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充題:(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總結商朝滅亡的教訓,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時,司法官員貪贓枉法之類的犯罪,稱為“五過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來”等五種行為。
3、周代有所謂“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識、_______、宥遺忘。
4、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在財產(chǎn)權利方面基本上是諸子平均分配遺產(chǎn),出嫁女一般沒有繼承權。在政治特權及宗法權利的繼承方面實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稱之為_______?!?BR> 6、漢景帝時曾規(guī)定,老幼、孕婦、師、侏儒等“當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漢代開始,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國家正式確定了按照季節(jié)執(zhí)行賞罰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時,受《周禮》“八辟”的影響,在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八議”制度,八議分別是議親、議故、議賢、_______、議功、議貴、_______、議賓。
9、南北朝時,法律首創(chuàng)以_______或_______抵當徒刑的制度,稱為“官當”。
10、《唐律》由十二篇組成,即名例、衛(wèi)禁、職制、_______、廄庫、擅興、盜賊、_______、詐偽、雜律、捕亡、斷獄。
11、唐律首次將六種非法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歸納到一起,稱為“_______”。即強盜、竊盜、枉法(贓)、不枉法(贓)、受所監(jiān)臨、坐贓。
12、_______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的第一部法醫(yī)學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內(nèi)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進行兩次大的會審,其中對當年各省上報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監(jiān)候案件進行的會審稱為;對京師刑部獄中在押死囚進行的會審稱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進行一次集中審錄輕罪囚犯的會審活動,旨在“斷薄囚、出輕系”,稱為_______。
16、明清時代省級專職司法官員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時代的各路專職司法官員_______演變而來的。
17、北洋政府時期,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正式憲法文本——《中華民國憲法》。這是賄選總統(tǒng)_______當政時頒布的,人稱_______。
18、中國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產(chǎn)生于_______時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頒布于_______時期。
19、中國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標志是國民黨南京政府時期體系的形成。
二、判斷正誤并作出更正或簡單說明理由:(每題2分,15題,共30分)
1、《周禮》是周朝的禮儀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禮儀習慣稱為“周禮”。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罰”的意思是天的懲罰。
3、戰(zhàn)國時,李悝的《法經(jīng)》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
4、儒家主張人治,就是主張長官個人意志高于法律。
5、法家主張“重刑連其罪”,意思是要嚴厲打擊連續(xù)犯、慣犯、累犯。
6、法家主張“用刑于將過”,意即在犯罪發(fā)生以后果斷用刑。
7、北齊律首次規(guī)定“重罪十條”,隋唐律改為“十惡”,但前三條略有變化,并取消了“降”一條,增加了“不睦”一條。此種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至清末。
8、唐律規(guī)定,斷罪必須引用律令科比,違者笞三十。
9、中國的版權制度大約從宋代開始。
10、明清時期,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
11、明清時代刑律正文后附編的“例”、“問刑條例”或“定例”,是皇帝就特別類型的刑事案件發(fā)布的詔令,相當于刑事特別法規(guī)或單行法規(guī),不是判例法。
12、唐玄宗時,高麗商人金無忌與安南僧人陳大秦斗毆,陳大秦傷重不治。長安縣令依據(jù)高麗和安南的法律、習慣,合理地處理了這起案件,得到朝廷嘉獎。
13、唐宋律規(guī)定,斷罪無正條時,其應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其應入罪者,則舉重以明輕。這一原則與西周時的“附從輕,赦從重”原則相類似。
14、唐律規(guī)定,二人以上犯罪,造意者為首。造意者指的是在犯罪中起組織指揮作用的人。
15、清代的斬(絞)監(jiān)候就是我們今天刑法上的死刑緩期執(zhí)行,斬(絞)立決就是我們今天刑法上的死刑立即執(zhí)行。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5題,共15分)
1、錄囚
2、務限法
3、親親得相首匿
4、翻異別勘
5、會審公廨
四、簡答題:(每題8分,5題,共40分)
1、請說明唐律“十惡”規(guī)定的主要內(nèi)容及立法用意。
2、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3、簡述“準五服以制罪”原則的大致內(nèi)容。
4、封建時代關于婚姻的“七去三不去”規(guī)定,內(nèi)容是什么?
5、說明唐宋時代三法司與明清時代三法司的職責分工變化。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填空題(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德,罰
2.惟內(nèi)、惟貨
3.赦蠢愚,宥過失
4.嫡長繼承制
5.廷行事
6.頌系
7.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8.議勤,議能
9.除名,免官
10.戶婚,斗訟
11.六贓
12.宋刑統(tǒng)
13.洗冤集錄
14.秋審,朝審
15.熱審
16.省按察司,提點刑獄司
17.曹錕,賄選憲法
18.清末變法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9.六法
二、判斷正誤并更正或簡單說明理由(每題2分,15題,共30分)
1.錯誤,《周禮》為記載周代政治制度的典籍,不是禮儀教材;其內(nèi)容為當時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規(guī)范而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禮儀習慣。
2.錯誤,“神判”是假借神明進行裁判,實質(zhì)上還是人的判決;“天罰”也是假借天或帝的名義進行征討或施以刑罰,實質(zhì)上也是人所施加的懲罰。
3.錯誤,魯昭公六年,鄭國所鑄刑書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
4.錯誤,儒家的“人治”為賢人之治,強調(diào)在位者應發(fā)揮道德模范作用以教化民眾,而不是指官員意志高于法律,人治與法治并列為治世手段。
5、錯誤,“重刑,連其罪”指用重刑和連坐的手段使民不敢犯罪,“連其罪”不是指連續(xù)犯、慣犯和累犯之類。
6、錯誤,“用刑于將過”是指在犯罪發(fā)生前發(fā)現(xiàn)犯意時就可以用刑。
7、正確。
8、錯誤,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為律令格式。
9、正確。
10、錯誤,刑部是中央審判機關。
11、正確。
12、正確。
13、正確。
14、錯誤,造意者是最先產(chǎn)生犯罪犯罪意圖的人。
15、錯誤,斬(絞)監(jiān)候是指將判為斬(絞)臨候者臨押等候復核,是死刑復核制度的一部分。而現(xiàn)代的死緩是一種死刑執(zhí)行制度。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5題,共15分)
1、錄囚:中國古代實行的一項再審程序(1分)。即由皇帝或上級官員對在押囚犯進行詢問,以便平反冤獄。(2分)
2、務限法:宋朝的一項民事訴訟法律制度(1分),即民事案件只能在每年10月1日以后到次年3月之間提起訴訟(1分),以避免耽誤農(nóng)時(1分)。
3、親親得相首匿:漢代的一項法律原則(1分),其本意在于尊重人們的倫理親情,弘揚“親親尊尊”之道,寬宥人們出于自然親情而情不自禁地包庇藏匿犯罪親屬的行為(2分)。
4、翻異別勘:宋代的一項審判制度(1分),指當犯人不服判決臨時稱冤,或在家屬代為申訴時(1分),須改由另一個司法機關重審,或臨司另派官員復審的制度(1分)。
5、會審公廨:晚清政府在租界內(nèi)根據(jù)與外國領事協(xié)議設立的法院(1分),主要審理租界內(nèi)的除領事裁判權管轄范圍之外的涉外案件(1分)。中國法官為主審,外國領事官員有權會審或觀審(或中國法官與外國領事官員共同審理)(1分)。
四、簡答題:(每題8分,5題,共40分)
1、請說明唐律“十惡”規(guī)定的主要內(nèi)容及立法用意。
(1)十惡是: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即陰謀破壞皇家建筑設施。三為謀叛,四為惡逆,即最嚴重是忤逆殺傷尊親屬。五為不道即用最殘忍的手段害人。六為大不敬,即皇帝的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即對同族尊長有傷害或告發(fā)行為。九為不義,即在下位的人嚴重違反尊卑之義。十為內(nèi)亂即親屬內(nèi)亂倫行為(5分)。
(2)《唐律》繼承隋《開皇律》,首要“十惡”之罪,死于律首,加重打擊,是為了強調(diào)打擊危害君權和國家的行為,強調(diào)打擊危害父權及家庭倫常秩序的行為以及來重違反傳統(tǒng)道義的行為(3分)。
2、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儒家主張以禮義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華,反對以暴力威脅為基礎的政治。(3分)
(2)要求為政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人民(3分)。
(3)法令刑罰只是德禮教化的輔助手段(2分)。
3、簡述“準五服以制罪”原則的大致內(nèi)容。
晉律中首創(chuàng)的親屬之間相犯依五服等級為標準處刑的制度(2分)。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3分)以卑犯尊,親屬關系越近,處罰越重;以尊犯卑,親屬關系越近,處罰越輕。(3分)
4、封建時代關于婚姻的“七去三不去”規(guī)定,內(nèi)容是什么?
“七出”指七條法定休妻理由(1分),包括一無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4分);“三不去”是三條例外情形(1分),包括一經(jīng)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后貴,三有所受無所歸(2分)。
5、說明唐宋時代三法司與明清時代三法司的職責分工變化。
唐宋時代的三法司中,大理寺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和司法行政,唐代的御史臺或宋代的審刑院負責監(jiān)察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及復核活動(4分)。到了明清時代,刑部的司法職能加強,取代大理寺成為審判機關。而大理寺轉(zhuǎn)而為國家慎刑機關。都察院為中央監(jiān)察機關(4分)。
1、周朝總結商朝滅亡的教訓,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時,司法官員貪贓枉法之類的犯罪,稱為“五過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來”等五種行為。
3、周代有所謂“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識、_______、宥遺忘。
4、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在財產(chǎn)權利方面基本上是諸子平均分配遺產(chǎn),出嫁女一般沒有繼承權。在政治特權及宗法權利的繼承方面實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稱之為_______?!?BR> 6、漢景帝時曾規(guī)定,老幼、孕婦、師、侏儒等“當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漢代開始,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國家正式確定了按照季節(jié)執(zhí)行賞罰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時,受《周禮》“八辟”的影響,在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八議”制度,八議分別是議親、議故、議賢、_______、議功、議貴、_______、議賓。
9、南北朝時,法律首創(chuàng)以_______或_______抵當徒刑的制度,稱為“官當”。
10、《唐律》由十二篇組成,即名例、衛(wèi)禁、職制、_______、廄庫、擅興、盜賊、_______、詐偽、雜律、捕亡、斷獄。
11、唐律首次將六種非法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歸納到一起,稱為“_______”。即強盜、竊盜、枉法(贓)、不枉法(贓)、受所監(jiān)臨、坐贓。
12、_______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的第一部法醫(yī)學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內(nèi)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進行兩次大的會審,其中對當年各省上報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監(jiān)候案件進行的會審稱為;對京師刑部獄中在押死囚進行的會審稱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進行一次集中審錄輕罪囚犯的會審活動,旨在“斷薄囚、出輕系”,稱為_______。
16、明清時代省級專職司法官員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時代的各路專職司法官員_______演變而來的。
17、北洋政府時期,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正式憲法文本——《中華民國憲法》。這是賄選總統(tǒng)_______當政時頒布的,人稱_______。
18、中國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產(chǎn)生于_______時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頒布于_______時期。
19、中國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標志是國民黨南京政府時期體系的形成。
二、判斷正誤并作出更正或簡單說明理由:(每題2分,15題,共30分)
1、《周禮》是周朝的禮儀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禮儀習慣稱為“周禮”。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罰”的意思是天的懲罰。
3、戰(zhàn)國時,李悝的《法經(jīng)》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
4、儒家主張人治,就是主張長官個人意志高于法律。
5、法家主張“重刑連其罪”,意思是要嚴厲打擊連續(xù)犯、慣犯、累犯。
6、法家主張“用刑于將過”,意即在犯罪發(fā)生以后果斷用刑。
7、北齊律首次規(guī)定“重罪十條”,隋唐律改為“十惡”,但前三條略有變化,并取消了“降”一條,增加了“不睦”一條。此種規(guī)定一直延續(xù)至清末。
8、唐律規(guī)定,斷罪必須引用律令科比,違者笞三十。
9、中國的版權制度大約從宋代開始。
10、明清時期,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
11、明清時代刑律正文后附編的“例”、“問刑條例”或“定例”,是皇帝就特別類型的刑事案件發(fā)布的詔令,相當于刑事特別法規(guī)或單行法規(guī),不是判例法。
12、唐玄宗時,高麗商人金無忌與安南僧人陳大秦斗毆,陳大秦傷重不治。長安縣令依據(jù)高麗和安南的法律、習慣,合理地處理了這起案件,得到朝廷嘉獎。
13、唐宋律規(guī)定,斷罪無正條時,其應出罪者,則舉輕以明重;其應入罪者,則舉重以明輕。這一原則與西周時的“附從輕,赦從重”原則相類似。
14、唐律規(guī)定,二人以上犯罪,造意者為首。造意者指的是在犯罪中起組織指揮作用的人。
15、清代的斬(絞)監(jiān)候就是我們今天刑法上的死刑緩期執(zhí)行,斬(絞)立決就是我們今天刑法上的死刑立即執(zhí)行。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5題,共15分)
1、錄囚
2、務限法
3、親親得相首匿
4、翻異別勘
5、會審公廨
四、簡答題:(每題8分,5題,共40分)
1、請說明唐律“十惡”規(guī)定的主要內(nèi)容及立法用意。
2、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3、簡述“準五服以制罪”原則的大致內(nèi)容。
4、封建時代關于婚姻的“七去三不去”規(guī)定,內(nèi)容是什么?
5、說明唐宋時代三法司與明清時代三法司的職責分工變化。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填空題(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德,罰
2.惟內(nèi)、惟貨
3.赦蠢愚,宥過失
4.嫡長繼承制
5.廷行事
6.頌系
7.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8.議勤,議能
9.除名,免官
10.戶婚,斗訟
11.六贓
12.宋刑統(tǒng)
13.洗冤集錄
14.秋審,朝審
15.熱審
16.省按察司,提點刑獄司
17.曹錕,賄選憲法
18.清末變法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9.六法
二、判斷正誤并更正或簡單說明理由(每題2分,15題,共30分)
1.錯誤,《周禮》為記載周代政治制度的典籍,不是禮儀教材;其內(nèi)容為當時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規(guī)范而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禮儀習慣。
2.錯誤,“神判”是假借神明進行裁判,實質(zhì)上還是人的判決;“天罰”也是假借天或帝的名義進行征討或施以刑罰,實質(zhì)上也是人所施加的懲罰。
3.錯誤,魯昭公六年,鄭國所鑄刑書是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
4.錯誤,儒家的“人治”為賢人之治,強調(diào)在位者應發(fā)揮道德模范作用以教化民眾,而不是指官員意志高于法律,人治與法治并列為治世手段。
5、錯誤,“重刑,連其罪”指用重刑和連坐的手段使民不敢犯罪,“連其罪”不是指連續(xù)犯、慣犯和累犯之類。
6、錯誤,“用刑于將過”是指在犯罪發(fā)生前發(fā)現(xiàn)犯意時就可以用刑。
7、正確。
8、錯誤,唐代的法律形式主要為律令格式。
9、正確。
10、錯誤,刑部是中央審判機關。
11、正確。
12、正確。
13、正確。
14、錯誤,造意者是最先產(chǎn)生犯罪犯罪意圖的人。
15、錯誤,斬(絞)監(jiān)候是指將判為斬(絞)臨候者臨押等候復核,是死刑復核制度的一部分。而現(xiàn)代的死緩是一種死刑執(zhí)行制度。
三、名詞解釋(每題3分,5題,共15分)
1、錄囚:中國古代實行的一項再審程序(1分)。即由皇帝或上級官員對在押囚犯進行詢問,以便平反冤獄。(2分)
2、務限法:宋朝的一項民事訴訟法律制度(1分),即民事案件只能在每年10月1日以后到次年3月之間提起訴訟(1分),以避免耽誤農(nóng)時(1分)。
3、親親得相首匿:漢代的一項法律原則(1分),其本意在于尊重人們的倫理親情,弘揚“親親尊尊”之道,寬宥人們出于自然親情而情不自禁地包庇藏匿犯罪親屬的行為(2分)。
4、翻異別勘:宋代的一項審判制度(1分),指當犯人不服判決臨時稱冤,或在家屬代為申訴時(1分),須改由另一個司法機關重審,或臨司另派官員復審的制度(1分)。
5、會審公廨:晚清政府在租界內(nèi)根據(jù)與外國領事協(xié)議設立的法院(1分),主要審理租界內(nèi)的除領事裁判權管轄范圍之外的涉外案件(1分)。中國法官為主審,外國領事官員有權會審或觀審(或中國法官與外國領事官員共同審理)(1分)。
四、簡答題:(每題8分,5題,共40分)
1、請說明唐律“十惡”規(guī)定的主要內(nèi)容及立法用意。
(1)十惡是: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即陰謀破壞皇家建筑設施。三為謀叛,四為惡逆,即最嚴重是忤逆殺傷尊親屬。五為不道即用最殘忍的手段害人。六為大不敬,即皇帝的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即對同族尊長有傷害或告發(fā)行為。九為不義,即在下位的人嚴重違反尊卑之義。十為內(nèi)亂即親屬內(nèi)亂倫行為(5分)。
(2)《唐律》繼承隋《開皇律》,首要“十惡”之罪,死于律首,加重打擊,是為了強調(diào)打擊危害君權和國家的行為,強調(diào)打擊危害父權及家庭倫常秩序的行為以及來重違反傳統(tǒng)道義的行為(3分)。
2、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儒家主張以禮義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華,反對以暴力威脅為基礎的政治。(3分)
(2)要求為政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人民(3分)。
(3)法令刑罰只是德禮教化的輔助手段(2分)。
3、簡述“準五服以制罪”原則的大致內(nèi)容。
晉律中首創(chuàng)的親屬之間相犯依五服等級為標準處刑的制度(2分)。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3分)以卑犯尊,親屬關系越近,處罰越重;以尊犯卑,親屬關系越近,處罰越輕。(3分)
4、封建時代關于婚姻的“七去三不去”規(guī)定,內(nèi)容是什么?
“七出”指七條法定休妻理由(1分),包括一無子,二*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4分);“三不去”是三條例外情形(1分),包括一經(jīng)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后貴,三有所受無所歸(2分)。
5、說明唐宋時代三法司與明清時代三法司的職責分工變化。
唐宋時代的三法司中,大理寺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和司法行政,唐代的御史臺或宋代的審刑院負責監(jiān)察大理寺、刑部的審判及復核活動(4分)。到了明清時代,刑部的司法職能加強,取代大理寺成為審判機關。而大理寺轉(zhuǎn)而為國家慎刑機關。都察院為中央監(jiān)察機關(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