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進入深水區(qū)

字號:

本報記者 李芃 上海報道
    在這個高考的季節(jié),有關高考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動向,格外引人注目。
    上海市教委權威人士透露,上海版教改規(guī)劃將在6月公布。
    “我們在初稿中建議招、考分離,逐步走向全面的自主招生”,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院長丁鋼表示,作為上海版教改規(guī)劃的三方起草者之一,華師大提交的方案得到了上海方面的相當重視。
    全國范圍內,高校自主招生也在進一步擴大。按照教育部的部署,今年試點高校已達到68所,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更獲權突破5%的名額限制,比例可達10%。
    看過全國版教改規(guī)劃初稿的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高校分層招生、自主錄取已經被寫入下一步的高考改革方案。
    但在4月中旬上海市教委組織的相關會議上,高校自主招生卻遭到諸多中學“增加了學業(yè)負擔”的指責。已享有5%招生自主權的上海財經大學招辦負責人表示,在關聯(lián)制度尚未改革的情況下,不希望一下子把自主招生“鋪得太開”,以免眾多高中畢業(yè)生充當“陪考”。
    多次“高考”
    4月19日,高校自主招生與高中教育改革峰會在上海舉行。對于高校自主招生,按照大學校長和中學校長兩大“陣營”,大致呈現(xiàn)兩種態(tài)度:前者大都認為“自主招生”更有利于選才;后者則指自主招生干擾了教學安排,并質疑其繁復的選拔方式與后錄取時的公信力。
    是次會議公布了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聯(lián)合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等地教育科學研究機構所做的“高等學校自主招生對蘇浙滬高中教育的影響”調研,57.8%的學生認為高校自主招生使學習壓力和課業(yè)負擔加重,46.7%的教師有同樣感受。
    “我為自主招生專門復習了兩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二年級學生顧超說。他是上海市重點復興中學2007屆畢業(yè)生,當年通過自主招生被復旦錄取。
    顧超告訴記者,復旦的自主招生試卷是囊括10門功課的綜合卷,而他們高二下學期就已文理分科,因此任課老師專門進行了考前指導。他承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同學都“割讓”了一部分正常的高考復習時間。
    據(jù)了解,一些學校本身生源較好,辦學質量也高,存在增加課時的空間,為了應對自主招生便調快教學進度,并且開設有針對性的“應試”輔導。
    上海實行自主招生的幾所高校,都把考試安排在1月份,時間非常接近甚至重合,這更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大家都不想錯過機會”,顧超說,“趕場子”參加好幾個高校自主招生的同學不乏其人。
    21世紀教育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眼下的自主招生,實際上讓老師和學生從準備一場高考,變?yōu)闇蕚湟粓龈呖己腿舾蓤觥靶「呖肌薄?BR>    自主招生目前尚屬小范圍嘗試,錄取競爭相當激烈。顧超所在的文科班46名同學中,連他在內只有兩人被復旦錄取。2007年,復興中學共460名高三畢業(yè)生中,有30人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進入復旦;加上被上海另幾所高校自主招生錄取的,也仍然是少數(shù)。
    而非重點中學“陪考”的學生更多。上海的一位資深教育界人士證實,對高校自主招生的反對意見集中于普通高中。
    在參加上述五地聯(lián)合調查的高三學生中,有12.5%的同學直言:“自主招生對自己參加高考帶來了負面影響?!?BR>    高校自主權
    為減輕學生負擔計,同一區(qū)域的高校是否可能聯(lián)合使用一套試題來招生?中學的這一提議遭到了高校的一致反對?!案鱾€大學的特色不一樣,比如我們重視外語基礎,同濟可能更強調理科成績”,上海外國語大學招辦主任張峰表示,如果用一張試卷來聯(lián)合選拔學生,就失去了“自主”招生的意義。
    “統(tǒng)一的考試不是已經有高考了?”復旦大學招辦主任鄭方賢反問。他指出,自主招生改革本質特征就是院校的自主性,“這是大學的權利”。
    從這一基調出發(fā),復旦已經和上海交大一起,走在了這場改革的前列。
    目前國內高校實行的自主招生分為兩大類,其一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5%自主招生政策”,即考生高考成績只要達到一本院校錄取分控線,就能被享有5%自主權的高校錄取;其二是始于2006年的“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將面試結果作為主要的錄取依據(jù),淡化學生的高考分數(shù)。
    據(jù)了解,復旦和上海交大是采取后一種自主招生辦法的僅有的兩所學校,并且復旦在部分省市自主招生的比例已經超過50%。
    在復旦開始這場試驗之初的2006年,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和分管副校長蔡達峰就聯(lián)手撰文指出,自主選拔是實現(xiàn)大學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的必要條件。
    秦紹德說,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無一不是根據(jù)自己的使命來自主選拔錄取學生的,并形成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招生辦法。而國內大學習慣了在統(tǒng)一的考試中按分數(shù)段擇取考生,選拔意識不強,選拔能力很差。
    “招生選拔的自主性,是大學權利中重要的權利”,秦紹德認為,大學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不僅應體現(xiàn)在學生進校后的日常教育中,而且應體現(xiàn)在招收學生的過程中。
    通過自主招生,復旦確實招來了一批自己想要的學生。顧超告訴記者,自己在復興中學時成績并不突出,被復旦看中就是因為博覽文史哲。許多人覺得艱深的《讀書》雜志,他在高中三年一直堅持閱讀。
    “我們就需要這樣綜合素質好的學生”,顧超的面試官之一、歷史系教授李宏圖說。
    鄭方賢介紹,通過自主招生方式被復旦錄取的學生,整體上確實有一些突出表現(xiàn),比如對圖書館、內部電子資料庫等大學資源的利用更為自覺和熟練,自我設計的意識和能力也更強?!耙恍┙浳颐嬖嚨膶W生,進校后還會不斷地找我,咨詢有關學習和自身發(fā)展的各種問題”,鄭方賢舉例說。
    合理設計選拔制度
    對于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專家認為需改善的還有制度上的安排。
    “高校只考慮了自身的自主,而沒有考慮如何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和學生的自主性?!毙鼙嬲f。
    在美國,自主招生高校基本上不自行舉辦學生筆試,而把SAT或ACT成績作為申請者學業(yè)水平的測試成績;學校綜合考慮申請者的上述成績、中學各科成績、社會服務表現(xiàn)等來進行錄取。而學生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大學,通過比較選擇就讀。整個評價考核體系靈活高效。
    華東師范大學教科院院長丁鋼表示,這就是改革終要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華師大版教改方案中主張“招、考分離”的目的?!皩W業(yè)水平測試只是對高中階段學習的一種總結,在我國卻成為高學業(yè)水平的篩選手段。這是不合理的,大學不應該過分強調考試,而應專注于招生環(huán)節(jié),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選拔到符合自己培養(yǎng)目標的人才?!?BR>    根據(jù)1998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我國高校擁有招生自主權、學科專業(yè)設置自主權等7項辦學自主權。無論從依法治教,還是從打破基礎教育應試格局出發(fā),高校推進自主招生改革不可逆轉,關鍵在于形成科學的自主招生理念、設計合理的自主招生形式。
    當然,要從當前的集中錄取制度一下子轉到完全的高校自主招生是不現(xiàn)實的。熊丙奇建議,高考改革逐步打破“一考定終身”。
    首先是“變一考為多考,集中錄取”,也就是江蘇的實踐。其次是“變錄取為多次錄取”,考生可以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請,高校綜合考察自主錄取,考生可拿到多張錄取通知書。后則是“多次考試,多次錄取”,考生一年之中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多次測試,以任何成績去申請高校,高校則以這一成績?yōu)榛A,綜合學生的中學學業(yè)成績、綜合素質自主錄取。
    鄭方賢指出,只有大面積地推廣高校自主招生,實現(xiàn)高中生出路的多元化,才能夠真正減輕高考的負擔,素質教育也才有可能得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