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辛亥革命果實而進行的斗爭
.宋教仁的“政黨內閣”及其失敗(1912年8月)——“宋案”
.袁世凱的善后借款與孫中山號召反袁
.李烈鈞、黃興等人發(fā)動“二次革命”及其失敗
.反對袁世凱賣國與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
①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
②袁世凱一步步加大*權力
③袁世凱悍然復辟帝制
④孫中山在日本開展反袁斗爭
⑤蔡鍔、李烈鈞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
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北洋軍閥的派系斗爭及張勛復辟的被粉碎
①北洋軍閥的派系
②地方軍閥
③院、府之爭與張勛復辟
④孫中山領導討逆斗爭
.護法運動
①段祺瑞政府的堅持反動*
②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開展護法運動
③馮國璋的南北議和導致護法運動分裂
④護法運動失敗
十三、新文化運動
.背景:北洋政府掀起復古尊孔逆流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與之展開斗爭(宣傳資產階級文化)
.主要人物及其運動的概況
.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敬告青年”一文,提“科學”與“民主”口號
——掀起新文化運動序幕
①首倡:陳獨秀 b.發(fā)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文學革命論》
——掀起文學革命
.刊登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馬克思的文章
——使新文化運動向縱深有了基礎
②李大釗 參與并推動新文化運動——《青春》
熱情介紹與宣傳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③蔡元培 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聘任才學之士,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
④胡適:提倡新文學
內容:言之有物
形式:白話文,新式標點符號
⑤魯迅:把進步的內容與新文學的形式典范結合
優(yōu)秀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思想上:三提倡、三反對
文學上: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⑥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主要陣地:《新青年》、北大
歷史作用:性質→作用
發(fā)展狀況:四提倡、四反對→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
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五四運動
北洋政府反動賣國
①社會背景 新文化運動喚起民眾的覺醒
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無產階級隊伍(200萬)
俄國十月革命啟示新的道路與方向
②導火線:中國外交的失?。ò屠韬蜁?BR> ③主要經過: 5.4~6.3北京,學生為主力
上海,無產階級為主力
④結果:直接目標取得勝利
性質
⑤歷史意義 二大力量的不同作用
在國際、國內歷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歷史條件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刊物、文章、團體)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并已登歷史舞臺
組織與干部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及其活動
②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歷史意義)
.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二大”)
.中共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①起點:香港海員罷工——勝利(經濟斗爭)
②發(fā)展:安源路礦大罷工——局部勝利(政治、經濟斗爭)
③頂點:京漢鐵路大罷工——失?。ㄕ味窢帲?BR> .國共合作與第一次*
①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中共“三大”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原則方針
宗旨
方式:個人身份
目的
原則:獨立性
.國民黨“一大”——標志形成
同意合作
確立三大政策
確立新三民主義——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②國民*(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
.革命軍隊的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辦
.北方馮玉祥的響應革命——北京政變與孫中山北上
.由上海而全國的“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時間最長)
.農*動的興起與發(fā)展
廣東——彭湃、湖南——毛澤東
廣州、武漢開辦農*動講習所(彭、毛)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廣東軍閥陳炯明二次進攻
第一次黃埔學生軍
廣東革命政府通過二次東征鞏固根據地 第二次國民革命軍
.北伐戰(zhàn)爭及其勝利的進展
革命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西——湖南、湖北主戰(zhàn)場
北伐主要路線與戰(zhàn)場 中——蔣——江西
東——何立欽——上海
工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西路軍沿線工人罷工
中共領導工農群眾支援北伐 農民——湖南最為迅速
市民——漢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國民黨右派的崛起及破壞革命統一戰(zhàn)線
孫中山的逝世與國民政府的成立與遷移武漢(汪精衛(wèi)掌政)
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增強其政治、軍事地位(蔣介石掌軍)
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
北洋軍閥乘機反撲——殺害李大釗
汪精衛(wèi)指使“馬日事變”進而發(fā)動“七?一五”政變——*失敗
.中共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①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及其危害
放棄革命領導權
放棄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②中外反動力量過于強大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十年內戰(zhàn),1927~1937年)
①國民黨統治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統一的完成
.南京政府的建立(1927.4.20) 性質
.三個政權的并立與“寧漢合流”
濟南
.第二次北伐——*北洋政府 皇姑屯事件
.張學良進行的“東北易幟”——全國統一
②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zhàn)
.蔣、桂——兩湖地盤——桂敗
.蔣、馮——山東出??凇T敗
.中原大戰(zhàn)——張學良助戰(zhàn)擁蔣——蔣勝
③中共為探索革命勝利道路而進行的努力
.南昌起義——創(chuàng)建軍隊——標志
.八七會議——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的總方針
.秋收起義 文家市會議——轉向農村革命根據地
三灣改編——確立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
.廣州起義——開展武裝斗爭,*國民黨統治,成立蘇維埃政府
④探索革命道路的偉大實踐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發(fā)展(1927.10)
.各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fā)展(中央根據地)
.革命道路的理論初步總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土地革命的開展 1930年路線
作用
.軍事上的反圍剿勝利——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技術探索
.創(chuàng)建革命政權的嘗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11瑞金)
⑤中國政局因中日矛盾上升而變動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亡
.“一?二吧”事變→《淞滬停戰(zhàn)協定》→日軍駐留上海
(十九路軍抗戰(zhàn)未獲政府支助)
.中共號召抗日→東北人民 義 勇 軍
抗日聯軍
⑥王明“左”傾路線占據黨的領導層帶來的影響
.王明“左”傾路線的表現及其危害
政治——城市中心論——革命力量遭嚴重困難 白 區(qū)
組織——打擊排擠持不同意見者 根據地
進攻中冒險主義
軍事 防御中保守主義
退卻中逃跑主義
.紅軍的長征1934.10八萬人 烏江
突破四道封鎖線→毛澤東的英明建議→貴州 遵義→歷史轉折點→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雪山草地→吳起鎮(zhèn)(與劉志丹會師)
紅一、二、四方面軍的大會師,會寧
.南方八省的游擊戰(zhàn)爭(三年,陳毅,項英)
⑦中共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
.中日矛盾的繼續(xù)上升——華北事變
《何梅協定》——河北 中央領導“一二?九”運動——北京→全面
“華北五省自治”
.中共的抗日主張 “八一宣言”
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方針)
.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與西安事變
“七君子事件”
大規(guī)模進攻紅軍——東北軍、西北軍(17路)
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
①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抗戰(zhàn)
.南京政府的表態(tài)——蔣介石廬山談話——準備抗戰(zhàn)
.“八?一三”事變——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zhàn)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七?七事變后發(fā)表通電
.共產黨的努力 遞交國共合作宣言
派出代表團赴廬山談判
.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正式形成
八路軍的改編(1937.8)
國共合作宣言發(fā)表(9月) 標志
蔣介石發(fā)表廬山談話,承認中共合法地位(9月)
新四軍的改編(10月)
③抗日戰(zhàn)爭防御階段的概況(1937.7~1938.10)
.國民黨的正面戰(zhàn)場
七?七事變→平津保衛(wèi)戰(zhàn)(?。浇蚴?BR> 太原會戰(zhàn)——平型關大捷→太原失陷
淞滬會戰(zhàn) 寶山縣
四行倉庫(謝)→上海淪陷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遷都重慶
*→南京淪陷
徐州會戰(zhàn)——臺兒莊大捷——徐州失陷
武漢會戰(zhàn)——武漢失陷
廣州戰(zhàn)役——廣州失陷
.共產黨的敵后戰(zhàn)場 八路軍——華北
洛川會議——全面抗戰(zhàn)路線 新四軍——華中
配合正面戰(zhàn)場——平型關大捷 游擊隊——華南
開辟敵后戰(zhàn)場,建立抗日根據地 東北抗日聯軍——東北
④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的概況(1938.10~1944)
.日本侵華方針的變化
“近衛(wèi)三原則”
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對共產黨——以主要兵
.宋教仁的“政黨內閣”及其失敗(1912年8月)——“宋案”
.袁世凱的善后借款與孫中山號召反袁
.李烈鈞、黃興等人發(fā)動“二次革命”及其失敗
.反對袁世凱賣國與復辟帝制的護國運動
①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
②袁世凱一步步加大*權力
③袁世凱悍然復辟帝制
④孫中山在日本開展反袁斗爭
⑤蔡鍔、李烈鈞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
⑥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北洋軍閥的派系斗爭及張勛復辟的被粉碎
①北洋軍閥的派系
②地方軍閥
③院、府之爭與張勛復辟
④孫中山領導討逆斗爭
.護法運動
①段祺瑞政府的堅持反動*
②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開展護法運動
③馮國璋的南北議和導致護法運動分裂
④護法運動失敗
十三、新文化運動
.背景:北洋政府掀起復古尊孔逆流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與之展開斗爭(宣傳資產階級文化)
.主要人物及其運動的概況
.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敬告青年”一文,提“科學”與“民主”口號
——掀起新文化運動序幕
①首倡:陳獨秀 b.發(fā)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文學革命論》
——掀起文學革命
.刊登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馬克思的文章
——使新文化運動向縱深有了基礎
②李大釗 參與并推動新文化運動——《青春》
熱情介紹與宣傳十月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③蔡元培 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聘任才學之士,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
④胡適:提倡新文學
內容:言之有物
形式:白話文,新式標點符號
⑤魯迅:把進步的內容與新文學的形式典范結合
優(yōu)秀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思想上:三提倡、三反對
文學上: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⑥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主要陣地:《新青年》、北大
歷史作用:性質→作用
發(fā)展狀況:四提倡、四反對→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
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五四運動
北洋政府反動賣國
①社會背景 新文化運動喚起民眾的覺醒
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無產階級隊伍(200萬)
俄國十月革命啟示新的道路與方向
②導火線:中國外交的失?。ò屠韬蜁?BR> ③主要經過: 5.4~6.3北京,學生為主力
上海,無產階級為主力
④結果:直接目標取得勝利
性質
⑤歷史意義 二大力量的不同作用
在國際、國內歷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歷史條件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刊物、文章、團體)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并已登歷史舞臺
組織與干部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及其活動
②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歷史意義)
.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二大”)
.中共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①起點:香港海員罷工——勝利(經濟斗爭)
②發(fā)展:安源路礦大罷工——局部勝利(政治、經濟斗爭)
③頂點:京漢鐵路大罷工——失?。ㄕ味窢帲?BR> .國共合作與第一次*
①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
.中共“三大”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原則方針
宗旨
方式:個人身份
目的
原則:獨立性
.國民黨“一大”——標志形成
同意合作
確立三大政策
確立新三民主義——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②國民*(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
.革命軍隊的創(chuàng)建——黃埔軍校的創(chuàng)辦
.北方馮玉祥的響應革命——北京政變與孫中山北上
.由上海而全國的“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時間最長)
.農*動的興起與發(fā)展
廣東——彭湃、湖南——毛澤東
廣州、武漢開辦農*動講習所(彭、毛)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
廣東軍閥陳炯明二次進攻
第一次黃埔學生軍
廣東革命政府通過二次東征鞏固根據地 第二次國民革命軍
.北伐戰(zhàn)爭及其勝利的進展
革命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西——湖南、湖北主戰(zhàn)場
北伐主要路線與戰(zhàn)場 中——蔣——江西
東——何立欽——上海
工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西路軍沿線工人罷工
中共領導工農群眾支援北伐 農民——湖南最為迅速
市民——漢口、九江收回英租界
.國民黨右派的崛起及破壞革命統一戰(zhàn)線
孫中山的逝世與國民政府的成立與遷移武漢(汪精衛(wèi)掌政)
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增強其政治、軍事地位(蔣介石掌軍)
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
北洋軍閥乘機反撲——殺害李大釗
汪精衛(wèi)指使“馬日事變”進而發(fā)動“七?一五”政變——*失敗
.中共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①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及其危害
放棄革命領導權
放棄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②中外反動力量過于強大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十年內戰(zhàn),1927~1937年)
①國民黨統治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統一的完成
.南京政府的建立(1927.4.20) 性質
.三個政權的并立與“寧漢合流”
濟南
.第二次北伐——*北洋政府 皇姑屯事件
.張學良進行的“東北易幟”——全國統一
②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zhàn)
.蔣、桂——兩湖地盤——桂敗
.蔣、馮——山東出??凇T敗
.中原大戰(zhàn)——張學良助戰(zhàn)擁蔣——蔣勝
③中共為探索革命勝利道路而進行的努力
.南昌起義——創(chuàng)建軍隊——標志
.八七會議——土地革命、武裝斗爭的總方針
.秋收起義 文家市會議——轉向農村革命根據地
三灣改編——確立黨對革命軍隊的絕對領導
.廣州起義——開展武裝斗爭,*國民黨統治,成立蘇維埃政府
④探索革命道路的偉大實踐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發(fā)展(1927.10)
.各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fā)展(中央根據地)
.革命道路的理論初步總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土地革命的開展 1930年路線
作用
.軍事上的反圍剿勝利——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技術探索
.創(chuàng)建革命政權的嘗試——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1.11瑞金)
⑤中國政局因中日矛盾上升而變動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亡
.“一?二吧”事變→《淞滬停戰(zhàn)協定》→日軍駐留上海
(十九路軍抗戰(zhàn)未獲政府支助)
.中共號召抗日→東北人民 義 勇 軍
抗日聯軍
⑥王明“左”傾路線占據黨的領導層帶來的影響
.王明“左”傾路線的表現及其危害
政治——城市中心論——革命力量遭嚴重困難 白 區(qū)
組織——打擊排擠持不同意見者 根據地
進攻中冒險主義
軍事 防御中保守主義
退卻中逃跑主義
.紅軍的長征1934.10八萬人 烏江
突破四道封鎖線→毛澤東的英明建議→貴州 遵義→歷史轉折點→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雪山草地→吳起鎮(zhèn)(與劉志丹會師)
紅一、二、四方面軍的大會師,會寧
.南方八省的游擊戰(zhàn)爭(三年,陳毅,項英)
⑦中共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初步形成
.中日矛盾的繼續(xù)上升——華北事變
《何梅協定》——河北 中央領導“一二?九”運動——北京→全面
“華北五省自治”
.中共的抗日主張 “八一宣言”
瓦窯堡會議——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方針)
.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與西安事變
“七君子事件”
大規(guī)模進攻紅軍——東北軍、西北軍(17路)
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
①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抗戰(zhàn)
.南京政府的表態(tài)——蔣介石廬山談話——準備抗戰(zhàn)
.“八?一三”事變——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zhàn)
②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
七?七事變后發(fā)表通電
.共產黨的努力 遞交國共合作宣言
派出代表團赴廬山談判
.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正式形成
八路軍的改編(1937.8)
國共合作宣言發(fā)表(9月) 標志
蔣介石發(fā)表廬山談話,承認中共合法地位(9月)
新四軍的改編(10月)
③抗日戰(zhàn)爭防御階段的概況(1937.7~1938.10)
.國民黨的正面戰(zhàn)場
七?七事變→平津保衛(wèi)戰(zhàn)(?。浇蚴?BR> 太原會戰(zhàn)——平型關大捷→太原失陷
淞滬會戰(zhàn) 寶山縣
四行倉庫(謝)→上海淪陷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遷都重慶
*→南京淪陷
徐州會戰(zhàn)——臺兒莊大捷——徐州失陷
武漢會戰(zhàn)——武漢失陷
廣州戰(zhàn)役——廣州失陷
.共產黨的敵后戰(zhàn)場 八路軍——華北
洛川會議——全面抗戰(zhàn)路線 新四軍——華中
配合正面戰(zhàn)場——平型關大捷 游擊隊——華南
開辟敵后戰(zhàn)場,建立抗日根據地 東北抗日聯軍——東北
④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的概況(1938.10~1944)
.日本侵華方針的變化
“近衛(wèi)三原則”
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
對共產黨——以主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