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北京的工藝品
一、工藝品
北京工藝品以品種門類繁多、工藝技術(shù)高超、京城文化特色鮮明而馳名中外。其中的有景泰藍、玉雕、雕漆、內(nèi)畫壺、絹花、面人及風箏等。它們來自民間,又在京城文化的熏染和陶冶中升華。
(一)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品。景泰藍因其制作工藝發(fā)展到明代景泰年間時已十分完美,又因銅胎所點釉彩主要以藍色為主,因此稱其為景泰藍。
景泰藍的主要制作工序是打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點金等。打胎即做瓶胎。掐絲即將事先做好的銅絲圖案用植物膠粘在瓶胎上。點藍即將各種顏色的釉彩填入銅絲圖案的輪廓內(nèi)。燒藍即將點好釉彩的瓶體放到900癈高溫的爐子中燒制,出爐后要降溫。點藍、燒藍往往要進行多次,直至瓶體表面釉彩堅固、豐滿。磨光即將燒藍后的瓶體打磨光亮。點金即將顯露的銅絲部分鍍金。
景泰藍多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花鳥蟲草、山水人物的圖案。景泰藍種類主要有祭器:用于宮廷或寺廟的祭祀器皿;裝飾器皿:用于廳堂中的擺設,如景泰藍大花瓶、景泰藍吉祥象等;實用生活器皿:用于生活中的實際器物,如:花插、盒、臉盆、燭臺、圍屏、桌、椅、繡墩、筷子、鼻煙壺等。景泰藍已名揚海內(nèi)外,在清末民初的1904年、1915年兩次在國際上獲大獎。
(二)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是以金銀為原料,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我國傳統(tǒng)裝飾手工工藝品??荚嘰大編輯整理\花絲鑲嵌陳設品在行業(yè)中稱為“擺件”,主要產(chǎn)品有佛塔、盆景、掛屏、花瓶、動物造型等。實用品有手鏡、粉盒、花插及鈸、簪、花囊、戒指等。
北京花絲鑲嵌工藝風格的形成,大體是在元、明、清三代,而它的興盛主要是在明清兩代。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的京都,宮廷內(nèi)部的手工業(yè)作坊,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生產(chǎn)大量金銀制品,使南北方花絲鑲嵌工藝得以交流,并融合漢、蒙、滿各族的工藝美術(shù)之長,形成了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獨特風格。北京定陵出土的明萬歷皇后的鳳冠,是用壘絲技法和點翠工藝制成,并配以大量的紅、藍寶石及珍珠,精致細膩,珠光寶氣,堪稱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代表作?;ńz鑲嵌工藝,實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的統(tǒng)稱。花絲工藝是使用各種不同的金銀絲用堆、壘、織、編等技法制成的工藝;鑲嵌工藝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型,然后鏨出花紋或用鎪弓子鎪出花紋并鑲嵌寶石而成。
(三)玉雕
北京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尤以俏色妙用最為見長。北京玉器有大件的古今人物的群像,以及建筑物、山水、花鳥魚蟲、爐、瓶、仿古器皿等,也有小件的戒指、佩飾、別針等裝飾品。
常見的玉雕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綠松石、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瑪瑙、白瑪瑙、纏枝瑪瑙等。玉雕制作工序主要有相玉設計、劃活、雕琢、碾磨(光亮)等。
雕琢技藝由于地域的不同,歷來風格也不同。元代時,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的玉作,始稱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至清,由于京師豪門貴族、八旗子弟的云集,南玉作的眾多能工巧匠不斷到北京落戶開業(yè),從而使北京的玉雕融南、北玉作之大成,形成北京玉雕的獨特風格。1957年創(chuàng)作的翡翠三秋瓶就是一件北京玉雕工藝品的典型代表。
(四)漆器
漆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北京的漆器工藝品以金漆鑲嵌和雕漆為代表。
金漆鑲嵌是一種綜合性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美術(shù)品。品種以屏風、桌、柜等、家具為主。這些漆器工藝品以優(yōu)質(zhì)木料做胎,經(jīng)過漆布脫胎、胎上鬃以中國大漆,彩繪描畫、貼金、雕填、鑲嵌等復雜工藝制作而成。北京金漆鑲嵌產(chǎn)品繼承了傳統(tǒng)技藝,并逐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層的胎體上進行雕刻的一種工藝品。因其主要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稱雕漆。北京雕漆在明朝初年就已名揚世界。北京雕漆有金屬胎(金、銀、銅)和非金屬胎(木、瓷)兩種。在胎體上逐層涂積漆層,涂層少則幾十層,多則三五百層,主要以朱紅色漆為主。漆層涂好后,按照設計畫稿,以刀代筆,采用刺、起、片、鏟、勾等傳統(tǒng)刀法,雕刻圖案,形成一件藝術(shù)品。北京雕漆藝人杜炳臣,創(chuàng)造了鏤空雕法,加強了產(chǎn)品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北京雕漆既有其欣賞價值,又有其實用價值,且具有經(jīng)久耐用、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易于收藏的特點,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北京雕漆制品小到寸許的鼻煙壺,大到屏風、寶座和一米多高的大瓶,造型品種多達上千種。題材有山水風景、花卉草蟲、人物鳥獸、吉祥圖案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大型產(chǎn)品為“阿房宮大屏風”。它以木為胎,手工涂漆200多道,全長6.8米,高2.55米,由十扇組成是我國雕漆歷的一件作品。
(五)鼻煙壺
鼻煙壺是一種盛放鼻煙的容器,明末清初隨著鼻煙從歐洲傳人開始盛行鼻煙壺。相傳鼻煙是明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人中國的,到了清乾隆年問,聞鼻煙已成了朝野上下普遍的一種嗜好,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質(zhì)地不同的鼻煙壺,如料壺、瓷壺、翡翠壺、瑪瑙壺、水晶壺等。其中玉石、晶石的煙壺多帶獸頭浮琢于雙耳,煙壺外雕內(nèi)畫,又稱其為“內(nèi)畫壺”(鼻煙壺的一種)。
制作內(nèi)畫壺,要先用原料制成或刻成小扁瓶,用鐵砂在瓶內(nèi)搖動、磨蹭,使瓶體內(nèi)壁平滑并呈現(xiàn)乳白色,然后用大約20厘米長的竹簽,頂部削尖并彎成鉤,或在竹簽的尖上綁上狼毫,伸到瓶體內(nèi),在經(jīng)過磨砂的內(nèi)壁上作畫。方寸之間能畫出萬里河山、各種人物、花卉、鳥獸、書法、歷史故事或傳說。
(六)絹花
絹花又稱“京花兒”,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我國在1700多年前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到了盛唐,絹花作為飾品開始在民間盛行,發(fā)展成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品。
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制作絹花的中心。北京的絹花選用優(yōu)質(zhì)的絲、絹、綾、綢為原料,手工精制而成,素有“京花兒”之稱。北京還由于“京花兒”的生產(chǎn)與銷售,出現(xiàn)了“花市”。現(xiàn)在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當時“京花兒”生產(chǎn)和銷售的聚集地??荚嚧笫占?BR> 絹花的制作過程是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干、定型、粘花、組枝等工序。自然界有什么樣兒的鮮花,就有什么樣的“京花兒”。藝人們用精巧的技藝做出朵朵絹花,姹紫嫣紅,以假亂真。北京制作絹花的藝人,在清代是劉享元,人稱“花兒劉”,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七)料器
料器是以石英為主要原料,經(jīng)過熔化加工而制成的工藝品。料器是北京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品,“二龍戲珠”是傳統(tǒng)料器中的主要產(chǎn)品形式,現(xiàn)代料器已有鳥、獸、花果等造型,用于首飾、掛屏、煙具、戒指、料珠、盆景、串珠等各個方面,品種達1000多種。
料器制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000多年前的古墓陪葬品中,就有了藍色的料球和串珠。清康熙年間,在今天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就設有燒制琉璃和料器制品的御廠,專供宮廷使用。乾隆年間的“古月軒”料制鼻煙壺,更是聞名中外的珍貴藝術(shù)品。
料器的制作過程要先將石英等原料熔化,燒制成料棍,然后再加熱軟化,用剪子、鑷子按照要求,捏制成各種晶瑩剔透的工藝品。
(八)面人
面人又稱面塑,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之一。面人的制作是以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進顏色、石蠟、蜂蜜等成分,經(jīng)過防霉防裂的處理,制成各色“面團”。根據(jù)所塑造的形象需要,在手中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點、切、刻、劃,各種藝術(shù)形象便會脫手而出。所以面人制作的特點就是:制作迅速,藝術(shù)高超,生動逼真,成為民間深受喜愛的工藝品。
20世紀40年代的北京街頭,或是白塔寺、護國寺、東岳廟等較大的廟會上,經(jīng)??梢钥吹侥竺嫒说模攬瞿笏苄⊥尥?、各種動物或戲劇人物等。北京有“面人郎”(郎紹安)、“面捏面人人湯”(湯子博)、“面人曹”(曹儀策)等名家。
一、工藝品
北京工藝品以品種門類繁多、工藝技術(shù)高超、京城文化特色鮮明而馳名中外。其中的有景泰藍、玉雕、雕漆、內(nèi)畫壺、絹花、面人及風箏等。它們來自民間,又在京城文化的熏染和陶冶中升華。
(一)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特有的傳統(tǒng)工藝品。景泰藍因其制作工藝發(fā)展到明代景泰年間時已十分完美,又因銅胎所點釉彩主要以藍色為主,因此稱其為景泰藍。
景泰藍的主要制作工序是打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點金等。打胎即做瓶胎。掐絲即將事先做好的銅絲圖案用植物膠粘在瓶胎上。點藍即將各種顏色的釉彩填入銅絲圖案的輪廓內(nèi)。燒藍即將點好釉彩的瓶體放到900癈高溫的爐子中燒制,出爐后要降溫。點藍、燒藍往往要進行多次,直至瓶體表面釉彩堅固、豐滿。磨光即將燒藍后的瓶體打磨光亮。點金即將顯露的銅絲部分鍍金。
景泰藍多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花鳥蟲草、山水人物的圖案。景泰藍種類主要有祭器:用于宮廷或寺廟的祭祀器皿;裝飾器皿:用于廳堂中的擺設,如景泰藍大花瓶、景泰藍吉祥象等;實用生活器皿:用于生活中的實際器物,如:花插、盒、臉盆、燭臺、圍屏、桌、椅、繡墩、筷子、鼻煙壺等。景泰藍已名揚海內(nèi)外,在清末民初的1904年、1915年兩次在國際上獲大獎。
(二)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是以金銀為原料,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我國傳統(tǒng)裝飾手工工藝品??荚嘰大編輯整理\花絲鑲嵌陳設品在行業(yè)中稱為“擺件”,主要產(chǎn)品有佛塔、盆景、掛屏、花瓶、動物造型等。實用品有手鏡、粉盒、花插及鈸、簪、花囊、戒指等。
北京花絲鑲嵌工藝風格的形成,大體是在元、明、清三代,而它的興盛主要是在明清兩代。北京作為明清兩代的京都,宮廷內(nèi)部的手工業(yè)作坊,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生產(chǎn)大量金銀制品,使南北方花絲鑲嵌工藝得以交流,并融合漢、蒙、滿各族的工藝美術(shù)之長,形成了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獨特風格。北京定陵出土的明萬歷皇后的鳳冠,是用壘絲技法和點翠工藝制成,并配以大量的紅、藍寶石及珍珠,精致細膩,珠光寶氣,堪稱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的代表作?;ńz鑲嵌工藝,實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的統(tǒng)稱。花絲工藝是使用各種不同的金銀絲用堆、壘、織、編等技法制成的工藝;鑲嵌工藝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型,然后鏨出花紋或用鎪弓子鎪出花紋并鑲嵌寶石而成。
(三)玉雕
北京玉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尤以俏色妙用最為見長。北京玉器有大件的古今人物的群像,以及建筑物、山水、花鳥魚蟲、爐、瓶、仿古器皿等,也有小件的戒指、佩飾、別針等裝飾品。
常見的玉雕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綠松石、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瑪瑙、白瑪瑙、纏枝瑪瑙等。玉雕制作工序主要有相玉設計、劃活、雕琢、碾磨(光亮)等。
雕琢技藝由于地域的不同,歷來風格也不同。元代時,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的玉作,始稱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至清,由于京師豪門貴族、八旗子弟的云集,南玉作的眾多能工巧匠不斷到北京落戶開業(yè),從而使北京的玉雕融南、北玉作之大成,形成北京玉雕的獨特風格。1957年創(chuàng)作的翡翠三秋瓶就是一件北京玉雕工藝品的典型代表。
(四)漆器
漆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北京的漆器工藝品以金漆鑲嵌和雕漆為代表。
金漆鑲嵌是一種綜合性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美術(shù)品。品種以屏風、桌、柜等、家具為主。這些漆器工藝品以優(yōu)質(zhì)木料做胎,經(jīng)過漆布脫胎、胎上鬃以中國大漆,彩繪描畫、貼金、雕填、鑲嵌等復雜工藝制作而成。北京金漆鑲嵌產(chǎn)品繼承了傳統(tǒng)技藝,并逐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層的胎體上進行雕刻的一種工藝品。因其主要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稱雕漆。北京雕漆在明朝初年就已名揚世界。北京雕漆有金屬胎(金、銀、銅)和非金屬胎(木、瓷)兩種。在胎體上逐層涂積漆層,涂層少則幾十層,多則三五百層,主要以朱紅色漆為主。漆層涂好后,按照設計畫稿,以刀代筆,采用刺、起、片、鏟、勾等傳統(tǒng)刀法,雕刻圖案,形成一件藝術(shù)品。北京雕漆藝人杜炳臣,創(chuàng)造了鏤空雕法,加強了產(chǎn)品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北京雕漆既有其欣賞價值,又有其實用價值,且具有經(jīng)久耐用、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易于收藏的特點,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北京雕漆制品小到寸許的鼻煙壺,大到屏風、寶座和一米多高的大瓶,造型品種多達上千種。題材有山水風景、花卉草蟲、人物鳥獸、吉祥圖案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大型產(chǎn)品為“阿房宮大屏風”。它以木為胎,手工涂漆200多道,全長6.8米,高2.55米,由十扇組成是我國雕漆歷的一件作品。
(五)鼻煙壺
鼻煙壺是一種盛放鼻煙的容器,明末清初隨著鼻煙從歐洲傳人開始盛行鼻煙壺。相傳鼻煙是明萬歷年間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人中國的,到了清乾隆年問,聞鼻煙已成了朝野上下普遍的一種嗜好,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質(zhì)地不同的鼻煙壺,如料壺、瓷壺、翡翠壺、瑪瑙壺、水晶壺等。其中玉石、晶石的煙壺多帶獸頭浮琢于雙耳,煙壺外雕內(nèi)畫,又稱其為“內(nèi)畫壺”(鼻煙壺的一種)。
制作內(nèi)畫壺,要先用原料制成或刻成小扁瓶,用鐵砂在瓶內(nèi)搖動、磨蹭,使瓶體內(nèi)壁平滑并呈現(xiàn)乳白色,然后用大約20厘米長的竹簽,頂部削尖并彎成鉤,或在竹簽的尖上綁上狼毫,伸到瓶體內(nèi),在經(jīng)過磨砂的內(nèi)壁上作畫。方寸之間能畫出萬里河山、各種人物、花卉、鳥獸、書法、歷史故事或傳說。
(六)絹花
絹花又稱“京花兒”,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我國在1700多年前就有用絲織物制花的技藝。到了盛唐,絹花作為飾品開始在民間盛行,發(fā)展成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品。
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制作絹花的中心。北京的絹花選用優(yōu)質(zhì)的絲、絹、綾、綢為原料,手工精制而成,素有“京花兒”之稱。北京還由于“京花兒”的生產(chǎn)與銷售,出現(xiàn)了“花市”。現(xiàn)在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當時“京花兒”生產(chǎn)和銷售的聚集地??荚嚧笫占?BR> 絹花的制作過程是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干、定型、粘花、組枝等工序。自然界有什么樣兒的鮮花,就有什么樣的“京花兒”。藝人們用精巧的技藝做出朵朵絹花,姹紫嫣紅,以假亂真。北京制作絹花的藝人,在清代是劉享元,人稱“花兒劉”,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七)料器
料器是以石英為主要原料,經(jīng)過熔化加工而制成的工藝品。料器是北京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品,“二龍戲珠”是傳統(tǒng)料器中的主要產(chǎn)品形式,現(xiàn)代料器已有鳥、獸、花果等造型,用于首飾、掛屏、煙具、戒指、料珠、盆景、串珠等各個方面,品種達1000多種。
料器制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000多年前的古墓陪葬品中,就有了藍色的料球和串珠。清康熙年間,在今天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就設有燒制琉璃和料器制品的御廠,專供宮廷使用。乾隆年間的“古月軒”料制鼻煙壺,更是聞名中外的珍貴藝術(shù)品。
料器的制作過程要先將石英等原料熔化,燒制成料棍,然后再加熱軟化,用剪子、鑷子按照要求,捏制成各種晶瑩剔透的工藝品。
(八)面人
面人又稱面塑,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之一。面人的制作是以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進顏色、石蠟、蜂蜜等成分,經(jīng)過防霉防裂的處理,制成各色“面團”。根據(jù)所塑造的形象需要,在手中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點、切、刻、劃,各種藝術(shù)形象便會脫手而出。所以面人制作的特點就是:制作迅速,藝術(shù)高超,生動逼真,成為民間深受喜愛的工藝品。
20世紀40年代的北京街頭,或是白塔寺、護國寺、東岳廟等較大的廟會上,經(jīng)??梢钥吹侥竺嫒说模攬瞿笏苄⊥尥?、各種動物或戲劇人物等。北京有“面人郎”(郎紹安)、“面捏面人人湯”(湯子博)、“面人曹”(曹儀策)等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