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高分突破200題押題及詳解(各學科綜合)3

字號:

三、不定項選擇題
    馮某找到在某國有公司任出納員的朋友程某,提出向該公司借款10萬元用于購買毒品,并許諾出售毒品獲利后給程某好處費。程某便擅自從自己管理的公司款項中借給馮某10萬元。馮某拿到10萬元后,讓李某從外地購得毒品若干,然后在本地出售。出售一部分后,馮某便送給程某3萬元好處費。馮某后來在出售毒品的過程中被公安人員抓獲。馮某如實交代了讓李某購買毒品和自己出售毒品的行為,還主動交代了自己使用毒品引誘某15歲吸毒女孩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的事實,但未能如實說明購買毒品的10萬元現(xiàn)金的來源。程某得知馮被抓后,擔心受刑罰處罰,便攜帶15萬元公款潛逃外地,后被司法機關抓獲歸案。請根據(jù)上述案情回答下列各題。
    16.關于出售、購買毒品罪的共犯關系,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
    A.馮、程、李三人成立販賣毒品罪的共犯
    B.僅馮、程二人成立販賣毒品罪的共犯
    C.僅馮、李二人成立販賣毒品罪的共犯
    D.馮單獨成立販賣毒品罪,程、李不成立該罪
    答案:BCD
    解析:馮與程之間具有犯罪的聯(lián)絡,馮與李之間具有犯罪的聯(lián)絡,既便是程與李之間沒有具體的意思但作為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行為具有關聯(lián)性,如果缺少任何一個行為那么它們的犯罪目的都不可能實現(xiàn),犯罪行為也無法進行所以三人成立共同犯罪,而不是僅僅馮與程成立共同犯罪,或者馮與李成立共同犯罪。
    17.關于挪用公司10萬元的行為,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
    A.馮唆使程挪用公司10萬元,故馮與程就挪用行為成立共同犯罪
    B.馮沒有指使、參與策劃挪用公司10萬元,故馮與程就挪用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C.馮明知是挪用的款項而使用,故馮與程就挪用行為成立共同犯罪
    D.程明知馮欲從事非法活動,卻仍然挪用10萬元,故即使沒有超過3個月也構成犯罪
    答案:AC
    解析:根據(jù)98年4月6日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之規(guī)定,挪用公款給他人使用,使用人與挪用人共謀,指使或者參與策劃取得挪用公款的,應當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處罰。在題干中,已經(jīng)交代馮是在程某的唆使、誘導之下才違法動用公款的,應當屬于本解釋規(guī)定的情形。對于挪用公款進行違法活動的不管挪用時間的長短都構成本罪。 18.關于馮的犯罪行為,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
    A.挪用公款罪與販賣毒品罪之間有牽連關系,而與引誘他人吸食毒品罪沒有牽連關系
    B.販賣毒品罪與引誘他人吸食毒品罪為牽連關系,應從一重處罰
    C.對販賣毒品罪與挪用公款罪應實行并罰
    D.馮僅就用毒品引誘女孩并與之發(fā)生性關系的坦白成立自首
    答案:BD
    解析:馮要求程某給其錢的目的就是販賣毒品,牟取非法利益,因此馮教唆程進行挪用公款的行為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根據(jù)有關司法解釋,挪用公款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理。挪用公款行為與販賣毒品的行為之間具有牽連的關系,這是比較明確的。但挪用公款的行為與引誘他人吸毒的行為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的罪行,且這種罪行與司法機關掌握的罪行屬于不同種罪行的,屬于特別自首,但要注意:自首存在的前提是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因為自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在構成犯罪、應負刑事責任的情形依法如何減免刑事責任的問題,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根本就不負刑事責任,也就不存在、也沒有必要存在自首的問題。
    19.關于程的全部犯罪行為,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
    A.對程應以挪用公款罪、貪污罪、販賣毒品罪論處,實行數(shù)罪并罰
    B.對程應以挪用資金罪、職務侵占罪、販賣毒品罪論處,實行數(shù)罪并罰
    C.對程應在挪用公款罪與受賄罪中擇一重罪從重處罰
    D.對程應以貪污罪、受賄罪論處,實行數(shù)罪并罰
    答案:A
    解析:根據(jù)98年4月6日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之規(guī)定,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數(shù)罪并罰的規(guī)定處罰。
    (一)
    某甲新交一女友,女友提出假日要去某山區(qū)打獵,甲同意,找到欠其債務(500元)的某民警乙提出借槍,并且表示可以不用再還錢。乙叮囑其小心謹慎用槍后,將某所配的公務用槍借給甲。甲遂攜槍與女友興沖沖乘長途汽車前往山區(qū)打獵。在車上,丙(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已服刑7年,被假釋半個多月了)見甲與女友衣著時髦,行囊飽滿,認為甲的行李里肯定有不少錢,遂起盜竊之心,并伺機下手,得手后急忙下車。不料,打開包裹一看竟藏有一把手槍,丙攜槍回家。甲發(fā)現(xiàn)槍支丟失后,中途返回,找到乙,對乙言明丟槍之事。乙痛罵甲后,要求甲保密。假日結束,乙上班后謊稱其所配槍支忘在家里,躲過了所里的檢查。此后乙以各種理由隱瞞丟槍真相。1個月后,丙帶著槍支在公共場所出沒時被巡邏民警發(fā)現(xiàn),槍支被繳獲。請回答下列問題:
    20.在本案中,甲的行為構成:( )
     A.非法持有槍支罪 B.私藏槍支罪
    C.非法儲存槍支罪 D.非法攜帶槍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答案:AD
    解析:甲從乙處借到手槍的行為不成立犯罪,但是將槍支為自己所控制卻是法律不允許的,而且后來帶著槍支上到公共交通工具上出沒于公共場所。所以,其行為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非法攜帶槍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21.乙的行為構成:( )
     A.非法出借槍支罪 B.玩忽職守罪
    C.丟失槍支不報罪 D.不成立犯罪
    答案:A
    解析:乙為了免除自己債務而讓人使用的行為仍然是出借行為,因為槍支畢竟要歸還的。在自己的公務用槍丟失之后乙雖然隱瞞事實,不讓甲聲張,一直到槍支再次被發(fā)現(xiàn),但未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不符合丟失槍支不報罪的成立條件。
    22.丙的行為構成:( )
     A.非法持有槍支罪 B.盜竊槍支罪
    C.盜竊罪 D.非法攜帶槍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答案:ACD
    解析:在這里,丙的行為有:從甲處盜竊來槍支;將槍支藏在自己身邊;帶著槍支出沒于公共場所。丙本來是要盜竊錢財,后來發(fā)現(xiàn)還有槍支,從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角度看,該種行為并不成立盜竊槍支罪,因為行為人事先并沒有這種犯罪故意。將槍支藏在身邊一個月并且?guī)е鋈牍妶龊?,應該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和非法攜帶槍支危及公共安全罪。實際上看,非法攜帶槍支危及公共安全罪的行為也是非法持有槍支罪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按照“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成立前者犯罪,所以要數(shù)罪并罰
    23.丙在假釋考驗期內又犯罪,不正確的說法是:( )
     A.撤銷假釋,按照先并后減的方法實行并罰
     B.撤銷假釋,按照先減后并的方法并罰
     C.屬于累犯,從重處罰
    D.收監(jiān)后,不得再假釋
    答案:ACD
    解析:丙的原來刑罰并沒有執(zhí)行完畢,再犯新罪也不可能成立累犯;新罪并不是刑法不準假釋的犯罪,不可能不允許再次假釋,所以,CD不正確。對于判決確定之后刑罰執(zhí)行過程中的新罪行為,應該按照數(shù)罪并罰的原則“先減后并”。
    (二)
    陳某(女)因“吃醋”與趙某(女)多次發(fā)生口角。某日兩人又發(fā)生口角,陳某即取來一把尖刀插于腰間,再次與趙某發(fā)生爭執(zhí)、扭打。扭打中,陳某拔出尖刀刺向趙某某頸部,大腿內側兩刀,逃離現(xiàn)場。趙某因搶救無效死亡。陳某于當日 (1998年10月30日)到派出所投案,第二日被刑事拘留羈押于縣看守所。陳某因計劃外懷孕,于1998年11月中旬在縣計劃生育服務站人工流產(chǎn)。陳某男友江某欲將陳某“救出”,購買了鐵管、螺絲刀、手電、假警服、鞭炮等作案工具。于1999年1月17日晚身著假警服,帶上作案工具,進入縣看守所值班區(qū)域,盜得監(jiān)房鑰匙。之后,用鐵管在圍墻上撬開一個大洞入監(jiān)舍區(qū)。用鑰匙打開女監(jiān)房,將陳某帶出、逃離看守所。請回答90—92題。
    24.陳某構成何罪?( )
    A.故意殺人罪 B.故意傷害罪
    C.脫逃罪 D.聚眾劫獄罪(共犯)
    答案:AC
    解析:陳某攜帶兇器有行兇的故意,并且行兇后逃離現(xiàn)場致使趙某不救而亡,從主客觀條件來看陳某應構成故意殺人罪。C項的脫逃最容易判斷。聚眾劫獄罪是指獄外人員糾集多人,攜帶、使用器械有組織地劫奪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而江某系一人行為不符合聚眾性犯罪的特征。所以D項錯誤。
    25.對于陳某,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
    A.對陳某不得使用死刑
    B.陳某構成江某脫逃罪的共犯
    C.假如陳某逃離看守所后,又自動投案的,可以就脫逃罪成立自首
    D.假如陳某逃離看守所后,又自動投案的,對于其將趙某致死的罪行,不成立自首
    答案:ACD
    解析:根據(jù)刑法49條的規(guī)定審判時候懷孕的婦女不使用死刑。審判時候懷孕的婦女是指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被告人是懷孕的婦女,也包擴審判前被羈押時已懷孕的婦女。A為正確選項。B選項中的江某單獨不能成脫逃罪的主體所以說陳某構成江某共犯是不正確的。應該說江某構成陳某共犯。C項符合刑法67條的規(guī)定因此是正確選項。根據(jù)有關司法解釋,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故對故意殺人行為不能認定為自首。D項正確。
    26.江某構成何罪?( )
    A.脫逃罪 B.聚眾劫獄罪
    C.窩藏、包庇罪 D.破壞監(jiān)管秩序罪
    答案:A
    解析:窩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為其提供隱藏場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而本案中江某和陳某對脫逃司法機關羈押和監(jiān)管的行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存在誰包庇誰的問題共同構成脫逃罪。破壞監(jiān)管秩序罪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犯罪破壞監(jiān)管秩序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本罪主體為自然人特殊主體,雖被依法關押,但尚未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判定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被行政拘留、勞動教養(yǎng)的人,不能成為本罪主體。所以D項為錯誤選項。聚眾性的共同犯罪是指以眾人的聚合為犯罪構成必要要件。江某的個人行為不符合聚眾劫獄罪的主體特征。所以B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