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布魯納與奧蘇貝爾的認知學習理論對此有著重要影響。其實,教師在上課前都是要備課的,這也可以看成是初級的教學設計,然而,傳統(tǒng)教學中的備課主要是以教材的內容為主,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主要憑借各人的經驗,缺乏科學依據(jù)。簡單地說,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開始之前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媒體設置等等),進行預先籌劃,精心構造,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化設計。要詳細地分析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對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操作過程進行系統(tǒng)研究,才能為靈活運用奠定基礎。
一、 中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如果按時間分為長期與短期的兩種,也可分為學期、單元、課時設計三種。但是,主要的還是在一節(jié)課內的教學設計。如果按課堂教學的對象來分,可分為班級集體授課設計、班級小組授課設計、個別化教學設計等幾種。若按場地分,可分為教室授課設計、圖書館教學設計、室外考察的教學設計等等。當然還可以按教學的知識目標來區(qū)分,如陳述性知識的設計、程序性知識的設計、策略性知識的設計等。不論哪種教學設計,都應當服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一) 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教學目標如何解決班級整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矛盾。如果教學內容的思考性比較強,個體學習的差異相對比較大時,這一矛盾就會更加突出。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傳統(tǒng)的做法是設計時以整體目標為依據(jù),適當彌補個體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在提問時設計相對淺顯的問題,或者留出適當?shù)臅r間對他們進行個別點撥。然而,可以預見的事實是,淺顯的問題既會使學生們產生“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無能”的暗示,又會使他們很難有面對困難的機會與勇氣;而留出的時間常因教學內容較多而無法兌現(xiàn)。因此,這兩個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決問題。對某一段知識的學習不太適應的學生,常常上課時因為遇到一處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而影響了后面知識的學習,使學習進度落后于大多數(shù)學生,長此以往,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了?,F(xiàn)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設計的個別化要求,這一要求并不是說教學方式的個別化,而是強調在集體授課時,應當將幫助個體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目標,因為,并不只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課堂學習的困難,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也會遇到,不過,他們的困難可能是教師教的內容他已經掌握了,或者他的某一個想法與眾不同,可又遇到了困難,不能當眾向老師提問。個別化要求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由于教學過程是多因素構成,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有時可能為了考慮某幾個因素,而忽視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如在設計高中歷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課時,為了便于學生掌握這一課的主要知識,可以將其內容(資本主義部分)分解設計為三個中心問題:第一,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時的狀況如何?(如:時間、地點范圍、企業(yè)規(guī)模、特點等等)第三,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影響?然而,教師在設計時還應該考慮學生在初次閱讀教材與接觸這一內容時,還可能出現(xiàn)哪些令他們想不通的問題(如:有的學生可能一開始就會對“什么是資本主義?”產生疑問;有的學生則可能會想了解當時的工廠是什么樣?也有的同學一看到學習的內容是經濟史就厭惡等等),這幾個問題就反映了不同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的考慮越周到,設計的教學過程越會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但是,教師在大量考慮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時,必須對這些問題及可能在教學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認真分析研究,篩選值得與學生討論的問題與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準備好方法與對策,尤其重要的時要明確每一個問題與方法的直接目標,在教學時通過及時反饋來了解個別學習的情況,這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還要將每一個直接目標與長遠計劃相對比,以形成連貫性的教學設計,為實現(xiàn)長期設計奠定基礎。
(二) 教學設計的人際互動要求
班級集體授課方式在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人際互動方面應當注意形成積極而協(xié)調的關系。首先在師生間,相互關系有這樣幾種方式:(1)主從型。即教師處于主導的支配地位,學生則處于被支配或服從的地位;(2)合作型。教師與學生有共同的目標,為達到目標,雙方能夠互相配合、相互讓步、忍耐;(3)主從—合作型。這是師生間一種互補、對稱的混合型的人際關系,如果合作因素超過主從因素,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4)競爭型。這是一種既使人興奮、緊張,又使人不安、消耗精力的人際關系;(5)主從—競爭型。這種關系常常包含主從型與競爭型中的缺點,關系變化不定,既讓人緊張又讓人不安。前四種方式都有其優(yōu)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依據(jù)客觀因素給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位,關鍵在于將相互關系變成互動關系。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師在許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如:敢想敢干、認真嚴謹?shù)难芯烤?;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個性品質方面目標在教學設計時不會考慮,人們更多地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師生互動的要求則提醒教師們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某些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等等)都應當考慮在不同的情境中的作用。師生互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作出分析,了解用何種方法可以使他們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
一、 中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如果按時間分為長期與短期的兩種,也可分為學期、單元、課時設計三種。但是,主要的還是在一節(jié)課內的教學設計。如果按課堂教學的對象來分,可分為班級集體授課設計、班級小組授課設計、個別化教學設計等幾種。若按場地分,可分為教室授課設計、圖書館教學設計、室外考察的教學設計等等。當然還可以按教學的知識目標來區(qū)分,如陳述性知識的設計、程序性知識的設計、策略性知識的設計等。不論哪種教學設計,都應當服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一) 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教學目標如何解決班級整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矛盾。如果教學內容的思考性比較強,個體學習的差異相對比較大時,這一矛盾就會更加突出。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傳統(tǒng)的做法是設計時以整體目標為依據(jù),適當彌補個體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在提問時設計相對淺顯的問題,或者留出適當?shù)臅r間對他們進行個別點撥。然而,可以預見的事實是,淺顯的問題既會使學生們產生“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無能”的暗示,又會使他們很難有面對困難的機會與勇氣;而留出的時間常因教學內容較多而無法兌現(xiàn)。因此,這兩個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解決問題。對某一段知識的學習不太適應的學生,常常上課時因為遇到一處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而影響了后面知識的學習,使學習進度落后于大多數(shù)學生,長此以往,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了?,F(xiàn)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設計的個別化要求,這一要求并不是說教學方式的個別化,而是強調在集體授課時,應當將幫助個體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目標,因為,并不只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課堂學習的困難,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也會遇到,不過,他們的困難可能是教師教的內容他已經掌握了,或者他的某一個想法與眾不同,可又遇到了困難,不能當眾向老師提問。個別化要求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由于教學過程是多因素構成,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有時可能為了考慮某幾個因素,而忽視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如在設計高中歷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課時,為了便于學生掌握這一課的主要知識,可以將其內容(資本主義部分)分解設計為三個中心問題:第一,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時的狀況如何?(如:時間、地點范圍、企業(yè)規(guī)模、特點等等)第三,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影響?然而,教師在設計時還應該考慮學生在初次閱讀教材與接觸這一內容時,還可能出現(xiàn)哪些令他們想不通的問題(如:有的學生可能一開始就會對“什么是資本主義?”產生疑問;有的學生則可能會想了解當時的工廠是什么樣?也有的同學一看到學習的內容是經濟史就厭惡等等),這幾個問題就反映了不同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的考慮越周到,設計的教學過程越會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但是,教師在大量考慮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時,必須對這些問題及可能在教學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認真分析研究,篩選值得與學生討論的問題與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準備好方法與對策,尤其重要的時要明確每一個問題與方法的直接目標,在教學時通過及時反饋來了解個別學習的情況,這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還要將每一個直接目標與長遠計劃相對比,以形成連貫性的教學設計,為實現(xiàn)長期設計奠定基礎。
(二) 教學設計的人際互動要求
班級集體授課方式在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人際互動方面應當注意形成積極而協(xié)調的關系。首先在師生間,相互關系有這樣幾種方式:(1)主從型。即教師處于主導的支配地位,學生則處于被支配或服從的地位;(2)合作型。教師與學生有共同的目標,為達到目標,雙方能夠互相配合、相互讓步、忍耐;(3)主從—合作型。這是師生間一種互補、對稱的混合型的人際關系,如果合作因素超過主從因素,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4)競爭型。這是一種既使人興奮、緊張,又使人不安、消耗精力的人際關系;(5)主從—競爭型。這種關系常常包含主從型與競爭型中的缺點,關系變化不定,既讓人緊張又讓人不安。前四種方式都有其優(yōu)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依據(jù)客觀因素給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位,關鍵在于將相互關系變成互動關系。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師在許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如:敢想敢干、認真嚴謹?shù)难芯烤?;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個性品質方面目標在教學設計時不會考慮,人們更多地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師生互動的要求則提醒教師們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某些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等等)都應當考慮在不同的情境中的作用。師生互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作出分析,了解用何種方法可以使他們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