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牙周組織病

字號:

牙周組織病是指發(fā)生在牙的支持組織(牙周組織)的疾病,又稱之為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廣義講包括牙齦病(gingival disease)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狹義講專指發(fā)生在牙周組織上的炎癥性、破壞性疾病,即通常所說的牙周炎,不包括牙齦炎。
    發(fā)生于牙周組織的病理改變包括:炎癥、營養(yǎng)不良、萎縮及腫瘤。
    分類復雜。自上個世紀20年代以來曾有過一些分類,但不夠完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牙周病本質的深入認識,曾對該分類有了不少改進。近年,牙周疾病分類又有了新的分類(美國牙周病分類國際研討會,1999)。簡要概述如下
    一、牙齦病(gingival disease)
    二、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三、侵襲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四、反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 a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diseases)
    五、壞死性牙周病(necrotizing periodontaldisease)
    六、牙周膿腫(abcesses of the periodontium)
    七、伴有牙髓病變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lesions)
    八、發(fā)育性或獲得性異常及其狀況(developmental or acquired deformities conditions)
    牙齦?。郝札l炎
    齦增生
    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漿細胞齦炎
    剝脫性齦病損
    牙周炎
    發(fā)生在牙周組織的其他病理改變:牙周變性、牙周創(chuàng)傷、牙周萎縮
    第一節(jié) 牙齦
    牙齦病分為兩類,牙菌斑性牙齦病和非菌斑性牙齦病損。最為多見的一種為慢性齦炎。
    牙菌斑性牙齦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受以下因素影響:
    ①全身因素如內分泌紊亂等; ②藥物性因素;③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
    非菌斑性牙齦病損:大多不是一種獨立性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出現(xiàn)在牙齦上的一種表征,如剝脫性齦病損。
    一、慢性齦炎(chronic gingivitis):
    邊緣性齦炎(marginal gingivitis) 主要局限在牙齦組織的邊緣部位
    牙齦*炎 (papillary gingivitis) 主要局限于牙齦*
    慢性齦炎可長期單獨存在,其中一部分也可能發(fā)展為牙周炎。目前無法區(qū)別單純性齦炎以及將要發(fā)展為牙周炎的齦炎,在臨床、X線及組織病理學上兩者也無明確的 鑒別診斷標準。
    【病因】
    主要是口腔細菌及其毒性產物引發(fā)的牙齦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梢芍虏【校赫承苑啪€菌、牙齦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等。口腔不潔導致的牙垢、牙石形成,以及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等局部刺激等因素,也會促進和加重齦炎的發(fā)生、發(fā)展。
    【臨床表現(xiàn)】
    主要見于兒童或青少年時衛(wèi)生不良者,以及無刷牙習慣的成年人
    兩種類型:
    炎性水腫型:齦緣紅腫、光亮、松軟、易出血
    纖維增生型 :病程長,齦緣腫脹、堅實,呈炎性增生,易稱增生性齦炎
    【病理】
    齦溝壁處有炎癥細胞浸潤,溝內上皮下方可見中性粒細胞,再下方為大量的淋巴細胞(主要為T淋巴細胞),炎癥區(qū)內膠原纖維大多變性或喪失。
    炎性水腫型:纖維結締組織水腫明顯,其間有大量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還可見少量漿細胞,毛細血管增生、擴張、充血。類似炎性肉芽組織。
    纖維增生型:上皮下纖維組織增生成束,束間可見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增生不明顯,其炎癥成分比水腫型少。類似瘢痕組織。
    二、齦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
    主要指由多種原因引發(fā)的以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為主要病理改變的一組疾病。
    【病因】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菌斑感染
    第二節(jié) 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組織炎癥性破壞性疾病。 其主要臨床特征:牙周溢膿,牙齒松動。主要病理變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發(fā)展過程:活動期與靜止期交替進行 晚期牙齒松動、脫落。
    【病因】
    1.口腔細菌為主要病原因子
    ①牙周袋內以Gˉ厭氧菌為主,健康牙齦溝內以G+需氧菌為主②各種類型牙周炎其致病菌不一樣,也不是單一菌種。Moore(1987)曾在牙齦溝內發(fā)現(xiàn)325種不同的細菌③牙齦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過去稱為牙齦類桿菌,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④放線共生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 tans , Aa)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⑤新的可疑致病菌:福賽類桿菌、二氧化碳纖維菌、顆粒二氧化碳噬纖維菌以及密螺旋體屬(嗜麥芽糖密螺旋體、中間密螺旋體)等。
    2.牙菌斑:口腔細菌以菌斑形式存在,是牙周炎的始動因子。其形成過程如下:唾液粘蛋白所形成的薄膜是基礎,細菌粘附、聚集(同類細菌之間的吸附)、共聚(不同類細菌的聚集)及繁殖。
    一般情況下,牙面清潔后4~8小時即有細菌進入,10~12小時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劑著色;5~6天菌斑趨于成熟;10~30天菌斑成熟達到高峰。菌斑涂片監(jiān)測表明,每克牙菌斑內約有2×1011細菌數。
    3.軟垢(soft mucinous deposits)主要由細菌、真菌、白細胞及脫落的口腔上皮以及粘液、食物殘渣等組成,據統(tǒng)計大約有細菌250萬個/毫克。
    4.牙石(calculus)(1)齦上牙石(2)齦下牙石
    附著在牙齦邊緣的牙面上或牙齦溝內的沉積物,是礦化的菌斑和軟垢。
    5.全身因素(宿主的防御反應及其遺傳因素)
    【發(fā)病機制】
    1.牙菌斑的作用
    細菌及其毒性產物對牙周組織的直接損傷
    ⑴菌膜上含有脂多(lipopolysaccharedes,LPS)是一種細菌內毒素,主要損傷細胞成分
    ⑵活化破骨細胞促進骨的吸收、破壞
    ⑶增強吞噬細胞釋放溶酶體酶,引起組織損傷
    ⑷產生細菌酶,如蛋白酶、膠原酶、透明 質酸酶等,主要破壞牙周組織的基質和 細胞間質
    2.中性多形核白細胞(PMN)的作用是宿主抵御外界原菌的第一道防線。
    ①吞噬細菌作用②數目和功能的降低可加速牙周組織的破壞過程③釋放多種酶:膠原酶。引起基質降解。
    3.細胞因子的作用
    ①引起和維持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導致了組織繼續(xù)損傷②調節(jié)細胞生長、分化③白細胞介素是一組主要的細胞因子,與白細胞和其他細胞相互溝通密切相關
    與牙周炎密切相關的主要細胞因子如下: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前列腺素E2、基質金屬蛋白酶、護骨因子及破骨細胞分化因子
    4.全身性易感因素
    ⑴遺傳誘因:某些遺傳因素可增加牙周炎 的易感性。侵襲性牙周炎有家族性聚集傾向。
    ⑵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癥以及艾滋病等都可促進和加重牙周炎的發(fā)展。
    ⑶其他:內分泌功能紊亂、吸煙、口腔衛(wèi)生不良、營養(yǎng)障礙以及高度緊張造成的精神壓力等,都是促進牙周炎發(fā)展的危險因素。
    總之,牙周炎的破壞過程,是口腔菌斑與宿主之間通過復雜的分子基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宿主的防御過程可分為兩類:一是非特異性的炎癥反應;另一為特異性的免疫應答反應,其中包括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及補體系統(tǒng)。菌斑在牙周炎的病因中起主要的基礎及決定性作用,誘發(fā)了初期的炎癥過程;宿主的遺傳因素決定其易感性。宿主的防御細胞在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同時,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參與了牙周組織的繼發(fā)性損傷,并在介導炎癥過程的擴大與持續(xù)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臨床表現(xiàn)】初期不明顯,逐漸出現(xiàn)咀嚼無力、牙齦出血、牙周溢膿、口臭、牙齒松動及牙齒伸長、傾斜、移位等,重者牙齒脫落。X線表現(xiàn),牙周間隙增寬,嚴重者牙槽嵴部分或全部吸收、破壞。
    【病理】從以下兩方面介紹
    ㈠牙周炎的發(fā)展過程
    ⑴始發(fā)期(initial stage):溝內上皮與結合上皮表現(xiàn)為急性炎癥。一般持續(xù)2~4天。
    ⑵早期病變(early lesion):上皮下結締組織內現(xiàn)大量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少量漿細胞及巨噬細胞,滲出增多,結合上皮開始增生。可持續(xù) 3周或更長時間。
    ⑶病損確立期(established lesion)大量淋巴細胞,B細胞增多,多數漿細胞。淺的牙周袋。主要為慢性齦炎表現(xiàn)??伸o止。
    ⑷進展期(advanced lesion)深牙周袋形成,基質及膠原溶解、變性、喪失。牙槽骨吸收,最終牙脫落。
    ㈡牙周炎的病理變化
    1.活動期(進展期)牙周炎的病理變化
    ⑴牙面有菌斑、牙垢及牙石
    ⑵牙周袋內大量炎性滲出物
    ⑶溝內上皮糜爛或潰瘍
    ⑷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
    ⑸上皮下方膠原纖維出現(xiàn)水腫、變形、喪失, 被炎細胞代替
    ⑹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
    ⑺牙周膜基質及膠原變性
    ⑻牙骨質表面有吸收及牙石
    2.靜止期牙周炎(修復期)的病理變化:
    ⑴炎癥減退,可見大量新生纖維結締組織。
    ⑵牙槽骨吸收呈靜止狀態(tài),一般看不到破骨細胞,可見類骨質形成
    ⑶牙根表面的牙骨質出現(xiàn)新生現(xiàn)象
    牙槽骨吸收與牙周袋形成在臨床和病理上可分為三種情況:
    ⑴齦袋(gingival pocket)(假性牙周帶)
    ⑵骨上袋(supragingival pocket)
    ⑶骨內袋 (intrabony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