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企業(yè)法律顧問綜合輔導:合同風險避免與防范

字號:

九成合同有糾紛
    據中國企業(yè)家調查系統(tǒng)公布的其對全國4695位企業(yè)董事長、總經理、CEO、廠長有關企業(yè)信用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企業(yè)信用狀況有所好轉,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惡意拖欠款、違約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等現(xiàn)象較為嚴重;近一年來,有90%以上的企業(yè)都或多或少發(fā)生了合同糾紛。
     合同欺詐手段
    利用合同進行欺詐,是不法分子賺錢的一種手段,可謂花樣繁多。但這種迷惑也急于賺錢的人們的手段,其實并不高明,避免上當,人們只須記?。禾焐喜粫麴W餅。
    ☆ 俏貨引誘。利用緊缺暢銷商品,誘人簽訂購銷合同,騙取預付款或定金。
    ☆ 魚食誘餌。先履行幾份小額合同,制造履約能力強、信譽好的假相,騙取信任后簽訂大額合同,騙取大量貨物或大額貨款,然后銷聲匿跡。
    ☆ 移花接木。讓對方看別人貨物,一旦簽約騙取對方貨款或定金后,便再無蹤影。
    ☆ 假冒身份。私刻公章,偽造企業(yè),然后與人簽訂合同,騙取貨款或貨物;通過關系或采取等方式,騙得集體企業(yè)、國有企業(yè)的營業(yè)執(zhí)照,借此行騙;假冒具有一定知名度、信譽度企業(yè)的名稱,騙取信任簽訂合同;騙取單位的空白介紹信、蓋有合同章的空白合同,騙簽合同。
    ☆ 設置圈套。事先精心設計并誘人簽訂根本無法履行的加工承攬合同。被騙方落入圈套后,合同不但無法履行,而且事先支付給騙方的定金和原料無法追回。
    ☆ 設托騙賣。即“買方”是“賣方”的“托兒”。
    ☆ 傳真詐騙。騙簽合同后,騙方利用匯款時間差,先通過銀行向供方匯去少量貨款,待取得蓋有銀行公章的匯款單后,用涂改液改為大額匯款,再用傳真機發(fā)往供方,誘使供方發(fā)貨,待提貨后溜之大吉。
    預防合同欺詐
    ☆ 簽訂合同前認真審查對方的主體資格、資信情況、履約能力。 簽訂合同前做到"三要",即一要對方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營業(yè)執(zhí)照,委托代理人簽訂合同的,要求對方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權委托書、代理人的身份證明等,杜絕憑關系或熟人的介紹草率簽訂合同的情況;二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對方的資信情況進行調查;三要掌握與了解對方的履約能力。
    ☆ 簽訂合同時嚴格審查合同條款。應嚴格審查合同內容,使權利、義務對等、條款規(guī)范、約定明確,以利履行。合同主要條款不能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以防止對方利用條款設置騙局,留下隱患。這項工作,應由法律顧問(律師)把關。
    ☆ 建立健全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根據具體情況,從合同簽訂到履行完畢,企業(yè)應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完善而嚴密的合同管理制度。
    ☆ 聘請法律顧問,降低經營風險。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詐騙屢屢得手,加大了企業(yè)經營風險。事實上,合同相對方提出的,看似公平的條款,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對方對某些法律問題的規(guī)避;己方提出的,在業(yè)務上很有利的條款,實際上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法律隱患。因此,企業(yè)除了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外,聘請有合同法律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的律師做法律顧問,是當務之急。
     識破合同陷阱的幾種招式
    通過對眾多案例的剖析,利用經濟合同進行欺詐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溜 “人去樓空”是三無公司在經濟交往中慣用的騙術。這些人往往以簽訂數(shù)額巨大的購銷合同取得對方的歡心,爾后以少量預付款騙取大宗貨物,或以少量貨物騙取巨額資金,后就"人去樓空"逃之夭夭。如前些年棉花熱銷時,新疆的某商貿中心與川西一家企業(yè)簽訂了1000噸棉花的供銷合同,合同簽訂后,該商貿中心向川西那家企業(yè)供貨100噸,并言稱正在辦理車皮計劃。只要貨款到齊后立即將全部棉花運出。川西這家企業(yè)信以為真,將全部貨款匯入供方帳戶。結果,供方開始找各種理由推遲供貨。直至發(fā)貨期已過月余,川西這家企業(yè)進疆催貨,向工商、技監(jiān)部門投訴,合同管理機關查找到其注冊地址,發(fā)現(xiàn)該供方已退租房屋,經到銀行查對貨款,方知購貨方的幾百萬元貨款已于5天內全部提出走。
     蒙 搞文字游戲,伺機混水摸魚,蒙到一個算一個。譬如在合同中技術標準苛刻,以算命先生的語言成其條款,暗芷陷阱,飽含“殺著”,以騙取合同保證金、技術轉讓費等,傾銷偽劣原材料,牟取暴利。某食品加工廠在一家大報上登載廣告,尋求產品加工者。一批生產廠家與之簽訂了加工承攬合同。合同規(guī)定,承攬方向定做方交付合同保證金400至8000元不等,并要交技術培訓費1000元,第一批發(fā)件300套,由承攬方25天內加工組裝成品,待驗收合格后再發(fā)第二批散件2萬套。如驗收不合格,則合同解除。合同還附上驗收標準以定做方認可為標準。承攬方接到散件后,業(yè)工細作,但驗收時,卻無論如何也不會合格。這樣一個個被解除了合同,合同保證金、技術培訓費等白白損失。
     換 圍繞“換”?!敖鹣s脫殼”是這些人的主要騙術。騙者以某單位承包人、業(yè)務員等合法身份對外簽訂經濟合同,待貨物到手后,則以低價傾銷出去,收入自然歸已,爾后改換面孔溜之大吉,損壞合同雙方的利益。
     假 假戲真做,玩“空頭支票”。履行經濟合同時,以支票付款提貨,有意交付不符合要求的支票,利用銀行支票承付的時間差騙取貨物。這也是一種很長見的詐騙行為,以至現(xiàn)在相當多的企業(yè)規(guī)定收到支票3天后方可發(fā)送貨物,以防“空頭支票”的假戲真做。
     媒 在經濟交往中以虛假中介騙人十分普遍,容易使人上當。譬如上述的合同騙局中,幾乎都有一個中介機構在為對方作介紹,即使合同圈套被識破,中介合作作為一個獨立的全同也已執(zhí)行完畢,追回中介費的法律依據不足,只能白白損失了事。廣州某咨詢公司與某合資綢廠簽訂了中介合同,合同規(guī)定,由咨詢公司對其訂購的德國箭桿綢機進行全考察,編制蚵行性報告,并介紹一家紡織設備公司負責對綢機的技術參數(shù)鑒定,咨詢公司職責履行完畢。合同簽訂后,合資綢廠交納了15萬元中介費。在履行合同中,合資綢廠很快發(fā)現(xiàn),所謂對綢機的技術參數(shù)鑒定的合同是一個地道的騙局,要求追回中介費,則被中介方以合同條款中“非定購方責任”為由而拒絕,苦處難言。
     套 在競爭的市場面前設置陷阱早已屢見不鮮。其主要手段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在對產品(商品)的驗收、咨詢和運輸環(huán)節(jié)中挖空心思設置圈套,以少充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等。在市場購銷交往中,手法大多以送貨要收條為名,讓對方在驗收單上簽字,或偷梁換柱以劣質貨換下已驗收待提運的產品(商品),或突然襲擊,制造倉促、混亂局面,干擾對方正常履行職責,并利用對方人員經驗不足、責任心不強、法律知識欠缺以及異地情況不熟等弱點,使對方上當,達到非法得利的目的。
     炒 社會上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往往圍繞子虛烏有的事大炒大傳,編織奇絕故事,引人簽約上當。諸如波及大江南北的養(yǎng)海貍鼠發(fā)財戲,棉花、蠶繭大戰(zhàn)等等的發(fā)財夢。為典型的莫過于已被中央禁止的非法傳銷活動??梢钥隙?,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這些不法分子還會不斷變換招術,利用經濟合同騙取財物。這需要廣大企業(yè)加強學法、守法、用法,有關部門加強執(zhí)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