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粘膜

字號:

一、口腔粘膜基本組織結構
    (一)上皮層
    口腔粘膜上皮的種類為復層鱗狀上皮。
    1.有角化的上皮由表層到深層依次為:
    (1)角化層:是最淺表的一層,由角化和不全角化的扁平細胞構成。
    正角化(orthoperatininzation):細胞中的細胞器和細胞核消失,胞漿內充滿角質蛋白,HE染色下為均質嗜酸性物質。
    不全角化(parakeratinization):細胞仍然有殘存的細胞核。
    (2)顆粒層:位于角化層的深面,由2-3層扁平細胞組成。①胞漿內含嗜堿性透明角質顆粒②染色深③胞核濃縮。
    (3)棘層:位于粒層的深部。細胞體積大,多邊形,細胞間橋明顯,是上皮中層次最多的細胞,且此層細胞內蛋白質合成最活躍。
    細胞間橋——胞漿伸出許多小的棘刺狀突起,與相鄰的細胞相接,此突起為細胞間橋。電鏡下細胞間橋的突起相接處為橋粒。
    (4)基底層: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層立方形或矮柱狀細胞。光鏡下胞核圓形,染色深。
    生發(fā)層——基底細胞和鄰近的幾層棘細胞有增殖能力,成為生發(fā)層。
    2.非角化上皮有表層到深層依次為:表層、中間層、棘層、基底層。
    2.非角質形成細胞
    非角質形成細胞不參與上皮細胞的增生和分化,不含橋粒和張力細絲。在普通切片下,胞漿不著色,所以也叫透明細胞。
    (1)黑色素細胞:
    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層,光鏡下胞漿透明,胞核圓形或卵圓形,胞漿內含黑色素克里,且可經細胞突起排出,再進入鄰近的角質形成細胞內。無張力細絲和橋粒,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發(fā)達。在牙齦、硬腭、頰粘膜、舌可見到。
    (2)朗格漢斯細胞:
    位于口腔粘膜的深部,主要位于棘層,也可見于基底層。電鏡下可看到棒狀或球拍狀的朗哥漢斯顆粒。功能:是一種抗原呈遞細胞,與粘膜的免疫功能有關。
    (3)梅克爾細胞:
    分布于基底細胞層內。功能:起觸覺受體的作用。
    (二)固有層:
    固有層是致密結締組織,對上皮細胞的分化具有調控作用。固有層內有纖維、細胞和基質。
    (三)粘膜下層
    粘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內含腺體、血管、神經、脂肪組織。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而在牙齦,硬腭的大部分區(qū)域及舌背無粘膜下層。粘膜下層可為固有層提供營養(yǎng)及支持。
    (四)基底膜(basementmembrane)
    基底膜:上皮和固有層之間的一膜狀結構。厚約1~4微米,PAS染色陽性(說明含有中性粘多糖),嗜銀染色陽性。電鏡下由透明板、密板和網板構成。
    在類天皰瘡,上皮和結締組織在透明板處分離形成上皮下皰;癌前病變時,基底膜中的Ⅳ型膠原蛋白發(fā)生改變,有利于癌變細胞向結締組織中浸潤。
    二、口腔粘膜的分類及結構特點
    (一)分類
    口腔粘膜根據所在的部位和功能可分為三類:咀嚼粘膜、被覆黏膜和特殊粘膜。
    咀嚼粘膜包括牙齦和硬腭粘膜。上皮有角化,固有層厚,*多而長,與上皮呈指狀相嵌,形成良好的機械附著;膠原纖維束粗大并排列緊密。被覆粘膜包括除咀嚼粘膜和舌背粘膜以外的所有粘膜均為被覆粘膜。膠原纖維束不如咀嚼粘膜者粗大,上皮與結締組織交界平坦,結締組織*短粗。有較疏松的的粘膜下層。特殊粘膜及舌背粘膜。
    (二)口腔各部位粘膜的特征
    1.腭粘膜
    硬腭粘膜為咀嚼粘膜。表面角化層較厚,多為正角化。根據有無粘膜下層可將其分為四區(qū):牙齦區(qū),中間區(qū),脂肪區(qū)和腺區(qū)四部分。軟腭粘膜為被覆粘膜,固有層*粗、短、少,粘膜下層疏松,含粘液腺。
    2.唇
    (1)唇的皮膚部-有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有皮膚附屬器,皮脂腺,汗腺,毛囊等。
    (2)唇紅-不全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有狹長的結締組織*,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所以,血色可透過表面上皮使唇部呈紅色。
    (3)唇粘膜——無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粘膜下層較厚,可看到唇腺。
    3.舌背粘膜
    舌前2/3為舌體,舌后1/3為舌根。舌背粘膜表面有許多小突起,稱舌*。根據其形態(tài)、大小、及位置可分為:
    (1)絲狀*:數量最多,分布于舌倍,舌尖最多。*體積小,呈錐體形,末端有毛刷樣突起,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細胞。
    (2)菌狀*:分散于絲狀*之間,位于舌尖和舌側緣,呈圓形頭大頸細的突起,上皮層薄,無角化,有的上皮內可見到味蕾。
    (3)輪廓*——體積,數目最少,分布于人字形界溝的前方,*呈矮柱狀;在輪廓溝的側壁上皮內可見到味蕾,在環(huán)溝底附近的舌肌纖維束間有味腺或埃伯納腺。
    (4)葉狀*——位于舌側緣后部,現已退化為5-8條平行排列的皺襞。
    味蕾是主要分布于輪廓*靠近輪廓溝的側壁上皮內的染色淺的卵圓形小體。光鏡下由暗細胞和亮細胞構成。電鏡下由Ⅰ型、Ⅱ型、Ⅲ型、IV型細胞構成。
    4.頰粘膜
    福代斯斑——在頰粘膜口角后部的區(qū)域,有時可出現成簇的粟粒狀淡黃色小顆粒,即以為增生的皮脂腺。
    (三)口腔粘膜的功能及增齡型變化
    1.功能
    (1)保護性功能(2)感覺功能
    2.增齡性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上皮層變薄,上皮釘突變短,上皮和結締組織接觸變平;舌背粘膜絲狀*減少,葉狀*增生;固有層結締組織數量減少,膠原變性,斷裂,彈力纖維增多;小涎腺萎縮,粘膜感覺功能降低;神經末梢密度降低,味蕾數量減少;唇頰顆出現血管痣,舌腹可出現靜脈曲張性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