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并結(jié)合我國教學的實際,我們提出了知識掌握的領會、鞏固、應用三階段理論(馮忠良,1992,1998)。我們認為,要掌握知識,首先應領會知識,然后應在頭腦中將領會的知識加以鞏固,從而在實際中去應用這類知識,以便得到進一步的檢驗和充實。領會、鞏固、應用是知識掌握中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而其中的直觀、概括、具體化等認知動作和識記、保持等記憶動作是實現(xiàn)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核心。研究表明,知識的領會是通過對教材的直觀和概括來實現(xiàn)的,知識的鞏固是通過對教材的識記與保持來實現(xiàn)的,而知識的應用則是通過具體化過程來完成的。關于其具體內(nèi)容,我們將會在后續(xù)的三章中專門探討,這里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知識掌握過程中各種心智動作間的關系。
從知識掌握的五個基本心智動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來看,它們不是五個彼此分隔開的相互獨立的階段,而是既有聯(lián)系、交叉、滲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的一面,從而形成了一種“套環(huán)式”的結(jié)構(gòu)(圖13-5)。
圖13-5 知識掌握的基本心智動作的關系
從三個認知動作的關系來看,教材的直觀、概括、具體化是知識掌握中的三個主導性的環(huán)節(jié),它們之間存在著前后的相繼連續(xù)關系。直觀是起點,概括居于中間,具體化與概括相銜接。另外,這三個認知動作間又存在著部分交叉與滲透的關系。首先,直觀中包含部分的概括,即直覺的概括,但并非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其次,具體化中也存在著概括,即具體事物的同化或類化(由抽象到具體的概括)。具體化是在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概括所得的抽象知識的具體應用。但具體化不能以概括來代替,因為具體化在檢驗與發(fā)展認識上有獨立作用。
從兩個記憶動作的關系來看,教材的識記與保持之間亦存在著交叉滲透關系,保持需以識記為前提,識記中又包含著部分保持的要求。但識記與保持彼此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為識記了的東西并非都能持久保持,除非不斷克服遺忘,進行及時、必要的復習和鞏固。
從知識掌握過程中的認知動作與記憶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看,直觀、概括、具體化中都滲透著識記與保持。教材的識記與保持必須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才可避免呆讀死記。但教材的認知并非完全不包含教材的記憶,這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的部分記憶任務可伴隨教材的認知過程來完成。此外,教材的持久記憶也依賴于一些特殊的條件,如鞏固復習、熟記材料等。為此,教學中既要注重所學材料的認知,又要注重記憶鞏固。
從知識掌握的五個基本心智動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來看,它們不是五個彼此分隔開的相互獨立的階段,而是既有聯(lián)系、交叉、滲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的一面,從而形成了一種“套環(huán)式”的結(jié)構(gòu)(圖13-5)。
圖13-5 知識掌握的基本心智動作的關系
從三個認知動作的關系來看,教材的直觀、概括、具體化是知識掌握中的三個主導性的環(huán)節(jié),它們之間存在著前后的相繼連續(xù)關系。直觀是起點,概括居于中間,具體化與概括相銜接。另外,這三個認知動作間又存在著部分交叉與滲透的關系。首先,直觀中包含部分的概括,即直覺的概括,但并非完全重疊,合二為一。其次,具體化中也存在著概括,即具體事物的同化或類化(由抽象到具體的概括)。具體化是在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概括所得的抽象知識的具體應用。但具體化不能以概括來代替,因為具體化在檢驗與發(fā)展認識上有獨立作用。
從兩個記憶動作的關系來看,教材的識記與保持之間亦存在著交叉滲透關系,保持需以識記為前提,識記中又包含著部分保持的要求。但識記與保持彼此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為識記了的東西并非都能持久保持,除非不斷克服遺忘,進行及時、必要的復習和鞏固。
從知識掌握過程中的認知動作與記憶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看,直觀、概括、具體化中都滲透著識記與保持。教材的識記與保持必須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才可避免呆讀死記。但教材的認知并非完全不包含教材的記憶,這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的部分記憶任務可伴隨教材的認知過程來完成。此外,教材的持久記憶也依賴于一些特殊的條件,如鞏固復習、熟記材料等。為此,教學中既要注重所學材料的認知,又要注重記憶鞏固。