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人對下列哪些事項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
A.行為的性質 B.標的物的品種、數(shù)量、質量
C.標的物的規(guī)格 D.對方當事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有無 ABC
f.顯失公平:一方當事人利用優(yōu)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
2.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重合的,如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少數(shù)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
3.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實質要件:
①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年齡和智力發(fā)育程度相當?shù)拿袷路尚袨?,其他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行為,效力未定;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其它民事行為,無效,如15歲男女青年相互訂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他們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不是法定代理人代理的行為無效,若法定代理人追認,追認亦無效,此時是因為行為一開始就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進行的某些習慣所允許的、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細小民事行為,如購買橡皮等,一般認為有效(符合生活方便原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有效;法人或其它經濟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合同的,除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原則上有效(三種情況例處,違反禁止性經營(買賣土地所有權、人口、走私毒品)、違反限制性經營(不符合環(huán)保)、違返特許經營(銀行、保險、出版、廣播電視業(yè)),無效));
②意思表示真實;所謂真實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其外在表示相符合。
下列民事行為中,哪些屬于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
A.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B.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
C.誤將贗品作為真品出賣的行為
D.與他人臺伙開設*的行為
ABC。本題考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類型。
A為串通虛假行為,B為偽裝行為,C為錯誤行為,皆屬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D則屬于標的違法行為。
③標的合法
無效行為,一開始就無效;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成立且生效;效力未定的合同,總體上視為成立。
A.列表比較:
過去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實不能成為條件。某甲和某乙都是公司的兩個職員,某甲送某乙去火車站,兩個人各買了10張彩票。幾天后倆人見面,某甲出差回來,某乙去接某甲。某乙講:我買的彩票中了個四等獎,你的手氣比我好,你起碼能中二等獎。某甲說:如果我得了100萬,馬上給你買一輛小汽車。這叫不叫附加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不是。條件必須是將來發(fā)生的事實,他是在開獎幾天后才說的這些話,已經開獎了。雖然他不知道中獎了沒有,但是這是過去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所以不能作為條件。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應當具備下列特征:( )
A.未來性 B.必然性 C.法定性 D.合法性 AD
民事行為種類
條件/類型
備注
有效
民事法律行為
1.相應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標的合法。4.標的可能。
當事人以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形式實施的民事行為,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作為證人或者有其他證據(jù)證明該民事行為符合左邊條件,可以認定有效。
無效民事行為
1.不具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不自由(涉及國家利益才為無效)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
4.標的違法。
4a.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4b.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5.標的不可能。
1.特殊無效民事行為:
1a.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fā)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
1b.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1c.凡依法或依雙方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行為,本人未親自實施的,應認定行為無效。
2.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3.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條件成就時的效力:非要式法律行為,條件一成就,生效;要式法律行為,如不動產轉讓,須登記才發(fā)生法律效力)
1.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附解除條件的行為,當條件不成就時,視為不再附條件,附延緩條件行為視為不存在。
2.定條件和否定條件。
注:
不得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指:
I妨礙相對人利益的(如合同法規(guī)定,法定抵銷不得附加條件);
II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的如結婚、離婚、收養(yǎng)或終止收養(yǎng)、接受繼承或拋棄繼承、票據(jù)行為,如票據(jù)法規(guī)定,背書不得附有條件
1.條件特征:將來、不確定(如果能肯定將來必定發(fā)生或者將來根本不會發(fā)生的事實,不能作為民事法律事實所附條件,這種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實,視為未附條件)、約定(民事法律行為中附有法定條件的,應視為未附條件)、合法(如甲報復乙,令丙打傷乙,條件5000元,該行為當然無效)。
2.如果所附條件違背法律或不可能發(fā)生,應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
3.不當阻止(用誠實信用原則判斷)條件成立,視為條件成立,反之亦然。
區(qū)別:期限是確定的,將來一定能到來的;而條件在將來是否發(fā)生不確定。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延緩期限和解除期限
2.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
死亡為期限。
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損害國家利益時為無效)
1.欺詐
2.脅迫(打官司屬于合法施壓)
3.乘人之危
4.重大誤解(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對方的欺詐或隱瞞而造成的)
5.顯失公平(合同法未規(guī)定情勢變更原則,故該原則歸入此項)
1.請求變更的,法院應當變更;請求撤銷的,法院應酌情撤銷。
2.撤銷后民事行為自始無效。
3.撤銷權(屬于形成權)行使期限:自行為成立時1年(除斥期間)。
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甲受乙欺詐高價購物A,A贈丙,贈與不撤銷,但甲與乙的行為可撤銷)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1.行為能力欠缺(限制行為)
2.處分權欠缺
3.代理權欠缺
4.債權人同意的欠缺.
1.追認:明示,向有權相對人作出。
2.相對人的催告權:一個月內追認。
3.相對人的撤銷權:明示、未追認前行使、善意。
B.責任承擔:
a.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yè)之間借款無效,返還借款依據(jù)不當?shù)美颠€)。
b.如果對方給付的是金錢,除了返還本金外,還應按銀行利率支付利息。
c.意思表示由第三人義務轉達,而第三人由于過失轉達錯誤或者沒有轉達,使他人造成損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負賠償責任。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d.雙方惡意串通(要有主觀上的意思聯(lián)絡),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取得和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A.行為的性質 B.標的物的品種、數(shù)量、質量
C.標的物的規(guī)格 D.對方當事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有無 ABC
f.顯失公平:一方當事人利用優(yōu)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
2.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重合的,如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少數(shù)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
3.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
實質要件:
①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年齡和智力發(fā)育程度相當?shù)拿袷路尚袨?,其他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行為,效力未定;與其能力不相適應的其它民事行為,無效,如15歲男女青年相互訂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他們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不是法定代理人代理的行為無效,若法定代理人追認,追認亦無效,此時是因為行為一開始就無效)。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進行的某些習慣所允許的、或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細小民事行為,如購買橡皮等,一般認為有效(符合生活方便原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有效;法人或其它經濟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合同的,除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原則上有效(三種情況例處,違反禁止性經營(買賣土地所有權、人口、走私毒品)、違反限制性經營(不符合環(huán)保)、違返特許經營(銀行、保險、出版、廣播電視業(yè)),無效));
②意思表示真實;所謂真實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其外在表示相符合。
下列民事行為中,哪些屬于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行為?
A.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B.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
C.誤將贗品作為真品出賣的行為
D.與他人臺伙開設*的行為
ABC。本題考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類型。
A為串通虛假行為,B為偽裝行為,C為錯誤行為,皆屬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D則屬于標的違法行為。
③標的合法
無效行為,一開始就無效;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成立且生效;效力未定的合同,總體上視為成立。
A.列表比較:
過去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實不能成為條件。某甲和某乙都是公司的兩個職員,某甲送某乙去火車站,兩個人各買了10張彩票。幾天后倆人見面,某甲出差回來,某乙去接某甲。某乙講:我買的彩票中了個四等獎,你的手氣比我好,你起碼能中二等獎。某甲說:如果我得了100萬,馬上給你買一輛小汽車。這叫不叫附加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不是。條件必須是將來發(fā)生的事實,他是在開獎幾天后才說的這些話,已經開獎了。雖然他不知道中獎了沒有,但是這是過去的已經發(fā)生的事實,所以不能作為條件。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應當具備下列特征:( )
A.未來性 B.必然性 C.法定性 D.合法性 AD
民事行為種類
條件/類型
備注
有效
民事法律行為
1.相應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標的合法。4.標的可能。
當事人以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形式實施的民事行為,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作為證人或者有其他證據(jù)證明該民事行為符合左邊條件,可以認定有效。
無效民事行為
1.不具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不自由(涉及國家利益才為無效)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
4.標的違法。
4a.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4b.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5.標的不可能。
1.特殊無效民事行為:
1a.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fā)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
1b.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1c.凡依法或依雙方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行為,本人未親自實施的,應認定行為無效。
2.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3.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條件成就時的效力:非要式法律行為,條件一成就,生效;要式法律行為,如不動產轉讓,須登記才發(fā)生法律效力)
1.延緩條件和解除條件。附解除條件的行為,當條件不成就時,視為不再附條件,附延緩條件行為視為不存在。
2.定條件和否定條件。
注:
不得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指:
I妨礙相對人利益的(如合同法規(guī)定,法定抵銷不得附加條件);
II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的如結婚、離婚、收養(yǎng)或終止收養(yǎng)、接受繼承或拋棄繼承、票據(jù)行為,如票據(jù)法規(guī)定,背書不得附有條件
1.條件特征:將來、不確定(如果能肯定將來必定發(fā)生或者將來根本不會發(fā)生的事實,不能作為民事法律事實所附條件,這種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實,視為未附條件)、約定(民事法律行為中附有法定條件的,應視為未附條件)、合法(如甲報復乙,令丙打傷乙,條件5000元,該行為當然無效)。
2.如果所附條件違背法律或不可能發(fā)生,應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
3.不當阻止(用誠實信用原則判斷)條件成立,視為條件成立,反之亦然。
區(qū)別:期限是確定的,將來一定能到來的;而條件在將來是否發(fā)生不確定。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延緩期限和解除期限
2.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
死亡為期限。
可變更、撤銷的民事行為(損害國家利益時為無效)
1.欺詐
2.脅迫(打官司屬于合法施壓)
3.乘人之危
4.重大誤解(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而不是對方的欺詐或隱瞞而造成的)
5.顯失公平(合同法未規(guī)定情勢變更原則,故該原則歸入此項)
1.請求變更的,法院應當變更;請求撤銷的,法院應酌情撤銷。
2.撤銷后民事行為自始無效。
3.撤銷權(屬于形成權)行使期限:自行為成立時1年(除斥期間)。
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甲受乙欺詐高價購物A,A贈丙,贈與不撤銷,但甲與乙的行為可撤銷)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1.行為能力欠缺(限制行為)
2.處分權欠缺
3.代理權欠缺
4.債權人同意的欠缺.
1.追認:明示,向有權相對人作出。
2.相對人的催告權:一個月內追認。
3.相對人的撤銷權:明示、未追認前行使、善意。
B.責任承擔:
a.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企業(yè)之間借款無效,返還借款依據(jù)不當?shù)美颠€)。
b.如果對方給付的是金錢,除了返還本金外,還應按銀行利率支付利息。
c.意思表示由第三人義務轉達,而第三人由于過失轉達錯誤或者沒有轉達,使他人造成損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示人負賠償責任。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d.雙方惡意串通(要有主觀上的意思聯(lián)絡),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取得和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