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醫(yī)基礎理論輔導-----臟腑病機的概說

字號:

臟腑病機的基本概念
    臟腑病機,是指疾病在其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中,臟腑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失調的內在機理。任何疾病的發(fā)生,無論是由外邪所引起,還是由內傷所導致,都勢必造成病體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的紊亂以及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因此,根據臟腑的不同生理功能來分析和歸納其病理狀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就成為中醫(yī)病機學和臨床辨證學的主要依據。
    臟腑病機學說的源流
    臟腑病機理論,首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
    張仲景著《金匱要略》,首篇《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即以臟腑病機論點作為總論,并將腑腑病機學說貫注于全書各病之專論中去,以在絡、在經、入腑、入臟而分析其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在其很多篇章中亦多以五臟之功能失常來分類和歸納臨床病證,進行辨證論治,并闡發(fā)了《難經·七十七難》“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的論點,結合其臨床實際,論述了臟腑虛實及其病證傳變規(guī)律。
    華佗著《中藏經》,載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從辨證的角度來論述臟腑病機,分析其臟腑病證的發(fā)展與轉歸,對后世臟腑病機學說之研究亦有較大影響。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則以五臟為綱總結兒科疾病的辨證方法。宋金時期的張元素,著有《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系統(tǒng)地歸納了藥物的歸經、補瀉作用與臟腑喜惡之關系,從而使臟腑病機理論與臨床證治有機地結合起來。李東垣著《脾胃論》,提出“脾胃為元氣之本”,“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諸病之所由生也”的內傷病機論點,為后世五臟病機之探討尤以脾腎為主兼及肝肺的一派學術觀點打下了基礎。陳自明著《婦人良方》,則以臟腑經絡病機為綱來論述婦產科疾病之發(fā)病原理,從而繼承和發(fā)展了《內經》的臟腑病機理論。
    朱丹溪著《格致余論》,對心肝腎之病理生理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點。
    其他如薛己著《內科撮要》,以脾胃腎命病機為主來論述內科病證;趙獻可之《醫(yī)貫》,獨重于腎水、命火病機之闡發(fā);李中梓的《醫(yī)宗必讀》,倡先天后天根本論;張介賓著《景岳全書》對腎陽腎陰病機之卓越論述;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之闡發(fā);王泰林之《西溪書屋夜話錄》,對肝臟病機之專論等,無不對臟腑病機學說各有闡發(fā),確能啟迪后世對臟腑病機理論之研討。
    清代醫(yī)家唐容川之《血證論》,著有《臟腑病機論》專篇,可謂臟腑病機學說之總結,不僅探討了各臟腑病機與血證的關系,而且從各臟腑之主氣、經脈、部位及特征等方面,論述各臟腑的常見病證及其病理變化;從而將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其病證反映、病變機理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實踐證明,這是中醫(yī)病機學說整理提高的較好途徑。
    總之,古代醫(yī)家所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的病機資料,為我們系統(tǒng)整理中醫(yī)病機學說的層次和結構,闡釋其理論內容和規(guī)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保證。
    臟腑病機,主要即是指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從而導致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太過或不及,以及各臟腑生理功能之間的協調關系發(fā)生失調。主要包括五臟病機、六腑病機、奇恒之腑病機、臟腑病機的相互影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