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閱讀之結構套路
GRE 閱讀雖然在難度,篇幅上“駭人不淺”,但好在這樣的學術文章,有其嚴格的寫作結構套路。前人曾把其總結為:現(xiàn)象解釋,新老觀點,結論解釋,問題解答。實則也即議論文的兩大文體:立論與駁論。搞清了這一點,也即搞清了G閱讀中的孰輕孰重:態(tài)度與觀點重于一切??忌裟茏鞯綄Υ顺芍裨谛?,即可拿到大多數(shù)G閱讀中的基本分。很多語言功底很強的人,初次接觸G閱讀的時候,會冷汗頻頻,手腳同抖的原因就是在于對G閱讀的專業(yè)學術論文的本質(zhì)不了解。這在新東方課堂上已有詳細講解,在此不再贅述。
GRE閱讀之邏輯不“邏輯”
雖然新G在中國大陸登場的時候,取消了邏輯部分,ETS并宣稱已將這一部分融入了閱讀和寫作當中,但筆者個人認為,G閱讀中出現(xiàn)的邏輯題實在少之又少,如果寫作中的argument勉強算為邏輯題的話,那閱讀中的所謂WAS(weaken, assumption, support)對于邏輯功夫超強的中國考生實在不能算邏輯,只能算小把戲 。所以過去稱GRE閱讀考的是邏輯,個人認為比較牽強。
筆者認為G閱讀其實本質(zhì)上還是對中國考生的語言功底和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08年10G的開篇閱讀第一句中be at issue with sb’s opinion。若認識該短語,即明白,某人的觀點與某人相反,不認識,靠上下文去猜,固然也可以,但又可能浪費一定的時間,而G考試的時間是何其地寶貴,對心理上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作者對某一事物是認可還是讓步地認可,一個by and large(很大程度上),即明白。若能抓住G閱讀的結構套路,則能抓住基本分,即500到600分。但是要想往更高處爬,需要深厚的語言功底和理解力。
眾所周知,G閱讀的答案一般來講一定是文中原話的改寫,也即我們稱為叫作paraphrase。而這paraphrase是要功底的:先要理解原文,然后要理解選項,再作配對。很多考生之所以想定位,但未遂,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文中的語句理解有嚴重的偏差。上課聽老師說和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一旦自己看了,又不知所措。試看幾例。
Eg.1 文中說:carry with them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ir production.。
就是選項里的:carr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history with them
E.g.2文中說:For a similarly convincing re-creation of such families’ emotions and responses,the English novel had wait 60 years for the early writing of D.H. Lawrence。
題干里問,English and the early novels of D.H. Lawrence shar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文中的similar對應選項里的share. 定位到了就是答案。
E.g.3文中說minimal bases,選項里對應sufficient ground。
這些語句的理解是對考生的考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功底的考核,和邏輯關系并不太大。語言功底也包括字詞理解的問題,不可否認,對閱讀肯定有致命的影響。比如rather,并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相反”。表示“相反”固然可以,可以說The desks are not white, but rather a sort of dirty。(桌子不是白的,而是灰不溜楸的)。但是它也可以表示“更確切地說”,通常跟在or后,此時就表示遞進而不再是轉折,可以說They were enjoying themselves, or rather, they appeared to be enjoying themselves(他們玩得很開心,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裝得玩地很開心)。是轉折還是遞進,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而轉折和遞進若是判斷錯誤,一般是致命的理解失誤。再比如,detached。不能籠統(tǒng)地說這個詞在態(tài)度題里出現(xiàn)就一定錯。detached有兩種意思,一個表示“冷漠的,沒有感情的,超然的”。這個意義在態(tài)度題里面一般是錯誤的,因為作者寫這個文章即表示“關注”,不大會“冷漠”。但是它還有一個意思是“公正的,客觀的”。a detached view解釋為“客觀的觀點”,這個時候,這個選項就很可能對。再比如critic,中國學生比較熟悉的意思是“批評家”,那么如果表示此意思,則“批評家的觀點”是不同的觀點。但該詞也表“評論家 ”,顯然意義是不同的。
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同學對學術文章的不熟悉,對一些抽象詞的理解失敗,對整個語言上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導致了G閱讀成了考試中的絆腳石。在此筆者認為,盡管語言功底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靠強化訓練,提高不少。好的材料,也即GRE閱讀本身??忌綍r在做閱讀題練習時要遵循三個步驟。
首先先掐時間,按照考場要求去完成文章閱讀和題目,盡可能去理解。第二步,對答案,并把理解有誤區(qū)的,或者不認識的對通篇文章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單詞進行查閱。第三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要反復讀文章(有時甚至可以采取出聲閱讀),體會文章的語義,深層含義,體會你作為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因為時間倉促讀第一遍時沒有讀出的內(nèi)容。這一個步驟是能幫助你真正提高成績的。中國考生,往往做到第二步就止住了,殊不知,相同的或類似的錯誤不再犯的前提,是要對錯誤有一個全面認識的。
再有,考生若有足夠的時間準備GRE,比方說兩年,是可以在頭一年的時候,多讀一些學術作品的,比如像本專業(yè)的一本進口書籍,以加強語感,加深語言功底,為適應GRE閱讀做好鋪墊。
GRE閱讀之閱讀與issue一家親
有人曾說,G閱讀枯糙乏味,只有考試的意義,沒有仔細閱讀或記誦的必要。對此,筆者認同一半。G閱讀枯糙是事實。學術文章不可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是再反過來看,這不正是issue所需要的嗎?中國學生寫issue大的困難,沒例子,沒話說,文章布局不知如何安排,不知從何下手。何不看看現(xiàn)成的GRE閱讀材料。G閱讀在論證上很少采用通篇對某一事件持絕對態(tài)度,正反論證,讓步說理,盡管有些觀點從專業(yè)學術角度是錯誤的,但讓讀者在看的時候無不佩服作者論證的到位,歪理也歪地有理。Issue的寫作也是一樣,除個別題外,正反或多角度考慮問題通常更有說服力。再有,G閱讀中,有大量的例子,做題時當然一般不用關注,但重讀時何不做一個積累。G文章里有談到藝術的,人文的,科學的,有很多的文章并不像別人所形容的那樣“不堪入目”,靜下心來,很多的好的句子可以做一個積累。類似于像 Whether or not a composition establishes a new principle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has little bearing on its aesthetic value. Because they embody a new 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some musical works, such as the operas of the Florentine Camerata, are of signal historical importance, but few listeners or musicologists would include these among the great works of music. On the other hand, Mozart’s the Marriage of Figaro is surely among the masterpieces of music even though its modest innovations are confined to extending existing means。(是否一個作品建立了在音樂的新的體系和美感是沒有什么聯(lián)系的。由于有一些音樂作品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結構原則,比方說像佛羅倫薩樂團的歌劇,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但是沒有什么聆聽者或音樂研究人員會把這些作品說成是偉大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面,莫扎特的音樂被歸為大師之作,盡管作品受延伸現(xiàn)存手法的限制,只有輕微的改變)這樣的句子,不管是例證,還是說理都很到位,值得學習記誦。而一個例子通??梢栽诙嗥恼轮羞M行修改使用,何樂而不為!
GRE 閱讀雖然在難度,篇幅上“駭人不淺”,但好在這樣的學術文章,有其嚴格的寫作結構套路。前人曾把其總結為:現(xiàn)象解釋,新老觀點,結論解釋,問題解答。實則也即議論文的兩大文體:立論與駁論。搞清了這一點,也即搞清了G閱讀中的孰輕孰重:態(tài)度與觀點重于一切??忌裟茏鞯綄Υ顺芍裨谛?,即可拿到大多數(shù)G閱讀中的基本分。很多語言功底很強的人,初次接觸G閱讀的時候,會冷汗頻頻,手腳同抖的原因就是在于對G閱讀的專業(yè)學術論文的本質(zhì)不了解。這在新東方課堂上已有詳細講解,在此不再贅述。
GRE閱讀之邏輯不“邏輯”
雖然新G在中國大陸登場的時候,取消了邏輯部分,ETS并宣稱已將這一部分融入了閱讀和寫作當中,但筆者個人認為,G閱讀中出現(xiàn)的邏輯題實在少之又少,如果寫作中的argument勉強算為邏輯題的話,那閱讀中的所謂WAS(weaken, assumption, support)對于邏輯功夫超強的中國考生實在不能算邏輯,只能算小把戲 。所以過去稱GRE閱讀考的是邏輯,個人認為比較牽強。
筆者認為G閱讀其實本質(zhì)上還是對中國考生的語言功底和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08年10G的開篇閱讀第一句中be at issue with sb’s opinion。若認識該短語,即明白,某人的觀點與某人相反,不認識,靠上下文去猜,固然也可以,但又可能浪費一定的時間,而G考試的時間是何其地寶貴,對心理上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作者對某一事物是認可還是讓步地認可,一個by and large(很大程度上),即明白。若能抓住G閱讀的結構套路,則能抓住基本分,即500到600分。但是要想往更高處爬,需要深厚的語言功底和理解力。
眾所周知,G閱讀的答案一般來講一定是文中原話的改寫,也即我們稱為叫作paraphrase。而這paraphrase是要功底的:先要理解原文,然后要理解選項,再作配對。很多考生之所以想定位,但未遂,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文中的語句理解有嚴重的偏差。上課聽老師說和分析覺得很有道理,一旦自己看了,又不知所措。試看幾例。
Eg.1 文中說:carry with them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t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ir production.。
就是選項里的:carry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history with them
E.g.2文中說:For a similarly convincing re-creation of such families’ emotions and responses,the English novel had wait 60 years for the early writing of D.H. Lawrence。
題干里問,English and the early novels of D.H. Lawrence shar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文中的similar對應選項里的share. 定位到了就是答案。
E.g.3文中說minimal bases,選項里對應sufficient ground。
這些語句的理解是對考生的考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功底的考核,和邏輯關系并不太大。語言功底也包括字詞理解的問題,不可否認,對閱讀肯定有致命的影響。比如rather,并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相反”。表示“相反”固然可以,可以說The desks are not white, but rather a sort of dirty。(桌子不是白的,而是灰不溜楸的)。但是它也可以表示“更確切地說”,通常跟在or后,此時就表示遞進而不再是轉折,可以說They were enjoying themselves, or rather, they appeared to be enjoying themselves(他們玩得很開心,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裝得玩地很開心)。是轉折還是遞進,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而轉折和遞進若是判斷錯誤,一般是致命的理解失誤。再比如,detached。不能籠統(tǒng)地說這個詞在態(tài)度題里出現(xiàn)就一定錯。detached有兩種意思,一個表示“冷漠的,沒有感情的,超然的”。這個意義在態(tài)度題里面一般是錯誤的,因為作者寫這個文章即表示“關注”,不大會“冷漠”。但是它還有一個意思是“公正的,客觀的”。a detached view解釋為“客觀的觀點”,這個時候,這個選項就很可能對。再比如critic,中國學生比較熟悉的意思是“批評家”,那么如果表示此意思,則“批評家的觀點”是不同的觀點。但該詞也表“評論家 ”,顯然意義是不同的。
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同學對學術文章的不熟悉,對一些抽象詞的理解失敗,對整個語言上的理解能力的限制,導致了G閱讀成了考試中的絆腳石。在此筆者認為,盡管語言功底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靠強化訓練,提高不少。好的材料,也即GRE閱讀本身??忌綍r在做閱讀題練習時要遵循三個步驟。
首先先掐時間,按照考場要求去完成文章閱讀和題目,盡可能去理解。第二步,對答案,并把理解有誤區(qū)的,或者不認識的對通篇文章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單詞進行查閱。第三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要反復讀文章(有時甚至可以采取出聲閱讀),體會文章的語義,深層含義,體會你作為一個第二語言學習者,因為時間倉促讀第一遍時沒有讀出的內(nèi)容。這一個步驟是能幫助你真正提高成績的。中國考生,往往做到第二步就止住了,殊不知,相同的或類似的錯誤不再犯的前提,是要對錯誤有一個全面認識的。
再有,考生若有足夠的時間準備GRE,比方說兩年,是可以在頭一年的時候,多讀一些學術作品的,比如像本專業(yè)的一本進口書籍,以加強語感,加深語言功底,為適應GRE閱讀做好鋪墊。
GRE閱讀之閱讀與issue一家親
有人曾說,G閱讀枯糙乏味,只有考試的意義,沒有仔細閱讀或記誦的必要。對此,筆者認同一半。G閱讀枯糙是事實。學術文章不可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但是再反過來看,這不正是issue所需要的嗎?中國學生寫issue大的困難,沒例子,沒話說,文章布局不知如何安排,不知從何下手。何不看看現(xiàn)成的GRE閱讀材料。G閱讀在論證上很少采用通篇對某一事件持絕對態(tài)度,正反論證,讓步說理,盡管有些觀點從專業(yè)學術角度是錯誤的,但讓讀者在看的時候無不佩服作者論證的到位,歪理也歪地有理。Issue的寫作也是一樣,除個別題外,正反或多角度考慮問題通常更有說服力。再有,G閱讀中,有大量的例子,做題時當然一般不用關注,但重讀時何不做一個積累。G文章里有談到藝術的,人文的,科學的,有很多的文章并不像別人所形容的那樣“不堪入目”,靜下心來,很多的好的句子可以做一個積累。類似于像 Whether or not a composition establishes a new principle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has little bearing on its aesthetic value. Because they embody a new 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some musical works, such as the operas of the Florentine Camerata, are of signal historical importance, but few listeners or musicologists would include these among the great works of music. On the other hand, Mozart’s the Marriage of Figaro is surely among the masterpieces of music even though its modest innovations are confined to extending existing means。(是否一個作品建立了在音樂的新的體系和美感是沒有什么聯(lián)系的。由于有一些音樂作品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結構原則,比方說像佛羅倫薩樂團的歌劇,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但是沒有什么聆聽者或音樂研究人員會把這些作品說成是偉大的音樂作品。另一方面,莫扎特的音樂被歸為大師之作,盡管作品受延伸現(xiàn)存手法的限制,只有輕微的改變)這樣的句子,不管是例證,還是說理都很到位,值得學習記誦。而一個例子通??梢栽诙嗥恼轮羞M行修改使用,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