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xiàn)在很多官員都開了博客,應該怎么看待?
[解析]:重視學習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提高領導水平和駕馭能力,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要求。對今天的各級黨政官員來說,網(wǎng)絡既是為民服務的新平臺,也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車。博客,作為一種交流的形式,已經(jīng)越來越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官員開博客這是網(wǎng)絡時代執(zhí)政黨推行網(wǎng)絡政治的內在要求,這樣做,便于在網(wǎng)上拉近官員與公民的距離,架起相互溝通和交流的空中橋梁。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只有直面網(wǎng)絡,迎接挑戰(zhàn),堅持做到勤動腦,逼著自己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勤動手,面對電腦寫作;勤動心,想群眾之所想,盼群眾之所盼,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更好地履行好“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光榮職責。
官員關愛自己的博客,就是在關懷自己的服務對象,就是在關注錯綜復雜的民生問題。官員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博客,專心去寫博,用真心去回復群眾和網(wǎng)友的咨詢和問題,努力在網(wǎng)上營造一種和諧的官民關系。
2、怎樣理解”態(tài)度決定人生”?
[解析]: 一位名人曾經(jīng)說過:"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番話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辯證地解釋了"心態(tài)決定命運"這樣一個道理。
有人能發(fā)揮潛能,能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這就是成敗的差異。人生是好是壞,不由命運來決定,而是由心態(tài)來決定,我們可以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極的心態(tài)看一切。但積極的心態(tài)激發(fā)潛能,消極的心態(tài)抑制潛能。
態(tài)度決定人生。態(tài)度不同,取向和作為就不同。每個人都有人生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都有自己的某些理性觀念支撐。譬如吃蘋果,有的人喜歡先吃好的,有人喜歡先吃差的;前者說我每次都在享受的東西,而后者也有理由,我雖然每次都吃的最差的,但我總有希望,苦盡甘來。
不同的態(tài)度大概和我們的生命歷程、對生活的領悟有關。按照蔣勛(臺灣美學家)先生的說法,第一種人是孩子氣十足的人兒了,眷念甜美,而這正是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的表現(xiàn);而第二種人才算對人生感悟較深的成熟的人,懂得苦后回甘。是呀,苦后回甘,這更接近生活的本來特質!因為,甜美都不是現(xiàn)成的,上帝不能滿足我們,自然也沒有那樣的賜予,天上不能掉餡餅;要擁有幸福還要靠我們自己,得投入,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土中刨食,得耕耘。所以要想吃甜就得吃苦,不想吃苦、怕吃苦怕是要吃一輩子苦;要做自己想做的就得做許多自己不想做到事情,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不會有這樣的好差事。蠻有哲理。
一個人能有多高的成就通常取決于他有多高的目標,心懷多大的志向。大文豪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進取心,才能夠擁有終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動力。因為雄心是締造成功的關鍵因素,創(chuàng)造財富、成就事業(yè)源自于雄心的急速膨脹。
所羅門說得好:"勤奮者必能致富。"百萬富翁與一般人的差異就在于有無奮發(fā)的心態(tài)。有了那種心態(tài),便會向更高、更遠的地方走去。成功人士總是在積極的思考,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jīng)驗支配并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種種失敗與疑慮支配的。
3、和諧社會中,應該怎樣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解析]: 在社會上,人終生都是在與別人的接觸中生存、生活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中,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方法很多,在此歸納供廣大考生參考。
(1). 友誼第一:指看重友誼,把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即在交往活動中來自雙向關系的情感、雙方共同凝結的情感,看成最重要的,放在首位。我們說,友誼第一立意明確,首先抱著友好的態(tài)度待人,并希望進一步友好往來。
人離不開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就要與人打交道,就有待人處事的問題。對人不能一見面就抱有敵意。無論是認識,還是不認識的人,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朋友,友誼是第一位的。我們說,對人應該熱情、友好,友誼第一非常重要。
我們所講的“友誼第一”,是講對人要出自友誼之心,也可以說是有仁愛 之心,表示友好之意。在這里,“友誼” 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首選,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2)、守信用:也叫講信用。而“信用 ”這個詞,在今天已經(jīng)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可能是我們至今認識的、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例如,感情可以藕斷絲連,而信用能夠瞬間即逝,所以信用也是最為復雜 的概念之一?!靶庞谩边@一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這不同的內涵。我們至今認識的所有概念中,似乎沒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 。例如,“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可能由于一時一事的疏忽,而喪失怠盡。
我們提倡“守信用”。自古以來守信是受到人們贊揚的,這里突出一個“信” 字。做人做事都要有誠信,言而必果。只有講誠信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我們待人處事要堅持的原則之一,就是“守信用”。
(3)、 與人為善 :指善意幫助人。與人為善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待人處事時,以友好、善良的心態(tài)對待別人。這也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其中包含要求所有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待人要以善意,做事要做善事,不能因善小而不為。當然,有時好心待人而沒有好結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因為“與人為善”本身不要求回報。此外,與人為善貴在堅持。就是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不容易。
(4)、 和藹可親 :指一個人的修養(yǎng)很好,態(tài)度溫和、容易接近。它是待人的的態(tài)度,需要好的心態(tài)。人與人之間和諧,對人要態(tài)度溫和,讓人感到容易接近,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笑臉相迎、主動熱情。能夠做到笑臉相迎、主動熱情不僅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素質。俗話說:成功是從微笑開始的;要學會營造快樂 ;學會輕松愉快地解決難題。
(5)、 不卑不亢 :是指人們說話、辦事有恰當?shù)姆执?,既不低聲下氣、低三下四的,也不傲慢自大,即不自卑也不高傲。不卑不亢是待人的表現(xiàn)。要自尊自愛,就不能低三下四。不卑不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需要一定的勇氣,要勇敢面對。
(6)、 充滿自信:是信心十足、積極向上、快樂進取的意思。充滿自信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是待人處事需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在日常工作中,你需要與自己的上級、下級、相關部門,尤其是你的客戶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溝通。如果有良好的溝通,辦起事來就暢行無阻。然而,許多人是由于沒有自信,溝通不當或缺少溝通,結果不可避免地延誤工作、失去機會。
另外,誰都愿意選擇像樣的朋友,免不了要和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甚至跟最有名氣的人交朋友,這就要求你有一定的膽識,敢于接近大人物;人們在創(chuàng)業(yè)時,或步入社會開展工作,也會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那就要有一定的膽量、自信,不能膽怯、自卑。
要想充滿自信與人溝通和交往,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因為人與人的性格差異很大。我們說存在決定意識,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與不足。尤其是青少年人,要學會揚長避短,這有助于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
人最了解的莫過于自己了。然而“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 ”能夠正確地、客觀地看待自己,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我們說,人有自知之明,才可能充滿自信。而只有充滿自信,才能勇于與人溝通和交往,完成自己的目標、自己的事業(yè)。所以,能夠正確地、客觀地看待自己非常重要,是充滿自信的前提。
其實,人都是不斷變化的,人的發(fā)展目標,也在時時發(fā)生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認識,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更自信。
(7)、善于溝通: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待人處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善于溝通強調的是與人溝通的方式、方法要運用自如。這說明你是否掌握了與人溝通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也反映了你的智慧和聰明,有智慧,反應迅速、靈活。即古人所說的“智”和“敏”。
(8)、一視同仁:是指對人、對朋友同樣看待、不分厚薄。我們的朋友有近有遠,有的聯(lián)系密切些,有的聯(lián)系少一些,這都是人之常情。朋友的性格、愛好、能力、學識,以及和你自身的各方面特點的結合程度是不一樣的,合的來的,自然就親近些。我們講的一視同仁,是他們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我們國家,每個公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包括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正直公平等,都是對這一點講的。所以我們對朋友不應該厚此薄彼、另眼看待,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堅持平等原則,這樣公平合理。一視同仁是對朋友的基本態(tài)度。
(9)、 換位思考 :就站在對方的位置想問題。其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可能雙方或多方之間并沒有溝通,或沒有條件溝通,但我們也要想到對方或者說想到別人的利益。例如,你家里的音響聲音大,就可能影響別人休息。這就需要換位思考,替別人想一想。這不需要找人家去溝通,自己去做就行了。
行為科學認為人有五種需要 。在與人交往時,要了解他的需要是什么?因為我們面對的朋友多種多樣,性格各異 ,要善解人意 。其實,換位思考也好,善解人意也好,不需要復雜化,就是簡簡單單、自自然然,看看自己的心,然后按照它告訴你的去做,用心就好,自然就好。
(10)、助人為樂 :指樂于幫助別人,或者說把幫助別人當做樂事。也有人說,助人為樂是指幫助人就是快樂,就會有快樂的回報。助人為樂無疑是一種美德。有人認為是最基本的傳統(tǒng)美德,表現(xiàn)了一種精神。有人認為:助人為樂不僅是一種美德,助人是快樂之本,助人是人格升華的標志。成人之美 就是一種助人為樂。它們都含有奉獻精神,不計報酬、不講條件,是我們要學習和發(fā)揚的傳統(tǒng)美德。有的企業(yè)已將“成人之美”的行為,作為企業(yè)的一項永續(xù)經(jīng)營的事業(yè)來看 ,認為每一位職工都要掌握。助人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不要因為是小事就不去做了。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現(xiàn)代化建設、和諧社會都需要助人為樂的精神。
(11)、 諒解寬容: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體諒、容納、接受,也是一種寬容。我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寬容 的解釋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薄洞笥倏迫珪?解釋為: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于他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方針或觀點持有耐心而不帶偏見的容忍?!?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寬容是人類最本質的美德。孔子認為: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是‘恕’ ?!八 庇媒裉斓脑拋碇v,就是寬容。擁有一顆寬容、忍讓的心,凡事用寬廣的胸懷去坦然面對,包容別人的失誤,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才會更輕松。
2006年時,南方日報評論員提出:“建設諒解寬容社會 ”。把“諒解寬容”作為一個詞來使用,認為諒解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諒解寬容需要有仁愛之心,突出一個“仁”字。寬容是待人的貴的品質。該報評論員還提出:多一分寬容,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早日建成文明法治、穩(wěn)定和諧、諒解寬容的社會。
(12)、 以誠待人:是誠心實意地對待別人;就是以誠懇、誠實 、誠意對待別人。竭誠相待、真誠待人、以誠相待、誠懇待人等都是這個意思。是指待人的一種態(tài)度。以誠待人最基本的就是對人講真話。萬不得已不能講真話時,也不要講假話,講明原因,讓人家諒解。當然有時候還需要“善意的謊言”。善意的慌言往往能挽回很多東西,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以誠待人的關鍵是誠實,誠實是做人的一種美德,需要好的心態(tài)。重要的還是要真誠,以心換心。
(13)、拾金不昧 :是指拾到東西,或者各種貴重物品,并不隱瞞下來據(jù)為己有。拾金不昧需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做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時,從法律角度提出,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保管費等必要的費用或報酬??梢?,拾金不昧在法律的層面和經(jīng)濟補償掛了鉤。但是,這并不影響:拾金不昧是法律上對公民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占。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也早已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專家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屬于傳統(tǒng)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做人就要路不拾遺、不昧拾金、窮不失義。
(14). 遵紀守法:這是原則問題,無論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堅持原則。是否遵紀守法,表現(xiàn)了一個人的原則性是否強。遵紀守法也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歷來人們提倡奉公守法,即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因此象遵紀守法這樣的同意詞、近意詞很多 。我們提倡這樣一種處事態(tài)度和道德素質。 遵紀守法首先要有正義感:正大光明、公正廉明、克己奉公、廉潔奉公、不徇私情、不謀私利。誰也不應為了講義氣,而去干違法亂紀的事。其實,任何人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誰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何人都要承擔各種各樣的后果。只有“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
(15)、 謙虛謹慎:是做人的態(tài)度,即不驕傲自滿,不吹噓自己,不夸張?zhí)Ц咦约骸Vt虛謹慎是做人最樸實的作風,需要好的心態(tài)。謙虛謹慎也是我們提倡的做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江澤民同志曾向我們提出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謙虛謹慎的人有自知之明,會聞過則喜
[解析]:重視學習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提高領導水平和駕馭能力,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要求。對今天的各級黨政官員來說,網(wǎng)絡既是為民服務的新平臺,也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車。博客,作為一種交流的形式,已經(jīng)越來越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官員開博客這是網(wǎng)絡時代執(zhí)政黨推行網(wǎng)絡政治的內在要求,這樣做,便于在網(wǎng)上拉近官員與公民的距離,架起相互溝通和交流的空中橋梁。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只有直面網(wǎng)絡,迎接挑戰(zhàn),堅持做到勤動腦,逼著自己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勤動手,面對電腦寫作;勤動心,想群眾之所想,盼群眾之所盼,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更好地履行好“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光榮職責。
官員關愛自己的博客,就是在關懷自己的服務對象,就是在關注錯綜復雜的民生問題。官員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博客,專心去寫博,用真心去回復群眾和網(wǎng)友的咨詢和問題,努力在網(wǎng)上營造一種和諧的官民關系。
2、怎樣理解”態(tài)度決定人生”?
[解析]: 一位名人曾經(jīng)說過:"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番話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辯證地解釋了"心態(tài)決定命運"這樣一個道理。
有人能發(fā)揮潛能,能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這就是成敗的差異。人生是好是壞,不由命運來決定,而是由心態(tài)來決定,我們可以用積極的心態(tài)看事情,也可以用消極的心態(tài)看一切。但積極的心態(tài)激發(fā)潛能,消極的心態(tài)抑制潛能。
態(tài)度決定人生。態(tài)度不同,取向和作為就不同。每個人都有人生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都有自己的某些理性觀念支撐。譬如吃蘋果,有的人喜歡先吃好的,有人喜歡先吃差的;前者說我每次都在享受的東西,而后者也有理由,我雖然每次都吃的最差的,但我總有希望,苦盡甘來。
不同的態(tài)度大概和我們的生命歷程、對生活的領悟有關。按照蔣勛(臺灣美學家)先生的說法,第一種人是孩子氣十足的人兒了,眷念甜美,而這正是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的表現(xiàn);而第二種人才算對人生感悟較深的成熟的人,懂得苦后回甘。是呀,苦后回甘,這更接近生活的本來特質!因為,甜美都不是現(xiàn)成的,上帝不能滿足我們,自然也沒有那樣的賜予,天上不能掉餡餅;要擁有幸福還要靠我們自己,得投入,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土中刨食,得耕耘。所以要想吃甜就得吃苦,不想吃苦、怕吃苦怕是要吃一輩子苦;要做自己想做的就得做許多自己不想做到事情,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不會有這樣的好差事。蠻有哲理。
一個人能有多高的成就通常取決于他有多高的目標,心懷多大的志向。大文豪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進取心,才能夠擁有終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動力。因為雄心是締造成功的關鍵因素,創(chuàng)造財富、成就事業(yè)源自于雄心的急速膨脹。
所羅門說得好:"勤奮者必能致富。"百萬富翁與一般人的差異就在于有無奮發(fā)的心態(tài)。有了那種心態(tài),便會向更高、更遠的地方走去。成功人士總是在積極的思考,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jīng)驗支配并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種種失敗與疑慮支配的。
3、和諧社會中,應該怎樣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解析]: 在社會上,人終生都是在與別人的接觸中生存、生活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中,做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方法很多,在此歸納供廣大考生參考。
(1). 友誼第一:指看重友誼,把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即在交往活動中來自雙向關系的情感、雙方共同凝結的情感,看成最重要的,放在首位。我們說,友誼第一立意明確,首先抱著友好的態(tài)度待人,并希望進一步友好往來。
人離不開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就要與人打交道,就有待人處事的問題。對人不能一見面就抱有敵意。無論是認識,還是不認識的人,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朋友,友誼是第一位的。我們說,對人應該熱情、友好,友誼第一非常重要。
我們所講的“友誼第一”,是講對人要出自友誼之心,也可以說是有仁愛 之心,表示友好之意。在這里,“友誼” 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首選,是我們的出發(fā)點。
(2)、守信用:也叫講信用。而“信用 ”這個詞,在今天已經(jīng)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可能是我們至今認識的、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例如,感情可以藕斷絲連,而信用能夠瞬間即逝,所以信用也是最為復雜 的概念之一?!靶庞谩边@一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這不同的內涵。我們至今認識的所有概念中,似乎沒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 。例如,“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可能由于一時一事的疏忽,而喪失怠盡。
我們提倡“守信用”。自古以來守信是受到人們贊揚的,這里突出一個“信” 字。做人做事都要有誠信,言而必果。只有講誠信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我們待人處事要堅持的原則之一,就是“守信用”。
(3)、 與人為善 :指善意幫助人。與人為善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待人處事時,以友好、善良的心態(tài)對待別人。這也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其中包含要求所有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待人要以善意,做事要做善事,不能因善小而不為。當然,有時好心待人而沒有好結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因為“與人為善”本身不要求回報。此外,與人為善貴在堅持。就是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不容易。
(4)、 和藹可親 :指一個人的修養(yǎng)很好,態(tài)度溫和、容易接近。它是待人的的態(tài)度,需要好的心態(tài)。人與人之間和諧,對人要態(tài)度溫和,讓人感到容易接近,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笑臉相迎、主動熱情。能夠做到笑臉相迎、主動熱情不僅是一種性格,也是一種素質。俗話說:成功是從微笑開始的;要學會營造快樂 ;學會輕松愉快地解決難題。
(5)、 不卑不亢 :是指人們說話、辦事有恰當?shù)姆执?,既不低聲下氣、低三下四的,也不傲慢自大,即不自卑也不高傲。不卑不亢是待人的表現(xiàn)。要自尊自愛,就不能低三下四。不卑不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需要一定的勇氣,要勇敢面對。
(6)、 充滿自信:是信心十足、積極向上、快樂進取的意思。充滿自信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是待人處事需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在日常工作中,你需要與自己的上級、下級、相關部門,尤其是你的客戶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溝通。如果有良好的溝通,辦起事來就暢行無阻。然而,許多人是由于沒有自信,溝通不當或缺少溝通,結果不可避免地延誤工作、失去機會。
另外,誰都愿意選擇像樣的朋友,免不了要和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甚至跟最有名氣的人交朋友,這就要求你有一定的膽識,敢于接近大人物;人們在創(chuàng)業(yè)時,或步入社會開展工作,也會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那就要有一定的膽量、自信,不能膽怯、自卑。
要想充滿自信與人溝通和交往,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因為人與人的性格差異很大。我們說存在決定意識,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會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與不足。尤其是青少年人,要學會揚長避短,這有助于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
人最了解的莫過于自己了。然而“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 ”能夠正確地、客觀地看待自己,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我們說,人有自知之明,才可能充滿自信。而只有充滿自信,才能勇于與人溝通和交往,完成自己的目標、自己的事業(yè)。所以,能夠正確地、客觀地看待自己非常重要,是充滿自信的前提。
其實,人都是不斷變化的,人的發(fā)展目標,也在時時發(fā)生變化。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認識,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更自信。
(7)、善于溝通: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待人處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善于溝通強調的是與人溝通的方式、方法要運用自如。這說明你是否掌握了與人溝通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也反映了你的智慧和聰明,有智慧,反應迅速、靈活。即古人所說的“智”和“敏”。
(8)、一視同仁:是指對人、對朋友同樣看待、不分厚薄。我們的朋友有近有遠,有的聯(lián)系密切些,有的聯(lián)系少一些,這都是人之常情。朋友的性格、愛好、能力、學識,以及和你自身的各方面特點的結合程度是不一樣的,合的來的,自然就親近些。我們講的一視同仁,是他們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我們國家,每個公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格尊嚴受到法律保護。包括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正直公平等,都是對這一點講的。所以我們對朋友不應該厚此薄彼、另眼看待,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堅持平等原則,這樣公平合理。一視同仁是對朋友的基本態(tài)度。
(9)、 換位思考 :就站在對方的位置想問題。其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可能雙方或多方之間并沒有溝通,或沒有條件溝通,但我們也要想到對方或者說想到別人的利益。例如,你家里的音響聲音大,就可能影響別人休息。這就需要換位思考,替別人想一想。這不需要找人家去溝通,自己去做就行了。
行為科學認為人有五種需要 。在與人交往時,要了解他的需要是什么?因為我們面對的朋友多種多樣,性格各異 ,要善解人意 。其實,換位思考也好,善解人意也好,不需要復雜化,就是簡簡單單、自自然然,看看自己的心,然后按照它告訴你的去做,用心就好,自然就好。
(10)、助人為樂 :指樂于幫助別人,或者說把幫助別人當做樂事。也有人說,助人為樂是指幫助人就是快樂,就會有快樂的回報。助人為樂無疑是一種美德。有人認為是最基本的傳統(tǒng)美德,表現(xiàn)了一種精神。有人認為:助人為樂不僅是一種美德,助人是快樂之本,助人是人格升華的標志。成人之美 就是一種助人為樂。它們都含有奉獻精神,不計報酬、不講條件,是我們要學習和發(fā)揚的傳統(tǒng)美德。有的企業(yè)已將“成人之美”的行為,作為企業(yè)的一項永續(xù)經(jīng)營的事業(yè)來看 ,認為每一位職工都要掌握。助人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不要因為是小事就不去做了。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現(xiàn)代化建設、和諧社會都需要助人為樂的精神。
(11)、 諒解寬容: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體諒、容納、接受,也是一種寬容。我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寬容 的解釋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薄洞笥倏迫珪?解釋為: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于他自己或被普遍接受的方針或觀點持有耐心而不帶偏見的容忍?!?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寬容是人類最本質的美德。孔子認為: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是‘恕’ ?!八 庇媒裉斓脑拋碇v,就是寬容。擁有一顆寬容、忍讓的心,凡事用寬廣的胸懷去坦然面對,包容別人的失誤,改正自己的錯誤,生活才會更輕松。
2006年時,南方日報評論員提出:“建設諒解寬容社會 ”。把“諒解寬容”作為一個詞來使用,認為諒解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諒解寬容需要有仁愛之心,突出一個“仁”字。寬容是待人的貴的品質。該報評論員還提出:多一分寬容,多一分諒解,就多一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良好氛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早日建成文明法治、穩(wěn)定和諧、諒解寬容的社會。
(12)、 以誠待人:是誠心實意地對待別人;就是以誠懇、誠實 、誠意對待別人。竭誠相待、真誠待人、以誠相待、誠懇待人等都是這個意思。是指待人的一種態(tài)度。以誠待人最基本的就是對人講真話。萬不得已不能講真話時,也不要講假話,講明原因,讓人家諒解。當然有時候還需要“善意的謊言”。善意的慌言往往能挽回很多東西,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以誠待人的關鍵是誠實,誠實是做人的一種美德,需要好的心態(tài)。重要的還是要真誠,以心換心。
(13)、拾金不昧 :是指拾到東西,或者各種貴重物品,并不隱瞞下來據(jù)為己有。拾金不昧需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做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時,從法律角度提出,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保管費等必要的費用或報酬??梢?,拾金不昧在法律的層面和經(jīng)濟補償掛了鉤。但是,這并不影響:拾金不昧是法律上對公民的起碼要求,否則就意味著違法侵占。在古代拾金而昧同樣要受到處罰。1986年通過的民法通則也早已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專家認為:“拾金不昧”不是一般的社會道德準則,而是屬于傳統(tǒng)道德底線,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防線。做人就要路不拾遺、不昧拾金、窮不失義。
(14). 遵紀守法:這是原則問題,無論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堅持原則。是否遵紀守法,表現(xiàn)了一個人的原則性是否強。遵紀守法也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應盡的義務。
歷來人們提倡奉公守法,即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因此象遵紀守法這樣的同意詞、近意詞很多 。我們提倡這樣一種處事態(tài)度和道德素質。 遵紀守法首先要有正義感:正大光明、公正廉明、克己奉公、廉潔奉公、不徇私情、不謀私利。誰也不應為了講義氣,而去干違法亂紀的事。其實,任何人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誰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何人都要承擔各種各樣的后果。只有“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
(15)、 謙虛謹慎:是做人的態(tài)度,即不驕傲自滿,不吹噓自己,不夸張?zhí)Ц咦约骸Vt虛謹慎是做人最樸實的作風,需要好的心態(tài)。謙虛謹慎也是我們提倡的做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江澤民同志曾向我們提出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謙虛謹慎的人有自知之明,會聞過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