]盛宣懷:《請設上海商業(yè)會議公所折》,《愚齋存稿》,卷七,第35頁。
[④]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91頁,中華書局1958年版。
[⑤]《商會簡明章程》,《東方雜志》第1年第1期。
[⑥]《四川成都商會商事裁判所規(guī)則》,《華商聯(lián)合報》第17期。
[⑦]《保定商會設所裁判訟案》,《華商聯(lián)合報》第8期。
[⑧]《商會簡明章程》,《東方雜志》第1年第1期。
[⑨]徐鼎新:《上??偵虝肥掠浺?902-1920)》,《上海研究論叢》第1輯,第260頁。
[⑩]馬敏:《商事裁判與商會-論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1]任云蘭:《論近代中國商會的商事仲裁功能》,《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華民國商業(yè)檔案資料匯編》第1卷,第134頁,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1年版。
[13][14][21]阮湘:《中國年鑒》(第一回),第1575、1508、1581頁,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15]《工商部致司法部據(jù)工商會議議決設商事裁判所案》,《中央商學會雜志》第1卷第2冊,第106頁。
[16]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斷處:商事裁判與調處》(碩士論文,未刊稿)。
[17]天津市檔案館藏:《天津商會檔案全宗》,二類1030號卷。
[18]《為請復興組織商事公斷處一案》,《漢口商業(yè)月刊》新第1卷第1期;又見《為奉實業(yè)部批商事公斷處章程仍繼續(xù)有效事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致本會代電》,《商業(yè)月報》第16卷第3號。
[19]蘇州市檔案館藏:《蘇州商會檔案》,第899卷,第65頁。
[20]胡光明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第2冊,第2031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2]章開沅等編:《蘇州商會檔案匯編》第1輯,第568頁。
[23]胡光明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第1冊,第143頁。
關鍵詞:商會;商事仲裁;演變軌跡
近年來,學術界對近代中國商事仲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的成果①。不過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將商事仲裁作為商會的一種重要職能,側重分析商會商事仲裁的緣起與內容,對商事仲裁在近代的演進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商事仲裁在近代的發(fā)展演變作粗淺的勾勒,并嘗試通過近代商事仲裁制度演變的特點折射轉型時期的官商關系。
一
有交往就有可能產生糾紛。從法律角度看,解決糾紛的方式主要有協(xié)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其中,仲裁是一種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糾紛解決方式,在民事和商事領域中的作用尤為顯著。
在中國,民間調處息訟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最突出的即是由宗族調處族內的糾紛。傳統(tǒng)的行會組織也往往通過“公同議罰”、“同業(yè)公議”等辦法調處某些業(yè)內的紛爭②。但是到了19世紀晚期,行會常常以不合理的行規(guī)對違規(guī)者進行嚴厲的處罰,受處罰者在行會內得不到任何申訴的權利,只好訴諸有司。可是衙門視商事糾紛為錢債細故、敷衍延宕,或者胡亂判決,不僅使商事糾紛難以理結,反致涉訟商人破費,乃至傾家蕩產。1898年,為了振興商務,清政府設立商務局兼理商事糾紛,但商務局初開時只任用候補官員,不任用一般商董,“官與商隔閡”、“商情甘苦,終難上達”③的狀況并無實質性的變化。朝廷的上諭也不得不承認由于官吏牽制抑勒,商民“遇有詞訟,不能速為斷結,辦理不得其平,以致商情不通,諸多阻滯”④。為了滿足廣大商民的要求和維持自身的統(tǒng)治,清政府于1904年初頒行了《商會簡明章程》,規(guī)定“凡華商遇有糾葛,可赴商會告知總理,定期邀集各董秉公理論,一眾公斷”⑤。如此,商會受理商事糾紛的裁判權得到了清政府的正式承認,各地商會在創(chuàng)辦中也無不將此權力列入自己的章程。為了便于調處糾紛,一些商會還成立了專門的商事仲裁機構如理案處、評議處等,聘請素有名望、公正的會員擔任評議員。1909年,成都商務總會首倡成立了“商事裁判所”,旨在“和平處理商業(yè)上之糾葛,以保商規(guī),息商累”⑥。其他商會亦隨之設立了商事裁判所負責受理商事糾紛,并規(guī)定“凡商品一切訴訟案件概歸商務裁判所辦理”⑦。
從內容上看,由商務總會受理的案件非常龐雜,如錢債糾紛、違約糾紛、行業(yè)爭執(zhí)、勞資糾紛、假冒牌號、房地產繼承糾紛,乃至官商摩擦和華洋商人糾葛等,其中錢債糾紛最多,約占70%.從地域范圍來看,清末商會調處的商事糾紛主要是本地商號之間的沖突,但也有本埠與外埠商號之間和華洋商號之間的沖突。對于本埠與外埠商號間的糾紛,常常由兩地商會共同參與調處。如一商號錢莊倒閉,必然涉及眾多商家,造成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糾紛,在諸如此類的糾紛中,往往就是各地商會齊心協(xié)力,攜手合作理結各種糾葛,從而保護商人利益和緩解金融危機。
對于華洋商號間的糾紛,早在1904年的《商會簡明章程》中就明文規(guī)定,遇有華洋商號交涉齟齬,商會應令兩造各舉公正一人秉公理處,即酌行剖斷,再由兩造公正人合舉眾望夙著者一人,從中裁判。其有兩造情事商會未及周悉,業(yè)經(jīng)具控該地方官或該管領事者,即聽兩造自便。設該地方官領事判斷未盡公允,仍準被屈人告知商會代為伸理⑧。據(jù)此規(guī)定,上??偵虝邮种形鞴購d訊案中的帳目糾葛,并為此成立了查賬處⑨;1909年天津商會會同天津日本商業(yè)會議公所擬定了《日清商事調停章程》,專理中日商人間的糾葛。盡管此時商會受理商事糾紛還存在諸多缺陷⑩,但商會獲取受理商事糾紛的合法權力,使商民有了訴冤評理的場所,避免了對簿公堂的種種不便,無論從經(jīng)濟上、時間上,還是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較諸官廳更便利,對保護工商業(yè)者的利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作用B11.
二
辛亥革命后,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商會紛紛向民國政府提出了種種保護和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的措施和建議,并尋求解決商事糾紛的途徑。有鑒于此,1913年,北洋政府司法、農商兩部頒行了《商事公斷處章程》,對公斷處的主旨、組織、職員之選任及任期、公斷程序等事項都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明確指出商事公斷處“對于商人之間商事之爭議,立于仲裁地位,以息訟和解為主旨”B12.據(jù)《天津商會檔案》記載,1914年廣州商務總會、京師商務總會、上海商務總會先后成立了商事公斷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15年底,共有57地商會成立了商事公斷處B13.
不過,《商事公斷處章程》對商會受理商事糾紛的權限也作了比較明確的限制,如章程規(guī)定,公斷處的判決,“必須兩造同意,方發(fā)生效力”,如有一方不同意,仍許上訴;而且,“公斷后兩造均無異議,應為強制執(zhí)行者,須呈請管轄法院為之宣告”B14.照此規(guī)定,意味著商事公斷處所作出的判決,只要一方不同意,即為無效,商會無強制執(zhí)行的權力,如要強制執(zhí)行,必須通過法院的準許。這些在官方看來,是司法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必然結果,在商人看來卻是司法自治權受到了侵奪。所以在1912年北京臨時工商會議期間,四川商會代表便激烈反對由司法部提交討論的商事公斷處章程,認為“設立商事公斷處僅能調處事件,于法律上仍無裨益,應請仿照法國制度另設商事裁判所專司商業(yè)訴訟?!盉151914年,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各地商會就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進行了討論,認為四川商會代表在民元臨時工商會議上要求設立商事裁判所的議案“理由充分,辦法亦備”,應請準予實施。鑒于商人對政府處理債務訴訟不力所導致的強烈不滿,袁世凱特令司法部與商會相商,專門研究債務訴訟結案辦法,“以便商民,而清案牘”。各地商會趁此機會再次提出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并在1915年11月召開的全國商會臨時大會(上海)和1916年8月召開的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再次集中討論了如何擴充商事公斷處權限,改良商事訴訟辦法,以便有效地處理債務糾紛。由于各地商會的據(jù)理力爭,經(jīng)過修改的《商會法》《商會法施行細則》再次公布,明確規(guī)定了商事公斷處的職責為“調處工商業(yè)之爭議”和“商會之爭議”,使得公斷處的職權范圍由調處一般工商糾紛擴大到處理商會之間的糾紛,即從調解單純的經(jīng)濟糾紛延伸到了調解社會、政治糾紛。
盡管由于商事法制理念的不同,官、商雙方在債務訴訟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但《商事公斷處章程》的頒布,依然表明政府對商會行使商事仲裁權在法律上的肯定,使商會設立商事公斷處有章可據(jù),理案有“法”可依。而且公斷處正式成立后,職員人數(shù)較清末有明顯增加,各個職員也有詳細具體的職責分工,公斷程序和權限也更完備具體,公斷處機構更為專門化,這無疑為大量商事糾紛的迅速理結奠定了可靠的組織基礎。依章成立的商事公斷處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起到了調解商事糾紛的作用,公斷效果亦比較好。據(jù)已有研究,蘇州商會檔案中記錄公斷處第一屆至第六屆共理案60件(可能統(tǒng)計不全),其中由公斷處斷結者共24件,占40%;公斷處受理后,兩造自行和解或由本業(yè)業(yè)董等他人和解者共17件,占28.3%;不遵公斷者共11件,占18.3%;其余未結或移交吳縣或移交審判廳B16.1925年,由于市面蕭條,商家債務紛亂,在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第五次大會上直隸、天津、京師和漢口等地商會再次提出修改商事公斷處章程及其辦事細則,“以維商業(yè)而保債權”。會后,應商會的要求,北京政府于1926年9月公布了《修正商事公斷處章程》及其辦事細則B17.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奉行“以黨治國”的方針,對商會等民間團體進行了整頓并加以控制。對應否設立商事公斷處并未明文規(guī)定,以致一些商會取消公斷處另設商事調解委員會,有的雖仍設立有該組織,但內部方法已有變更。為了擺脫1931—1935年的經(jīng)濟危機,加強商會在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中的作用,經(jīng)各地商會的一致呼吁,實業(yè)部批準商事公斷處章程繼續(xù)有效,并希望各地迅速設立商事公斷處,但是作用較清末民初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B18.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各地商會的活動更是大受影響,調處糾紛的功能亦趨減弱。
三
由上觀之,盡管由于社會動蕩、政權更迭,近代中國商事仲裁制度的演進與商會的發(fā)展相始終,而且仲裁組織的發(fā)展本身就是商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初的評議處至商事裁判所、再到商事公斷處的建立,商事仲裁組織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非正規(guī)到正規(guī)的發(fā)展過程。與前商會時期的商事調處相比,商事仲裁不僅有了專司仲裁的組織機構,仲裁的地域內容范圍也有所擴大,而且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顯示出不同的特點。
就仲裁原則而言,由最初依賴仲裁人憑公平原則和行業(yè)慣例、職業(yè)道德進行仲裁,發(fā)展為在一定程度上依照既定的法律和程序進行仲裁。在商會成立以前,各種行會在處理商事糾紛時都帶有明顯的落后的封建色彩,尤其是以落后的行規(guī)和近似野蠻的處理方法而理結。清末民初,由于商人積極參加政府修訂法律的活動,使得自身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法的意識和觀念也逐漸萌生,商會受理商事糾紛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將法律作為理結糾紛的依據(jù)。為了進一步依據(jù)法律保護商人利益,商事公斷處還聘請律師作為理結商事糾紛的顧問。由于“案照本處受理各案糾葛甚多,對于法律事實必須雙方兼顧俾資妥協(xié)”,1925年蘇州商事公斷處“夙仰先生精研法理、諳悉商情”,特聘律師胡士楷為名譽法律顧問,“隨時蒞處指導,以便(商事理案)進行”B19.不過,行業(yè)慣例、商業(yè)習慣依然是清末民初商事仲裁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賬簿是商人營業(yè)的記錄及計算盈虧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商人在發(fā)生商事糾紛后,無論是官方的司法機構還是商會首要和必須的任務便是檢查賬簿或簿據(jù)?!熬壣碳医灰?,素憑信用,從未有當交易之時預籌興訟之地步,事理至明,無煩贅述。故商務案件……遇有證據(jù)不足之商務案件,不必拘泥證據(jù),移送商事公斷處本諸商業(yè)習慣為之簽定,則當事人自能折服”B20.
仲裁時重視習慣、成例,并非意味著商會置正式司法裁判體制及法律依據(jù)于度外,因為無論是商會還是商人所強調的習慣、成規(guī)都是基于近代商業(yè)發(fā)展之上的。尤其是辛亥革命后,通過參與修訂商法,商人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舊商業(yè)習慣無論是在官方法律上還是在商人意識中都很難被接受,加之有關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公斷處評議事件得依據(jù)各該地方商習慣及條理行之,不得與現(xiàn)行法令中之強制規(guī)定相抵觸”B21.故我們對商事仲裁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某些事實應該給予必要的尊重和體諒。
就裁決的執(zhí)行而言,早期商事糾紛的調解主要是依靠當事人的自覺履行,或行會的嚴厲制裁。清末民初,當仲裁方法被政府規(guī)范化后,商事仲裁的執(zhí)行也就具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如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商會受理的徐津士虧欠龐秉銓股款一案,系由震澤縣署在雙方提起公訴的情況下,移交商會審理。商會作出被告徐津士折償原告龐秉銓5000元的裁決,并“書立票據(jù)”,但徐津士到期仍不繳款,商會遂移請吳縣官衙協(xié)助押退,迫使其陸續(xù)繳洋2000元,其余款項則由震澤縣衙門“發(fā)封房屋作抵”B22.這種強制性制裁使商會理案具有某種權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民間調處息訟。《商事公斷處章程》亦規(guī)定公斷經(jīng)兩造同意并簽押后,“非發(fā)見其公斷根據(jù)事實有重大錯誤,或有顯然與該公斷抵觸之新證據(jù)時,不得再有異議”B23.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只要兩造接受了公斷,并在公斷書上簽了字,那么公斷處的公斷就具有了官方判決的效力。當然,商事仲裁的裁決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依賴當事人的自覺履行。一些商人和團體出于對商事仲裁的不滿,或無理取鬧,在接受了商事仲裁的裁決后往往立即違反仲裁協(xié)議,商會對此也往往無能為力,只好將他們趕出商會以示懲罰。
就商事仲裁的功能而言,其強弱不僅與政府給予商會的司法權力大小有關,而且與當時政府權力的強弱和法制健全程度密切相關。晚清以前,并沒有發(fā)展出將商事訟案視為有別于“刑案”的法律制度,所以商事糾紛所引起的訴訟案件也是“刑案”的一種,習慣稱為“自理刑案”。到了晚清,不但出現(xiàn)了“商業(yè)詞訟”、“商務詞訟”等新的專門用語,而且還頒行了《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將商事糾紛所引起的訴訟,視為“民事案件”,而不再是“刑事”的一種,各級衙門也加強了對商事糾紛的理處。清末,為了挽救自身統(tǒng)治,清政府不僅勸辦商會,而且賦予商會商事仲裁的權力,重視商會在經(jīng)濟建設和規(guī)范地方秩序中的作用,商會也就當仁不讓地承擔起調處商人糾紛的義務,商人也常常以商會作為評理訴冤的場所。民初,由于商人積極參加政府的修訂法律的活動,使得自身的法律知識得以增強,法的意識和觀念已較前發(fā)生很大變化,可是當時法制建設嚴重滯后,無法滿足廣大商人的需求,所以這時的商事仲裁專賴公斷處之類的組織,“以補法制之不逮”。盡管清末民初政府一直對商會調處商事糾紛表示出強烈的戒心,因為他們認為商會對商事糾紛的調處對地方司法權限是一種威脅,并且?guī)锥葘γ袷聦徟兄贫冗M行了調整,企圖限制商會調處商事糾紛的權力,但由上述分析我們不難得知這段時期恰好是商會商事仲裁功能發(fā)揮最為充分的時期。1928年,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政府權力的加強,法制建設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商會及其調處商事糾紛的權力卻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以致商事糾紛多訴諸于專門的司法機構,商會在調處商事糾紛上的地位與作用日益下降,乃至最后被時代所淹沒。當然,我們不能將政府的法制建設與商會的商事仲裁對立起來,認為商會所主張的一定是合理的、民主的和正確的,凡帶有官方色彩的就一定是專斷的、不正確的或不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
最后還應指出的是,本文探討的是近代中國商事制裁制度演進的整體情況,對不同地區(qū)商事仲裁制度所存在的差異沒有加以說明,對清末與民國時期商事仲裁制度存在的殊同也沒有進行仔細的考析,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地區(qū)商事仲裁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筆者擬另撰文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研究。
參考文獻:
[①]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任云蘭:《論近代中國商會的商事仲裁功能》,《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馬敏:《商事裁判與商會-論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邱澎生:《禁止把持與保護專利:試析清末商事立法中的蘇州金箔業(yè)訟案》,《中外法學》2000年第3期;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斷處:商事裁判與調處》(碩士論文、未刊)。
[②]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蘇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第122頁,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
[③]盛宣懷:《請設上海商業(yè)會議公所折》,《愚齋存稿》,卷七,第35頁。
[④]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第5091頁,中華書局1958年版。
[⑤]《商會簡明章程》,《東方雜志》第1年第1期。
[⑥]《四川成都商會商事裁判所規(guī)則》,《華商聯(lián)合報》第17期。
[⑦]《保定商會設所裁判訟案》,《華商聯(lián)合報》第8期。
[⑧]《商會簡明章程》,《東方雜志》第1年第1期。
[⑨]徐鼎新:《上??偵虝肥掠浺?902-1920)》,《上海研究論叢》第1輯,第260頁。
[⑩]馬敏:《商事裁判與商會-論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1]任云蘭:《論近代中國商會的商事仲裁功能》,《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編:《中華民國商業(yè)檔案資料匯編》第1卷,第134頁,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1年版。
[13][14][21]阮湘:《中國年鑒》(第一回),第1575、1508、1581頁,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15]《工商部致司法部據(jù)工商會議議決設商事裁判所案》,《中央商學會雜志》第1卷第2冊,第106頁。
[16]付海晏:《民初商事公斷處:商事裁判與調處》(碩士論文,未刊稿)。
[17]天津市檔案館藏:《天津商會檔案全宗》,二類1030號卷。
[18]《為請復興組織商事公斷處一案》,《漢口商業(yè)月刊》新第1卷第1期;又見《為奉實業(yè)部批商事公斷處章程仍繼續(xù)有效事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致本會代電》,《商業(yè)月報》第16卷第3號。
[19]蘇州市檔案館藏:《蘇州商會檔案》,第899卷,第65頁。
[20]胡光明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第2冊,第2031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2]章開沅等編:《蘇州商會檔案匯編》第1輯,第568頁。
[23]胡光明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第1冊,第14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