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素質(zhì)評價”納入高考錄取需要慎重

字號:

其實嘗試綜合素質(zhì)評價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高考制度的補充。
    但是我比較擔心的是,綜合素質(zhì)評價是否科學、客觀、公平? 連民族成分都能造假,何況是老師的評語,能有多大的公信力?
    我在國外呆過,觀察過他們的大學錄取。他們也有類似中國的高考,美國有SAT,英國有A—LEVEL統(tǒng)一考試。這個成績是大學錄取的重要標準,此外,還要看歷年成績報告,看老師的推薦信,看是否具有一定特長等等,進行綜合評判。但是歐美社會信用體制較完善,造假情況少。
    目前國內(nèi)整個信用體系沒有普遍建立,怎樣保證老師和招生人員都是出于公心,排除人為操作?
    有人提出增加面試多一道把關(guān),這只能部分解除對檔案的不信任,但是招生人員的主觀性還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更何況,如果對于所有考生都增加面試,將會增加非常大的社會成本,很難實施。
    處罰檔案造假的相關(guān)人員,對學校多少是有心理威懾。但是到了具體的家長、學生甚至于老師身上,有的人是有僥幸心理的。高考錄取的誘惑實在太大,難免有人架不住,想些歪點子。十幾年含辛茹苦,到了高考臨門一腳恨不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制度的完善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外,我還有個擔心,就是這個評價體系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現(xiàn)在的孩子被家長逼著上這個補習班學那個才藝課的,巴不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要多方面,思路是沒有錯,但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盡管綜合素質(zhì)不是才藝比拼,但是大部分學生品德在老師的評價下差異不會太大,多拿些課外獎項證明來得更直接。為了獲獎,學生和家長要投入多少?每個家庭的經(jīng)濟能力有差異,特別是農(nóng)村家庭,他們不見得負擔得起孩子學校教育以外的費用。這又造就了新的不公平。
    1977年恢復高考為什么那么振奮人心?因為所有人,不論職業(yè),不論家庭出身,都有了一樣的競爭出口。
    把綜合素質(zhì)納入高考錄取參考,不是不能進行,但是要慎重,不宜一下子全面鋪開,先在一定范圍內(nèi)試點摸索出經(jīng)驗,再評估可行性也不遲。我認為綜合素質(zhì)評價宜粗不宜細,不建議嚴格排名,作為一個定性的參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