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法基本原理各章節(jié)沖刺串講

字號:

第一節(jié) 稅法概述
     一、稅法的概念(重點掌握)
    1、稅收與稅法的區(qū)別稅收是經(jīng)濟學的概念,體現(xiàn)的是分配關系,稅法則是法學概念,講的是調(diào)整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總和。稅收的本質(zhì)體現(xiàn)在分配關系上,稅法的本質(zhì)則體現(xiàn)在調(diào)整的法律關系上。
    2、注意幾點:(選擇題)
    首先,所謂有權的國家機關是指國家高權力機關,在我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其次,稅法的調(diào)整對象是稅收分配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直接是稅收分配關系。
    再次,稅法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稅法是各種稅收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即由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稅收爭訟法等構成的法律體系。從狹義上講,稅法指的是經(jīng)過國家高權力機關正式立法的稅收法律,如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征收管理法等。
    二、稅法的特點(選擇題)
    1、從立法過程來看,稅法屬于制定法。
    2、從法律性質(zhì)看,稅法屬于義務性法規(guī)。
    義務性法規(gu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強制性,它所規(guī)定的行為方式明確而肯定,不允許任何個人和機關隨意改變或違反。
    3、從內(nèi)容看,稅法具有綜合性。
    稅法不是單一的法律,而是由實體法、程序法、爭訟法等構成的綜合法律體系。
    三、稅法原則(選擇題)
    稅法原則可以分為稅法基本原則和適用原則兩個層次。
    稅收法律基本原則,可以概括成稅收法律主義、稅收公平主義、稅收合作信賴主義與實質(zhì)課稅原則。這四原則要和稅法的適用原則相區(qū)別。(多選題)
    四、稅法的空間效力(選擇題)
    我國稅法的空間效力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1)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稅收法律,國務院頒布的稅收行政法規(guī),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稅收行政規(guī)章以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稅務行政命令在除個別特殊地區(qū)外的全國范圍內(nèi)有效。
    這里所謂“個別特殊地區(qū)”主要指香港、澳門、臺灣和保稅區(qū)等。
    五、稅法的解釋按解釋權限劃分,稅法的法定解釋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
    ※稅法立法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稅收法律作出的解釋;具體形式包括在稅收法律中對條文的解釋,起草者對稅收法律草案的說明,稅收法律實施細則(目前委托國務院制定)以及專門作出的補充性解釋規(guī)定。
    第二節(jié)稅法的分類
     六、納稅義務人(P17)(多選題)
    1、納稅義務人一般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兩種。
    自然人,指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的公民個人。
    法人,指依法成立,能夠獨立地支配財產(chǎn),并能以自己的名義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例如,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等。
    2、與納稅人相關的概念有負稅人、代扣代繳義務人、代收代繳義務人、代征代繳義務人。
    七、征稅對象1、課稅對象是一種稅區(qū)別于另一種稅的主要標志。與其相關的概念還有計稅依據(jù)和稅目。(單選題和多選題)
    2、征與不征的問題解決了征稅范圍的寬窄問題。
    八、稅率1、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比例。稅率體現(xiàn)了稅收制度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單選題)
    2、我國現(xiàn)行稅率有: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
    九、邊際稅率與平均稅率的關系(P23)
    邊際稅率是指再增加一部分收入時,增加這部分收入所納稅額同增加收入之間的比例。平均稅率是相對于邊際稅率而言的,它是指全部稅額與全部收入之比。
    在比例稅率的條件下,邊際稅率等于平均稅率。在累進稅率條件下,邊際稅率往往要大于平均稅率。邊際稅率的提高還會帶動平均稅率的上升。邊際稅率上升的幅度越大,平均稅率提高就越多,調(diào)節(jié)收入的能力就越強,但對納稅人的反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因此,通過兩者的比較易于表明稅率的累進程度和稅負的變化情況。(多選題)
    十、稅收保全措施和強制執(zhí)行措施(P28)1、納稅人有轉移、隱瞞利潤的情形或者到期沒有納稅書面通知納稅人責令限期納稅,不納稅就要提供擔保人,沒有擔保人就進入保全措施,保全措施后就強制執(zhí)行。
    2、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等采取保全措施或強制執(zhí)行措施應經(jīng)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準。
    十一、滯納金的征收比例(單選性計算題)
    自2001年5月1日起,對欠稅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按日征收欠繳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欠稅時間從規(guī)定的納稅期限屆滿的次日至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繳納或者解繳稅款的當日。
    十二、稅收法規(guī)(P29)
    1、稅收法規(guī)是指國家高行政機關根據(jù)其職權或國家高權利機關的授權,依據(jù)憲法和稅收法律,通過一定法律程序制定的有關稅收活動的實施規(guī)定或辦法。國務院是國家高行政機關,依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guī)。
    2、稅收法規(guī)的制定程序包括:
    一是立項;二是起草;三是審查;四是決定和公布。
    國務院通過行政法規(guī)實行的是決定制,由總理終決定,并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
    十三、稅務規(guī)章(P31)
    1、有權制定稅務規(guī)章的部門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
    2、稅務規(guī)章的沖突裁決機制:稅務規(guī)章與地方性法規(guī)對同一事項的規(guī)定不一致的,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guī)的,稅務規(guī)章就不再適用;認為應當適用稅務規(guī)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國務院的權限范圍是可以對稅務規(guī)章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加以判斷,有改變或者撤銷稅務規(guī)章的權利,而對地方性法規(guī),由于其制定主體是地方人大,國務院無權改變或撤銷地方性法規(guī),只能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稅務規(guī)章與其他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規(guī)章對同一事項的規(guī)定不一致的,由國務院裁決。
    第三節(jié) 稅收法律關系
     十四、稅收法律關系的特點(P33)(多選題)
    1、主體的一方只能是國家。
    注意法律地位的平等是不是帶來了權利義務的對等。
    2、體現(xiàn)國家單方面的意志。
    3、權利義務關系具有不對等性。
    4、具有財產(chǎn)所有權或支配權單向轉移的性質(zhì)。
    十五、稅務機關的職權(P34)
    (1)稅務管理權。
    (2)稅收征收權。
    (3)稅收檢查權。
    (4)稅務違法處理權。
    (5)稅收行政立法權。
    (6)代位權和撤銷權。
    十六、納稅人的權利(P35)
    (1)依法提出申請享受稅收優(yōu)惠的權利。
    (2)依法請求稅務機關退回多征稅款的權利。
    (3)依法提起稅務行政復議和稅務行政訴訟的權利。
    (4)依法對稅務人員的違法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的權利。
    (5)因稅務機關的行為違法或不當,致使納稅人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有依法請求得到賠償?shù)臋嗬?BR>    (6)向稅務機關咨詢稅法及納稅程序的權利。
    (7)要求稅務機關為其保密的權利。
    (8)對稅務機關作出的決定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
    第四節(jié) 國際稅法
     十七、稅收管轄權(P38)
    1、目前世界上的稅收管轄權分為三類:來源地管轄權、居民管轄權和公民管轄權。我國采取屬地兼屬人原則。
    2、自然人居民身份的一般判定標準。(多選題)
    其一,住所標準。任何個人在一國境內(nèi)擁有永久性或習慣性住所,就成為該國的居民,該國則可以依據(jù)居民管轄權征稅。
    其二,時間標準。任何個人在一國境內(nèi)居住或停留達到一定時間以上,就成為該國的居民,該國則可以依據(jù)居民管轄權征稅。
    其三,意愿標準。任何個人在一國境內(nèi)有居住的主觀意愿,就可以被視為該國的居民,該國則可以依據(jù)居民管轄權征稅。
    十八、法人居民身份的一般判定標準(P39)
    1、管理中心標準。
    2、總機構標準。3、資本控制標準。
    4、主要營業(yè)活動地標準。
    十九、國際重復征稅1、避免國際重復征稅的基本方法(1)免稅法(2)抵免法我國主要采取抵免法。
    2、稅收饒讓(計算題)
    稅收饒讓是指居住國政府對其居民在非居住國得到稅收優(yōu)惠的那部分所得稅,特準給予饒讓,視同已納稅額而給予抵免,不再按本國稅法規(guī)定補征。
    本章分值約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