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中國內地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由于社會發(fā)展理念、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及國際環(huán)境壓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家采取了政府高度集中控制和管理的計劃經濟模式,并形成了城鄉(xiāng)有別的二元經濟和社會體制。與此相適應,在社會福利和助人體制方面,中國內地所通行的是由政府通過其部門解決其成員(工作人員)的重要的物質需求方面的困難,而由家庭或親友滿足日常生活的、精神慰藉方面的要求。
這就是說,當人們遇有困難需要解決時,可能得到來自政府的或非政府的(民間的)幫助。來自政府的幫助主要指政府救助和通過其所屬機構(主要是各種類型的工作單位和生產組織)所提供的職工福利,其中又以由工作單位提供的福利為主。由于中國內地的民間機構不發(fā)達,民間的或非政府的幫助主要來自于家庭(家族)、鄰里和親友(應該說明的是,在我看來,家庭成員之間的照料和關心不應納入助人的范疇,而只能算作白助,但是由于分類上的方便,本文暫且將其歸人民間助人范疇)。家族之間、鄰里、親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一般表現(xiàn)于日常生活領域。另外,政府對公民的幫助是身份隸屬性的,這主要是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來自政府的幫助要依他的身份為條件,他有什么樣的社會身份,就『、涉該得到何種福利和幫助。一個人所得到的米白非政府的幫助受他所擁有的社會關系資源的影響。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資源受兩個因素制約:第一,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及數(shù)量;第二,與他有某種關系的社會成員擁有的他所需要的東西的多少及其向他支付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政府及工作單位之外的幫助要看他的家人、親友或鄰居是否握有他所需要的“物品”,同時也要看對方是否愿意和客觀上能否向他提供這種“物品”。
在計劃體制下社會身份對一個社會成員獲取福利(特別是重要的物質性福利)的途徑有決定性影響。對于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來說,他獲取重要的物質性福利的優(yōu)先次序是:工作單位——親友——政府福利部門,而農村人的這一優(yōu)先次序是:親友——生產組織一一政府。這種模式至今還相當程度地存在并發(fā)揮作用。應該進一步說明的是,求助和獲得幫助是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行動和社會互動過程,它受到社會福利制度、文化及當事人生活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上述優(yōu)先次序模式只是從制度安排角度對城鄉(xiāng)居民典型的助人模式的概括。
這就是說,當人們遇有困難需要解決時,可能得到來自政府的或非政府的(民間的)幫助。來自政府的幫助主要指政府救助和通過其所屬機構(主要是各種類型的工作單位和生產組織)所提供的職工福利,其中又以由工作單位提供的福利為主。由于中國內地的民間機構不發(fā)達,民間的或非政府的幫助主要來自于家庭(家族)、鄰里和親友(應該說明的是,在我看來,家庭成員之間的照料和關心不應納入助人的范疇,而只能算作白助,但是由于分類上的方便,本文暫且將其歸人民間助人范疇)。家族之間、鄰里、親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一般表現(xiàn)于日常生活領域。另外,政府對公民的幫助是身份隸屬性的,這主要是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來自政府的幫助要依他的身份為條件,他有什么樣的社會身份,就『、涉該得到何種福利和幫助。一個人所得到的米白非政府的幫助受他所擁有的社會關系資源的影響。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資源受兩個因素制約:第一,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及數(shù)量;第二,與他有某種關系的社會成員擁有的他所需要的東西的多少及其向他支付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政府及工作單位之外的幫助要看他的家人、親友或鄰居是否握有他所需要的“物品”,同時也要看對方是否愿意和客觀上能否向他提供這種“物品”。
在計劃體制下社會身份對一個社會成員獲取福利(特別是重要的物質性福利)的途徑有決定性影響。對于全民所有制身份的人來說,他獲取重要的物質性福利的優(yōu)先次序是:工作單位——親友——政府福利部門,而農村人的這一優(yōu)先次序是:親友——生產組織一一政府。這種模式至今還相當程度地存在并發(fā)揮作用。應該進一步說明的是,求助和獲得幫助是一系列復雜的社會行動和社會互動過程,它受到社會福利制度、文化及當事人生活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上述優(yōu)先次序模式只是從制度安排角度對城鄉(xiāng)居民典型的助人模式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