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論信用證規(guī)則中的“五付”(1)

字號:

信用證是國際商事交往中一種基本的結(jié)算工具。在我國,用于進出口貿(mào)易的多種支付方式中,跟單信用證方式占很大比重。《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Uniform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 UCP )是國際商會為規(guī)范與統(tǒng)一各國信用證操作差異,避免法律糾紛而制定的國際慣例。2006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商會年會上全票通過了《跟單信用證統(tǒng)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即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UCP600的出現(xiàn)進一步便利了交易當事人對信用證的使用。由于信用證支付相對比較復雜以及人們理解的偏差,在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疑惑,關于信用證的“付款”就是一例。付款是信用證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而關于付款國內(nèi)出版物就有承付、兌付、議付、償付、代付五個概念。概念不清,不僅使人迷惑,更會在實務中引發(fā)錯誤,造成損失。本文擬對信用證中這五個基本的同時又很容易引起迷惑的概念加以分析、比較,以期對信用證規(guī)則的學習理解有所幫助。
    一、承付、兌付
    承付、兌付實為同一含義,它們對應的都是UCP600中第二條“定義”(Article 2 Definitions)中的“Honour”,只是由于翻譯的不同,各學者采取了不同的叫法,甚至在同一本書中前后叫法也有所不同。根據(jù)UCP600,承付(兌付)意為:
    a. 對于即期付款信用證即期付款。
    b. 對于延期付款信用證發(fā)出延期付款承諾并到期付款。
    c. 對于承兌信用證承兌由受益人出具的匯票并到期付款。
    在這一定義中,UCP600將三種付款行為統(tǒng)一到了一個概念下,對即期付款信用證、延期付款信用證和承兌信用證下銀行的責任進行了統(tǒng)一的界定,即“承付(兌付)責任”。結(jié)合UCP的其他條文可知,開證行對受益人的付款行為均稱為承付(兌付),而其他銀行,包括保兌行、指定銀行的行為可能是承付(兌付)或議付,要根據(jù)信用證規(guī)定的兌用方式具體確定。
    但是,在香港地區(qū),部分銀行開立的中文或中英文對照的信用證中,大多把honour譯為“付款”。因而,有的學者并未將honour譯為“兌付”或“承付”,而是“付款”[1]。其理由就是UCP600第2條定義中對“honour”所作的三點解釋。如將“honour”翻譯為“兌付”,似乎很容易理解為是將“承兌”和“付款”合為一個詞。而實際上,在上述三大類信用證(即期、延期(遲期)和承兌信用證)中,需要辦理承兌手續(xù)的,只有一種,即承兌信用證。此外,無論何種信用證,最后都有“付款”這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將“honour”廣譯為“付款”更妥當。筆者同意此種觀點。當然,將“honour”譯為付款,與將“payment”譯為“付款”是有區(qū)別的。前者的含義更加廣泛,它不僅體現(xiàn)最后的“付款”環(huán)節(jié),還包括“付款”前的環(huán)節(jié),諸如“提示”、“付款承諾”及“承兌”等。正如UCP600第一條所指出的那樣,有的內(nèi)容更適合在本慣例解釋。
    二、議付
    議付”,即UCP中的“Negotiation”,在信用證業(yè)務中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詞。ICC銀行技術與慣例委員(the ICC’s Commission of Banking Technique and Practice)在UCP500及后續(xù)解釋中給出的“支付對價”、“承擔付款責任”等說明模糊的用詞令各種充滿歧義的解釋充斥在大量的糾紛中;UCP600的新說明無疑是一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
    (一)議付的含義
    UCP600修改了UCP500關于“議付”的定義。根據(jù)UCP600第二條關于議付(Negotiation)的表述,議付包括以下內(nèi)容:
    1.“議付”是開證行授權的被指定銀行(nominated bank)采取的一項有效行為。“議付是經(jīng)開證行授權的,可以是保兌行,也可以是其他被指定銀行。議付有自由議付和限定議付之分。在自由議付的情況下,被授權的指定銀行可以是任何一家銀行。
    2.“議付”是一種購買行為,而購買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匯票,一種是單據(jù)。議付項下銀行的行為也有兩種,一種是預付(advancing funds),一種是同意預付(agreeing to advance funds)(即做出預付承諾)。由指定銀行在審單無誤后,按票面金額扣減議付日到開證行償付日這段時間的議付行的墊款利息及議付費、單證郵寄費等后,將凈款付給受益人。對受益人而言,在信用證項下辦理議付,意味著付款到期日前,只要提交與信用證條款相符的單據(jù),就能通過貼現(xiàn)得到貨款[2]。
    (二)UCP600對“議付”的修改
    根據(jù)UCP500第十條,信用證分為即期付款信用證、延期付款信用證、承兌信用證和議付信用證四種。該條b款第II項將議付定義為“被授權議付的銀行對匯票或單據(jù)付出對價(Giving the value)”,并強調(diào)“僅審核單據(jù)而未付出對價并不構成議付”;UCP600第2條定義中對議付定義的規(guī)定更加詳細,并且承認了遠期議付信用證的存在(即同意預付,agree to advance)[3]。
    此外,UCP600關于議付的一個重大改變就是,第二條定義將信用證分成:即期付款信用證、延期付款信用證和承兌信用證三種形式,刪去了議付信用證。學者認為,這樣的修改是很正確的。因為任何一種跟單信用證,根據(jù)開證人的意愿,在開出的信用證中,既可以允許議付,也可以不允許議付。如果開出的信用證允許議付(無論自由或限制議付),那么無論這份信用證是即期信用證、延期還是承兌付款的信用證,只要受益人能滿足證內(nèi)規(guī)定的條件,提交證內(nèi)所要求的單據(jù),銀行都可以辦理議付手續(xù)。換句話說,議付信用證所要求的特性,完全可以由其他三種信用證來完成。因此,如果把議付列為一種信用證的形式,是不恰當?shù)摹?BR>    論信用證規(guī)則中的“五付”——承付、兌付、議付、償付、代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